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氏族人點擊上方藍字回家吧!!
劉姓有一個最龐大的支系——客家劉氏。這個支系雖然不見載於任何中國正史,但卻人丁興旺,人口佔今日劉姓的十之三四;而且其成員移居海外的特別多,是劉姓家族中最具有開拓精神的家族。
據多種劉氏族譜記載,客家劉氏在劉姓大家族中屬於中山劉氏大宗,出自中山靖王劉勝和三國蜀主劉備之後,其開基始祖,是從光州固始入閩的劉祥。但是,對於劉祥本身的情況以及其祖先的來源與傳遞世系,則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㈠、廣東世系之一(興寧劉氏族譜):1劉祥→2天錫→3劉沐→4龍圖→5劉任→6若還→7參常→8德洪→9月清→10梅→11富山→12春田→13貴盛→14劉龍→15開七→16廣傳。
㈡、廣東世系之二(客家劉氏古代世系表):1劉祥→2天錫→3劉沐→4龍圖→5劉任→6若還→7參常→8德洪→9月清→10梅→11富山→12福高→13子翬(文平)→14劉瓚→15世劉源遠→16世劉詔→17世劉宗臣→18世劉貴盛→19劉龍→20開七→21廣傳。
㈢、成都世系:1劉祥→2天錫→3劉沐→4若還→5劉向→6龍圖→7劉任→8參常→9德洪→10月清→11梅→12富山→13福高→14文平→15劉瓚→16世劉源遠→17世劉詔→18世劉宗臣→→19劉龍→20開七→21廣傳。
㈣、湖南平江世系:1劉祥→2天錫→3劉沐→4龍圖→5劉任→6若還→7參常→8德洪→9月清→10梅→11富山→12福高→13文平→14劉瓚→15世劉源遠→16世劉詔→17世劉宗臣→18世劉貴盛→19劉龍→20開七→21廣傳。
一、湖南平江劉氏大同宗譜
客家劉氏大約形成於唐朝末年,他的開基始祖是劉祥或者叫劉翔。客家劉氏進入福建以後的第一個據點,是福建古汀州寧鄉縣石壁,這也是中國客家人的共同聚居之地。
客家劉氏自劉祥入閩肇基以後,世世代代都聚居在福建寧化石壁。
這支從中原入閩的劉氏家族,自唐未經五代到北宋時期,人丁繁衍不旺,家族勢力不強,只是地方上一支很普通的宗族。雖然族譜上也記載有一些人物曾中舉登科,為官入仕,但在正史上卻根本沒有這支劉氏家族的足跡。
客家中代第1世始祖劉祥,夫人張氏,生四子:劉天錫、劉天瑞,劉天明、劉天成。
2世劉天錫,欽點翰林院學士,官任兵部尚書,享壽98歲,人稱"百歲翁"。夫人李氏,生三子:劉洵,劉沐、劉招。
3世劉沐,欽點狀元,博學多才,曾主持撰修客家劉氏的第一部族譜。夫人陳氏,生四子:劉龍圖、劉鳳圖、劉河圖、劉書圖。
4世劉龍圖,或作劉瓏圖,欽點翰林院學士,夫人黃氏,生三子:劉任、劉琦(遷江西南昌府)、劉修。
5世劉任,官任河南巡撫。夫人程氏,生二子:劉若還、劉若連。
6世劉若還,夫人羅氏,生三子:劉參贊、劉參丈、劉參常。
7世劉參常,進士出身,官任河南懷慶知府。曾創建客家劉氏的第一座家廟--汀州劉氏家廟,以祭祀始祖劉祥和遠祖三國魯王劉永。夫人謝氏,生四子:劉德洪、劉德量、劉德廣、劉德權。
8世劉德洪,官任大司馬。夫人張氏,生三子:劉昌桂、劉顯榮、劉月清。
9世劉月清,官任順天府參政,為政廉潔奉公,為世人稱道。夫人華氏,生三子:劉柏、劉梅、劉松。
10世劉梅,夫人王氏,生四子:劉富山、劉富壽,劉富圖、劉富榮。
11世劉富山,夫人徐氏,生三子:劉國泰、劉福高、劉春田。
12世劉福高,官任四川重慶府太守。夫人安氏,生二子:劉文平、劉文尉。
13世劉文平,進士出身,官任山西按察司。為官正直無私,才能出眾,政績卓著。又是有名的孝子。夫人竇氏,生一子:劉瓚。
14世劉瓚,官任宰相,朝野欽敬。退休後榮歸寧化故裡。夫人廖氏,生一子:劉源遠。
15世劉源遠,官任兵部大都堂。夫人郭氏,生子劉詔。
16世劉詔,不仕,家財萬貫,樂善好施。夫人張氏,生三子:劉宗臣、劉宗相、劉宗卿。
17世劉宗臣,號石波,官任虔州通判,贈金紫光祿大夫。享壽82歲。生八子:劉貴盛、劉貴和、劉貴美,劉貴順、劉貴安、劉貴樂、劉貴昌、劉貴隆。
18世劉貴盛,官任浙江金華府尹。夫人趙氏,生四子:劉龍、劉虎、劉鳳、劉凰。
19世劉龍,字景慶,官任湖廣布政使司,後升為河南巡撫。劉龍有謝氏、李氏、陳氏3位夫人,共生九子:劉開一、劉開二、劉開三、劉開四、劉開五、劉開六、劉開七、劉開八、劉開九。
面所列是在各種客家族譜中最常見的一種傳遞世系,如臺灣譜、江西中華通譜、瑞金譜、湖南板橋譜、廣西譜均相同。這種世系從寧化開基始祖到客家近代大顯祖劉開七是20代。
二、廣東興寧劉氏譜
福建初世祖公劉祥,妣張氏。祥公官授迪功左侍郎,原居婺州府金華縣,因黃巢起義於唐僖宗乾符年間(公元八七四至八七九年),攜子及孫移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住居石壁鄉銅鼓村,地名葛藤凹。葬於石壁洞,八仙下棋形,坐西向東,與妣雙修。生四子:天錫、天瑞(字越,號英伯,妣陳氏)、天明(字趙,號均伯,妣何氏)、天成(字通,號平伯,妣黃氏)。有三子移居福建。
二世祖公劉天錫,字錫,號隆伯,妣曾氏。唐懿宗時(公元八七三至八八八年)為翰林學士,官授觀察使,值黃巢起義奉父移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地名葛藤凹。享年九十八歲。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黃竹瀝,七星伴月形,坐東向西,與妣曾氏合葬。生三子:洵、沐、沼。
三世祖公劉沐,字允澄,妣陳氏。沐公葬於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走馬舉鞍形。妣陳氏葬於角公坑羊形。生四子:龍圖、鳳圖、河圖、書圖。
四世祖公龍圖,字道禮,妣黃氏。龍圖公﹝狀元),官授福建泉州府儒學正堂,葬於汀州府寧化縣江村,地名東山,猛虎跳牆形,坐東向西。與妣黃氏合葬。生三子:任、鐐(遷江西南昌)、修。
五世祖公劉任,字堯智,妣陳氏。任公宋開寶時(公元九六八至九七五年)官授河南懷慶府大夫,葬於汀州府寧化縣地名欄背村,犀牛望月形,坐西向東,妣陳氏雙修。生二子:若還、若連。
六世祖公劉若還,字貴鍾,妣羅氏。若遠公官授當朝一品郎,浙江榮祿大夫,葬於汀州府寧化縣地名福村,呇海螺形,坐南向北,與妣羅氏合葬。生三子:參贊、參丈、參常。
七世祖公劉參常,字從之,妣謝氏,盧氏。宋太宗興圖八年(公元九八三年)官授河南天慶府。曾創建客家劉氏第一座家廟——汀州劉氏家廟,以祭祀始祖劉祥和遠祖三國魯王劉永。葬於汀州府寧化縣地名大莊村,真武踏龜形,坐東向西,妣謝氏、盧氏合修。生四子:德洪、德量、德廣、德權。
八世祖公劉德洪,字伯喜,妣張氏。德洪公官授大司馬,享年九十八歲,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地名豐頭溝,鳳形,坐西向東,與妣張氏合葬。生三子:昌桂、顯榮、月清。
九世祖劉公月清,字照龍,妣華氏、吳氏、張氏。月清公官授江南判置使,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百石村溪口上遊,鰲魚形,坐東向西。生三子:柏、梅、松。
十世祖公劉梅平,字梅。妣王氏、鍾氏。梅平公官授浙江杭州府,享年一百零六歲,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背鳳形,坐南向北,考妣合葬。生四子:富山、富壽、富圖、富榮。
十一世祖公劉富山,妣徐氏。富山公官授四川重慶府中憲大夫,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崗頭坑,牛眠形。與妣徐氏合葬。生三子:國泰、福高(後裔五世孫劉義遷海南)、春田。
十二世祖公劉春田,名宗臣,字世茂,號石波,妣李氏。宋高宗時官授紫金光祿大夫,後賜虔州判,壽八十二歲,原葬於福建福村水護塘,仙人面咽喉穴,鉎水封閉冢,世號鐵坵墓誌,後遷葬寧化縣石壁洞,五虎擒羊形。妣李氏,葬於福村。生八子:長子貴盛,妣趙氏,浙江金華府。二子貴和,妣王氏,安邑縣令。三子貴美,妣李氏,湖南長沙令。四子貴順,妣張氏,雲南觀察使。五子貴安,妣孫氏,江西瑞金。六子貴樂,妣黃氏,曲江縣。七子貴昌,妣熊氏,贛州府。八子貴隆,妣龍氏,江南判署使。
十三世祖公劉貴盛,字仁湖,妣趙氏,浙江金華府。祖妣合葬於寧化縣兔子望月形。生子四個:長子龍、次子虎、三子鳳、四子凰。派分各處。唯龍公守馬跡而不移虔州(系江西贛州府號)。
十四世祖公劉龍,字景慶,號景德,妣謝氏、陳氏。龍公官授吉安府盧陵縣令,後升河南宣撫使。享壽73歲。葬於寧化縣白池村,風吹羅帶形。妣謝氏、陳氏,不詳。生九子:開一(妣廖氏)、開二(妣鄭氏)、開三(妣唐氏)、開四(妣宋氏)、開五(妣宋氏)、開六(妣駱氏)、開七、開八(妣張氏)、開九(妣馬氏)。
三、成都劉氏
總錄祥公在福建傳十八代祖號:
劉公諱祥,自南京始遷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劉錫公、劉沐公、劉若遠公、劉向公、劉龍圖公、劉任公、劉叄常公、劉德洪公、劉月清公、劉梅平公、劉富山公、劉福高公、劉文平公、劉瓚公、劉源遠公、劉昭公、劉宗臣公、劉龍公。以上皆寧化縣石壁洞居住。劉公諱開七,自福建遷廣東。
其實成都劉氏族譜也來源於廣東族譜,本人從收集的我支十八本和另支十三本族譜資料來看。大部分是採用的僅以上二十一世系,只有三支採用了十六世系。成都劉氏族譜對各位祖公的生卒生平也作了如廣東族譜、湖南平江劉氏大同宗譜詳細介紹,這裡就不作詳細介紹了。
以上所述四支世系,我認為應採取儘量嚴謹、客觀的態度,彌補已有族譜譜系的缺陷,力求準確,其世系只能儘量求準確,以示尊重和傳承,建議採用劉祥至開七的二十一代的世系。因為在認祖歸宗時,使其我劉氏宗親不掉一支派,這樣就不失我們續寫劉氏族譜的初衷了。
現將劉祥至開七公的二十一代的世系詳細介紹如下:
福建初世祖公劉祥,妣張氏。祥公官授迪功左侍郎,原居婺州府金華縣,因黃巢起義於唐僖宗乾符年間(公元八七四至八七九年),攜子及孫移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住居石壁鄉銅鼓村,地名葛藤凹。葬於石壁洞,八仙下棋形,坐西向東,與妣雙修。生四子:天錫、天瑞(字越,號英伯,妣陳氏)、天明(字趙,號均伯,妣何氏)、天成(字通,號平伯,妣黃氏)。有三子移居福建。
二世祖公劉天錫,字錫,號隆伯,妣曾氏。唐懿宗時(公元八七三至八八八年)為翰林學士,官授觀察使,值黃巢起義奉父移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地名葛藤凹。享年九十八歲。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黃竹瀝,七星伴月形,坐東向西,與妣曾氏合葬。生三子:洵、沐、沼。
三世祖公劉沐,字允澄,妣陳氏。沐公葬於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走馬舉鞍形。妣陳氏葬於角公坑羊形。生四子:龍圖、鳳圖、河圖、書圖。
沐公博學多聞,當值黃巢起義隨父遷居寧化縣石壁鄉地名葛藤凹,雖天下劉氏各派,不僅祥公一人,而乘漢種之真傳惟祥卓三而已,至後晉天福二年(九三七年)丁酉歲春月修立族譜,而承先啟後至今,得知祖宗來歷,皆沐公之功也。
四世祖公龍圖,字道禮,妣黃氏。龍圖公﹝狀元),官授福建泉州府儒學正堂,葬於汀州府寧化縣江村,地名東山,猛虎跳牆形,坐東向西。與妣黃氏合葬。生三子:任、琪(遷江西南昌)、修。
五世祖公劉任,字堯智,妣陳氏。任公宋開寶時(公元九六八至九七五年)官授河南懷慶府大夫,葬於汀州府寧化縣地名欄背村,犀牛望月形,坐西向東,妣陳氏雙修。生二子:若還、若連。
六世祖公劉若還,字貴鍾,妣羅氏。若遠公官授當朝一品郎,浙江榮祿大夫,葬於汀州府寧化縣地名福村,呇海螺形,坐南向北,與妣羅氏合葬。生三子:參贊、參丈、參常。
七世祖公劉參常,字從之,妣謝氏,盧氏。宋太宗興圖八年(公元九八三年)官授河南天慶府。曾創建客家劉氏第一座家廟——汀州劉氏家廟,以祭祀始祖劉祥和遠祖三國魯王劉永。葬於汀州府寧化縣地名大莊村,真武踏龜形,坐東向西,妣謝氏、盧氏合修。生四子:德洪、德量、德廣、德權。
八世祖公劉德洪,字伯喜,妣張氏。德洪公官授大司馬,享年九十八歲,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地名豐頭溝,鳳形,坐西向東,與妣張氏合葬。生三子:昌桂、顯榮、月清。
九世祖劉公月清,字照龍,妣華氏、吳氏、張氏。月清公官授江南判置使,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百石村溪口上遊,鰲魚形,坐東向西。生三子:柏、梅、松。
月清公于于宋神宗元年(一○六八年)至二年和宋元豐二年己未歲(一○七九年)孟春吉旦增修族譜,以繼沐公之遺徽。
十世祖公劉梅平,字梅。妣王氏、鍾氏。梅平公官授浙江杭州府,享年一百零六歲,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背鳳形,坐南向北,考妣合葬。生四子:富山、富壽、富圖、富榮。
十一世祖公劉富山,妣徐氏。富山公官授四川重慶府中憲大夫,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崗頭坑,牛眠形。與妣徐氏合葬。生三子:國泰、福高(後裔五世孫劉義遷海南)、春田。
十二世劉福高,諱韐,字仲偃,諡忠顕。官任四川重慶府太守,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黃茶鋪,美人照鏡形,坐西向東,妣安氏合葬。妣張氏,生三子:子羽、子翬、子翼。(他譜記載,生二子:劉文平、劉文尉)。
十三世劉文平,進士出身,官任山西按察司。為官正直無私,才能出眾,政績卓著。葬於寧化縣地名羅洞村,出水蓮花形,與妣梁氏合葬。守父墓三年,稱孝子。生二子:瓚、珂。
十四世劉瓚,官任宰相,朝野欽敬。退休後榮歸寧化故裡。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獅子形,坐西向東。妣廖氏,生一子:源遠。
十五世劉源遠,字寧遠,官任兵部大都堂,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寨下,白馬渡江形,坐東向西。妣郭氏,生子:劉昭。
十六世劉昭,登進士第,宋寧宗初(公元1195年),官授翰林司業,時偽學之禁方嚴,詔公正疏請刊朱熹四書於大學,帝從之。歷任工部尚書,卒贈光祿大夫,賜諡文簡。葬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水口上遊,鰲魚形,坐西向東。妣張氏,生三子:宗臣、宗相、宗卿。
十七世祖公宗臣,字世茂,號石波,妣李氏。宋高宗時官授紫金光祿大夫,後賜虔州判,壽八十二歲,原葬於福建福村水護塘,仙人面咽喉穴,鉎水封閉冢,世號鐵坵墓誌,後遷葬寧化縣石壁洞,五虎擒羊形。妣李氏,葬於福村。生八子:長子貴盛,妣趙氏,浙江金華府。二子貴和,妣王氏,安邑縣令。三子貴美,妣李氏,湖南長沙令。四子貴順,妣張氏,雲南觀察使。五子貴安,妣孫氏,江西瑞金。六子貴樂,妣黃氏,曲江縣。七子貴昌,妣熊氏,贛州府。八子貴隆,妣龍氏,江南判署使。
十八世祖公劉貴盛,字仁湖,妣趙氏,浙江金華府。祖妣合葬於寧化縣兔子望月形。生子四個:長子龍、次子虎、三子鳳、四子凰。派分各處。唯龍公守馬跡而不移虔州(系江西贛州府號)。
十九世祖公劉龍,字景慶,號景德,妣謝氏、陳氏。龍公官授吉安府盧陵縣令,後升河南宣撫使。享壽73歲。葬於寧化縣白池村,風吹羅帶形。妣謝氏、陳氏,不詳。生九子:開一(妣廖氏)、開二(妣鄭氏)、開三(妣唐氏)、開四(妣宋氏)、開五(妣宋氏)、開六(妣駱氏)、開七、開八(妣張氏)、開九(妣馬氏)。
同胞二叔祖劉虎,妣方氏、李氏,官授湖廣武府布政,後任河南開封撫院,生二子;開宗、開亮。同胞三叔祖劉鳳,妣朱、林二氏,官授江南淮安府總鎮,生三子:開福、開祿、開壽。同胞四叔祖劉凰,妣賴、邱二氏,官授江西南昌府按察,後留漳州,有四子不詳。
註:以上十九代祖先,唐僖宗乾符年間(公元八七四至八七九年),因黃巢起義遷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地名葛藤凹。以劉祥公為福建始祖,傳十八代。其字輩為﹝以便記憶):祥天沐圖任,若參德月梅,富福瓚遠昭,宗貴龍開廣。
二十世祖公劉開七,字必高,號仁創。妣龔氏、黃氏。生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宋寧宗嘉定年間(公元一二○八至一二二四年),官授廣東潮州府都統制(總鎮)。未回原籍,立業梅州即程鄉縣。率兵往興寧崗背,平黃彥章之亂(剿匪)歿於營,葬於廣東惠州府興寧縣北廂崗背嶺高車頭黃蜂樟,下行山象形,巽山乾向。開七公之墓,康熙三十九年(一七○○年)庚辰歲十一月二十三日子時重修墳墓。又於乾隆八年(一七四三年)癸亥歲仲冬月十一日子時,再次闔族重修。並在岡背榕樹下村距墳五裡許,將本宗私屋改建為太宗祠一座,定期每年正月十九日夜祭祠,二十月掃墓。1983年癸亥二月十三日寅時重修祖墓,後修祖祠。祖墓祖祠,靈氣重光,長發其祥。其部分子孫遷居興寧北廂龍歸洞,走馬嶺下開基立業。妣龔氏、黃氏與公合葬。生二子:廣傳、廣信。
二十一世祖公劉廣傳,字弁,號清叔,於宋寧宗嘉定元年(公元一二○八年)生於福建汀州府寧化縣石壁鄉。廿七歲時,於宋理宗端平二年(公元1235年)乙未進士及第,官授江西贛州府瑞金知縣(從六品),因築城建學,平洞寇有功,擢遷為秩(朝官)奉議郎(正四品)。卒於京職。妣馬氏、楊氏(妾)。夫婦合葬於瑞金縣三角塘,背龍形眼睛穴。興寧、長樂、龍川、上杭、程鄉五縣子孫合議至江西瑞金縣移馬氏妣筋骸回惠州府龍川縣,葬於地名田頭潭蝦墓,落井形,坐東向西。廣傳公生十四子(馬氏生九子,楊氏生五子),即十四大房。此代人丁興旺,支派益繁。明清以後,客家劉氏十四大房子孫又紛紛向閩粵以西地區和以南洋為主的海外遷移擴張。到今天,客家劉氏已廣泛分布於中國閩、臺、兩廣、兩湖、四川、港澳等地區和南洋、歐美等世界各國,成為世界劉氏最重要、最龐大的宗族。
註:以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783)癸卯歲開七公十六世孫文華殿太學士劉墉撰修《劉氏集注重修族譜》為依據。
宗親們點擊在看分享給更多劉氏族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