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國貨崛起的背後絕不僅僅只是打著愛國的旗號這麼簡單,而是一批在經濟快速增長中成長起來逐漸成為消費中流砥柱的人群,他們擁有著愛國情懷,也願意相信中國能夠做出有品質的產品。
很快就將踏入2020年的春節,與往年一樣,每到春節期間「中國風」、「新年限定」之類的字眼就會擠滿各大商城,各大品牌無不卯足了勁展示自己對中國風的理解,而今年,Adidas邀請代言人劉亦菲、楊冪、楊穎、易烊千璽出演的新春廣告在抖音上爆火。
其中討論度最高的莫過於四字弟弟這件印花外套,在抖音上已經排到了搜索相關的第一名。不少網友表示:這件外套,我們賣菜小哥也有同款印花。
國際大牌借勢中國風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兒,LV的蛇皮袋、印福字的Burberry圍巾,畫著年畫的耐克鞋子等花樣百出,幾乎每一次的出現,都讓國人直呼「大牌是對中國風有什麼誤解嗎」?
然而,當國際大牌企圖以中國元素打入中國市場的同時,有這樣一個品牌卻憑藉著中國風成功打了翻身仗,並且走出了國門,贏得了海外的讚譽,它就是李寧。
但我們還沒來得及為它多多鼓掌,卻時常會被它的價格勸退。一件衛衣賣到999元,新推出的跑鞋最高標價2099元……這些價格並不是來自阿迪達斯、耐克,而是屬於這個在中國土生土長以往標價兩三百元的國貨品牌。
無獨有偶,原本售價2歐元的回力鞋銷售價格已經達到50歐元,上漲了25倍以上;波司登登峰系列羽絨服價格區間為5800元-11800元。
我們傳統觀念中價格低廉的國貨儼然已經改變了曾經的「土味」形象,悄悄漲價了。
在消費市場裡,價格的高低與品牌檔次的高低往往有著必然聯繫,這是市場固有觀念的表現。與其說是這些品牌漲價了,不如說其開拓了更廣闊的市場來得更為確切。
那麼在高舉國貨復興大旗的今天,這些品牌是如何抓住了時代的潮流,向一線和高端站位發起衝擊的呢?
作為開啟中國體育用品品牌經營先河的品牌,李寧品牌在過去的中國市場上擁有極高的市場佔有率。據資料顯示,2008年李寧品牌以9.7%的市場佔有率超過了阿迪達斯,比首位的耐克低4.1%。2010年,「李寧」攀至頂峰,營業額高達97.78億,全國8000家店面遍布大街小巷,穩坐國產運動品牌「一哥」。
但似乎一夜之間,自認為潮流的設計和「90後李寧」的品牌定位不再能吸引年輕消費者,更因為其漲價的行為失去了性價比優勢,引起了70後和80後消費者的反感。
在2011年~2014年的轉型期,李寧營收和歸母淨利潤持續下滑,甚至2012年~2014年公司連虧三年,總虧損高達30億,關店將近2000家。
真正讓李寧重回大眾視野的,得從2018年的國際各大秀場說起。作為第一個登陸國際秀場的中國運動品牌,李寧憑藉著「中國元素」成功翻身,李寧在國際秀場上的出現顛覆了大眾對其傳統的印象,更將運動+中國風巧妙結合。尤其是在經歷各大牌對中國風的誤解之後,國人才發覺,原來我們的中國風也可以與「潮」、「時尚」搭邊。
自此,全國範圍內颳起了一陣國潮風,而李寧也經此一役在顛覆傳統印象的同時,收穫了良好口碑,實現了品牌的彎道超車。
鞋的定價大致就能代表一個運動品牌的價格水平,通過對比耐克、阿迪達斯、李寧的產品價格發現,買100雙李寧鞋的錢,只能買到40雙阿迪達斯和60雙耐克——但相對於老朋友安踏來說,還能買到118雙安踏。
從均價上對比,李寧雖然漲價,但距離阿迪達斯和耐克依然還有很長一段距離。但若從不同價格區間分布來進行對比,又會得到不同的答案。
按照近期最低價以及鞋的人氣來看,李寧產品主要集中在300元以下,與安踏一致,而阿迪達斯主攻600-899元的中高檔段位,耐克則全面覆蓋了300-900元的區間。從各個段位的人氣值來看,消費者對各個品牌的主力買單方向也與鞋款分布相符合。
但是,在1200元以上的高價段位,李寧的發力度跟阿迪達斯一樣重。而且,從打折力度來看,李寧比阿迪達斯更加堅挺。
分布在兩級的低價和高價產品共同搭起了李寧現在的品牌血肉。
「不做中國的耐克,只做世界的李寧」,這一由創始人李寧喊出的口號,也已初見成效。不得不說,李寧的再次走紅與「國潮」的崛起有著莫大的關係,但李寧在數年的轉型過程中,對潮流時尚有了更多的理解也是顯而易見的事實,更準確的說,李寧更懂年輕消費者了。
而波司登目前的發展道路,與李寧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均是頂著平價大眾的市場印象,推出高價位的產品,想去重塑一個高端化的品牌形象。
就拿波司登新推出的「登峰系列」舉例,該系列共有七款,以全世界知名的七座山峰命名,其中最貴的為珠穆朗瑪峰款,售價11800元。
除此之外,波司登還籤約當紅明星楊冪代言波司登設計師系列。
為了證明二者的火爆程度,有相關人士前往直男聚集地虎撲進行了測驗。
從全站發帖數量來看,李寧跟耐克的距離還是挺大,但也把安踏遠遠甩在了身後。假設把李寧的相關發帖數計作一個寧,那麼耐克可以換算為2個寧,阿迪達斯是1.5個寧,安踏則只有1/3個寧。
不過,如果從每條帖子的瀏覽量和討論量來看,李寧和安踏兩個國貨品牌,卻比耐克和阿迪達斯要高出不少。也就是說,帶上耐克和阿迪達斯大名的討論話題更多,但是李寧和安踏話題下面的討論熱情更加高昂。
這至少證明,李寧正在靠著產品快速聚攏關注。
但波司登的相關數據則有些慘烈。
其實,「國潮」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年輕人的關注,但所有的關注和人氣,最終還是要落到購買力上來。而「新國貨」無非只是一個為了更親近年輕人市場而整體打包的時髦包裝。
在虎撲裡有一個近1500名群眾參與的投票——「你覺得李寧的產品設計和阿迪耐克相提並論了麼?」
投票結果顯示,喝彩應援和潑冷水的聲音幾乎旗鼓相當。
相對於「真香」和「差很遠」的兩極態度,不噴不捧、既給肯定也提意見的中間派佔了多數。
可以看到,李寧改頭換面的設計已經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認可,消費者也用支付寶投出了他們的寶貴一票。
批評的聲音主要集中在,認為李寧的核心運動科技和營銷還遠不及一線品牌。
事實的確如此,對比2015-2019年李寧中期財報研發與市場營銷費用我們發現,李寧品牌在品牌研發上的的投入,相較以往的佔比反而呈現了下降趨勢,而其在市場營銷上的佔比則一直保持在2%左右的水平。
對於任何一個渴求長遠發展的品牌來說,缺乏核心競爭力都是巨大的缺陷,核心技術才是擁有競爭力的基石,耐克創始人菲爾·奈特在自傳《鞋狗》裡透露,自己也是在長跑產品上擁有了「核心技術」以後才開始出名。
顯然定價分裂與品牌重塑並不能幫李寧解決這個問題。既要守住原本的消費需求,穩住銷量成績,又想用時尚化和高端化來抓住更多年輕消費者,這兩個任務全搭載在一個品牌上,就像「撐著腰杆子蹦迪的中年人,急於去跟上時代潮流的步伐」,挺難的。
國貨崛起的背後絕不僅僅只是打著愛國的旗號這麼簡單,而是一批在經濟快速增長中成長起來逐漸成為消費中流砥柱的人群,他們擁有著愛國情懷,也願意相信中國能夠做出有品質的產品。
唯有拿出好產品,才能獲得消費者的真正認可。
否則,所謂的國貨崛起只能是一場狂歡背後的虛假繁榮,繁榮過後,只剩一地雞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