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氏竟在客家十大姓?

2021-03-05 謝氏風雲錄

謝氏分布很廣,謝姓是中國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23位.全國各省、

市、自治區基本上都有謝姓人,人口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72%,按人口多寡排列,為當今中國第二十四大姓。據有關資料顯示,廣東、江西、四川、湖南四省的謝姓人較多。這四省謝姓人合計,約佔全國謝姓人口的 45%。謝氏祖根地河南唐河、南陽二縣 (市),謝氏共有聚族群30個,約3000戶,13000人。

謝氏大多數為漢族,同時還分布於壯、侗、瑤、白、苗、黎、彝、回、滿、土、畲、布依、仫佬、仡佬、土家、朝鮮、蒙古等民族及臺灣土著中。其中,白、壯、侗、布依族謝氏,系由謝蠻融入形成;瑤族謝氏,有部分系湘南漢族謝姓男子入贅瑤族,所生子女便繼承父姓而為謝氏,還有一部分系由壯族謝氏融入形成;畲族謝氏,系原居於廣東的瑤人,東遷至福建漳平縣謝畲演化而成;仡佬謝氏,系由其他族謝氏久與仡佬族雜居而逐漸融入仡佬族,主要散居於湘西。至清末,多數演變成漢族,有的則成為苗族;滿族謝氏,世居遼東,有滿洲的漢族謝氏融入滿族形成的,也有滿族多字姓改為單字謝氏的;土族謝氏,系由謝加氏簡化而成。

謝氏還是客家十大姓之一。「客家」是漢族一個特殊的民系,形成於4世紀初至13世紀末。西晉末永嘉年間,黃河流域接連發生戰亂,一部分漢人因避難南徙渡江,至唐末及南宋末,中原漢人又大批過江南下。這些漢人,經多次遷徙,輾轉至贛、閩及粵東、粵北等地,被稱為「客家」,以別於當地的居民,後遂相沿而成這些漢人的自稱。客家人以廣東東部的梅州、興寧、大埔、五華、惠陽等市縣最為集中,還有一部分分布在江西、福建、貴州、廣西、四川、湖南、臺灣、海南島部分地區和僑居海外南洋一帶及歐美一些地區。他們的語言保留了較多的中原古音韻,稱為「客家話」。

到了當代,謝姓人的分布呈現出更加廣泛的趨勢。目前謝姓在全國的數量已有數百萬之多,佔全國大姓中的第24位。在分布上,除已遍布於各省以外,在南方各省尤其人口眾多。當然,由於一些歷史原因所致,謝姓在全國各地的分布並不是均衡的,人口也是有多寡之別的。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中的部分省市的謝姓人口資料的抽樣調查顯示,謝姓的人口分布就有南方較多、北方較少的分布規律。具體說來,在被抽樣調查的全部174900人中,謝姓人口有1186人,這一數字,佔被調查人口總數的0.678%,在所調查姓氏中位居第29位。如果再作進一步的考察,就會發現在被調查的24948個北京人中,有185人姓謝,這一數字,佔被調查人數的0.742%,位居北京大姓的第25位;同樣,在被調查的25092個上海人中,有114人姓謝,佔被調查總數的0.454%,位居上海大姓的第49位;在23795個陝西人中,有74人姓謝,佔被調查總數的0.311%,位居陝西大姓第60位;在25029個遼寧人中,有159人姓謝,佔被調查總數的0.635%,位居遼寧大姓的第29位;在25239個四川人中,有271人姓謝,佔被調查總數的1.074%,位居四川大姓的第22位;在25646個廣東人中,有190人姓謝,佔被調查總數的0.741%,位居廣東大姓的第33位;在25244個福建人中,有193人姓謝,佔被調查總數的0.765%,位居福建大姓的第23位。

謝姓從古代發展到今天,在國內早已形成以浙江,福建,廣東,江西、河南,湖南,四川等省分布最為集中的基本格局:

(一)河南省

河南省作為謝姓的發祥地及早期居住地,在謝姓中的重要地位早已為人所知。但該省的早期居民大多外遷或影響在外,留下的大多在接連的戰亂中死亡殆盡,因而在當代的河南省謝姓居民中,大多認定是在明代時由山西洪洞等地回遷而來的,並非世世代代都居住在當地。比如,居住在今南陽市宛城區東西謝營一帶的謝姓人,便是清代洪洞縣移民的後裔。相傳明末李自成軍幾乎把當地居民全部殺光,因此他們才在人清以後有奉命人遷之舉。他們最初居住的地方叫做謝營,後在雍正年間一分為二,並因有東西之分而稱東西謝營,其中西謝營便是他們的原居地謝營。當地的謝姓人口如今已達數千,尊謝義為始祖,並說他有子十人,除一人瘋癲無後外都有後代傳世。其中五人的後代現居西謝營,二人的後代居東謝營,一人遷居魯山縣桐河嘴謝營,一人遷謝庵。後來,在西謝營居住者又有人遷唐河謝崗、謝莊、謝衝、雙橋等地,居魯山者遷唐河營蒼臺謝家莊(舊稱老鴰窩謝莊),居謝庵者遷瓦店等地。自民國以來,由此外遷者多有回村祭祖、修譜之舉。他們分布在當地及附近的各自然村中,以及新野、唐河、魯山、方城、湖北棗陽、襄樊等地,是一支有影響的謝姓支派。


與南陽謝姓不同,居住在今太康一帶的謝姓人是在元代由江南回遷而來的。他們尊奉元處士謝成為始祖,而謝成也被認為是魏典農中郎將謝纘的三十四世孫。謝成之後,這支謝姓人又分居於縣中的柏崗、謝家堂、潮莊、槐邱寺、謝坡等地。如今人口約有四萬之多。其中居謝家堂者是謝成次子謝叔宗的後代,是在謝叔宗孫謝斌、謝志時因避水患而遷居的;居槐丘寺者是謝成第三子謝季宗的後代,是在謝季宗之子謝敏、謝忠時遷居的;謝成長子謝伯宗仍留居柏崗一帶。為了記述各支派的發展繁衍過程,該支謝姓人從明朝嘉靖四十四年(1566年)開始編修家譜,後又在清朝康熙十二,年(1674年)、鹹豐元年(1851年)兩次重修,至

1883和1985年再次續修,成為其一家之史的可靠藍本。

今天居住在河南的謝姓人,可知者還有一支是從其他姓氏改姓而來的,居住在河南東部的永城市一帶。據有關家譜記載,該支謝姓人最初與崔、張、陳三姓同宗,屬於四兄弟,於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隨父由山西洪洞遷居永城古城村。其父見當地地廣人稀,便讓四兄弟各姓一姓,各屬一村。其最初一、二代尚歸葬沙士劉集公共墓地,其後便各營所葬,其中謝氏墓地在張氏村右。至民國時,該支謝姓人還與其他三姓人聯合修譜,並述其淵源為「兩本洪洞綿世澤,東遷永邑振家聲」。在修譜時,其世代已傳至二十一世,至今仍在當地發展繁衍。

(二)浙江省

浙江省是謝姓的又一個傳統祖居之地,其在謝姓發展史上知名最早的家族會稽山陰謝氏便居住在省內的今紹興市一帶,而陳郡謝氏南遷後所形成的「東山謝氏」也以今浙江東部一帶為居住中心,可見其具有突出地位。今天,生活在浙江南部一帶的謝姓人便自稱是陳郡謝氏之後,是由謝裒及其三個兒子謝奕、謝據、謝安的後代發展而成的三大宗支。其在歷史上除元朝時期諸人外,又有南宋重臣謝深甫、理宗謝皇后、明朝「狀元宰相」謝遷等人知名於世。

此外,今紹興市一帶也多有謝姓人居住,其尊奉的祖先或是謝夷吾或是謝衡,亦即兩位會稽山陰謝氏或會稽東山謝氏的開基祖,說明當地謝姓人在血統上還較為複雜。除此之外,北宋時任會稽知府的謝斯立曾被一些人認為是台州臨海人,其祖籍也在今浙江南部地區。謝斯立的後代傳至謝升一(壺山)時又遷居潮州,從而在廣東東南部一帶發展,而台州臨海顯然也正是其祖居之地。至今,在當年的上述幾支謝姓人居住或知名之地,依然是當地謝姓人居住的最為集中之地之所在。

(三)福建省

福建省的謝姓來源較為複雜,其中一些自稱是當年由陳郡謝氏進一步分衍而來的會稽東山謝氏之後,另一些則在唐末隨王審知兄弟由興州固始遷來,血統來源之間尚存在些微的差別。其在當代大約分布在全省的66個縣的200多個自然村中,其中如安溪縣城廂的過溪謝厝村、南洋村、員室村、石古村,參內鄉的員潭村,以及福安城山、連江白河、龍巖、古田、仙遊、莆田、泉州、寧德、南安、晉江、永春、惠安、石獅、廈門、寧化、永定、漳浦長汀等地,都有較多的謝姓人居住。其居住在安溪者相傳是由興州固始遷來,初居永安裡東皋鄉,至三世謝馬成時又遷厚安。該支謝姓人在後來的傳衍中頗為顯赫,在宋代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謝仲規時曾被賜與紫金魚帶,人稱金魚謝氏或金魚世第,其居住的地方又被稱為謝衙巷,在今泉州市城廂仍見其名。

 

龍巖一帶的謝姓人相傳也由興州固始遷來,尊奉東晉豫州刺史謝萬為遠祖,最初遷居之地是寧化石壁,其後在謝澄源時遷曲溪口,再遷上杭古田上家邦、謝家坊,直到元朝末年由謝萬十二郎遷龍巖上坪塢籠坑,而萬十二郎也成為龍巖謝氏的開基祖。

與龍巖近似,居住在今惠安一帶的謝姓人相傳遷自興州固始朱皋鎮。當時同遷的是兄弟四人,分別定居在福州閩縣、晉江、惠安溪西、永春坂頭等地。其中初遷惠安者失其名諱,被其後代尊為十八公,佔籍於二十二都民安裡科龍溪西。後來,十八公娶莊五娘,生謝光,並為之娶徐十四娘,生子三人,繁衍至今。在其後代中,居住在今東園鎮上侖村的謝姓人尊謝執中孫謝崑山為開基祖,已傳23代,有700多戶、1700多人。他們使用共同的字輩,自謝崑山以來依次是:「昆肇。文思仕居建,承宗定士邦。英謹希順志,興發慶友雙。和平濟世,忠孝傳家。」此外,他們自清末以來還編修了家譜,留傳至今者主要有《上侖村西頭刊家譜》、《長房刊家譜》等,其中的一些還由其移居馬來西亞等國的族人帶至海外。

寧化一帶的謝姓人多屬於客家謝姓,縣中的石壁是其祖先遷來時的中轉站。其中一支的始遷祖謝文樂相傳是申伯的四十九世孫,如今已傳51代,亦即申伯的第100世。其自第28代起開始使用字輩,所用字輩依次是:「文得子宗。宇喬宸祥憲,朝顯世賢逢。良士應時起,榮華望日崇。」現在所使用的字輩基本在「良」至「崇」之間,亦即其始遷祖的第四十二至五十一世孫。

居住在永定一帶的謝姓人,其中一支自稱是陳郡謝氏的後代,以及宋元之際的弋州弋陽謝氏謝枋得的傳人,始遷祖是元末人謝四九郎,初居永定洋背。其後代除在當地生息繁衍外,自第15世起又有人開始向外遷徙,到達臺灣、印尼、四川、福安、漳州等地,僅在15—20世之間就有外遷者66戶,其中有42戶遷往臺灣。如今,遷居臺灣的人主要居住在高原村等地,人數已達數千戶之多,而留居當地的人數則遠遠低於這一數量。

漳浦一帶的謝姓自稱是謝枋得的後代,或以他的字號相稱為「疊山派」。始遷祖謝光啟初居東區十七都赤水堡清水巖石邊,後與三個兒子武慶、承慶、元慶再遷十五都錦湖城,稱「西謝」,後又分衍洋尾石、鳥墩、茂林、東蔡、下墟、後雄、赤湖下品、城邊、古史巷、埔仔,以及廣東隨豐、澄海、臺灣等地。其中居住在後雄村一帶者,所居之地原稱錦湖城月是堡吉春社,以「敬愛堂」為堂號,所用楹聯是「東山疊嶂丹山峙,淝水清流錦水長」,現有一百六十多戶,人口近千。他們還使用共同的字輩,即:「恩慶為良才,東山久萬錦,文錫世道永,汝時孔敏達,寶樹成瑞連,江左聲名遠,南邦德澤長,還基承繼紹,百代盛流芳。」另外,遷居臺灣的人有一些居住在彰化縣二水鄉,是前國民黨高官謝東閔的祖籍所在。

居住在長江一帶的謝姓人,其中一支約在明代時由建寧遷來,初居館前鄉雙坑口村,現在則主要居住於新橋鎮三坑口村一帶。其始遷祖謝德麟初來時僅攜子謝滿子一人,至今已傳21世。為了便於宗親之間的血緣關係維繫,該支謝姓人也編寫了自己的字輩譜,即:「希君永應日。晉代家風振,明世祖澤長,人才常蔚起,仕績慶繁昌。」

仙遊一帶的謝姓人相傳是陳郡謝氏的後代,在後唐建州節度使謝英之子謝祐時因家禍而遷居縣中的蘇裡湖山度坑,娶妻黃氏,生子謝文煒、謝文炳。宋神宗時侍御史謝溫及南宋進士謝洪、謝源、謝澤可、謝汝翊、謝升賢、謝懿德等人都是他的後代。後來,該支謝姓人又遷莆田、福清、漳州、永泰、永春等地,因所居之處多屬興化府管轄範圍,故又被稱為興化謝氏。

(四)廣東省

廣東省謝姓大都是歷史上浙江、江西、福建等省移民的後代,在血統上尊奉由陳郡謝氏進一步分衍而成的東山會稽派,或自稱是該派某位傳人的後裔。其中如居住在潮汕梅州一帶的謝姓人都自稱是謝升一(壺山)或謝逢春、謝寄生之後,。所應提及的是分布在該省海豐、陸豐、豐順、湯坑、潮陽、潮安、澄海、惠來等地的謝升一後代,以及遷居江西、臺灣、香港、新加坡、泰國等地或國家者,還有一些聯誼活動,僅在1999年底的一次祭祖掃墓儀式中就有來自海內外的萬餘人參加,可見其分布範圍之廣和影響之大。 而居住在河源龍川,連平一帶的謝姓卻大部分來自謝枋得兒子剛中之後,在有些地區謝姓人佔比人數達80%以上,謝姓成為廣東一大姓

明洪武四年,有一支由江西雩縣遷入廣東梅縣,或由寧化遷居廣東大埔,後再居梅縣。宋元以後,謝姓便遍及全國各地。

(五)海南省

海南省謝姓是全省人口最多的姓氏之一,其中約3/4的人口居住在北部一帶。相傳在南宋時,福建莆田人謝對到今儋州市開辦木棠鹽場,其後便留居於當地並在新州、新英等地發展。在此之前,出自杭州富陽謝氏的謝景溫被貶至海南並去世於雷州,其第三子謝東望等人為守墓之故而留居於遂溪縣檳榔村,後來又有人遷居甘蔗園村、文昌縣山湖村等地。

至於謝景溫弟謝景平,以及南宋時臨高知縣謝景惠、晉江人謝渥等人,其後代相傳也有在臨高等地者。此外,在儋州市龍湖村集中居住著千餘位謝姓人,相傳由高州或電白遷來,但其祖先似乎與上述諸人無關,大約有另外的血統所出。

(六)廣西自治區

廣西謝姓的來源和分布尚缺乏完整的資料,目前僅知居住在賓州及賓陽、橫縣、靈山、貴港、平南、宜山、馬山、南寧、邕寧等地者自稱是宋朝將軍謝寄一的後代,因他隨狄青南下平蠻而留居賓州。他有子四人,其中長子謝仁福的後代在後來遷居福建、廣東等省;次子謝仁壽定居賓陽縣,其後又有人遷居來賓、馬山、上林、宜山等地;第三子謝仁雙定居橫縣,後來又有人遷居靈山、貴縣、欽州、平南、玉林、陸川等縣;第四子謝仁全定居全州冷水灘一帶,後來又有人移居湖南等地。近年,該支謝姓人曾在賓州謝氏家廟組織聯誼會,進行各地宗親的聯絡、修譜等工作,並與英、美等國及臺灣的謝姓宗親組織建立了一定的聯繫。

(七)四川省及重慶市

四川與重慶是謝姓人口較多的省市,其中居住在嶽池一帶的謝姓人自稱是陳郡謝氏的後代,在清朝康熙年間由湖南新陵縣遷居嶽池資馬鄉黎梓衛大廟山曾家嘴,始遷祖為謝天元之子謝國訓,使用「天國朝嘉有,永茂芳平治」字輩,後來又遷合川縣東裡二甲石龍場、廣安、龍洞溝等地,進而分成廣大族派。民國時期,該支散居各地的謝姓人曾集中在一起排定新的字輩,以便接續已經用完的10個字輩。其所續字輩共有20個字,亦即:「世澤鍾靈運,寬仁德義長,玉樹延先緒,榮華萬代昌。」現在已傳至「世」字輩以下,而以此輩最為年長。

與嶽池謝姓不同,居住在榮縣的謝姓人以元末人謝隆福為始祖,最初居住於福建、浙江一帶,後在謝餘盛時遷居江西瑞金雞公寨,又於謝永昌時遷居榮縣,當時已是清朝初年。如今已傳十餘代,遍布於縣中各地,並使用自己的字輩譜,即:「永世仁德茂,久遠益傳芳,敏達英才顯,瓊琳佩玉堂。」

居住在通江一帶的謝姓人自稱是申伯五十八世孫謝伯琳之後,在南宋理宗以前居住於高安,後經湖北麻城孝感鄉移居成都石磨子街,再遷通江犬道山雞子頂女媧寨上桂花屋基(今瓦室鎮桂花村),其後又有遷居合川、遂寧埃山(土扁)華山冢、平昌白土坪、崇清瓦銓坪、尚溪,以及北京西廟冢、安徽、臺灣、越南等地者。其中桂花屋基因是其初遷之地,一直有外遷者來此尋根,近年還聯合編修了家譜。

雙流、巴縣的謝姓人具有相同的血統,相傳原籍廣東連平,在清朝康熙年間由其始遷祖謝子越率領人川,初居簡州西鄉壩,後遷華陽老窯溝(今雙流境內),並留居於此,其後裔又有遷巴縣西裡曾家場者,如今已傳十餘世。

(八)貴州省

貴州省亦即古代的夜郎國所在地,而「夜郎」二字根據當地史家研究,實即「謝郎」,亦即居住在深山溪谷間的謝姓人。該支謝姓人大約是申國滅亡後南遷的申伯後裔,自東漢以後多以謝為姓,成為夜郎國的統治者,直到唐末五代時期都是如此,唐代所謂的「三謝蠻」所指也是他們。故而,在漢唐間的歷史上,該支謝姓人曾出了東晉寧州刺史謝恕、唐代夜郎郡公謝龍羽、黔州刺史謝元深、南壽州刺史謝強、邛州刺史謝汕、胖州錄事參軍謝文經等著名人物,宋代以後又與當地民族融合,成為一支身份特殊的謝姓人。

(九)湖北省

湖北是謝姓人較多的省份之一,但其源流為人所知者尚少,僅有居住在孝感、大悟一帶的人自稱是明朝初年人謝伯六的後代。謝伯六於洪武七年(1374年)自江西南昌府豐城縣筷子巷瓦屑墩遷黃陂西南鄉共木崗,其後又有人遷居今址。但自謝伯六而上出自何處,其現存家譜並無記載,其裔孫中有人返回筷子巷尋根也未有結果,看來只有發掘其他家譜中的記載才能解開疑團。

(十)山東省

山東省謝姓分布較廣,目前所知者已有單縣、曹縣、鄆城、金鄉、濰坊、兗州等19個縣市。其中居於單縣者自稱是陳郡謝氏之後,遠祖尊奉由其進一步分衍而出的信州弋陽謝氏謝枋得,窿其長孫謝信孫時客居汴京(今河南開封),至五世孫謝興又遷舌單縣,成為縣中謝氏的一支。此外,謝枋得次孫謝仁孫遷居山西洪洞,五世孫謝升遷單縣西南40裡謝家寨,成為當地謝姓的S一開基祖。至於其他各地的謝姓人,也多有尊謝枋得為遠祖者,或自稱始祖來自山西洪洞,與單縣謝姓具有相同的血緣關係。近年來,他們曾經召開宗親聯誼會,共同商討成立全省性宗親組織等事宜。

(十一)山西省

山西省謝姓為人所知者,一支居住於臨猗、萬榮一帶,尊奉宋朝人謝毅為遠祖,而以其曾孫謝天吉為鼻祖。相傳謝天吉在元代曾任兵馬大元帥,選尚公主,稱駙馬公,去世後葬於臨騎東莊,其子孫也落籍為當地人。後來,該支謝姓人又遷萬榮,分居於大謝村、小謝村、謝村、大謝莊、東裝莊、,大甲村等地。如今,除謝村、小謝村再無謝姓人居住外,其餘都是其裔孫聚居之地。其中大謝莊原有一座被稱為「七業堂」的謝氏祠堂,奉祀移居而來的兄弟七人,七兄弟之後至今仍以所在的次序「門」相稱。

(十二)陝西省

陝西作為歷史較為悠久的省份,境內也多有謝姓人居住。其中居住在東南部安康一帶者相傳在清朝乾隆年間從福建武平遷來,始遷祖名為謝世顯。其子孫在傳歷四代後,因有兄弟七人而分為七房,除居於當地外又遷嵐皋、紫陽、白河等地,如今已傳至15代,有1600餘戶、6000餘人。該支謝姓人在清朝曾出過謝玉珩、謝裕楷、謝俊崇等三位進士,另有七人中舉,自稱陝南望族。他們由於與福建武平中山鎮謝氏之間具有確切可考的淵源關係,因此多與之有密切聯繫,並在族譜中記載了始祖謝世顯以前的血緣傳承情況,其根據便來自武平的族譜。該譜稱武平謝氏始祖是南宋初年人謝九二郎,其遠祖由興州固始遷江西,而他則由江西遷龍巖上坪,再傳15代至謝映鬥時遷居武坪,當時已是明朝末年,而謝世顯亦即謝映鬥孫。正是由於有這種斑斑可考的血緣關係,安康謝氏在修家譜時也不忘祖根,並依據武平祖籍家譜中所載20字字輩續補了新的20字字輩,使二者合在一起成為一首完整的40字字輩詩,即:「鼎世有元玉,曰仁裕俊英。克賢承先德,宏業紹鳳鳴。經國繼永盛,成家道益明。懋才開景遠,啟秀慶隆平。」如今,該支謝姓人仍在使用這一字輩,並已傳至「先」、「德」輩以下,可知所用的仍是武平字輩,仍在傳承著這種無法割裂的血緣關係。

「謝氏風雲錄」微信公眾號歡迎大家投稿,微信號:594374247,加微信請註明姓名,謝謝!

相關焦點

  • 平南謝氏宗親圓夢家園五百年歷史西江古村落華麗變身「寶樹金街」
    廣西謝氏宗親總會執行會長、中團文旅董事長謝其金致辭平南謝氏宗親為「貴港中團傳統村落保護發展」不遺餘力廣西謝氏宗親總會執行會長(平南縣安邦中團歷史文化旅遊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其金介紹,正月初十恰逢平南鄉親懷揣致富夢想外出他鄉務工之時,也是「貴港市西河江旅遊商品交易市場」的項目奠基儀式。
  • 「謝氏百堂」寶樹堂——世界客屬祖地福建石壁謝氏總祠
    世界客屬祖地石壁謝氏總祠,始建於清康熙51年,佔地面積1061平方米,坐西南向東北,一進合院式磚木結構,由前坪、門樓、門廳 、天井、寶樹堂、襄功堂、紀功堂、花臺、後圍牆組成。外開八字門樓,四跳如意鬥栱,重簷歇山頂;寶樹堂面闊三間,進深六柱帶軒廊,抬梁穿鬥式梁架,硬山頂。
  • 當今謝氏宗親們都在哪裡?
    其中,白、壯、侗、布依族謝氏,系由謝蠻融入形成;瑤族謝氏,有部分系湘南漢族謝姓男子入贅瑤族,所生子女便繼承父姓而為謝氏,還有一部分系由壯族謝氏融入形成;畲族謝氏,系原居於廣東的瑤人,東遷至福建漳平縣謝畲演化而成;仡佬謝氏,系由其他族謝氏久與仡佬族雜居而逐漸融入仡佬族,主要散居於湘西。
  • 【客家姓氏】客家典型的八個姓氏:閩粵贛三省交界的世外桃源
    客家民系是中國廣東、福建、江西、臺灣等省本地居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南遷漢族移民群體中的一類,是世界上分布範圍最廣闊、影響最深遠的漢族民系之一。客家文化既繼承了古代正統漢族文化,又融合了南方(如嶺南)土著文化,有古漢文化活化石之譽,客家語言是古漢語的活化石,耕讀傳家是客家文化的特點,圍龍屋是古代農耕文化的巔峰代表。
  • 謝氏起源
    福建謝氏譜牒資料還顯示,唐朝謝氏除了隨陳氏父子、王氏兄弟入閩者外,還有因任官、避亂等而遷往福建的。入閩時間最早者是謝成。古田石床《謝族家譜》云:「成公仕唐,為國匡霸侯,於武德二年(公元619年)為唐平南守,居三山福城,不慕北土,竟為南枝。」第二位是陽夏謝氏謝靈運的後裔謝善宰。
  • 謝氏文化聯誼第二十站:貴港謝氏四季花田令人贊;滿山桃花相映紅,疊山書院家風傳!
    謝氏文化聯誼第二十站:貴港謝氏四季花田;滿山桃花相映紅,疊山書院家風傳!       2018年2月28日早上,應廣西謝氏宗親總會執行會長、貴港謝氏宗親聯誼會名譽會長謝敦榮、秘書長謝偉壽等兄弟的邀請,北京謝民謝會新一行四人在雨中來到貴港謝氏會所。
  • 廣東蕉嶺謝氏一門出了五個「黃埔生」
    中新社梅州8月1日電 題:廣東蕉嶺謝氏一門出了五個「黃埔生」  作者 唐林珍 塗永平 何碧帆  著名抗日將領謝晉元是黃埔軍校的佼佼者。鮮為人知的是,謝晉元的兩個堂兄弟和兩個侄子也是黃埔生。謝家一門就出了5名黃埔生,廣東蕉嶺文化界人士表示,這在全國或許是絕無僅有的。  一門出了5名黃埔生,這是歷史的抉擇還是偶然?
  • 客家劉祥至開七公世系探討
    曾創建客家劉氏的第一座家廟--汀州劉氏家廟,以祭祀始祖劉祥和遠祖三國魯王劉永。夫人謝氏,生四子:劉德洪、劉德量、劉德廣、劉德權。8世劉德洪,官任大司馬。夫人張氏,生三子:劉昌桂、劉顯榮、劉月清。9世劉月清,官任順天府參政,為政廉潔奉公,為世人稱道。夫人華氏,生三子:劉柏、劉梅、劉松。10世劉梅,夫人王氏,生四子:劉富山、劉富壽,劉富圖、劉富榮。
  • 客家人和閩南人是閩越人還是漢人後裔?
    1、閩粵贛臺姓氏分布閩越人曾經的聚居地後來主要為客家人所有,其主要分布在福建、廣東和江西交界,當然在後世客家人遷移過程中,臺灣與三省的作用相當,故簡略以上四省十大姓進行比較。東南四省姓氏分布圖臺灣和福建相近,主要為陳林黃張等中國傳統姓氏,其十大姓與永嘉年間「永嘉之亂,衣冠南渡,始入閩者八族」(林姓、黃姓、陳姓、鄭姓、詹姓、邱姓、何姓、胡姓八姓)半數相同。江西的姓氏與南方姓氏稍有差別,如林姓缺席,劉姓最大,顯然與其漢化歷史最早有關係。廣東大體上與福建差不多,除了部分單姓的差異。
  • 謝貞超總會副會長親臨廣東謝氏宣傳謝氏總祠進展
    2020年11月17日下午,廣東謝氏會領導班子一早在總會會議室裡等候恭迎中華謝氏總會謝貞超副總會長的到來,出席本次活動的有:原廣東省委書記謝非同志堂弟、廣東謝氏總會顧問謝富財,原廣東省水利廳退休幹部、廣東謝氏會顧問謝安、會長謝鋮,副會長兼執行秘書長謝日祥,副會長謝福良、謝樹華、謝金友
  • 廣東省謝氏字輩和廣西壯族自治區謝氏字輩(整理篇)
    湛江鎮(復澈公後裔,乾隆年間遷自廣東龍川鴨頸圍村,同玉林市興業縣高峰鎮)謝氏字輩:湛江鎮謝氏(復龍、榮、濃公後裔)字輩:貴港市一支謝氏(玄公後裔,元坤公系,同桂林南江鎮分界謝氏)字輩:元子廣錦國家鳳,玉林寶樹振江東。文才興發萬邦茂,世代昌隆承本宗。
  • 清遠市高田烏石坑鳳臺公謝氏與連州謝氏宗親會拜訪活動錄
    24日由廣東清遠市高田烏石坑鳳臺公謝氏宗親理事會組織的連州謝氏宗親會拜訪活動,在清遠宗謝氏親會秘書長謝玉瓊、連州市宗謝氏親會秘書長謝志全、連州謝氏宗親會副會長謝志強三人組織下牽頭,約好日期出行。
  • 劉氏族譜研究——客家劉祥至開七公世系探討
    曾創建客家劉氏的第一座家廟--汀州劉氏家廟,以祭祀始祖劉祥和遠祖三國魯王劉永。夫人謝氏,生四子:劉德洪、劉德量、劉德廣、劉德權。8世劉德洪,官任大司馬。夫人張氏,生三子:劉昌桂、劉顯榮、劉月清。9世劉月清,官任順天府參政,為政廉潔奉公,為世人稱道。夫人華氏,生三子:劉柏、劉梅、劉松。10世劉梅,夫人王氏,生四子:劉富山、劉富壽,劉富圖、劉富榮。
  • 謝氏家族簡介
    源於炎帝部落:現代謝氏公認的始祖申伯源於姜姓,出自炎帝後裔申伯後裔的封地謝邑,屬於以國名為氏。申國王族子孫以地名為姓氏者,稱謝氏,是為河南謝氏,史稱謝氏正宗。現代謝氏族人絕大多尊奉申伯為得姓始祖。改姓直勒氏隋末唐初文學家謝偃(?—643年) ,本姓直勒氏,祖孝政,為北齊散騎常侍,改姓謝。
  • 廣東省謝氏字輩大全
    鳳塘鎮大堤、鳳崗謝氏(錦江系)字輩:文農元庭 世仕子孫 承以惠光 奇國斯貞寧忠力引 翼信克振 明孝德求 悌恭是迎鳳塘鎮塗崗村謝氏(達士系)字輩:名惟文武同 伯仲長晉奕 詩禮傳家裕楓溪鎮山邊謝氏(太五郎公系)字輩:孔文口朝 子居曰大 俊汝希元 開明盛德金石鎮仙山大謝村謝氏(藍田公系)字輩:
  • 湖北謝氏宗親聯誼會敬奉中華謝氏總祠香爐寶鼎揭幕和首香儀式
    作者:謝旺生 攝影、撰稿在中華謝姓人發源地,河南南陽宛城區金華鎮東謝營村,一座總建築面積5500平米,用於紀念和祭拜謝氏先祖先賢、展示古今中外謝氏文化、啟迪教育謝氏子孫奮發有為的標誌性建築----中華謝氏文化苑、中華謝氏總祠殿前,廣場中央,安放了寶鼎香爐。
  • ​古豐東山堂謝氏宗親會與山東曹縣桃源板城謝氏開展聯誼活動
    高大威武的石望柱,古老滄桑的陵園門樓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曹縣謝氏輝煌的歷史,證明著東山謝氏家族的不朽功勳!這裡被曹縣人民政府批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謝周鵬提供的曹縣宗親的家譜和曹縣謝氏先賢的資料非常完整,特別是謝氏先賢的圖像非常令人敬仰!
  • 淝水謝氏先祖奉安暨淝水謝氏宗祠竣工大典祭辭
    淝水謝氏先祖奉安暨淝水謝氏宗祠竣工大典於2020年12月20日(庚子年十月初六)隆重召開,宣告全族共同舉力
  • 尋根之旅|謝氏
    此為任姓謝氏,這支謝姓至少有3500年的歷史了。第二支出自姜姓。春秋初周宣王滅謝後,讓召公重建謝城,隆重地封給了元舅申伯。謝成為申國的都城。公元前688年楚文王滅申國吞謝邑,居於謝邑的申伯後裔遂以邑為氏,此為姜姓謝氏。姜姓謝氏至少也有3000年的歷史了。姜姓謝氏是組成當代謝姓的最主要成分。第三支出自外族的改姓。
  • 時隔70年 成都謝氏第4次修譜
    克服重重困難,歷時七年新修族譜  為編修謝氏寶樹堂成都《謝氏族譜》(第四版),謝惠祥牽頭成立了第四次修譜編委會,他任主任,顧問中有省社科院研究員謝桃坊等。  成都謝氏家族,是成都東郊的一大望族,尊奉清康熙57年(1718)從廣東連平縣入川的謝子越為入蜀始祖,字輩為:「子上元學,重君益世。芳惠直聲,冀永承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