摘要:我沒被張魯一的嬴政勸退,卻快被《大秦賦》這個操作弄崩潰了
小時候聽我奶奶講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晚上做噩夢被倒塌的城牆掩埋,然後被嚇醒了。
現在想起來那大約是我第一次接觸到有關秦始皇的邊緣故事,也對秦王暴政有了深刻的認識。
後來學歷史,更是對這位始皇帝沒啥好印象,焚書坑儒,被荊軻刺殺,派人去找長生不老藥,死於中年,生了個敗家的秦二世。
直到長大後,我有幸週遊歐洲列國,才發現給中國奠定統一基礎的始皇帝有多牛。
西歐彈丸之地,四分五裂,直到現在,就連法國東邊兒一處海邊小城都想鬧獨立,凱撒大帝和拿破崙都沒能實現的統一,在中華土地上2000年前就完成了。
《大秦帝國》系列小說以及電視劇三部曲更是顛覆我們對春秋戰國和始皇帝這個人有了新的認知。
這小說改編的最後一部《大秦帝國之天》下寄託了多少秦迷的希望,然而更名為《大秦賦》的這部歷史劇,評分一跌再跌,從8.9一路下滑到7.4,目測還有下滑的趨勢。
大部分觀眾被張魯一飾演的秦始皇勸退,也有少數挑刺的觀眾指點腰帶系的位置不對。
其實,在我看來,張魯一飾演的嬴政,有他自己的理解,雖然長相著急,出場太早,表演卻無功無過,可以看出嬴政由天真少年黑化成暴君的成長曆程。
更別說一眾配角出神入化的表演,鄔君梅毫無表演痕跡的華陽太后,辛柏青的贏子楚,就連被趙王騙去秦國做質子的哥哥都可圈可點。
為了精良的製作和配角的表演,張魯一長相著急這件事我還可以忍忍。
然而,最後播出的劇集,魔改劇情的操作,真是要把人弄崩潰了。叔可忍嬸兒不可忍。
1:趙姬嫪毐遲遲不下線
按照每天三集的更新速度,我等這兩位下線已經等了五六天,然而從最新預告,以及網友爆出的劇情梗概來看,這兩位要到46集以後才下線。
歷史上嫪毐之亂確實對嬴政親政和他肅清呂不韋勢力有重要關係,然而,總共78集的時長,用大概三分之一的篇幅描寫趙姬嫪毐亂政是不是有點偏離主題?
即便是需要給人物的變化加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力,我想這也並不是最需要花太多筆墨的部分。
劇情的前三分之一還算比較穩,嬴政小時候受老師申越的影響,在心中埋下統一的志向,在他國受盡屈辱,回國後又不受待見。
好不容易等到自己即位,又被太后呂不韋把持朝政,政治理想遲遲不能實現,再加上後宮醜聞,嫪毐幹政,已經足夠有說服力支撐一個大男主的成長史。
這三分之一的篇幅不厭其煩地講嫪毐趙姬是個什麼操作?
戲說如《尋秦記》這樣的穿越商業劇,雖然胡扯了嬴政是冒名頂替的假貨,然而大脈絡是基本符合歷史。
總共40集的體量,趙姬和嫪毐的部分,大約五六集的部分就講完了,並不是主線,卻也把嬴政黑化的原因講的清清楚楚。
2:嬴政智商下線
最近更新的劇集裡,嬴政明知道嫪毐幹政,在發展自己的勢力,卻不加阻止。
我的猜測是韜光養晦和欲情故縱,他和李斯制定計策,養肥嫪毐,讓嫪毐和呂不韋自相殘殺,他好趁機漁翁得利,順勢奪回本就屬於自己的權力。
然而,從後續的劇情走向來看,李斯找的棋子贏虞失控,殺了關內侯,確實挑起了宗室和嫪毐,呂不韋之間的矛盾。
但同時他也把自己和家人置於非常危險的境地。嬴政出逃庸城,居然不帶著孩子,這基本上等同於把軟肋交到敵人手裡。
說好的奇計陽謀呢?如果這些劇情是時局導致,還可以理解,然而明知道這一切卻讓事情往失控的方向發展,這確定不是在黑秦始皇?
目前二十多集的劇情走向,已經陷入了宮鬥的小格局中,遠遠不是我們希望看到的如何在安內的智慧下,滅六國的大格局。
3:分裂的劇作風格
除了劇作上給秦始皇招黑之外,劇作每場戲之間也有明顯的分裂,顯然不是一個編劇的風格。
有一些對話或者劇情顯示出的智慧和巧思,莫名其妙就不見了,而一些對白又過於現代和輕佻。
比如被詬病的趙姬,以及魏國那位被嫪毐吸引的女子。不但言語上很現代,舉止也很現代輕佻,感覺這些戲份和臺詞是後加上的,和整體風格格格不入。
帶著這種疑問我看了主創的回應:為了迎合觀眾的需求。
那麼一切就有跡可循了,主創大約是認為觀眾喜歡看宮鬥,所以加強了趙姬這條線,根據人物場景不同重新設計了對白。
然而這種毫無智商的宮鬥線並不是觀眾所想,要看宮鬥戲,那些清宮戲他不香嗎?
秦王朝的歷史之所以對很多觀眾有吸引力,正是它在獨特的時代背景下,創造了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奇蹟。
這種獨一無二的魅力,是其它封建王朝所不具備的,秦始皇整個人的成長變化,和他力排眾議,實現統一文字,度量衡等等舉措才是這個朝代更需要被觀眾理解的重要部分。
作為觀眾的其中一員,我想說,我們不需要迎合,也不需要說教,像前三部那樣該古文古文,該展現展現,就足夠了。
這麼大的製作體量,精緻的服化道,讓兵馬俑都成精了,讓劇情再飽滿一點不好嗎?
最後,你還在追大秦賦嗎?我有點追不動了。
#大秦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