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語言學習中的創造性是如何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呢?
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曾指出:「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他還指出「兒童是新時代的創造者」,呼籲要「解放兒童的創造力」以及肯定「小孩子多少都有其創造的能力」。
可見,每個人在任何階段都是具有創造力的,兒童當然也是這樣。
那麼,兒童的創造力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對於兒童而言,生活中的一切都是新的東西,他們在模仿和創造中完成語言的學習。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實際是不斷與環境達到平衡的過程。那麼兒童語言學習中的創造性是如何體現在日常生活中的呢?讓我們從實際的例子中來認識。
孩子剛學習到「吃」這個詞時,一開始可能只是他在吃餅乾的時候理解了這個行為是「吃」。然後,當你拿香蕉給他,也說「吃」的時候,他就知道要將「吃」這個字理解為「把東西放到嘴裡咽下去」,於是這個圖式就儲存在了其認知的結構之中,並不斷發展為吃麵包、吃雞蛋、吃藥等等,甚至有的孩子還會創造性地使用「吃水」「吃牛奶」等詞,這個過程就是「同化」。
而當他有一天聽到「吃虧」「吃驚」「吃掉一個棋子」等詞時,就知道「吃」這個詞還有更多新的含義,從而開始將他原來對「吃」的認知圖式進行修整,成為一個新的「吃」的認知圖式,這個過程就是「順應」。
無論是同化的過程還是順應的過程,結束後都能達成一種暫時性的動態的「平衡」。
0~2歲的孩子,從咿咿呀呀會逐漸發展出只有養育者能夠理解的特定用語,即「嬰語」或「媽媽語」,如有些孩子的一些特定發音「feifei」,只有孩子媽媽才能理解那是要喝水的意思,這些獨創的發音或者詞彙,本身就是嬰幼兒創造力發展的體現。
3~6歲孩子在語言領域活動中的創造力表現為能夠創造性地運用語言,孩子首先是通過傾聽來模仿他人學習語言的,再根據自己掌握的語言單位和語言規則,在與他人的交流過程中創造性地使用語言,這就是創造力。
例如,有的孩子一旦習得了「不高興」這個短語,通過一定的練習,很快就能學會運用這個短語造句,如「太陽今天不高興,所以不出來了」。美國著名創造力研究者倫科認為,語言創造力是日常創造力表現的典範。
父母怎麼做:
多和孩子說話,是最好的在語言中激發孩子創意的方法。也可以在親子共讀中和孩子一起創作故事—從父母給孩子講故事,到孩子自己理解故事,再到父母和孩子一起創作故事。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不是教育者,而是陪伴者,把故事的構思權和表演權交給孩子,鼓勵孩子創作出不同的故事結局,你甚至可以在家裡開一個情景劇場,孩子一定會感興趣。
兒童繪畫活動中的創造性表現
由於兒童的知識儲備較少,其創造力會更多地以藝術的形式(如繪畫和肢體動作)表現出來。
比如在繪畫課上,一些孩子會將太陽公公的鬍鬚畫得很長很長,成了一座小滑梯,小朋友們在太陽公公的長鬍鬚爬上滑下。
再比如小班的孩子在畫太陽時,會在太陽上點許多小黑點,並且解釋說,「老師,這是芝麻。太陽公公喜歡吃芝麻。」這些都是因為孩子根據周圍環境中已有的物品,不斷地在構建自己想像中的世界,並在繪畫活動中不斷體現,這就是兒童創造力的表現。
父母怎麼做:
鼓勵孩子塗鴉
首先,打開孩子的五感,讓孩子認識到世界的多樣和色彩紛呈,父母多利用節假日帶孩子去大自然中,觀察各種植物與動物的色彩和形狀,去看不同的風景。
其次,在孩子繪畫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給予鼓勵,不要有過多的限制,哪怕是孩子把蘋果畫成綠色的三角形,你也不要去幹涉他,可以多請他講一講自己的畫,也許你會發現,那些「畫錯」的地方正是他創意的精彩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