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印度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2019年其經濟同比實際增長5.3%,完成的GDP為200.81萬億盧比,按年度平均匯率折算為2.85萬億美元——這個經濟總量在全球是排第五,低於美國、中國、日本和德國。
但世界銀行卻給出了完全不一樣的答案(如上圖),認為2019年經濟總量排全球第一的不是美國,而是中國,且GDP高達23.46萬億美元;美國降至全球第二,GDP約為21.374萬億美元,兩國相差2萬多億美元(按人均美國仍是我們的3倍多)。
第三名的也不再是日本,變成了印度,其GDP超過9.6萬億美元,是印度國家統計局公布的3.37倍。那問題來了,為什麼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與各國官方公布的數據差距這麼大呢?印度的GDP到底以哪個為準呢?
兩者不同的GDP,以哪個為準呢?
答案是「兩個都是正確」的。2.85萬億美元的GDP,是按照印度國家統計局公開的2019年數據換算成美元之後的結果。而超過9.6萬億美元的GDP,則是世行依據印度盧比與美元的實際購買力比例折算的。
這就是所謂的購買力平價規則,其原理是「避開匯率的缺陷」——因為在匯率體系下,美元通常被高估,而印度盧比、俄羅斯盧布、人民幣以及其他貨幣通常被低估。所以才有匯率,往往就低估了印度經濟實力。
為了避免這種缺陷,經濟學家們想到了採用購買力辦法。其大意是:將包含成千上萬種的商品組合成「一籃子商品」。然後看看在不同國家購買這一籃子商品需要支付多少貨幣,需要多少美元。
比如,在A國需要支付50萬元,在美國則只需要支付10萬美元。這樣在購買力體系下,美元與A國貨幣的比例就是1比5,而匯率體系下可能是10比10 。這樣就大幅提升了A國的經濟總量。
於是就出現了一個國家,擁有兩種GDP了,即一個是按照匯率計算的GDP,另外一種是按照貨幣購買力折算的GDP。通常情況下,發達國家這兩個數字比較接近,發展中國家則差距較大。
還有另外一個購買力的計算辦法
當前世界銀行採用的是「一籃子商品」,但《經濟學人》採用是卻是「單個商品」,即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包——被稱為「巨無霸指數」。《經濟學人》認為,採用「一籃子商品」有缺陷,因為各國的商品製作方法、規格、原材料等都不同。
與之配套的服務水平也不同,這就造成了「一籃子商品」看似較多,但不具備可比性。而麥當勞的巨無霸漢堡包,在全球各地雖然也有細微差異,但總體是相似的,是可以比較的。如果一個巨無霸在美國的價格是4美元,而在印度若是120盧比,那兩者應該是1比30。
雖然世行的購買力方法不夠完善,但《經濟學人》的弊端更多。比如,沒有考慮不同國家的居民對同一種食物的需求度不同——供需不同,也會對價格造成巨大影響的。對此,網友們如何看待呢?本文由【南生】整理並撰寫,無授權請勿轉載、抄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