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時機場送行的一刻還歷歷在目,這段時間有太多難忘的瞬間。今天,遠赴武漢的戰役暫告一段落,回顧這60多天的戰鬥歷程,我們得到了來自社會各方的關心與照護。上周,我媽媽腳骨折了,我心裡很焦慮。但媽媽告訴我,不要為她操心,醫院領導和同事在繁忙工作之餘一直輪流陪伴照顧她。感謝大家幫助我盡了作為兒子的責任,我感到特別暖心!援鄂期間,很多認識的、不認識的同事、朋友都表達了對我們的支持和鼓勵,原諒我不能一一道謝,就在這裡一起表達感謝!
——傅佳順,來自仁濟醫院,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回想起這段戰鬥的日子更多的是感動與感恩,感謝我們背後的這群人:負責一日三餐的廚師、負責24小時接送醫護人員的司機、負責管理醫用物資的後勤老師、負責處理醫療垃圾的工勤師傅等等,是他們一直在後方默默保護支援我們。戴著口罩,包裹嚴實,我們互相不知道誰是誰,但知道都是為了誰。在全國防控得到初顯成效之時,作為中國人,這一刻自豪感更是油然而生,我想這就是中國!
——葉夏莉,來自瑞金醫院,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作為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經歷了整個援鄂工作過程中的點點滴滴,不禁感慨萬千。因為患者病情好轉、出院而由衷的高興、自豪,也會因為經歷病人雖經努力卻告不治而沮喪、難過;感動於武漢人民的艱辛付出和志願者、後勤保障人員的無私奉獻,也感恩於家人、朋友、同事的全力支持和鼓勵;無法忘記同一戰壕中的戰友們相互扶持、走向勝利,也無法忘記電話告知家屬噩耗時的心痛和難以啟齒。曾有人讓我用一種顏色來概括這個歷程,我選擇了五顏六色。如果問我是什麼支持我走過了這一歷程,那就是信心,對於患者、同事、科學、國家以及自己的信心。
——徐斌,來自華山醫院,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如果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我還會來武漢支援,時間荏苒,歲月如梭,在這60多個日夜裡,記載了太多感人的故事和美好的回憶,即使心裡再留戀武漢的美, 我還是想家了,完成使命的我們即將回歸上海,往後的日子裡,我也會銘記在武漢抗疫的點點滴滴,援鄂生活是我人生最難忘的時光,是青春歲月裡最值得記憶的時光。
——許詩琨,來自東方醫院,上海首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義無反顧報名馳援武漢。作為本次上海市護理醫療隊的副領隊及臨時黨支部副書記,第一天上的就是夜班,每當下班脫下面屏、護目鏡、隔離衣、口罩等層層防護用品後,才意識到原來自己身上已經溼透,而當撕下臉上的保護貼後,發現依舊有深深的印痕。工作之餘,我還利用嫻熟的康復專業技能為患者進行有效呼吸訓練,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我將無怨無悔逆行,完成黨和國家交給我的神聖使命!
——陳俊彥,來自瑞金康復醫院,上海第二批援鄂醫療隊隊員,工作於武漢金銀潭醫院
大家把我們稱作英雄,其實我們只是有幸參與到這場規模宏大的抗疫鬥爭裡!救死扶傷本就是醫者本分,我們只不過是換了個地方、換了一身衣服,幹著平時一樣的本職工作而已!與其說我們在感動別人,不如說我們無時無刻不被英勇的武漢人民感動著,從病人到武漢的同行乃至酒店服務人員、班車司機、志願者、快遞小哥等等……感謝後方領導、同事、家人朋友以及全上海人民對我們的關愛!感恩醫療隊每一位兄弟姐妹的忘我付出!最後用一句話來總結這段時間的收穫:敬畏生命,感恩生活!
——樊民,來自嶽陽醫院,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上海)隊員,工作於武漢雷神山醫院
在武漢的一個半月,我心裡充滿了感激和感動。感謝熱情無私的武漢人民,志願者、班車司機等等,他們給了我們很多的幫助,讓我們沒有後顧之憂。最感動的是我們年輕護士的成長,他們勇敢堅強、團結一心,克服了很多的困難,圓滿地完成了任務。
——盧根娣,來自曙光醫院,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上海)隊員,工作於武漢雷神山醫院
在雷神山,有太多太多的感受,我是湖北人,在武漢讀書、工作多年,我過去的同事、朋友和多都在武漢一線,我來不是想做什麼英雄,就是想能為家鄉的父老、能在國家需要的時候做點事情。我做了30多年的急診科主任,長時間和感染、病毒作鬥爭,在臨床還是科研中都積累了一定經驗,能把這些經驗運用到救治病人中我覺得很光榮。我們在這裡工作了一個半月多,從陌生到熟悉,從恐懼到留戀,和醫務人員、患者、工作人員都結下了深厚的友誼,有些90多歲的患者出院時都一直給我們鞠躬致謝,很感動。
——方邦江,來自龍華醫院,第四批國家中醫醫療隊(上海)隊員,工作於武漢雷神山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