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發出「feifei」的聲音,你理解成什麼了?我想只有孩子媽才懂

2020-12-16 九月的小書屋

兒童語言學習中的創造性是如何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呢?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曾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他還指出「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呼籲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以及肯定「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創造的能力」。

可見,每個人在任何階段都是具有創造力的,兒童當然也是這樣。

那麼,兒童的創造力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對於兒童而言,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新的東西,他們在模仿和創造中完成語言的學習。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是不斷與環境達到平衡的過程。那麼兒童語言學習中的創造性是如何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呢?讓我們從實際的例子中來認識。

孩子剛學習到「吃」這個詞時,一開始可能只是他在吃餅乾的時候理解了這個行為是「吃」。然後,當你拿香蕉給他,也說「吃」的時候,他就知道要將「吃」這個字理解為「把東西放到嘴裡咽下去」,於是這個圖式就儲存在了其認知的結構之中,並不斷發展為吃麵包、吃雞蛋、吃藥等等,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創造性地使用「吃水」「吃牛奶」等詞,這個過程就是「同化」。

而當他有一天聽到「吃虧」「吃驚」「吃掉一個棋子」等詞時,就知道「吃」這個詞還有更多新的含義,從而開始將他原來對「吃」的認知圖式進行修整,成為一個新的「吃」的認知圖式,這個過程就是「順應」。

無論是同化的過程還是順應的過程,結束後都能達成一種暫時性的動態的「平衡」。

0~2歲的孩子,從咿咿呀呀會逐漸發展出只有養育者能夠理解的特定用語,即「嬰語」或「媽媽語」,如有些孩子的一些特定發音「feifei」,只有孩子媽媽才能理解那是要喝水的意思,這些獨創的發音或者詞彙,本身就是嬰幼兒創造力發展的體現。

3~6歲孩子在語言領域活動中的創造力表現為能夠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孩子首先是通過傾聽來模仿他人學習語言的,再根據自己掌握的語言單位和語言規則,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創造性地使用語言,這就是創造力。

例如,有的孩子一旦習得了「不高興」這個短語,通過一定的練習,很快就能學會運用這個短語造句,如「太陽今天不高興,所以不出來了」。美國著名創造力研究者倫科認為,語言創造力是日常創造力表現的典範。

父母怎麼做:

多和孩子說話,是最好的在語言中激發孩子創意的方法。也可以在親子共讀中和孩子一起創作故事—從父母給孩子講故事,到孩子自己理解故事,再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創作故事。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是教育者,而是陪伴者,把故事的構思權和表演權交給孩子,鼓勵孩子創作出不同的故事結局,你甚至可以在家裡開一個情景劇場,孩子一定會感興趣。

兒童繪畫活動中的創造性表現

由於兒童的知識儲備較少,其創造力會更多地以藝術的形式(如繪畫和肢體動作)表現出來。

比如在繪畫課上,一些孩子會將太陽公公的鬍鬚畫得很長很長,成了一座小滑梯,小朋友們在太陽公公的長鬍鬚爬上滑下。

再比如小班的孩子在畫太陽時,會在太陽上點許多小黑點,並且解釋說,「老師,這是芝麻。太陽公公喜歡吃芝麻。」這些都是因為孩子根據周圍環境中已有的物品,不斷地在構建自己想像中的世界,並在繪畫活動中不斷體現,這就是兒童創造力的表現。

父母怎麼做:

鼓勵孩子塗鴉

首先,打開孩子的五感,讓孩子認識到世界的多樣和色彩紛呈,父母多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去大自然中,觀察各種植物與動物的色彩和形狀,去看不同的風景。

其次,在孩子繪畫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給予鼓勵,不要有過多的限制,哪怕是孩子把蘋果畫成綠色的三角形,你也不要去幹涉他,可以多請他講一講自己的畫,也許你會發現,那些「畫錯」的地方正是他創意的精彩表現。

相關焦點

  • 我為你剖腹七層,你卻想把我戳瞎?當媽後才知道孩子殺傷力這麼強
    寶媽因為眼睛太疼,可是又不敢哭,真得非常無奈又痛心:生你時為了你剖腹七層,為啥你卻這麼傷害我?早上看到一段媽媽的視頻分享,讓許多媽媽覺得感同身受。這位媽媽說,早上六點多的時候,天還沒亮寶寶就醒來了,寶寶醒來後一屁股坐在了媽媽的頭髮上。
  • 不要把孩子培養成「媽寶」
    已經是初三的學生了,還三句話不離"我媽說",你不如把你媽拴到褲腰上,每天向她"早請示,晚匯報"。我的呵斥還沒結束,馬上又蹦出兩個補刀客:老師,他12歲的時候還要媽媽餵飯、穿衣。我表示不信,用眼神向他徵詢"此話當真"?他竟然點頭表示"情況屬實"。我哀嘆一聲:慘了慘了,這孩子再不治,就要病入膏肓了!親愛的,你說這孩子生了什麼病啊?
  • 寶媽產後抑鬱崩潰:「是不是只有我死了,你才知道我不是矯情?」
    如今,女性該如何平衡孩子和自我生活之間的關係,也成了社會熱議的話題。近幾年,產後抑鬱的新聞一直都不斷。女性有了孩子,還沒完全適應「媽媽」這個角色,手忙腳亂的時候,如果家人不給予支持,反而常常責怪她們沒照顧好孩子,就容易導致寶媽情緒崩潰,時間久了產生抑鬱症的機率很大。曾經就有一位寶媽在產後得了抑鬱症,結果家人不僅不理解他,還諷刺她矯情。
  • 寶爸抱怨:憑啥我媽帶孩子倒貼,你媽帶娃就得付工資啊?
    有一個寶爸偷偷抱怨著:為啥,我老丈母娘來帶孩子,媳婦就讓我準備工資,到了我媽帶孩子時,她一個字不提,還總是摳搜我媽兜裡那僅有的養老金?那都是不解和委屈啊。當然,發出來的東西,網友看了,保證有人給回復。當然這些留言,也引起了廣大寶媽們的吐槽。
  • 你吼孩子時,孩子聽到的是什麼?
    收拾完東西,我走過去抱抱兒子:「剛才媽媽不該那麼大聲吼你,對不起。嚇著你了吧?」兒子在我懷裡,哇地一聲哭了出來。我鼻子一酸,也忍不住掉下淚。我以前是個一點不順心就發脾氣,想打孩子就絕不手軟的暴躁媽媽。每次想發脾氣時,一分鐘之內我還能忍著。
  • 要不要給孩子不懂的單詞註明中文?擔心孩子不理解英文怎麼辦?
    孩子的心聲什麼叫真正的英文思維理解,就是能用英語直接理解英語,就是孩子知道在講什麼,孩子能看明白聽明白,但是孩子沒辦法用中文解釋給你聽,孩子會跟你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跟你說,反正我知道是什麼意思」,如果孩子這樣回答你,恭喜你,因為孩子是用英文理解的,為什麼會出現孩子理解了英文意思,但是沒辦法用中文解釋給你聽的現象呢,因為翻譯是一種專業技能,在孩子還比較小的年齡,孩子的這種技能還是很弱的,別說看了英文的東西要用中文解釋給你聽,就是看中文母語的東西,很多東西孩子也沒辦法用中文解釋給你聽啊,但這種現象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逐漸變強,所以,作為家長你不用去問孩子,「你知道什麼意思嗎」,「你懂了嗎」,
  • 深夜咆哮式輔導孩子作業,都能理解,更要注重培養孩子陽光心態
    這個時候突然從某個樓幢裡傳來一位媽媽對孩子的「咆哮式」的教育孩子的聲音,這在寧靜的小區顯得突兀。同小區的一位先生,將此過程拍攝了下來。從視頻中可隱約可以聽見,這位媽媽的咆哮聲: 「這是小a,你整個大A幹啥?」「學毛了你啊!」「幹啥啥不會!」……後面還有孩子父親的訓斥的聲音。整個過程大概持續了將近15分鐘。
  • 孩子說話晚不是大器晚成,「特定型語言障礙」寶媽需及時了解
    從最初我們聽到寶寶的哭聲,到後來聽到他「啊」 「哦」「吖」的聲音,這時的他們就走上了牙牙學語的漫長之旅。1)寶寶0-8個月---前語言理解期這階段的寶寶會發出較多的元音,比如a/ai/e/ou,爸爸媽媽會偶然聽到寶寶發出兩個雙音字,最初的聲音像「ba ba」或者「ma ma」,但是這時候發出的聲音並不是孩子真實的表達,這屬於前語言理解期的一些成長現象。
  • 孩子是天使和魔鬼的結合,這句話只有媽媽才懂
    原創 木起語 她影像點擊藍字,關注她影像今天的你,祝媽媽節日快樂了嗎?俗話說「沒當媽,不知當媽的苦。」可當攝影師的另一個身份是母親時,這種「當媽的苦」卻很少用作品展現出來,更多的攝影師還是選擇像莎莉·曼一樣,將孩子的可愛的一面展現出來。
  • 孩子:「媽」你走吧,我永遠也不會原諒你的,不覺得可憐
    「世界上有一種最美麗的聲音,那便是母親的呼喚」。可又有多少人從沒聽過這種美麗的呼喚?給大家分享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真實故事。雖然她爸爸現在也是經常喝酒發脾氣,但是小A對她爸爸很好,因為她現在只有爸爸一個親人。
  • 「我想讓你陪我的時候,你在看手機!」失敗的父母是孩子一生的痛
    和很多父母一樣,我白天工作,同時還要兼顧接送孩子上學放學,洗衣做飯做家務等等,我的確認為只有孩子睡覺的時間才是真正屬於我自己的時間。雖然我的解釋得到了女兒的理解,但我認為我可以再熬一熬,把女兒哄睡熟了之後再看手機,哪怕熬得晚一點也要忍一忍。
  • 我為你剖腹7層,你卻傷害我?當媽之後才知道孩子的殺傷力有多強
    從懷孕的那一刻開始,很多準媽媽被關心、照顧,被所有人捧在手心裡,但是孩子一降生,所有人又開始囑咐:要好好地照顧寶寶,不要讓孩子受傷。但是卻很少有人叮囑寶媽:保護好自己!最近有一位寶媽就用自己的經歷提醒了其他的寶媽,保護好孩子不受傷的同時,也要保護好自己的安全。我為你剖腹七層,你卻讓我變成了「獨眼」!
  • 「我是你媽,都是為你好」,中國式家長的控制,害了多少無辜孩子
    「我是你媽,我是為你好」,這句話是多少中國父母掛在嘴邊的話,這種深沉的愛。劉靜有一段臺詞說得特別好:「家長和孩子總是有時間差的,你想讓他多穿一點衣服,他卻想著這樣不好看,你想讓他多吃點營養品,他覺得不好吃」。父母和孩子永遠不在同一個維度上看問題,雙方都沒有辦法滿足彼此的要求。
  • 孩子需求如何判斷?想讀懂寶寶小信號,「嬰語」指南請收好
    不過在孩子完全學會說話之前,他們也會有許多讓大人困惑的言語和動作。比如,小寶寶經常發出"呀呀"的聲音,或者不斷揮舞著自己的小手和小腳。其實,如果孩子出現這種表現,就是他們想要給家長傳達一些信息。昨天,閨蜜小王打電話問我,說自家的女兒已經半歲了,還沒有開始教她學習說話,現在這個階段,女兒也仿佛有了許多自己的想法,但是,小王經常無法從寶寶的言語和行為中體會到她的意思。我告訴小王,其實理解小寶寶的想法也是有竅門的,只要掌握這些常見的嬰兒肢體語言,你也能輕鬆看懂寶貝各種各樣的需求。
  • 這一刻,我感受到了一個三歲孩子前所未有的寬容與理解
    但是,就在剛才兒子突然對我說,媽媽好漂亮,我當時以為我聽錯了,又問了一遍他說啥,他重複地說了一遍好漂亮。那一刻我真的又驚訝又歡喜,因為我好像從來沒刻意教過他什麼是漂亮,我以為他這個年齡段還不太懂這個,沒想到他居然說出來。三歲的兒子說我漂亮的那一刻,我感覺心花怒放,很難想像,一個三十多歲的老母親,天天在家帶娃素麵朝天,居然還能獲得最真誠最美好的讚美,這種感覺真的很幸福。
  • 為什麼小寶寶也需要聲音?孩子到了聽覺敏感期,父母如何訓練孩子
    婆婆看到這一幕不禁心痛起兒媳婦,拿出一個小搖鈴,在孩子面前輕輕地搖晃了幾下,剛才還哭鬧不停的芊芊立刻就止住了哭聲,小眼睛盯著小搖鈴。芊芊媽發現這個方法有效,當芊芊一哭鬧,芊芊媽立刻就變著法地搖晃著手裡的手搖鈴,真的好神奇,每次芊芊都會聚精會神地聽著、看著,沒過一會兒就睡著了。
  • 我為你剖腹7層,你卻想讓我變瞎?生娃後才知孩子「殺傷力」多強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我為你剖腹七層,你卻想讓我變瞎?早上看到一段媽媽的視頻分享,讓許多媽媽覺得感同身受。媽媽想把寶寶移開,結果媽媽一睜開眼睛,寶寶就把手指頭伸進了媽媽眼睛裡面。當時寶媽的眼睛就睜不開了,於是趕緊去醫院就醫,醫生診斷是眼球劃傷,角膜損傷,如果不感染的話沒多大問題,如果感染的話問題就比較嚴重了。寶媽無奈感嘆,生你時為了你剖腹七層,你卻這麼傷害我?
  • 厭學孩子的真實心聲:如果爸媽懂我,我就不會這樣了
    退一萬步講,哪怕孩子願意接受父母的影響,那也是「氣急敗壞」、「焦慮恐懼」等負面消極的影響,對孩子的成功改變自然只有百害而無一利;那麼,我們父母到底應該怎麼做才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呢?我們如何才能讓孩子感受到我們父母是懂他的,是理解他的?
  • 「咱趕快生個孩子吧,我媽想抱孫子了」「但我現在不想要孩子」
    晚上老公抱著滿心怨氣的小菲再三安撫,一遍又一遍的說他媽媽只有自己一個兒子,絕對不會私吞這筆錢的。就這樣雖然小芬心裡非常不高興,還是勉強接受了這件事。可能是這件事讓婆婆覺得小芬十分好欺負,開始使喚小芬做飯打掃衛生。本身小芬這段時間公司就很忙,每天在公司忙得團團轉不說,到家還要為一大家子做飯刷碗。
  • 想了解孩子有多優秀,只有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才有欣賞的眼光
    就拿我們帶孩子去親戚家串門的喜悅和熱情來說,孩子最喜歡和小朋友們一起玩、這也是他們貪玩的天性,如果在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得特別開心時,父母一會說孩子笑得聲音太虎,一會又說孩子不知道分享,或者也會斥責孩子不要動不動搞破破壞……這種處處限制、處處斤斤計較的態度,對於家長來說可能是為人父母者的謙謙教導,但是對於孩子來說卻是左不順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