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新喻墨莊劉氏族譜
進入宋朝以後,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重心都開始南移。與此同時,由於宋朝政府的努力提倡,整個社會都形成了一種"重文輕武"的傾向。與這種大的歷史背景相適應,劉姓歷史發展到宋朝以後,整個族姓中的精英部分似乎也已南移。這個時期,劉氏族姓更是徹底地放棄了復興劉氏漢家天下的歷史包袱,轉而以普通大姓望族的身份效力於新的朝廷,主要從文化、政治上來謀求發展。於是,在東南有建陽劉氏五忠八賢,在江西出現了新喻墨莊劉氏等文化大族。
新喻墨莊劉氏崛起於五代宋初,盛興於北宋。作為宋代劉氏族姓中的一大望族,新喻墨莊劉氏以高文化素質為本宗族特點,自劉式以來,這個家族在7代之內產生了18名進士,孕育了當時中國最優秀的考古學家、史學家和政治家。
新喻墨莊劉氏源出彭城。
新喻即今江西省新餘縣。墨莊劉氏的原居地是新喻荻(dí音敵)斜村,即今江西省新餘市黃土崗鎮荻斜村,該村位於黃土崗東南方向二公裡處。
據江西《劉氏族譜》和劉敞《先祖磨勘府君(劉式)家傳》記載,新喻墨莊劉氏源出彭城,是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的後裔。這個家族原來世居彭城,直到西晉末年,有一個劉交的第18代孫劉遐出任安城太守,由於當時五胡亂華,劉姓大本營所在地北方彭城一帶也兵荒馬亂,所以劉遐任職期滿後就沒有返回故鄉,而是在他任職的江南廬陵(今江西吉安市)定居下來。劉遐的後裔不但人丁非常興旺,家族勢力也很強大,構成今日江西和相鄰的福建、湖南劉氏族姓中的重要部分。直到唐朝末年,這個家族有個劉遜,又從廬陵遷居新喻,後裔發達,形成新喻劉氏。(一說新喻劉氏的實際開基始祖是劉遜的裔孫劉逵。)
族譜所記從劉交到劉遜的世系如下:楚元王劉交--劉富--劉闢強--劉德--劉向--劉--劉厚--劉節--劉昌--劉浚--劉毅--劉震--劉表--劉琦--劉鉉--劉伯陵--劉文--劉遐--劉啟--劉岱--劉芾--劉喬--劉彥--劉德傑--劉時濟--劉秦--劉延年--劉銓--劉行恕--劉性--劉朝賓--劉敏--劉守文--劉遜。
據族譜,上述世系中,劉喬,字子高,南朝劉宋時任安成王右常侍,以賢能著稱,他死後著名文學家江淹曾為他撰寫墓志銘。劉延年,本名劉延,字延年,隋朝時官任吏部尚書郎。隋朝滅亡後回鄉隱居不仕,生二子:劉銓、劉錫。劉銓生二子:劉行忠,劉行恕。其中,劉行忠官任唐秦州道行軍副總管。劉行恕娶丞相姚崇之女,生子劉忱。劉忱中唐廣德二年(764年)進士,官任監察御史。劉錫生二子:劉行志、劉行思。劉行思出家為僧,法號泓濟禪師,為一代高僧。
劉氏開基始祖劉遜生子劉超,劉超生劉逵,劉逵生劉(王典)。劉逵、劉(王典)父子生活在五代,因時局混亂;二人都隱居鄉下,沒有出來做官。劉(王典)娶夫人歐陽氏,生五子:劉晟、劉呈、劉式、劉階、劉詳。其中,劉(王典)的第3個兒子,就是帶動新喻劉氏宗族崛起的核心人物劉式。
劉式娶妻陳氏,生有5個兒子:劉立本、劉立言、劉立之、劉立禮、劉立德。
劉式和陳氏的這5個兒子都頗有才華,其中長子劉立本以父親遺澤被宋真宗賜學究出身,其他4個兒子都是進士出身。第四子劉立禮歷任度支員外郎、開封府推官、秘書監、殿中丞等官職,第五子劉立德也做過屯田郎中。五兄弟中又以劉立言和劉立之最有名。
劉立言是天禧三年(1019年)進士,歷任福州懷安縣尉、蕭山知縣、都官職方郎中、知廣德軍。為政以廉潔奉公著稱,政績突出。
劉立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進士。歷任連江縣尉、青溪縣主簿、尚書虞部比部員外郎、潤州知府、提點福建路刑獄、荊湖北路轉運使、主客郎中、益州路轉運使。
劉立之也有5個兒子:劉元卿、劉真卿、劉敞、劉、劉放。其中,三子劉敞和四子劉都是名聞天下的大學者,新喻劉氏最傑出的人物。
墨莊劉氏在劉敞、劉之後,雖然沒有再產生非常有名的人物,但這個家族一直將詩書作為傳家之寶,長期以來以讀書科舉為業,因而數百年來一直能維持其文化望族的家聲。
據《江西通志稿》和劉氏族譜記載,劉敞兄弟之後,墨莊劉氏在劉式的第6代又有劉靖之、劉清之,劉性之、劉滅之考取進士,第7代也有劉孟容、劉成季等人考取進士。其中,劉靖之,字子和,是劉式第五子太尉劉立德的玄孫、劉滁之子,考取進士,官任贛州儒學教授,是宋代著名學者、清江學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弟弟劉清之,字子澄,也是紹興年間進士,官任太常主簿、衡州知州、袁州太守,見《宋史•儒林傳》。劉清之也有2個兒子:劉誼季,將仕郎;劉成季,也是進士。
其世系族譜是:
一世交,字同文,號遊一,系公四子。生於漢武大始丙戍三月十五已時,為水衡都尉解組,後封楚元王,祖居徐州沛縣中平鄉菊花村第三舍陽庵口。歿於嗚嘉四年甲辰九月初十申時,葬孤封口龍獅形已山亥向。配魏氏,生於大始四年戊子年三月十五日未時,歿於鴻嘉甲辰九月初十申時,與夫同葬,生七子:闢非(早卒)、郢客(宗正,上邳侯,楚夷王)、禮[宗正、平陸侯、郢客子戊反自殺後襲楚文(平)王]、富、穢[歲,沈(學)猶夷侯]、藝[執(宛朐侯)]、調(棘樂敬侯),封楚元王,居彭城。
二世富,系交公四子。生二子:澄(紅悼侯)、闢強(疆),宗正,休侯,後改封紅雅(懿)侯。
三世闢強,字少卿,系富公次子,曾為宗正,光祿大夫,守長樂衛尉,壽八十歲,生一子 德。
四世德,字路叔,系闢強公之子。曾為宗正丞,昭帝時曾為丞相府待詔,後來曾為大鴻臚丞,太中大夫,宗正,青州刺史;擁立漢宣帝有功,立為關內侯;後為陽城侯,生二子:安明、向。
附《漢書楚元王副傳》載:好讀詩,能屬文。武帝時以宗室子隨二千石認議冠諸宗室。清靜少欲。常以書自娛。不肯仕。昭帝即位。或說大將軍霍光曰。將軍不見諸呂之事乎。處伊尹周公之位。攝政擅權。而背宗室不於共職。是以天下不信。卒至於滅亡。今將軍當盛位。帝春秋富。宜納宗室。又多於大臣共事。反諸呂道。如是則可以免患。光然之。乃擇宗室可用者。闢疆子德。待詔丞相府。年三十餘欲用之,或言父見在。亦先帝之所寵也。逐拜闢疆為光祿大夫。守長樂衛尉時年已八十矣。徙為宗正數月卒。
五世向(約前77―前6),原名更生,字子政,系德公次子,西漢經學家、目錄學家、文學家。沛縣(今屬江蘇)人。楚元王劉交四世孫。宣帝時,為諫大夫。元帝時,任宗正。以反對宦官弘恭、石顯下獄,旋得釋。後又以反對恭、顯下獄,免為庶人。成帝即位後,得進用,任光祿大夫,改名為「向」,官至中壘校慰。曾奉命領校秘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之祖。治《春秋彀梁傳》。著《九嘆》等辭賦三十三篇,大多亡佚。今存《新序》、《說苑》、《列女傳》等書,《五經通義》有清人馬國翰輯本。原有集,已佚,明人輯為《劉中壘集》。《楚辭》是劉向在前人基礎上輯錄的一部「楚辭」體的詩歌總集,收入戰國楚人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賈誼、淮南小山、莊忌、東方朔、王褒、劉向諸人的仿騷作品。生三子:場⒋汀㈧Вê煨鶯睿。
六世賜,系向公次子,官任九卿丞,早逝,生一子:浚。
六世歆,字子俊,系向公三子,古文經學家,目錄學家,生二子:鍇、鉭。
七世浚,系賜公之子,後漢明帝永明4年,擢為武衛將軍,生一子:毅。
八世毅,系浚公之子,徵拜議郎,生一子:霞。
九世霞,系毅公之子,隱居不仕,生一子:表。
十世表,字景升,系霞公之子,鎮南將軍、荊州牧、成武侯。妣蔡氏,東漢末山陽高平(今山東濟寧市微山縣兩城)人,生於東漢順帝漢安元年壬午(公元142年),劉表身高八尺多,體形魁梧雄偉,外貌瀟灑。年輕時在當地學者王暢門下求學,是王氏門下的優秀弟子。恆、靈之世,劉表多次大膽上書評議朝政得失,大力挾擊宦官專權和社會黑暗腐敗,成為東漢晚年全國著名的政治評論家――天下大名士。當時,他和同鄉範滂、張儉等八位名士被反對宦官集團的進步人士尊稱為「八俊」、「八顧」或「八及」,與張隱同人號稱「八交」,與範滂等八人合稱「八友」。他和這些名士們互相標榜氣節,激勵鬥志,成為當時頗具號召力和影響力的風雲人物。但劉表也因此被列入「黨人」的黑名單,受到宦官集團的打擊迫害。漢獻帝初平元年庚午(公元190年),劉表被封為荊州(治所今湖南常德)刺史,得當地豪族支持,據今湖北、湖南地方,後又受封為鎮南將軍、荊州牧、成武侯,劉表不參與混戰,愛民養士,從容自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208年),曹操揮軍南下,試圖平定江南,劉表割據近二十年的荊州首當其衝,這年八月,在曹操大軍尚未到達之前,正在為降曹還是抗曹猶豫不決的劉表,突然背發毒瘡,不治而死。享壽六十七歲。生三子:琦、琮、修。
十一世琦,系成武侯劉表長子,江夏太守,荊州剌史。東漢末山陽高平人,劉琦是劉表前妻所生,是個有雄才大略的人,早先本來深受劉表寵愛,但後來劉表聽信後妻蔡氏,轉而喜歡蔡氏所生的小兒子劉琮,想要讓劉琮繼承自己的基業,受到排擠的劉琦,只好採納諸葛亮的建議,主動離開襄陽,來到武漢出任江夏太守。劉琦與諸葛亮、劉備等人關係密切,劉表去世後,劉琮投降曹操,劉琦率領駐守江夏的軍隊退到夏口,與從湖北當陽撤退至此的劉備會合,堅強地抵抗曹軍的進攻。後來,劉琦、劉備採取聯吳搞曹的戰略政策,終於在赤壁之戰中大敗曹操,轉敗為勝,報了奪地之仇,在劉備的支持下出任新的荊州剌史,建安十四年己丑(公元209年),擔任荊州刺史才一年的劉琦因病去世,荊州地盤和劉琦的部隊都被劉備接收,劉表家族至此徹底衰落。生子:劉鉉,餘未詳。傳至108世祖劉遜,為江西新喻墨莊劉氏創居祖。
十一世琮,系成武侯劉表次子,荊州牧,青州剌史,列侯,諫議大夫。東漢末山陽高平人,劉表去世後,劉琮在一幫親信大臣們的操縱下,順利繼任荊州牧的職位。劉琮是一個才能遠遜乃父劉表的平庸之輩,當曹軍進抵襄陽時,劉琮竟然主動向曹操投降,把劉表艱辛創下的荊州基業,全部拱手送給了曹操。劉琮投降後,被曹操改任青州剌史,並封為列侯,後又加官為諫議大夫、參同軍事。雖然身份官爵還有提高,但劉琮的實際權力則大大下降,再加上離開了劉氏家族割據了近二十年的荊州,劉琮已再也不能雄據一方,與天下群雄相抗衡。劉氏家族也從此迅速衰落下來。後裔未詳。
十一世修,字季緒,系成武侯劉表三子,東漢末山陽高平人,官任東安太守,頗有文學才華,曾著有詩、賦、頌六篇。後裔未詳。
十二世鉉,字君鼎,系鉉公之子,官至光祿大夫,重慶制軍,封淞滋縣食邑200戶。生一子:伯陵。
十三世諱阜,字伯陵,系琦公之子,晉時官封陳留太守。生三子:文、振(字幼昌)、喬(字仲彥,封安眾侯)。
十四世文,字幼彥,系伯陵公長子,居南陽為晉司徒太保,擢封平邑侯,妣魏氏,名華存,字賢安,山東任城人,生於三國魏嘉平四年(公元252年),生二子:璞、遐。
十五世遐(公元?年至326年,本譜為一世祖),一作瑕,字成始,又字正長,號從遠,西洛人。三村一源譜文次子。東晉時為安成太守。為字下有大尉從事中郎六宇遂留居城北笪橋(今江西省安福縣山莊鄉笪橋村劉家港)。時闢充北中郎將。兗州刺史。同陶瞻蘇峻領兵三萬。隨晉明帝平王敦。封泉陵縣公。食邑一千八百戶。進監淮北諸軍事。鹹和元年六月癸亥。薨於治所。歸柩葬寒水坳五更塘。庚山甲向。妣邵氏,平原樂安太守續之女。瑕為石季龍年所圍。夫人將數騎而拔出之。事載六帖。生二子二女
:肇、啟。思、微。
十六世肇,字天基,系遐公長子,襲爵官至散騎侍郎,葬笪橋對門馬鞍山,生二子:崇、舉。
十六世啟,字天與,系遐公次子,葬笪橋興祚廟,癸山丁向,妣顏氏,附葬丈夫墳左。生三子:嵩、岱、嶽。
十七世崇,系肇公長子,官至藍田縣令,生一子:菽。
十七世舉,系肇公次子,襲爵,生一子:遵之。
十七世岱,系啟公次子,附葬其父墳下,妣王氏,生一子:芾。
十七世嶽,系啟公三子,生一子:英。
十八世菽,系崇公之子,生二子:子良、子尚。
十八世遵之,系舉公之子,生一子:伯齡。
十八世芾,系岱公之子,妣邵氏,生二子:喬、泊。
十九世喬,字子高,系芾公之長子,安成公五世孫也。為南宋朝安成王右常侍。以賢能著聲,歿後著名文學家江淹為其撰寫墓志銘。。妣周氏(一說妣祝氏),生一子:彥。
附江淹宋安成王右常侍劉喬墓銘:丹陽韜聖。豐鄉降賢。玉葉既積。金徽方傳。乃毓伊人。克廣克宣。騰芳中屬。飛藻上年。杳杳靈素永永衝關。雲意霜柏。瓊立冰堅。家室以瑩。國才未甄。參錯報善。茫味雲玄。斂魂幽石。委氣空山。膚若流波。身如絕煙。芳菲一逝。美懋徒鐫。
二十世彥,字希聖,系喬公之子,葬笪橋興祚廟,癸山丁向,傍祖墳,妣賈氏,生三子:德俊、德偉、德傑。
二十一世德俊,系彥公長子,生一子:時用。
二十一世德偉,系彥公次子,生一子:時問。遷廬陵。
二十一世德傑,系彥公三子,妣何氏,生二子:時濟、時達。
二十二世時用,系德俊公之子,生二子:奉、春。
二十二世時濟,系德傑公長子,生二子:秦、泰。
二十二世時達,系德傑公次子,生一子:奏(生一子:建)。
二十三世奉,系時用公長子,生一子:大年,遷和州。
二十三世秦,與系時濟公長子,葬笪橋興祚廟前,妣王氏,生一子:延。
二十三世泰,系時濟公次子,生一子:乃,徒荷溪石屋,為石屋派開基祖。
二十四世延,字彥昭,號延年,系秦公之子,隋朝時官任吏部尚書郎。隋朝滅亡後回鄉隱居不仕,自笪橋遷居龍雲下村。妣沈氏,生二子:銓、錫。
二十五世銓,字公衡,系延公長子,居安福嚴田龍雲下村。妣文氏,生二子:行忠(官任唐秦州道行軍副總管),行恕。
二十五世錫,系延公次子,生二子:行志、行思。
二十六世忠,字行忠,系銓公長子,生二子:竺、節。
二十六世恕,字行恕,系銓公次子,居安福嚴田龍雲下村。配丞相姚崇之女,生三子:忱、性(字命之)、悅。
二十六世志,字行志,系錫公長子,生二子:恂、博。
二十六世思,字行思,系錫公次子,行思出家為僧,法號宏濟禪師,為一代高僧。
二十七世忱,字誠之,系恕公長子,中唐廣德二年(764年)甲辰科進士,官任監察御史。居安福嚴田龍雲下村。妣歐陽氏,生二子:宗、賓。
二十七世悅,字樂之,系恕公三子,生一子:朝佐。
二十七世恂,字恂之,系志公長子,生一子:朝望。
二十八世宗,字朝宗,系忱公長子,配胡氏,生一子:教。
二十八世賓,字朝賓,諱緯,系忱公次子,居安福嚴田龍雲下村。配寧氏,生二子:敬、攸(字主遠)。
二十八世佐,字朝佐,系悅公之子,生一子:修。
二十八世望,字朝望,系恂公之子,會昌縣尉,遷萬安,生一子:徹。
二十九世教,系宗公之子,生一子:守仁。居六十九都石田清化荷源灣。
二十九世敬,系賓公長子,居安福嚴田龍雲下村。配段氏,生一子:守文。
二十九世修,系佐公之子,生一子:守禮。
三十世守文,諱慶卒,系敬公之子,回居安福笪橋,葬安福烏紗鋪,乾山巽向,配戴氏,葬笪橋官人山,壬山丙向,生一子:遜。
三十世守禮,系修公之子,居笪橋市上,後分石田。
三十一世遜,字秉謙,號讓山居士,系守文公之子,居安福笪橋順正鄉下,葬笪橋興祚廟下,艮山坤向。配陳氏,葬笪橋官人山,壬山丙向,生三子:
賦、賒、賄。
三十二世賦,系遜公長子,臨江縣尉,清水派始祖。生二子:祺、禮。
三十二世賒,系遜公次子,五指揮使,居攸州長峰嶺永新,後隆茶陵諸處派始祖。生二子:禎、祥。
三十二世賄,字十一郎,系遜公三子,居笪橋,配李氏,生一子:。
三十三世,字孔明,號龍雲老人,系賄公之子,分居安福嚴田龍雲下村,葬安福十都,雞鳴坑金鉤御鐮形。配周氏(一說配鄭氏),生三子:承祝、承崇、承美。始分三村。
三十四世承美(本譜為21世祖),字超,系公之幼子,居安福龍雲下村,配童氏(一說配陶氏),生六子:知順、知雋。知遂、知嶽、知微、知道。
三十五世知道,字逵,又名知諫,系承美公之幼子,遷居樟樹市黃土崗鎮荻斜。葬新喻思賢鄉興業裡靈塘山,配胡氏,生三子:繼、繼璋、繼。
三十六世,字繼,早卒。
三十六世,字繼璋,系逵公之次子,葬新喻辛安裡下珠山,配胡氏,生一子:克休。
三十六世_,字繼,系逵公之幼子,居獲斜村,葬新喻思賢鄉興業裡靈塘山。妣歐陽氏,生5子:劉晟(克明)、劉g(克敬)、劉式(克式)、劉A(克已)、劉詳(克勤)。
劉逵、劉_父子生活在五代,因時局混亂;二人都隱居鄉下,沒有出來做官。劉_的第三個兒子,就是帶動新喻劉氏宗族崛起的核心人物劉式。
三十七世克休,系公之子,葬新喻辛安裡S家斜楓樹下,配江氏,生一子:立愈。
三十七世克明,字晟,系_公之長子,葬新喻思賢鄉興業裡靈塘山。生三子:文乙、文雅、文則。
三十七世克敬,字g,系_公之次子,生一子:丁(生二子:場⑽模。
三十七世克式,字叔度,號式,系_公之三子,南唐末舉進士。開寶中隨他唐歸宋。歷遷大理寺丞、贊善大夫,遷秘書丞,分管圖書、修日曆、撰祭祝文等事。至道中。轉工部員外郎,再遷刑部。由於檢校過嚴,被部下所訟,罷官卒。贈太保禮部尚書。家有藏書數千卷,藏書地點在揚州。卒後,妻陳氏指遺書教誡諸子說:先大夫秉性清潔,有書數千卷遺後,是墨莊也。於是諸子皆以學為郎官,其妻被稱為「墨莊夫人。」。《宋史》卷267有傳。生5子:立本、立言、立之、立禮、立德。
三十七世克已,字A,系_公四子,生一子:文英。
三十七世克勤,字詳,系_公幼子,遷居清江縣(今樟樹)清泉,配廬氏,生三子:文賁、文風、復。
三十八世立愈,系克休公之子,配廖氏,生二子:欽、盡
三十八世文乙,字叔英,系克明公長子,配□氏,生二子:思言、思古。
三十八世文雅,系克明公次子,配□氏,生二子:思謙、思表。
三十八世文則,系克明公動子,配□氏,生二子:仿、辨。
三十八世立本,系式公之長子,信州玉山尉、壽州下蔡縣令,待考。
三十八世立言(981--1061年),字禹昌,系式公之次子,年輕時發奮讀書,天禧三年(1019年)進士,歷任福州懷安縣尉、蕭山知縣、都官職方郎中、知廣德軍。史稱劉立言為人"樂易簡直,不汲汲於進取",為政以廉潔奉公著稱,政績突出。配紀氏,生二子:敦、孜。
三十八世劉立之(958--1048年),字斯立,系式公之三子,少年喪父,發奮苦學,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進士。歷任連江縣尉、青溪縣主簿、南陵縣令、大理寺丞、金華知縣、瀘州通判,後升為尚書虞部比部員外郎、潤州知府、提點福建路刑獄、荊湖北路轉運使。慶曆八年(1048年)升主客郎中、益州路轉運使。同年去世。史稱劉立之為官公正廉潔,奉公守法,勤政愛民。他負責刑獄時秉公執法,從不徇私,在當時由御史中丞主持的全國提點刑獄評比中名列全國第一名。他在各地任地方官時,也以明習法令,通達政事、為民興利除害而受到朝廷的多次表彰和當地百姓的稱讚。配王氏,生五子:元卿(早卒)、真卿(早卒)、敞、、放。
三十八世立德,字寬叔,系式公之四子,進士,官授屯田郎中,配任氏,生七子:。
三十八世立禮,系式公之五子,歷任度支員個郎、開封府推官、秘書監、殿中丞等到官。
三十九世劉敞(1019--1068年),字原父,號公是,世稱「公是先生」,
系立之公之三子,是宋朝著名的政治家和學者。歷任揚州知府、鄆州知府、知永興軍、翰林院侍讀學士,後任集賢殿學士、判南京御史臺。對佛、道、天文、地理、方藥,都很有研究,劉敞的詩文由後人彙編為《公是集》54卷,收入《四庫全書》,流傳至今。
三十九世劉(1023--1089年),字貢父,一作贛父,號公非,系立之公之四子,樟樹市黃土崗鎮荻斜劉家人,慶曆六年(1046)進士,歷任曹州、兗州、亳州、蔡州知州。歷州縣官二十年,入為國子監直講,遷館閣校勘。神宗熙寧初同知太常禮院,以反對新法出知曹州。博覽群書,精於史學,助司馬光修《資治通鑑》,專治漢史部分。元v初召拜中書舍人,壽六十七。其著作極為豐富,除了《資治通鑑》外,自己獨立完成的著作還有100卷。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史學著作有《東漢刊誤》4卷、《漢官儀》3卷、《經史新義》7卷、《五代春秋》15卷、《內傳國語》20卷等多種。另有與哥哥劉敞和侄兒劉奉世合著的《漢書標註》。劉也是宋朝的著名詩人和文章大家。他的詩歌風格較為生動,與歐陽修的風格有相似之處。他的文章更受到同時代的曾鞏和後來的朱熹等人的高度評價。他的詩文由後人結集彙編成《彭城集》40卷。
三十九世放,字儀父,系立之公之幼子,年輕時好讀書,有文才,早年以蔭庇關係任太廟齋郎,22歲時任河陰縣主簿,後升為滑州司法參軍、鳳翔節度推官,最後任青溪縣丞。
三十九世荊字思父,系立愈公之次子,歷任桐廬縣令、睦州知府、太中大夫,"歲久事逸,而邦人猶能頌其清白",事見《宋元學案補遺》卷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