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族譜研究——客家劉祥至開七公世系探討

2021-02-22 天下劉家人

劉氏族人點擊上方藍字回家吧!


劉姓有一個最龐大的支系——客家劉氏。這個支系雖然不見載於任何中國正史,但卻人丁興旺,人口佔今日劉姓的十之三四;而且其成員移居海外的特別多,是劉姓家族中最具有開拓精神的家族。

據多種劉氏族譜記載,客家劉氏在劉姓大家族中屬於中山劉氏大宗,出自中山靖王劉勝和三國蜀主劉備之後,其開基始祖,是從光州固始入閩的劉祥。但是,對於劉祥本身的情況以及其祖先的來源與傳遞世系,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㈠、廣東世系之一(興寧劉氏族譜):1劉祥→2天錫→3劉沐→4龍圖→5劉任→6若還→7參常→8德洪→9月清→10梅→11富山→12春田→13貴盛→14劉龍→15開七→16廣傳。

㈡、廣東世系之二(客家劉氏古代世系表):1劉祥→2天錫→3劉沐→4龍圖→5劉任→6若還→7參常→8德洪→9月清→10梅→11富山→12福高→13子翬(文平)→14劉瓚→15世劉源遠→16世劉詔→17世劉宗臣→18世劉貴盛→19劉龍→20開七→21廣傳。

㈢、成都世系:1劉祥→2天錫→3劉沐→4若還→5劉向→6龍圖→7劉任→8參常→9德洪→10月清→11梅→12富山→13福高→14文平→15劉瓚→16世劉源遠→17世劉詔→18世劉宗臣→→19劉龍→20開七→21廣傳。

㈣、湖南平江世系:1劉祥→2天錫→3劉沐→4龍圖→5劉任→6若還→7參常→8德洪→9月清→10梅→11富山→12福高→13文平→14劉瓚→15世劉源遠→16世劉詔→17世劉宗臣→18世劉貴盛→19劉龍→20開七→21廣傳。

一、湖南平江劉氏大同宗譜

客家劉氏大約形成於唐朝末年,他的開基始祖是劉祥或者叫劉翔。客家劉氏進入福建以後的第一個據點,是福建古汀州寧鄉縣石壁,這也是中國客家人的共同聚居之地。

客家劉氏自劉祥入閩肇基以後,世世代代都聚居在福建寧化石壁。

這支從中原入閩的劉氏家族,自唐未經五代到北宋時期,人丁繁衍不旺,家族勢力不強,只是地方上一支很普通的宗族。雖然族譜上也記載有一些人物曾中舉登科,為官入仕,但在正史上卻根本沒有這支劉氏家族的足跡。

客家中代第1世始祖劉祥,夫人張氏,生四子:劉天錫、劉天瑞,劉天明、劉天成。

2世劉天錫,欽點翰林院學士,官任兵部尚書,享壽98歲,人稱"百歲翁"。夫人李氏,生三子:劉洵,劉沐、劉招。

3世劉沐,欽點狀元,博學多才,曾主持撰修客家劉氏的第一部族譜。夫人陳氏,生四子:劉龍圖、劉鳳圖、劉河圖、劉書圖。

4世劉龍圖,或作劉瓏圖,欽點翰林院學士,夫人黃氏,生三子:劉任、劉琦(遷江西南昌府)、劉修。

5世劉任,官任河南巡撫。夫人程氏,生二子:劉若還、劉若連。

6世劉若還,夫人羅氏,生三子:劉參贊、劉參丈、劉參常。

7世劉參常,進士出身,官任河南懷慶知府。曾創建客家劉氏的第一座家廟--汀州劉氏家廟,以祭祀始祖劉祥和遠祖三國魯王劉永。夫人謝氏,生四子:劉德洪、劉德量、劉德廣、劉德權。

8世劉德洪,官任大司馬。夫人張氏,生三子:劉昌桂、劉顯榮、劉月清。


9世劉月清,官任順天府參政,為政廉潔奉公,為世人稱道。夫人華氏,生三子:劉柏、劉梅、劉松。

10世劉梅,夫人王氏,生四子:劉富山、劉富壽,劉富圖、劉富榮。

11世劉富山,夫人徐氏,生三子:劉國泰、劉福高、劉春田。

12世劉福高,官任四川重慶府太守。夫人安氏,生二子:劉文平、劉文尉。

13世劉文平,進士出身,官任山西按察司。為官正直無私,才能出眾,政績卓著。又是有名的孝子。夫人竇氏,生一子:劉瓚。

14世劉瓚,官任宰相,朝野欽敬。退休後榮歸寧化故裡。夫人廖氏,生一子:劉源遠。

15世劉源遠,官任兵部大都堂。夫人郭氏,生子劉詔。

16世劉詔,不仕,家財萬貫,樂善好施。夫人張氏,生三子:劉宗臣、劉宗相、劉宗卿。

17世劉宗臣,號石波,官任虔州通判,贈金紫光祿大夫。享壽82歲。生八子:劉貴盛、劉貴和、劉貴美,劉貴順、劉貴安、劉貴樂、劉貴昌、劉貴隆。

18世劉貴盛,官任浙江金華府尹。夫人趙氏,生四子:劉龍、劉虎、劉鳳、劉凰。


19世劉龍,字景慶,官任湖廣布政使司,後升為河南巡撫。劉龍有謝氏、李氏、陳氏3位夫人,共生九子:劉開一、劉開二、劉開三、劉開四、劉開五、劉開六、劉開七、劉開八、劉開九。

面所列是在各種客家族譜中最常見的一種傳遞世系,如臺灣譜、江西中華通譜、瑞金譜、湖南板橋譜、廣西譜均相同。這種世系從寧化開基始祖到客家近代大顯祖劉開七是20代。

二、廣東興寧劉氏譜

福建初世祖公劉祥,妣張氏。祥公官授迪功左侍郎,原居婺州府金華縣,因黃巢起義於唐僖宗乾符年間(公元八七四至八七九年),攜子及孫移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住居石壁鄉銅鼓村,地名葛藤凹。葬於石壁洞,八仙下棋形,坐西向東,與妣雙修。生四子:天錫、天瑞(字越,號英伯,妣陳氏)、天明(字趙,號均伯,妣何氏)、天成(字通,號平伯,妣黃氏)。有三子移居福建。

二世祖公劉天錫,字錫,號隆伯,妣曾氏。唐懿宗時(公元八七三至八八八年)為翰林學士,官授觀察使,值黃巢起義奉父移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地名葛藤凹。享年九十八歲。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黃竹瀝,七星伴月形,坐東向西,與妣曾氏合葬。生三子:洵、沐、沼。

三世祖公劉沐,字允澄,妣陳氏。沐公葬於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走馬舉鞍形。妣陳氏葬於角公坑羊形。生四子:龍圖、鳳圖、河圖、書圖。

四世祖公龍圖,字道禮,妣黃氏。龍圖公﹝狀元),官授福建泉州府儒學正堂,葬於汀州府寧化縣江村,地名東山,猛虎跳牆形,坐東向西。與妣黃氏合葬。生三子:任、鐐(遷江西南昌)、修。

五世祖公劉任,字堯智,妣陳氏。任公宋開寶時(公元九六八至九七五年)官授河南懷慶府大夫,葬於汀州府寧化縣地名欄背村,犀牛望月形,坐西向東,妣陳氏雙修。生二子:若還、若連。

六世祖公劉若還,字貴鍾,妣羅氏。若遠公官授當朝一品郎,浙江榮祿大夫,葬於汀州府寧化縣地名福村,呇海螺形,坐南向北,與妣羅氏合葬。生三子:參贊、參丈、參常。

七世祖公劉參常,字從之,妣謝氏,盧氏。宋太宗興圖八年(公元九八三年)官授河南天慶府。曾創建客家劉氏第一座家廟——汀州劉氏家廟,以祭祀始祖劉祥和遠祖三國魯王劉永。葬於汀州府寧化縣地名大莊村,真武踏龜形,坐東向西,妣謝氏、盧氏合修。生四子:德洪、德量、德廣、德權。

八世祖公劉德洪,字伯喜,妣張氏。德洪公官授大司馬,享年九十八歲,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地名豐頭溝,鳳形,坐西向東,與妣張氏合葬。生三子:昌桂、顯榮、月清。

九世祖劉公月清,字照龍,妣華氏、吳氏、張氏。月清公官授江南判置使,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百石村溪口上遊,鰲魚形,坐東向西。生三子:柏、梅、松。

十世祖公劉梅平,字梅。妣王氏、鍾氏。梅平公官授浙江杭州府,享年一百零六歲,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背鳳形,坐南向北,考妣合葬。生四子:富山、富壽、富圖、富榮。

十一世祖公劉富山,妣徐氏。富山公官授四川重慶府中憲大夫,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崗頭坑,牛眠形。與妣徐氏合葬。生三子:國泰、福高(後裔五世孫劉義遷海南)、春田。

十二世祖公劉春田,名宗臣,字世茂,號石波,妣李氏。宋高宗時官授紫金光祿大夫,後賜虔州判,壽八十二歲,原葬於福建福村水護塘,仙人面咽喉穴,鉎水封閉冢,世號鐵坵墓誌,後遷葬寧化縣石壁洞,五虎擒羊形。妣李氏,葬於福村。生八子:長子貴盛,妣趙氏,浙江金華府。二子貴和,妣王氏,安邑縣令。三子貴美,妣李氏,湖南長沙令。四子貴順,妣張氏,雲南觀察使。五子貴安,妣孫氏,江西瑞金。六子貴樂,妣黃氏,曲江縣。七子貴昌,妣熊氏,贛州府。八子貴隆,妣龍氏,江南判署使。

十三世祖公劉貴盛,字仁湖,妣趙氏,浙江金華府。祖妣合葬於寧化縣兔子望月形。生子四個:長子龍、次子虎、三子鳳、四子凰。派分各處。唯龍公守馬跡而不移虔州(系江西贛州府號)。

十四世祖公劉龍,字景慶,號景德,妣謝氏、陳氏。龍公官授吉安府盧陵縣令,後升河南宣撫使。享壽73歲。葬於寧化縣白池村,風吹羅帶形。妣謝氏、陳氏,不詳。生九子:開一(妣廖氏)、開二(妣鄭氏)、開三(妣唐氏)、開四(妣宋氏)、開五(妣宋氏)、開六(妣駱氏)、開七、開八(妣張氏)、開九(妣馬氏)。

三、成都劉氏

總錄祥公在福建傳十八代祖號:

劉公諱祥,自南京始遷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劉錫公、劉沐公、劉若遠公、劉向公、劉龍圖公、劉任公、劉叄常公、劉德洪公、劉月清公、劉梅平公、劉富山公、劉福高公、劉文平公、劉瓚公、劉源遠公、劉昭公、劉宗臣公、劉龍公。以上皆寧化縣石壁洞居住。劉公諱開七,自福建遷廣東。

其實成都劉氏族譜也來源於廣東族譜,本人從收集的我支十八本和另支十三本族譜資料來看。大部分是採用的僅以上二十一世系,只有三支採用了十六世系。成都劉氏族譜對各位祖公的生卒生平也作了如廣東族譜、湖南平江劉氏大同宗譜詳細介紹,這裡就不作詳細介紹了。

以上所述四支世系,我認為應採取儘量嚴謹、客觀的態度,彌補已有族譜譜系的缺陷,力求準確,其世系只能儘量求準確,以示尊重和傳承,建議採用劉祥至開七的二十一代的世系。因為在認祖歸宗時,使其我劉氏宗親不掉一支派,這樣就不失我們續寫劉氏族譜的初衷了。

現將劉祥至開七公的二十一代的世系詳細介紹如下:

福建初世祖公劉祥,妣張氏。祥公官授迪功左侍郎,原居婺州府金華縣,因黃巢起義於唐僖宗乾符年間(公元八七四至八七九年),攜子及孫移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住居石壁鄉銅鼓村,地名葛藤凹。葬於石壁洞,八仙下棋形,坐西向東,與妣雙修。生四子:天錫、天瑞(字越,號英伯,妣陳氏)、天明(字趙,號均伯,妣何氏)、天成(字通,號平伯,妣黃氏)。有三子移居福建。

二世祖公劉天錫,字錫,號隆伯,妣曾氏。唐懿宗時(公元八七三至八八八年)為翰林學士,官授觀察使,值黃巢起義奉父移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地名葛藤凹。享年九十八歲。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黃竹瀝,七星伴月形,坐東向西,與妣曾氏合葬。生三子:洵、沐、沼。

三世祖公劉沐,字允澄,妣陳氏。沐公葬於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走馬舉鞍形。妣陳氏葬於角公坑羊形。生四子:龍圖、鳳圖、河圖、書圖。

沐公博學多聞,當值黃巢起義隨父遷居寧化縣石壁鄉地名葛藤凹,雖天下劉氏各派,不僅祥公一人,而乘漢種之真傳惟祥卓三而已,至後晉天福二年(九三七年)丁酉歲春月修立族譜,而承先啟後至今,得知祖宗來歷,皆沐公之功也。

四世祖公龍圖,字道禮,妣黃氏。龍圖公﹝狀元),官授福建泉州府儒學正堂,葬於汀州府寧化縣江村,地名東山,猛虎跳牆形,坐東向西。與妣黃氏合葬。生三子:任、琪(遷江西南昌)、修。

五世祖公劉任,字堯智,妣陳氏。任公宋開寶時(公元九六八至九七五年)官授河南懷慶府大夫,葬於汀州府寧化縣地名欄背村,犀牛望月形,坐西向東,妣陳氏雙修。生二子:若還、若連。

六世祖公劉若還,字貴鍾,妣羅氏。若遠公官授當朝一品郎,浙江榮祿大夫,葬於汀州府寧化縣地名福村,呇海螺形,坐南向北,與妣羅氏合葬。生三子:參贊、參丈、參常。

七世祖公劉參常,字從之,妣謝氏,盧氏。宋太宗興圖八年(公元九八三年)官授河南天慶府。曾創建客家劉氏第一座家廟——汀州劉氏家廟,以祭祀始祖劉祥和遠祖三國魯王劉永。葬於汀州府寧化縣地名大莊村,真武踏龜形,坐東向西,妣謝氏、盧氏合修。生四子:德洪、德量、德廣、德權。

八世祖公劉德洪,字伯喜,妣張氏。德洪公官授大司馬,享年九十八歲,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地名豐頭溝,鳳形,坐西向東,與妣張氏合葬。生三子:昌桂、顯榮、月清。

九世祖劉公月清,字照龍,妣華氏、吳氏、張氏。月清公官授江南判置使,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百石村溪口上遊,鰲魚形,坐東向西。生三子:柏、梅、松。

月清公于于宋神宗元年(一○六八年)至二年和宋元豐二年己未歲(一○七九年)孟春吉旦增修族譜,以繼沐公之遺徽。

十世祖公劉梅平,字梅。妣王氏、鍾氏。梅平公官授浙江杭州府,享年一百零六歲,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背鳳形,坐南向北,考妣合葬。生四子:富山、富壽、富圖、富榮。

十一世祖公劉富山,妣徐氏。富山公官授四川重慶府中憲大夫,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崗頭坑,牛眠形。與妣徐氏合葬。生三子:國泰、福高(後裔五世孫劉義遷海南)、春田。

十二世劉福高,諱韐,字仲偃,諡忠顕。官任四川重慶府太守,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黃茶鋪,美人照鏡形,坐西向東,妣安氏合葬。妣張氏,生三子:子羽、子翬、子翼。(他譜記載,生二子:劉文平、劉文尉)。

十三世劉文平,進士出身,官任山西按察司。為官正直無私,才能出眾,政績卓著。葬於寧化縣地名羅洞村,出水蓮花形,與妣梁氏合葬。守父墓三年,稱孝子。生二子:瓚、珂。

十四世劉瓚,官任宰相,朝野欽敬。退休後榮歸寧化故裡。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獅子形,坐西向東。妣廖氏,生一子:源遠。

十五世劉源遠,字寧遠,官任兵部大都堂,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寨下,白馬渡江形,坐東向西。妣郭氏,生子:劉昭。

十六世劉昭,登進士第,宋寧宗初(公元1195年),官授翰林司業,時偽學之禁方嚴,詔公正疏請刊朱熹四書於大學,帝從之。歷任工部尚書,卒贈光祿大夫,賜諡文簡。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水口上遊,鰲魚形,坐西向東。妣張氏,生三子:宗臣、宗相、宗卿。

十七世祖公宗臣,字世茂,號石波,妣李氏。宋高宗時官授紫金光祿大夫,後賜虔州判,壽八十二歲,原葬於福建福村水護塘,仙人面咽喉穴,鉎水封閉冢,世號鐵坵墓誌,後遷葬寧化縣石壁洞,五虎擒羊形。妣李氏,葬於福村。生八子:長子貴盛,妣趙氏,浙江金華府。二子貴和,妣王氏,安邑縣令。三子貴美,妣李氏,湖南長沙令。四子貴順,妣張氏,雲南觀察使。五子貴安,妣孫氏,江西瑞金。六子貴樂,妣黃氏,曲江縣。七子貴昌,妣熊氏,贛州府。八子貴隆,妣龍氏,江南判署使。

十八世祖公劉貴盛,字仁湖,妣趙氏,浙江金華府。祖妣合葬於寧化縣兔子望月形。生子四個:長子龍、次子虎、三子鳳、四子凰。派分各處。唯龍公守馬跡而不移虔州(系江西贛州府號)。

十九世祖公劉龍,字景慶,號景德,妣謝氏、陳氏。龍公官授吉安府盧陵縣令,後升河南宣撫使。享壽73歲。葬於寧化縣白池村,風吹羅帶形。妣謝氏、陳氏,不詳。生九子:開一(妣廖氏)、開二(妣鄭氏)、開三(妣唐氏)、開四(妣宋氏)、開五(妣宋氏)、開六(妣駱氏)、開七、開八(妣張氏)、開九(妣馬氏)。

同胞二叔祖劉虎,妣方氏、李氏,官授湖廣武府布政,後任河南開封撫院,生二子;開宗、開亮。同胞三叔祖劉鳳,妣朱、林二氏,官授江南淮安府總鎮,生三子:開福、開祿、開壽。同胞四叔祖劉凰,妣賴、邱二氏,官授江西南昌府按察,後留漳州,有四子不詳。

註:以上十九代祖先,唐僖宗乾符年間(公元八七四至八七九年),因黃巢起義遷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地名葛藤凹。以劉祥公為福建始祖,傳十八代。其字輩為﹝以便記憶):祥天沐圖任,若參德月梅,富福瓚遠昭,宗貴龍開廣。

二十世祖公劉開七,字必高,號仁創。妣龔氏、黃氏。生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宋寧宗嘉定年間(公元一二○八至一二二四年),官授廣東潮州府都統制(總鎮)。未回原籍,立業梅州即程鄉縣。率兵往興寧崗背,平黃彥章之亂(剿匪)歿於營,葬於廣東惠州府興寧縣北廂崗背嶺高車頭黃蜂樟,下行山象形,巽山乾向。開七公之墓,康熙三十九年(一七○○年)庚辰歲十一月二十三日子時重修墳墓。又於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年)癸亥歲仲冬月十一日子時,再次闔族重修。並在岡背榕樹下村距墳五裡許,將本宗私屋改建為太宗祠一座,定期每年正月十九日夜祭祠,二十月掃墓。1983年癸亥二月十三日寅時重修祖墓,後修祖祠。祖墓祖祠,靈氣重光,長發其祥。其部分子孫遷居興寧北廂龍歸洞,走馬嶺下開基立業。妣龔氏、黃氏與公合葬。生二子:廣傳、廣信。

二十一世祖公劉廣傳,字弁,號清叔,於宋寧宗嘉定元年(公元一二○八年)生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廿七歲時,於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乙未進士及第,官授江西贛州府瑞金知縣(從六品),因築城建學,平洞寇有功,擢遷為秩(朝官)奉議郎(正四品)。卒於京職。妣馬氏、楊氏(妾)。夫婦合葬於瑞金縣三角塘,背龍形眼睛穴。興寧、長樂、龍川、上杭、程鄉五縣子孫合議至江西瑞金縣移馬氏妣筋骸回惠州府龍川縣,葬於地名田頭潭蝦墓,落井形,坐東向西。廣傳公生十四子(馬氏生九子,楊氏生五子),即十四大房。此代人丁興旺,支派益繁。明清以後,客家劉氏十四大房子孫又紛紛向閩粵以西地區和以南洋為主的海外遷移擴張。到今天,客家劉氏已廣泛分布於中國閩、臺、兩廣、兩湖、四川、港澳等地區和南洋、歐美等世界各國,成為世界劉氏最重要、最龐大的宗族。

註:以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癸卯歲開七公十六世孫文華殿太學士劉墉撰修《劉氏集注重修族譜》為依據。

宗親們點擊在看分享給更多劉氏族人吧!

相關焦點

  • 客家劉祥至開七公世系探討
    據多種劉氏族譜記載,客家劉氏在劉姓大家族中屬於中山劉氏大宗,出自中山靖王劉勝和三國蜀主劉備之後,其開基始祖,是從光州固始入閩的劉祥。但是,對於劉祥本身的情況以及其祖先的來源與傳遞世系,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 增城劉氏惠州龍門劉氏世系考正
    增城劉氏的始祖龍門永漢七劉始祖劉仲明世系考龍門永漢七劉始祖為劉仲明,關於其根源,眾說紛紜。《興寧劉氏總譜》興寧劉氏修譜董事會、編輯委員會2008年出版。東莞茶山沙墩村《劉氏族譜》沙墩村劉氏族譜編纂委員會2011年出。
  • 劉氏族譜發展——劉氏文化
    於是,各地湧現出大量劉氏族譜。但因世遷時移,天災人禍等諸多原因,現存留下來的很少。特別是宋元以前的家譜,更是罕見。現在人們所能見到的劉氏家譜,多為明清和民國年間所編。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家譜資料研究中心共收存有劉氏族譜七十五部,七百三十餘冊。其中除有一部為明代所修外,餘者皆為清代和民國年間所修。
  • 劉氏有哪些望族?出過哪些名人?
    在各個領域,劉氏後人都在延續著祖先的輝煌,名人輩出,出現了不少劉氏望族。劉氏都有哪些望族?這些家族都出過哪些名人?如今,劉氏後人的遷徙分布情況怎樣?墨莊劉氏七代之內,產生了18名進士北宋之後,中國社會形成了「重文輕武」的風氣。
  • 劉氏漢後世系唐朝 五代十國時代——劉氏文化
    廣東南雄譜載,生三子:然公、點公、振麟。【振麟,字孫雲,號晉庵,系楚之三子,忠武節度使,配姚氏令紫徽(姚崇之次女)。生二子:長名達,天實時為諫議大夫,世居豐沛;次名憲。振麟後裔詳見《廣東南雄珠璣巷劉氏後裔聯誼會編的《劉氏族史》68~85頁》】。34世祖公劉於政,字點,號德壽,享年106歲。妣湯氏,享年97歲(積閏百歲),故世稱:夫婦齊眉,孫曾繞膝。真福壽翁也。
  • 《陝西榆林彭城堂劉氏族譜(續修)》 第三章 族源再考證
    我族在1991年《劉氏族譜》的基礎上再次續修族譜,是家族的幸事。探索家族淵源,理清家族世系傳承,是本次續修族譜最重要的一項內容。緬懷先祖,就得尋根問祖,追本溯源。我們的祖先是誰?他為什麼遷徙?什麼時候從哪裡來到陝北榆林?曾在哪裡落腳停留?血緣關係又是如何傳承的?搞清楚這些問題是我族每一個劉氏子孫的夙願,以表達我們對祖先的追思、懷念和感恩之情,更是漢文化「孝」的具體體現。
  • 族譜新編(第一部)——劉氏文化
    (1)進入大的世系排列:如祁姓劉氏—堯—源明—劉累—劉邦—恆公系—中山靖王劉勝—昭烈帝劉備—入閩始祖祥公—入粵始祖開七、廣傳公—入川始祖文清公 (2)進入入川始祖劉文清系列。劉龍生九子,第七子開七為由閩入粵始祖。任潮州府都統治,奉命率兵往興寧縣剿匪,禦寇陣亡。葬於興寧縣北廂崗背(廣東興寧縣黃陂鎮崗背車頭黃蜂樟)。為紀念開七公豐功偉績,後嗣子孫在背崗墓下建劉氏宗祠一座,在開七公生日(正月十九日)祭祀。 劉廣傳,字清淑,開七公子。生於宋元宗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5月12日,生在福建寧化縣。
  • 《劉氏宗譜》第一冊資料
    宋哲宗辛未科(1091)進士,任兩浙提舉升東宮教授,官至樞密院編修)——   七一公(139,萬章公長子,開基大田上京鎮溪口)——七公(140)——十三公(141,七公三子)——四九公(142,此為和睦裡吾溪鄉劉姓開基始祖)——章甫公(143)——原政公(144,生伯長、伯齡、伯昌)——伯齡公(145)——積佑公(146,生德琪、勝芳、德升、善琛、善仁)——德升公(147
  • 劉氏族譜簡敘,黃土劉氏的由來!!!
    本支派屬中山靖王之永公系,近代祖系由開七公列為劉氏由閩入粵開基始祖。遞屬廣傳公第八子巨漣房君智系勝祖支浙派。四世君智公,五世法先公,六世文聰公。其世系:1世開七公→2世廣傳公→3世巨漣公→4世君智公→5世法先公→6世文聰公→7世勝祖公→8世浙公→9世侖公→10世以禎公→11有才公→12世一凰公→13世敬皋公→14世積海公→15世夢祥公→16世茂成公→17世西珍公(上川始祖,譜為十二世,以文聰公為一世祖公)。 廣東興寧始祖振先,號文聰,尋父,也孝亡。
  • 《湖南劉氏大同族譜》即將出版
    編入中山靖王后裔~蜀漢昭烈帝劉備世系中的,也有兩種族譜,一是孝懷帝劉禪後裔,二是劉禪之弟劉永後裔。)8、漢壽蔣家咀鎮張家村山背(劉理支系)劉氏。這部《劉氏族譜》,是湖南劉氏又一新的發現。族譜記載:劉理系劉備夫人吳氏所生,今在華容劉大夏文化園右側山上,有唐時所建「三太子廟」,廟志記載:是紀念劉備庶子劉理所建。
  • 劉氏家譜世系表!劉家人來對下!
    說明:此資料是根據清乾隆四十八年癸卯歲(1783)開七公16世孫文華殿太學士劉墉撰修《劉氏集注重修族譜》為依據黃帝-- 玄囂-4→僑極-3→帝嚳-2→帝堯-1→源明。145七十一世龍字景慶,號遠浩,妣謝氏、李氏、陳氏,生九子:開一、開二、開三、開四、開五、開六、開七、開八、開九。廣東客家劉氏世系146七十二世開七字必高,號仁創。妣黃、龔氏,生一子:廣傳。江西譜載,生四子:廣傳,廣德,廣信,廣寶。
  • 尋根問祖 - 中華劉氏字輩信息五(江西區)
    地址江西省,奉新縣,上富鎮,溜溪鄉,球莊村,我族是客家劉氏 開七公,廣傳公,巨湶公,乾正公,第14世祖騰運公,生於康熙九年,覃恩登仕郎,原籍廣東嘉應州平縣,康熙五十一年遷南昌府,奉新縣,奉化鄉,荼圖圍,立業 ,劉青山,QQ918794431江西撫州劉德輝:彩 煥 鴻 you 茂 光 輝 樹 澤 長 。江西贛州(啟梁提供)字輩文德昌先世,芳名啟後(子)賢。
  • 這支劉氏祖源存疑
    任期滿後,劉遐就在笪橋(今江西省安福縣山莊鄉笪橋村)定居下來,這一房子孫,被稱為安成劉氏或笪橋劉氏。譜稱這個家族世系是:楚元王劉交--休侯劉富--光祿大夫劉闢疆--劉德--劉向--劉伋--劉厚--劉浚--劉毅--劉節--劉昌--劉震--劉表--劉琦--劉鉉---劉伯陵--劉文(又稱劉乂,劉伯陵另一兒子劉振--傳25世至劉佩玉,為鳧溪、茶坊劉氏始祖)--劉遐。劉遐為安城劉氏的開基祖。
  • 江西新喻墨莊劉氏族譜——劉氏文化
    墨莊劉氏的原居地是新喻荻(dí音敵)斜村,即今江西省新餘市黃土崗鎮荻斜村,該村位於黃土崗東南方向二公裡處。 據江西《劉氏族譜》和劉敞《先祖磨勘府君(劉式)家傳》記載,新喻墨莊劉氏源出彭城,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裔。
  • 攸縣劉氏簡介——劉氏文化
    劉恆齋的5世孫劉寶翁,號安齋,原籍江西安福蜜湖,元至正間任湖廣宣教,巡行楚南,見山水清秀,而於明洪武初年家於攸北走馬鋪丹陵橋立籍。族譜始修於明崇禎16年(1643),至2000年七修。清康熙12年(1673)建宗祠於皇圖嶺茶園。現衍為6房77分,後裔分居在皇圖嶺、坪陽廟、高梘、湖南坳、市上坪、黃豐橋黃甲坊、柏市鳳下、蓮塘坳春塘等地,有人口11166人。
  • 笪橋遐公後裔(江西)永新縣祥公世系.
    楚元王派下;笪橋遐公後裔(江西)永新縣祥公世系。永新劉氏源出彭城,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裔。
  • 劉汾後裔世系——劉氏文化
    四、汾公十四房遷徙簡介1.一房漢興公系山東即墨劉氏與天津聚館劉氏聚館劉氏來自山東省即墨,故族中有"二十世源分即墨,五百年派沿滄江"的宗聯。聚館劉氏形成明代,以劉洪為該族開基始祖。,落籍於直隸(河北)滄州東北鄉聚館鋪一帶(今河北黃驊與天津大港交界地帶),稱為「東劉」,成為聚館劉氏的開基始祖。
  • 石門林氏族譜世系考
    一、石門《林氏族譜》世系        晉安一至十六世祖:
  • 【各地範氏族譜及源流】從範仲淹家族遷徙史看客家民系的形成
    因此,客家的一條線環繞了世界。」①近年來,客家學研究成果表明,客家先民多因戰亂、災荒或官職升調等原因而舉家南遷,定居閩、粵、贛諸省,以後又再播衍各地。此外,還有因子孫昌熾而鼓勵後代向外拓展,創家立業,繁衍播遷的。因此,到今天研究時,多從族譜出發,探尋客家姓氏淵源。從這些淵源探究中,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到客家先民遷徙的大體經過。
  • 「交公裔」與「定王裔」兩種聲音——劉氏文化
    《廬陵敖城版塘劉氏族譜》記:劉交傳16代至劉遐——1劉交→2劉富→3闢疆→4德→5向→6及→7浚→8毅→9節→10昌→11表→12琦→13鉉→14伯陵→15文→16劉遐。蓮花路口劉氏族譜記:劉交傳18代至劉遐——1劉交→2劉富→3闢強→4德→5向→6伋→7厚→8節→9昌→10浚→11毅→12震→13表→14琦→15鉉→16伯陵→17文→18劉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