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劉氏遷臺錄——劉氏文化

2021-02-11 劉氏宗親家族

福建劉氏遷臺錄

劉氏來源較複雜,擇其要者有祁姓劉氏和姬姓劉氏。 

  祁姓劉氏:帝堯陶唐氏,姓伊祁,長子源明公子永河受封於劉(今河北唐縣),傳至劉累,以能擾龍,即養獸專家,事夏帝孔甲,封為御龍氏,後定居魯縣(今河南省魯山縣),是為劉氏。

 

  姬姓劉氏:周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子孫也稱劉氏,世為周士卿,劉康公,劉獻公即其後。 

  祁姓劉氏傳至75代劉邦(季),開創漢業,是為漢高祖。臺灣文史研究學者劉博智《中國姓氏考略》統計,自夏禹開創帝業,直至清末,長達四千多年君主帝制過程中,劉姓皇帝前後計36位,統治中國達518年,可謂「皇帝王侯,劉姓第一」。 

  劉氏郡望很多,而彭城劉氏聲勢最大。彭城郡西漢設置,此支劉氏為漢高祖劉邦之後代,出自皇族,人口繁,支脈多,中山靖王劉勝,蜀漢先主劉備,均此支裔孫。

劉氏入閩始祖有劉韶和劉翱、劉翔兄弟等人。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云:「綜據劉氏諸譜所載:劉氏之先,自五胡亂華後,蜀漢先主劉備次子劉永之裔,始遷江南,至唐末,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黃巢亂起,翰林學士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翔(一作祥),避居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號為東派」。劉翔父劉賄,兄弟三人,劉翱、劉翔、劉豳。

劉翱和劉豳開基福建建甌,同為劉氏入閩始祖,亦為客家劉氏福建始祖。傳至26代劉開七,字必高,號三郎,南宋中葉任廣東潮州都統制,夫人龔氏、黃氏。子劉廣傳,號清淑,生於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年),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進士,官至江西贛州府太守,夫人馬氏、楊氏,生子14人,分遷江南各省開基立業。劉廣傳仿黃守恭作詩送別兒子:「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早晚勿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14子計傳81孫,360曾孫。14子中次子劉巨湶,在湖南寶慶府做官,生8子,後裔有遷臺灣造橋、龜山者。四子劉巨淵,官副將,生8子,後裔有遷臺灣桃園芎林、豐畫市。六子劉巨浪,進士,官雲南雲陽縣縣令,生9子,後裔有遷臺灣中壢、芎林、三灣、石岡(俗稱大埔)。八子劉巨漣,生8子,後裔有遷臺灣。十一子劉巨河,官翰林學士,生6子,後裔有遷臺灣苗慄、中壢,其昭穆為:「志奇逸德,貽紹積虛。道期連雲,大振家聲」。後又續「上承唐堯祚,燃黎太乙光。朝餘江漢遠,奕世尚其昌」。劉氏在臺灣家族龐大,分布廣闊,臺北劉氏宗親沿用彭城衍派昭穆36句180字。 

  明末隨鄭成功入臺,官居要職的有劉國軒、劉國攀、劉俊、劉陶、劉斌等。臺灣被清廷收復後派出的首任巡撫為劉銘傳。劉氏與臺灣很有緣分。 

  

劉氏遷臺

 

  彰化和南靖的芳山堂 《長泰縣新志》(1948年版,鄭豐稔纂)載:長泰縣城劉氏「始祖劉靜庵,南宋端宗景炎(1276~1278年),自福建興化府莆田縣遷至長泰縣,現已廿八世」。《長泰縣劉氏族譜》載:「長泰縣劉姓—世祖劉靜庵,字宣教,劉太孺人蘇氏,南宋端宗景炎年間,由福建興化府莆田縣遷入長泰縣城北門羅侯山……四世祖劉孔伯,字泮北,文林郎,劉太孺人林氏,子四」。堂號彭城堂,昭穆「敦士曰邦思,長經茂建孝」。劉孔伯子:劉常、劉東陌、劉和、劉晦分四房,其中長房、次房子孫遷南靖縣書洋鄉後田保(今田中村),堂號「芳山堂」。

昭穆:「紹光永洪福,餘謀式谷良。裕後承先緒,相繼德澤長」。清朝時子孫由此渡海到臺灣彰化縣幾十人,沿用芳山堂及其昭穆。芳山堂六代孫劉敦素於清雍正時渡海到彰化縣員林鎮林厝裡,已繁衍十多戶,今人劉開藩當選員林鎮居民代表主席;劉漢卿居彰化縣社頭鄉協和村山腳路;又劉天聖居彰化縣社頭鄉新厝仔村枋橋頭。

七代劉昆玉,乾隆時居彰化縣大武郡東堡雅莊,生五子分五房;劉天,康熙末年居彰化縣社頭鄉雅村,生六子分六房;又劉天佳遷入彰化縣社頭鄉新厝仔枋橋頭,人口日多,子劉一純再遷八卦山麓;又劉一閔遷八卦山麓與劉一純為鄰。八代劉光福、劉元福於嘉慶時遷彰化社頭鄉新厝仔正中央。幾百年來子孫繁衍,今彰化員林鎮大明裡劉姓佔總人口40%,現代先後為市民代表和代表會主席的有劉宗開、劉水澎、劉文芳、劉德立、劉盛良、劉新用、劉盛愚、劉福逞、劉明孔、劉平朝、劉永滄、劉永、劉崎、劉水淇等。

 

  南靖劉氏入墾臺灣各地 《臺灣區姓氏堂號考》載:南靖劉氏入墾臺灣者先後有:雍正時,劉貫、劉享、劉求成入墾臺北新莊市;乾隆時有劉塔入墾南投縣南投市,劉士江入墾臺北市松山區,內湖區,分傳基隆市,劉倫忠入墾桃園縣龜山鄉,劉秉高、劉一符、劉耀興帶領宗親入墾臺中市,分布苗慄縣苑裡鎮,據1956年9月統計,苑裡鎮劉氏佔總人口8%。嘉慶時劉秉嵩入墾宜蘭。1979年5月統計,臺中縣大雅鄉楓樹腳295戶,劉氏佔8.1%。現在名人有明照(劉尊孔子)為員林國中校長,明照兒子臺大醫學院畢業,分別為醫院院長,診所醫師。 

  安溪劉氏居臺灣輩行 劉翔(祥)後裔劉希宇,元末開基安溪,子孫繁衍南安和同安。明末渡海赴臺有南安劉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與侯成合墾下雙壓;清初同安劉二正入墾臺南學甲;安溪劉葵、劉厚、劉繩突、劉世知、劉秉盛等,先後開墾嘉義六腳、高雄大湖、梓官、臺北新店、彰化溪州、花壇等地。其在臺安溪衍派輩行:「仕世延芳,肇基發祥。簪纓朱紫,華萼鹹藏。雲裔胄,黼黻輝煌。熾昌億萬,山阜陵岡。」 

  泉港區塗山劉氏入臺 塗山在惠安之北,原屬惠安,今劃歸泉港區,《塗山劉氏族譜》修訂於乾隆廿七年(1762年),該譜世系云:「自光州(今河南境內)入閩開基祖韶公,邁公之子。泉州別駕,號儀廷,字虞樂。生於唐玄宗開元癸丑年(713年),代宗大曆己酉年(769年)卒於官,享年五十七」。妻盧氏,墓合葬在莆田興敬裡梧侖西洋地坂。

韶公廿一世孫五一第三子宗孔自莆入惠塗山開基,至乾隆廿七年修譜時,已傳至十三世。該修譜序云:「我族塗山派出宗孔公,自莆秀嶼分支入此惠北佔籍焉」。「宗孔公,生長於秀嶼,而更遠謀詒燕,復渡海而南,覽此地之形勝,奎山擁護,狀如鳳凰展翼,翁山朝拱,勢若馳馬繚環,勃然興曰:此真可為聚族區也。歲明永樂二年(1404年)遂肇居之」。宗孔妻邱氏,生男淳章、淳明(居雲南)、淳顯(居廣東)、淳貞。章、貞在塗山繁衍生息。其輩行是:「宗淳厚康孟,元淑國俊啟。萬端建懋式,義禮傳經世。德望振群英,恩榮春永繼。」譜內記載劉萬禮、劉萬德、劉萬蔚、劉建侯等遷臺定居有: 

  十世 淳章公長房派下。 

  啟家公 俊迎公之子,妣陳氏。男萬禮、萬德,俱往臺灣。 

  十一世 淳章公三房派下。 

  萬蔚公 啟均公之五子,娶郭氏。男出,移居臺灣。 

  十三世 

  建侯公 端敬公之子,妣陳氏。妣葬在後洋底。自往臺灣未回。 

  惠安劉望海後裔遷臺 劉望海名劉會。《惠安縣誌》云:「劉會,字逢甲,號望海,萬曆癸未年(1583年)進士」。官巡按,有政聲,「民立報德祠於科山祀之」,祠今仍在。其故居位於惠安城關中山北路團結巷,大門匾額曰:「侍御總憲」,上款「萬曆壬寅年」,下款「劉會立」,今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據望海20代孫、現年88歲劉炳堂老先生回憶,其先祖從惠北(即今泉港區塗山)徙居城關後山頭,第四代分居北關今址,又過四代,第八代劉望海中進士。望海三弟劉望奎,字逢陽,萬曆丁未年(1607年)進士。望海傳至今24代,子孫眾多,有的遠渡海外和臺灣,今事業有成者如企業家劉祖寬,報社編輯劉祖雲等。 

  洛江區劉氏渡臺 洛江區橋南村有劉氏家廟,始建於明,清代重建,近年重修一新。兩進三開間,佔地五百多平方米。照牆上嵌「名清卿」御賜石匾額。明清兩代該族科舉仕宦者達20多人。門聯曰:「卿相元魁族,忠孝廉節家」。堂上有「祖孫進士」、「父子進士」等匾額,後裔多徙居南洋,居臺灣劉士傑、劉宗山入墾鯉魚頭堡。

相關焦點

  • 攸縣劉氏簡介——劉氏文化
    攸縣劉氏聯誼會文化研究部主任。劉秋香,攸縣交通局工會主席,攸縣劉氏聯誼會通聯部副主任。萬石劉氏萬石劉氏系出漢高祖劉邦,歸屬長沙王劉發裔系。與縣內穆塘劉氏、川江劉氏、山田劉氏、洋田劉氏同屬南嶺劉氏。遷攸始祖劉文翁,劉文翁三子劉漢富,劉漢富次子忠二郎,忠二郎長子劉元卿,劉元卿四子劉恩惠,劉恩惠之子劉體趯(1422--1488)由萬石三臺坊(今新市打鼓堆)徙遷北鄉獻都川江衝(今市坪河良村小衝)立籍,肇開川江劉氏(又名小衝劉氏)。川江劉氏1998年六修族譜,入譜嗣孫1893人。當代俊彥:劉昌然,攸縣發改局局長,攸縣劉氏聯誼會秘書處主任。
  • [海外劉氏]日本劉氏(一)——劉氏文化
    天地一劉、劉氏一家親、劉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劉氏文化,傳播劉氏正能量,打造劉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劉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    日本大化《新撰姓氏錄》記載,阿知使主的兒子劉賀都,後被日本雄略天皇賜姓為直,子孫因此以直為姓。他的兒子山木直,是兄腹祖也,本名山豬;次志努直(一 名成努直),是中腹祖也;次爾波伎直,是弟腹祖也。其中,山木直又是日本民忌墳、檜原宿禰等25個姓氏的共同祖先。爾波伎直則是山口宿禰等8個日本姓氏的 共同祖先。志努直的後裔後來也衍生出數十個日本姓氏。
  • 株洲劉氏——劉氏文化
    醴陵王家坊劉氏     始遷祖明叟,明洪武初年自江西南昌遷此。族人分布於豆田、轉浦口。至1948年,全族人口520人。醴陵雅玉塘劉氏    始遷祖義公,明洪武間自江西吉水遷此。族人分布於小南衝、漢家灣、塘下灣。至1948年,全族人口4000人。
  • 江西劉氏簡介(三)——劉氏文化
    劉義生了5個兒子,又分遷各地:長子劉柔,字達順,留居中村,後裔又遠遷湖南茶陵;二子劉惇,字達善,號厚庵,於唐朝大中五年(851年)遷居河南白水;三子劉儉,字達清,遷居吉陽筠州;四子劉簡,字達忠,號誠庵,唐朝大中二年(849年)遷居吉州永新縣中村;五子劉樸,字達素,號泊庵,遷居金陵(今江蘇 南京市)。    劉惇生2子:劉瑞龍、劉宏。
  • 長沙劉氏——劉氏文化
    後人因稱此臺為"思親臺",又叫"定王臺"。人們至今仍能在長沙城裡看到定王臺的遺址。劉發的子女眾多,見於史書記載的劉發的兒子就有16個。第三代舂陵侯劉仁在位時,曾向朝廷上書,請求削減舂陵侯國的食邑戶數,以換取將封國遷居內地特許。他的請求得到了漢元帝的批准。    漢元帝初元四年(公元45年),第三代舂陵侯劉仁率領舂陵劉氏宗族從今湖南寧遠向北遷徙到南陽白水鄉(今湖北棗陽縣),僅留下次子劉昌俘居寧遠舂陵故地,以奉守祖先墳墓。   與此同時,舂陵侯族的分支鉅鹿都尉劉回和蒼梧太守劉利的家族也一同隨遷南陽白水鄉。
  • [津劉氏]天津劉氏簡介——劉氏文化
    早在近代,天津劉氏就有一支家族以工商業起家,成為天津工商八大家之一。    天津大港劉氏:    天津建市前屬於河北省,因而天津劉氏大多自認為河北劉氏。如天津市大港區劉崗莊劉氏,就是屬於河北滄州聚館劉氏一派。
  • 湖北劉氏簡介——劉氏文化
    湖北監利古柏堂劉氏:湖北監利古稱玉沙縣,因此監利劉氏又稱玉沙劉氏。監利古柏堂劉氏屬於中山劉氏大宗,源出三國蜀漢皇室劉備之孫、劉禪次子北地王劉諶,形成於明朝,遷自江西安成,以劉浩、劉濟為入鄂開基始祖,以劉諶為族譜第一世祖。
  • 劉氏來源,劉氏堂號,劉氏族歌,劉氏圖騰,劉氏族訓詩,劉氏遷徒分布,全部在這裡,劉家人備看.
    ,和世界各地劉氏宗親交流。天地一劉、劉氏一家親、劉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劉氏文化,傳播劉氏正能量,打造劉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劉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  劉氏族人公眾平臺,劉氏自家人的公眾平臺,歡迎長按二微碼識別關注
  • 匈奴劉氏——劉氏文化
    匈奴劉氏是冒頓單于的後裔,形成的時間也即匈奴貴族改姓劉氏的時間,應在漢魏之際。改姓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匈奴和漢族的民族融合,準確地說,則是東漢後期匈奴族南北分裂後南匈奴貴族南遷和漢化的結果。匈奴族原本是中國北方的一個遊牧民族,主要分布在今蒙古國和中國內蒙古地區。
  • 國外的劉氏大全,劉氏宗親快來看看!!
    福建籍的馬來西亞劉氏,大多屬於福建鳳岡劉氏一派,是由河南光州固始遷入福建的劉存的後裔。  據馬來西亞《砂羅越彭城劉氏族譜》記載,砂羅越彭城劉氏有一部分來自福建的閩清、古田、永泰、莆田、仙遊等縣;分布在詩巫、泗裡街、明那丹、加帛、加拿逸、古晉、成邦江、美裡、林夢、老越、峇南與沙巴等地。
  • 劉姓溯源及堂號——劉氏文化
    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北方的少數民族劉氏由華北、西北、大漠、關外地區向中原地區遷徙,如匈奴劉氏南遷河南、東陽一帶,鮮卑劉氏和後來的沙陀劉氏也內遷中原。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劉氏長期在中原定居,接受中原漢族的文化和傳統,最後完全漢化。另一方面,因為中原地區長期戰爭而動蕩不安,為了躲避戰爭的災難,原來居住在中原、華東、江北地區的漢室後裔劉氏,紛紛向東南的江浙、江南等相對安定的地區遷徙。
  • 劉氏宗祠:見證劉氏家族歷史沉浮,傳承劉氏文化,發揚劉氏精神!
    陳洲劉氏是高祖長子齊王劉肥的後代。陳洲始遷祖伯二是高祖五十世孫,唐隆德公之後,生於南宋淳佑二年(公元1242年),於南宋德祐元年(公元1275年)從貴池黃龍嘰遷桐城陳家洲(現樅陽縣湯溝鎮)。貫茅屋,置家業,生子養女,衍為桐城望族,迄今已歷近三十世,七百餘年。
  • 江西新喻墨莊劉氏族譜——劉氏文化
    江西新喻墨莊劉氏族譜進入宋朝以後,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重心都開始南移。
  • 武穴劉氏參加陽新楓林坡山劉氏宗祠落成典禮
    湖北劉氏文化研究中心武穴分中心鄂東劉氏聯誼群      QQ群號264448455   武穴劉氏  微信號:wxlsjz1666     劉堂軍:17683836888歷代遷居外地者主要有:正一公元時遷襄陽府;成戶,遷安徽南陵、東至,陝西商洛山陽;福五戶,劉志升、劉茂溶後人宦遊,外遷陝西山陽,河北武清;秀二戶,遷九江縣;鐄戶,遷陝西鎮安;錢戶,遷陝西旬陽;鉅戶,遷陝西漢濱區、湖北十堰鄖西;錀 戶,遷重慶巴南區;錝戶,遷安徽宣城;元佐戶,遷安徽宣城涇縣;鐺戶,遷安徽望江;文興戶,遷陝西商南、安康、平利;道廣戶,遷湖南麻陽、重慶黔江;(其他各戶在道光至鹹豐時期,均有大量外遷到陝西商洛等地區
  • 劉氏族譜發展——劉氏文化
    兩漢劉氏皇族世系由史官專記,代代相傳,以應尊祖敬宗,尋根求源之需。劉姓家譜具有文字記載,是從漢武帝劉徹開始,天漢元年辛巳命司馬遷為太丈令,始造史鑑及修劉氏族譜。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所撰的《劉氏家乘》十五卷,《劉氏譜考》三卷,記錄了劉氏的來源。唐代的有許多部劉氏家譜,但經過五代十國大動亂後,存留後世者十分稀少。 在宋代,劉氏修譜為普遍。
  • 劉氏漢後世系唐朝 五代十國時代——劉氏文化
    三子禋,遷居安成(今江西吉安)。同胞45世祖公劉樞瓏,字宗,此系曙道公之長子。南康市《南康通志》載,樞瓏公,生一子:應魁。應魁,生三子:天恩、天佑、天祿。天恩公傳下。46世、福建始祖公劉祥,字圖南,又字祖雲,號子先,別號翔,劉賄次子。生於唐朝憲宗元和15年庚子歲(820),卒於唐昭宗天復2年壬戌歲(902),享年82歲。官至金吾衛士後封沛國公致仕。妣張氏。
  • 楚元王劉交的族系——劉氏文化
    天地一劉、劉氏一家親、劉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劉氏文化,傳播劉氏正能量,打造劉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劉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劉向的著作有《洪苑行傳論》、《新序》、《說苑》、《別錄》及辭賦等數十篇,其中《別錄》為我國目錄學的奠基之作。劉向也因此被公認為中國目錄學之祖。  史載劉向在漢成帝時受命在皇家圖書館天祿閣校刊《五經》和各種秘籍。
  • 部分地區劉氏輩分信息表——劉氏文化
    ……2、福建南平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國、泰、玉、明,初、孔、白、夢,正、宗、德、儀,永、春,啟、元,士、英、子、寧,林、考、嶽、恩,生、秉、禮、義,仕、名、朝、庭,克、米、爾、祖,萬、世、永、盛。……3、江蘇劉樓一支劉氏家譜字派(部分)……敦、本、思、敬,紹、廷、克、光。榮、培、希、守,世、澤、延、長。
  • 湖南劉氏簡介(二)——劉氏文化
    這支劉氏在康熙時第一次創修族譜,是與寧鄉雙井桑園劉氏、城北劉氏、佘洲劉氏等3支寧鄉劉氏家族合修的。此後,又有5次續修,則是單獨修古塘基一支。古塘 基劉氏與其他3支寧鄉劉氏共用如下的25字字派:基鉅潤蘭煐,垂銘永樹燻。培鍾源本烈,增錫汝模烝。均鑑澤榮燿,相生五五承。
  • 沙陀劉氏——劉氏文化
    ,試圖恢復昔日的劉氏漢家天下。而最早祭起"復興漢家天下"大旗的,竟然是來自我國西北部的突厥族的一個分支--沙陀劉氏。沙陀劉氏源出漢族,是東漢明帝的第8個兒子淮陽王劉昞的後裔。不知在什麼時候,淮陽王劉昞的後裔有一支從今安徽向西北遷,定居於太原。六朝時期,太原一帶是我國多民族雜居的地區。劉氏家族因為長期與當地突厥的一分支部落--沙陀生活在一起,久而久之就被他們同化,成為沙陀人,號稱沙陀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