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20年5月18日是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在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系列活動中,業界和學界圍繞如何以包容、開放的姿態與不同社會背景和年齡層次的公眾平等對話等問題展開探討。荔枝特報對話文博界「大咖」,帶你一起感受腦力激蕩、思想創新與文化魅力。
荔枝特報專稿 記者/孟煦 實習生/高媛
「博物館,實際上是一個知識的平臺,是一個傳統跟未來連接的平臺。」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魏峻5月17日在接受荔枝新聞專訪時談及,在博物館這一平臺上,更強調的是能夠接受各種各樣的觀點和態度,這對於博物館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與此同時,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也為博物館帶來了更多的影響。
魏峻認為,博物館的發展不僅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更需要與其他資源和機構相輔相成、互相合作。無論是宣傳、學術研究,還是日常服務,都需要跨界和包容。只有連接起多方力量,才能更大幅度提高宣傳力、影響力甚至服務力。針對此,魏峻舉出了文博選題進入綜藝節目的例子,「大家都會覺得跟綜藝節目去合作,可能會讓博物館的嚴肅性和科學性有所降低,但實際上我們從結果發現,這樣的合作不僅沒有降低,反而不斷地擴大了影響力。」
就我國博物館的發展現狀來說,理念上已經與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從業人員所要面對的情況更加複雜。從一個博物館的角度來講,它不僅僅需要面對社會的某一方面,例如博物館所服務的對象、展示以及傳播的手段,還需要更多去涉及到、照顧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對於博物館的服務力,魏峻特意指出,這同樣需要重視多元和包容。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的意見,甚至包括大眾對於博物館服務和工作提出的建議,從業者都要有種包容的心態。
數字時代下,博物館也要有「底線」
疫情發生以來,線下博物館受到巨大衝擊,但同時也為數字博物館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魏峻指出,此次疫情給博物館界帶來了更大的觸動。博物館從業人員發現,通過數字展覽的傳播,線下博物館不僅能夠正常運作而且更好地發揮了宣傳的效益。
「數字博物館的推出,反而吸引了更多的觀眾願意到實體博物館裡來觀展,這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曾擔任廣東省博物館館長的魏峻指出,觀展受眾需求的多樣化使得數字博物館的發展成為可能。雖然目前數字博物館還無法完全展現博物館展品的每一個細節,但其確實滿足了部分受眾網絡觀賞的需求,同時也促進了線下展館的發展,「博物館界在網絡展覽的內容製作上,包括對於展品整體的呈現上,實際上還沒有達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有些人可能通過網絡觀賞和瀏覽就已經能滿足了相關需要,但依然有非常多的人更喜歡看到實物。」
雖然數字化手段讓眾多博物館在傳播途徑上更能滿足大眾的多元需求,但魏峻同時指出:「博物館是有底線的,博物館的底線與其科學性、服務性、傳播知識的要求,及其本身的宗旨和使命有非常大的關係,需避免過分娛樂化和特意迎合受眾。只要能堅守這一底線,那麼不管陽春白雪還是下裡巴人的內容,數字時代下的博物館都能精彩呈現。」
「讓更多的物博館納入國家名錄」
去年十月,《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一文不僅把開館不久的重慶大學博物館推上風口浪尖,也將大眾的關注聚焦於對高校博物館的監管。
在魏峻看來,各類博物館在發揮社會教育功能、公益服務功能以及總體目標方面都是一致的,即通過知識傳播以傳承文化。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博物館被納入了全國博物館名錄,然而還有部分未能納入,其原因主要在於要想納入博物館名錄需要具備一定的法人資質,然而高校博物館大多數不是獨立法人,而屬於二級法人,這與申請設立博物館的相關條件存在一定差異。「國家博物館的管理機構現已認識到這一問題,預計後續宏觀政策方面將持續優化,爭取將高校博物館以及各類博物館納入監管下,以彌補公共博物館的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