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魏峻:博物館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平臺

2020-12-14 荔枝網新聞

  【編者按】2020年5月18日是第44個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在國際博物館日中國主會場系列活動中,業界和學界圍繞如何以包容、開放的姿態與不同社會背景和年齡層次的公眾平等對話等問題展開探討。荔枝特報對話文博界「大咖」,帶你一起感受腦力激蕩、思想創新與文化魅力。 

      荔枝特報專稿 記者/孟煦 實習生/高媛

  博物館,實際上是一個知識的平臺,是一個傳統跟未來連接的平臺。復旦大學文博系教授魏峻5月17日在接受荔枝新聞專訪時談及,博物館這一平臺上,更強調的是能夠接受各種各樣的觀點態度,這對於博物館來說是一個新的挑戰。與此同時,社會發展的日新月異,也為博物館帶來了更多的影響。

  魏峻認為,博物館的發展不僅要依靠自身的力量,更需要與其他資源和機構相輔相成、互相合作。無論是宣傳、學術研究,還是日常服務,都需要跨界和包容。只有連接起多方力量,才能更大幅度提高宣傳力、影響力甚至服務力。針對此,魏峻舉出了文博選題進入綜藝節目的例子「大家都會覺得跟綜藝節目去合作,可能會讓博物館的嚴肅性和科學性有所降低,但實際上我們從結果發現,這樣的合作不僅沒有降低,反而不斷地擴大了影響力。」

  就我國博物館的發展現狀來說,理念上已經與以前有了很大的變化,從業人員所要面對的情況更加複雜。從一個博物館的角度來講,它不僅僅需要面對社會的某一方面,例如博物館所服務的對象、展示以及傳播的手段,還需要更多去涉及到、照顧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對於博物館的服務力,魏峻特意指出,這同樣需要重視多元和包容。無論是表揚還是批評的意見,甚至包括大眾對於博物館服務和工作提出的建議,從業者都要有種包容的心態。

  數字時代下,博物館也要有「底線」

  疫情發生以來,線下博物館受到巨大衝擊,但同時也為數字博物館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魏峻指出次疫情給博物館界帶來了更大的觸動。博物館從業人員發現,通過數字展覽的傳播,線下博物館不僅能夠正常運作而且更好地發揮了宣傳的效益。

  數字博物館的推出,反而吸引了更多的觀眾願意到實體博物館裡來觀展,這是出乎我們意料之外的。」曾擔任廣東省博物館館長的魏峻指出,觀展受眾需求的多樣化使得數字博物館的發展成為可能。雖然目前數字博物館還無法完全展現博物館展品的每一個細節,但其確實滿足了部分受眾網絡觀賞的需求,同時也促進了線下展館的發展,「博物館界在網絡展覽的內容製作上,包括對於展品整體的呈現上,實際上還沒有達到非常完美的地步。有些人可能通過網絡觀賞和瀏覽就已經能滿足了相關需要,但依然有非常多的人更喜歡看到實物。

  雖然數字化手段眾多博物館在傳播途徑上更能滿足大眾的多元需求,但魏峻同時指出:博物館是有底線的,博物館的底線科學性、服務性、傳播知識的要求,及其本身的宗旨和使命有非常大的關係需避免過分娛樂化和特意迎合受眾。只要能堅守這底線,那不管陽春白雪還是下裡巴人的內容,數字時代下的博物館都能精彩呈現。

  「讓更多的物博館納入國家名錄」

  去年十月,《重慶大學耗資670萬建了一座贗品博物館?》一文不僅把開館不久的重慶大學博物館推上風口浪尖,也將大眾的關注聚焦於對高校博物館的監管。

  在魏峻看來,各類博物館在發揮社會教育功能、公益服務功能以及總體目標方面都是一致的,即通過知識傳播傳承文化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博物館被納入了全國博物館名錄,然而還有部分未能納入,其原因主要在於要想納入博物館名錄需要具備一定的法人資質,然而高校博物館大多數不是獨立法人,而屬於二級法人,與申請設立博物館的相關條件存在一定差異。國家博物館的管理機構現已認識到這問題,預計後續宏觀政策方面將持續優化,爭取高校博物館以及各類博物館納入監管下,彌補公共博物館的空缺。

相關焦點

  • 館長訪談|復旦大學博物館:從深藏校園走向文博系創新實驗室
    同時,將藝術與科學融合,最終打造復旦大學博物館集群,並促使該集群與校史館、檔案館、圖書館等交相輝映。就復旦大學博物館的定位而言,至少包括三大層面,逐層遞進,由內及外。首先是產學研一體化,作為文博系師生的創新「實驗室」;其次是提升高校軟實力,作為校園文化空間和地標;再者是夯實教育,作為服務周邊中小學的「社區型博物館」。
  • 我館與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籤署「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設計」合作框架協議,打造博物館文創產品開發眾包平臺
    為進一步促進「海峽兩岸文化創意產業高校研究聯盟」成員間的合作,加快兩岸高校文化文化創意產業對接,落實國家文物局《關於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和《關於促進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見》的精神,應我館陳斌館長邀請,12月9日臺灣高雄應用科技大學文化創意產業系
  • 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ICOM-IMREC)成立大會在...
    她表示,以上海大學和國際博協的專業實力和專家資源為依託,ICOM-IMREC作為國際博物館研究、交流的重要平臺,將為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人提供專業支撐,促進博物館人能力建設和博物館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陸建松教授代表復旦大學以及兄弟高校對ICOM-IMREC的成立表示熱烈祝賀。他希望通過ICOM-IMREC的成立和運作,不斷擴大中國與國際博物館界的多邊業務交流與技術合作,不斷深化中國與世界各國博物館界的雙邊交流和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組織發起的有關博物館的國際行動,發出中國博物館聲音。
  • 國際博協與上海大學合作成立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
    12月10日,國際博物館協會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在上海大學成立。國家文物局、國際博協總部、中國博物館協會、上海市文旅局、全國部分文博機構、開設文博專業高等院校以及東道主上海大學近二百位領導嘉賓和專家學者參加了成立大會。
  • 「國際博協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在上海大學成立
    國家文物局、國際博協總部、中國博物館協會(國際博協中國國家委員會)、上海市文旅局(文物局)、全國部分文博機構、開設文博專業高等院校以及東道主上海大學近二百位領導嘉賓和專家學者參加了成立大會。
  • 「國際博協國際博物館研究與交流中心」在上海大學成立
    國家文物局、國際博協總部、中國博物館協會(國際博協中國國家委員會)、上海市文旅局(文物局)、全國部分文博機構、開設文博專業高等院校以及東道主上海大學近二百位領導嘉賓和專家學者參加了成立大會。成立大會由上海大學黨委副書記段勇主持。上海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劉昌勝致歡迎辭。
  •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司佳逝世
    最近公眾號平臺更改了推送規則,不再按時序展現,如果你不和我們互動!以後可能就,再也收不到我們的推送了!所以如果不想錯過內容,記得讀完點一下「在看」,以及星標公眾號!經常來看看我們又更新了什麼,這樣每次新文章推送,才會第一時間出現在你的訂閱列表裡。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關注!專注於家庭教育知識與高校校園信息分享。
  • 復旦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黃萱菁 期待更多女性領會計算機科學的奧妙
    原標題:復旦大學計算機系教授黃萱菁 期待更多女性領會計算機科學的奧妙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 陳姝榮登清華大學——中國工程院知識智能聯合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人工智慧研究院與北京智源人工智慧研究院發布人工智慧全球女性榜單
  • 復旦大學EMBA教授李若山:現在是考驗房企能否與時俱進的時候了
    (原標題:復旦大學EMBA教授李若山:現在是考驗房企能否與時俱進的時候了)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圖據復旦大學網站)   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原子能材料專家、雷射物理學家、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因病搶救無效,在復旦大學附屬徐匯醫院(籌)逝世,享年92歲。  李鬱芬,1928年2月出生,江蘇無錫人,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 復旦大學的這位教授被浙江諸葛村的菜館老闆娘笑了:老師又胖了!
    復旦大學的這位教授被浙江諸葛村的菜館老闆娘笑了:老師又胖了!在復旦大學國土與文化資源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教授、博導杜曉帆看來,如何去化解現有鄉村保護體系所遭遇的現實困境?怎樣才能讓村落中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變化中煥發出活力,制定出一套符合現實狀況、可操作性強、又具有前瞻性的鄉村遺產保護方式,是文化遺產工作者的重要任務。  杜曉帆真正開始關注鄉村,始於2004年的初夏。
  • 復旦大學王雷泉教授一行到訪文禮書院
    7月19日至20日,中國宗教學會理事、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王雷泉一行訪問文禮書院,與文禮書院院長等就教育理念與實踐進行交流探討。 王雷泉教授是在溫州參加了「從永嘉大師到南懷瑾先生」永嘉禪學主題研討活動後,來到文禮書院參觀訪問的。王雷泉教授很早就關注讀經教育,早年和南懷瑾先生交往甚多,後來和文禮書院院長王財貴(季謙)先生亦有許多交往。王教授在學術界聲望頗高。作為復旦大學宗教學系創系系主任,王教授對涉及中西印相關教育也早有關注。了解了文禮書院之中西印教學格局,王教授給與了肯定與讚賞。
  • 文物與博物館學:小眾學科「賺大錢」不易
    什麼是文物與博物館學 蘭州大學魏文斌老師介紹:「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簡稱文博專業,它主要涵蓋了文物學和博物館學,並與考古學關係極為密切,是一門內容較複雜、內涵較豐富的人文學科。從某種程度上講,文物與博物館學是屬於文化遺產學(廣義)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42歲女教授司佳逝世,曾師從周振鶴
    復旦大學歷史學系42歲女教授司佳逝世,曾師從周振鶴 澎湃新聞記者 張慧 2020-10-12 11:57 來源:澎湃新聞
  • 大學教授工資有多高?復旦教授工資單引發熱議,網友:農民工呢?
    讓我們來看看復旦大學一位教授曬出的工資單,很多網友看後都不淡定了。2017年,我國名校復旦大學有一位教授在社交媒體上曬出了自己的工資單,從這張工資單上我們就能直觀看到名校大學教授的收入水平。所以到最後,這位復旦大學教授能拿到的實際到手工資還不到8300元。上海市是我國的超一線城市,物價水平較高。而復旦大學更是國內名校,按理來說經費充足,為何復旦大學一個教授的每月工資只有8000多元,很多網友表示不太理解,每個月的工資收入8000多元,連上海市的農民工都比不上!
  • 網傳復旦大學網紅教授陳果授課被叫停?復旦大學正面回應
    復旦大學教授陳果幾年前在央視《開講啦》做主講人的時候,就已經小有名氣了,所以自那時起她就被冠以「網紅教授」的美稱。後來隨著網絡的逐漸發達,她的授課視頻被上傳到網絡上,陳果更是圈無數,贏得了眾多網友的喜歡。
  • 復旦大學網紅教授陳果,如何從「女神」到「萬人炮轟」?
    就像近年來流行的``喪文化''和``佛系少年''一樣,這些價值觀也受到年輕人的追捧,它們為年輕人帶來了精神上的解脫和釋放,並找到了自己的情緒。好發洩。結果,越來越多的基於簡單粗略原理和文化知識的內容產品被廣泛傳播。
  • 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 曾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中新網12月9日電據「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微信公眾號消息,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92歲。
  • 92歲復旦大學教授李鬱芬逝世,參與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研製
    12月9日,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微信公眾號「復旦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獲悉,12月8日凌晨2時42分,復旦大學教授,國務院特殊津貼享受者,參與國家的第一顆原子彈研製者李鬱芬老師因病搶救無效不幸逝世,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