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新劉氏源出彭城,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裔。
族譜所記劉祥的世系如下:
遠祖楚元王劉交--劉富--劉闢強--劉德--劉向--劉伋--劉厚--劉節--劉昌--劉浚--劉毅--劉震--劉表--劉琦--劉鉉--劉伯陵--劉文--劉遐--劉啟--劉岱--劉芾--劉喬--劉彥--劉德傑--劉時濟--劉秦--劉延年--劉銓--劉行恕--劉性--劉朝賓--劉敏--劉守文--劉遜
(劉遜生三子、賦公、賒公、賄公)。賒公生禎公、祥公二子。祥公(110世)
賒公傳下
一世(110) 祥,配司空尹女,生二子、承貴、承賓。
祥公,賒次子,字思望,行二十八。祖諱遜,曾祖守文。唐景福中同兄禎登進士第,授奉議大夫,吏部員外郎兼太子賓客。歿葬縣南雷派山溪虎形,幹山巽向。配司空尹女,歿葬七十一下都麞走山,午向。
祥公由安成下村徙居永新城北北山,號中村,是為中村始祖。
後嗣析吳楚者簪纓不絕,自唐迄明建祠崇祀。鼎革以後祠廢產蕩,各派通問稍疏。幸舊牒猶存,乾隆庚辰(1760)浯塘復集各派續修宗譜,版塘萬恢捐資,倡各派重建祠堂。
二世(111) 承貴,祥長子,名趯,唐鹹通十四年癸巳(873)四月八日生,唐天佑元年甲子(904)貢舉,授橫州司戶,歿葬六十八都尚麓龍形。配吳氏,合葬龍形,庚山甲向。子二:志、諰。
承賓,亦稱承崇,名起。((原系禋次子,承賓公原名承崇,是禋公的三個兒子之一(長子承貺,次子承崇,幼子承美),承崇公改名承賓是過繼給堂伯父祥公。居永新縣三門前,是為笪橋龍雲的三村派的中村派。上村派承貺公後裔。龍雲下村派承美公後裔))
幼隨祥居中村,為祥次子。子
二:謂、謨。
三世(112) 志,承貴長子,字世衍,行二十二,後梁龍德二年壬午(922)以詩舉,登進士第,任大理寺左評。歿葬六十八都尚麓玉枕形,立墓道豎於尚麓庵。配陳氏,葬禾塘源。子一:景宏。諰,承貴次子。
四世(113) 景宏,志子,本名鑑,避諱為景洪,後唐天成四年己丑(929)二月十六日生。五季時拒牙將彭玕之叛,免吉州屠城之慘,因自改中村北山名為後隆。年九十歿,葬禾山鄉六都花田山南源。以曾孫楚公貴贈大傅,大清雍正三年特旨敕建忠義祠祀。夫人張氏,葬禾山鄉銅岡山,追封晉國夫人,事實詳見縣、府、省節義錄。子一:煦。
五世(114) 煦,景宏子,字原康。初仕唐,為殿都直虞侯;歸宋,官至宣政院承旨。開寶癸酉年二月十四日歿,葬六都南源。以孫楚公貴贈太師中書令。配廬陵張氏,葬思賢鄉七十三都板木愾,贈燕國夫人。子一:素。
六世(115) 素,煦子,字仲華,行二。開寶二年己巳(969)正月朔生,年五十四,幹興元年壬戌(1022)二月九日歿。以子楚公貴贈太師兼尚書令。配顏氏,卒與夫合葬思賢鄉七十一都長演源,贈魯國夫人,太子傅元絳志墓。子四:沆、淑、沔、注。
七世(116) 沆,素長子,字衝之,號廬山,行一,宋至道乙未元年(995)九月十八日未時生。生時近村三日紫霧不絕,今其地猶名紫霧源。登天聖八年庚午(1030)王拱辰榜進士第二,歷官至丞相。嘉佑五年庚子(1060)二月二十八日薨於治所,仁宗皇帝御賜輓詩,並御篆「思賢之碑」四字。神宗、徽宗時追封兗、吳、秦、楚四國公,諡文安。配段氏,累封秦國夫人,卒合葬思賢鄉遺直裡,樞密使禮部侍郎孫抃志墓。子三:瑾、瑑、琯。女九。
淑,素次子,字令之,虞部員外,葬文汶水源。配左氏,生歿失考。子四:瑗、珦、瑋、王會。
沔,素三子,字巨之,秘書省郎中。子三:琬、璀、珙。有後裔居醴陵東鄉白兔潭劉家大屋。
注,素四子。字安之,官至金紫光祿大夫。子六:王獻 、瑜、玻、球、璉、瑄。瑜之子作徙居廬陵贅城版塘,派衍今攸縣大洲劉氏堆上支。乾隆辛巳合譜,世系詳載。
八世(117) 瑾,沆長子,字符忠,行十五,天聖元年癸亥(1023)九月十八日生。皇佑五年癸巳(1053)中進士乙科,歷官至天章閣待制,追封開國伯。年六十四以哲宗元年元佑(1086)閏二月三日卒,累贈至政議大夫。初配本邑推官左顏之女,累封大碩夫人,卒與待制合葬思賢鄉丞相墓右。繼配張氏,封太孺人,卒葬義禾鄉塘口步官山。子七:俌、倬、佖、倜、系、俁、佇。女六。其後裔居湘贛等省。瑑,沆次子,以父恩補將作監丞,葬丞相墓左大塘仚,生歿配失考。醴陵東鄉陳家坊等處劉氏為其裔孫。琯,沆三子,字彥和,行二十七,皇佑五年癸巳(1053)生,以父恩補秘書省。歷官至朝散大夫,攝尚書司門郎中,除資州。政和元年辛卯(1111)七月十一日歿,葬丞相墳左,累贈至金紫光祿大夫。配蘇氏,卒葬義禾鄉月嶺。子八:仔、僴、儼、侁、份、伾、佃、俶。女五。五子份派衍攸縣南雲劉氏。
九世(118) 俁,瑾六子。字明達,行十七,修職郎。子二,克柔、思柔。
十世(119) 克柔,俁長子。字能祖,行十一,任修職郎。子四:椿、楠、榛、相。椿,遷吉安萬安縣倉前松樹下開派。楠,失考。榛,遷茶陵英田開派。思柔,俁次子。將仕郎,徙居崇仁縣。
十一世(120) 相,克柔四子,字仁寬,由永新中村後隆遷茶陵石陂(今腰陂鎮境)。子一。
十二世(121) 守通,相子,子一。 文賢
十三世(122) 文賢,守通子。子一、 仁聰
十四世(123) 仁聰,文賢子。子一、 思允
十五世(124) 思允,仁聰子。子一。 、邵
十六世(125) 邵,思允子,子一、養正
十七世(126) 養正,邵子,號平野,元末翰林學士,著有《平野集》行世。其時士豪陳季逸,假勤王之名,行赤族之誅,養正以言活饒州一都千數家,因建「留耕堂」以銘其事。子四:愨(石田)、石溪、濟伯、平村。
十八世(127) 愨,養正長子,號石田,元至順庚午(1330)賓幕潭州,後任郴州永新主簿,歷任武岡路經歷,以子魏國公存吾誥贈文淵閣大學士。妣段氏,封安人,誥贈夫人,系茶陵高徑段族孝直公之孫女。子三:存吾、長吾、三吾。
十九世(128) 存吾,愨長子,諱耕孫,號西疇,登元文宗天曆王文燁榜進士第,任桂陽郡臨武令,歷建德、徽州、瑞州三路推官,卓有政績。元至正十五年乙未(1355)四月,轉江南寧國路宣州,八月遇紅巾軍攻宣州,城陷殉職,次年元順帝詔贈江浙行省右丞,追封魏國公,諡忠貞,立祠享祀,賜祠額「崇忠」,並御製祭文。妣龍氏,見公死對公削髮存身以奉姑。子三:類(類)、碩、頲。長吾,愨次子,諱燾孫,號厚軒,由大學生入監官,官常寧學正,城長吏以印託之,竭力禦寇,民賴以安。至正十八年守城一年殉難。生二子,頻、頍,今茶陵梘田、衡陽溪田灣等處有其後嗣。三吾,愨三子,諱如孫,號坦坦齋,元鄉貢士,明洪武椽闢嶺南憲使,受明兵部尚書茹瑺之薦,徵為文淵閣學士,左春坊、左贊善。著有《坦坦齋文集》行世,頗富文名。生二子,預、頫,今茶陵石陂、攸邑低州有其裔嗣。
二十世(128) 類,字潛齋,存吾長子。生於元至順元年庚午(1330)。其父於至正十五年乙未(1355)殉職,劉類從江西永新,避居其母娘家茶陵石陂,越十四年於明初洪武二年己酉(1369)從石陂徙遷攸南對河兵馬橋(今菜花坪鎮譚家洲)立籍,開基中洲劉氏。
碩,存吾次子,字孟甫,任江夏魯湖大史,侍父守宣州,同父殉難。配段氏,無嗣失傳。
頲,字孟直,存吾三子,官陝西莊浪衛指揮,歿於陝西。其次子永興由莊浪返歸茶陵石陂,旋徙攸南大洲(今淥田群新村)立籍,開基大洲劉氏。
(三)城南中洲劉氏
基祖劉類字潛齋,魏國公劉存吾長子,母龍氏。生於元至順元年庚午(1330),其時正紅巾軍起義兵荒馬亂,其父於至正十五年乙未(1355)殉職,劉類從江西永新返回祖居地茶陵石陂暫住,十四年後於明初洪武二年己酉(1369)從石陂徙遷攸縣南門對河兵馬橋(今菜花坪譚家洲)定居,開基衍派。
劉類生一子名可權,可權生崇善、崇禮二子。崇善生懷鼎、仲鼎、隆鼎、文鼎四子,崇禮生懷裕、懷清二子。至五世,衍生為五房。
劉遐的後裔人丁興旺,家族也很強大,構成今日江西和相鄰的福建、湖南劉氏族姓中的重要部分。
本文由愛軍宗親提供
長按圖片加群主微信
長按圖中二維碼加關注分享更多嶺南劉氏三十六房團圓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