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劉氏遷臺錄
劉氏來源較複雜,擇其要者有祁姓劉氏和姬姓劉氏。
祁姓劉氏:帝堯陶唐氏,姓伊祁,長子源明公子永河受封於劉(今河北唐縣),傳至劉累,以能擾龍,即養獸專家,事夏帝孔甲,封為御龍氏,後定居魯縣(今河南省魯山縣),是為劉氏。
姬姓劉氏:周成王封王季之子於劉邑,子孫也稱劉氏,世為周士卿,劉康公,劉獻公即其後。
祁姓劉氏傳至75代劉邦(季),開創漢業,是為漢高祖。臺灣文史研究學者劉博智《中國姓氏考略》統計,自夏禹開創帝業,直至清末,長達四千多年君主帝制過程中,劉姓皇帝前後計36位,統治中國達518年,可謂「皇帝王侯,劉姓第一」。
劉氏郡望很多,而彭城劉氏聲勢最大。彭城郡西漢設置,此支劉氏為漢高祖劉邦之後代,出自皇族,人口繁,支脈多,中山靖王劉勝,蜀漢先主劉備,均此支裔孫。
劉氏入閩始祖有劉韶和劉翱、劉翔兄弟等人。楊緒賢《臺灣區姓氏堂號考》云:「綜據劉氏諸譜所載:劉氏之先,自五胡亂華後,蜀漢先主劉備次子劉永之裔,始遷江南,至唐末,僖宗乾符二年(875年),黃巢亂起,翰林學士劉天錫棄官奉父劉翔(一作祥),避居福建省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洞,號為東派」。劉翔父劉賄,兄弟三人,劉翱、劉翔、劉豳。
劉翱和劉豳開基福建建甌,同為劉氏入閩始祖,亦為客家劉氏福建始祖。傳至26代劉開七,字必高,號三郎,南宋中葉任廣東潮州都統制,夫人龔氏、黃氏。子劉廣傳,號清淑,生於宋寧宗嘉定元年(1208年),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進士,官至江西贛州府太守,夫人馬氏、楊氏,生子14人,分遷江南各省開基立業。劉廣傳仿黃守恭作詩送別兒子:「駿馬騎行各出疆,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皆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早晚勿忘親命語,晨昏須顧祖爐香。蒼天佑我卯金氏,二七男兒共熾昌」。14子計傳81孫,360曾孫。14子中次子劉巨湶,在湖南寶慶府做官,生8子,後裔有遷臺灣造橋、龜山者。四子劉巨淵,官副將,生8子,後裔有遷臺灣桃園芎林、豐畫市。六子劉巨浪,進士,官雲南雲陽縣縣令,生9子,後裔有遷臺灣中壢、芎林、三灣、石岡(俗稱大埔)。八子劉巨漣,生8子,後裔有遷臺灣。十一子劉巨河,官翰林學士,生6子,後裔有遷臺灣苗慄、中壢,其昭穆為:「志奇逸德,貽紹積虛。道期連雲,大振家聲」。後又續「上承唐堯祚,燃黎太乙光。朝餘江漢遠,奕世尚其昌」。劉氏在臺灣家族龐大,分布廣闊,臺北劉氏宗親沿用彭城衍派昭穆36句180字。
明末隨鄭成功入臺,官居要職的有劉國軒、劉國攀、劉俊、劉陶、劉斌等。臺灣被清廷收復後派出的首任巡撫為劉銘傳。劉氏與臺灣很有緣分。
劉氏遷臺
彰化和南靖的芳山堂 《長泰縣新志》(1948年版,鄭豐稔纂)載:長泰縣城劉氏「始祖劉靜庵,南宋端宗景炎(1276~1278年),自福建興化府莆田縣遷至長泰縣,現已廿八世」。《長泰縣劉氏族譜》載:「長泰縣劉姓—世祖劉靜庵,字宣教,劉太孺人蘇氏,南宋端宗景炎年間,由福建興化府莆田縣遷入長泰縣城北門羅侯山……四世祖劉孔伯,字泮北,文林郎,劉太孺人林氏,子四」。堂號彭城堂,昭穆「敦士曰邦思,長經茂建孝」。劉孔伯子:劉常、劉東陌、劉和、劉晦分四房,其中長房、次房子孫遷南靖縣書洋鄉後田保(今田中村),堂號「芳山堂」。
昭穆:「紹光永洪福,餘謀式谷良。裕後承先緒,相繼德澤長」。清朝時子孫由此渡海到臺灣彰化縣幾十人,沿用芳山堂及其昭穆。芳山堂六代孫劉敦素於清雍正時渡海到彰化縣員林鎮林厝裡,已繁衍十多戶,今人劉開藩當選員林鎮居民代表主席;劉漢卿居彰化縣社頭鄉協和村山腳路;又劉天聖居彰化縣社頭鄉新厝仔村枋橋頭。
七代劉昆玉,乾隆時居彰化縣大武郡東堡雅莊,生五子分五房;劉天,康熙末年居彰化縣社頭鄉雅村,生六子分六房;又劉天佳遷入彰化縣社頭鄉新厝仔枋橋頭,人口日多,子劉一純再遷八卦山麓;又劉一閔遷八卦山麓與劉一純為鄰。八代劉光福、劉元福於嘉慶時遷彰化社頭鄉新厝仔正中央。幾百年來子孫繁衍,今彰化員林鎮大明裡劉姓佔總人口40%,現代先後為市民代表和代表會主席的有劉宗開、劉水澎、劉文芳、劉德立、劉盛良、劉新用、劉盛愚、劉福逞、劉明孔、劉平朝、劉永滄、劉永、劉崎、劉水淇等。
南靖劉氏入墾臺灣各地 《臺灣區姓氏堂號考》載:南靖劉氏入墾臺灣者先後有:雍正時,劉貫、劉享、劉求成入墾臺北新莊市;乾隆時有劉塔入墾南投縣南投市,劉士江入墾臺北市松山區,內湖區,分傳基隆市,劉倫忠入墾桃園縣龜山鄉,劉秉高、劉一符、劉耀興帶領宗親入墾臺中市,分布苗慄縣苑裡鎮,據1956年9月統計,苑裡鎮劉氏佔總人口8%。嘉慶時劉秉嵩入墾宜蘭。1979年5月統計,臺中縣大雅鄉楓樹腳295戶,劉氏佔8.1%。現在名人有明照(劉尊孔子)為員林國中校長,明照兒子臺大醫學院畢業,分別為醫院院長,診所醫師。
安溪劉氏居臺灣輩行 劉翔(祥)後裔劉希宇,元末開基安溪,子孫繁衍南安和同安。明末渡海赴臺有南安劉傳,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與侯成合墾下雙壓;清初同安劉二正入墾臺南學甲;安溪劉葵、劉厚、劉繩突、劉世知、劉秉盛等,先後開墾嘉義六腳、高雄大湖、梓官、臺北新店、彰化溪州、花壇等地。其在臺安溪衍派輩行:「仕世延芳,肇基發祥。簪纓朱紫,華萼鹹藏。雲裔胄,黼黻輝煌。熾昌億萬,山阜陵岡。」
泉港區塗山劉氏入臺 塗山在惠安之北,原屬惠安,今劃歸泉港區,《塗山劉氏族譜》修訂於乾隆廿七年(1762年),該譜世系云:「自光州(今河南境內)入閩開基祖韶公,邁公之子。泉州別駕,號儀廷,字虞樂。生於唐玄宗開元癸丑年(713年),代宗大曆己酉年(769年)卒於官,享年五十七」。妻盧氏,墓合葬在莆田興敬裡梧侖西洋地坂。
韶公廿一世孫五一第三子宗孔自莆入惠塗山開基,至乾隆廿七年修譜時,已傳至十三世。該修譜序云:「我族塗山派出宗孔公,自莆秀嶼分支入此惠北佔籍焉」。「宗孔公,生長於秀嶼,而更遠謀詒燕,復渡海而南,覽此地之形勝,奎山擁護,狀如鳳凰展翼,翁山朝拱,勢若馳馬繚環,勃然興曰:此真可為聚族區也。歲明永樂二年(1404年)遂肇居之」。宗孔妻邱氏,生男淳章、淳明(居雲南)、淳顯(居廣東)、淳貞。章、貞在塗山繁衍生息。其輩行是:「宗淳厚康孟,元淑國俊啟。萬端建懋式,義禮傳經世。德望振群英,恩榮春永繼。」譜內記載劉萬禮、劉萬德、劉萬蔚、劉建侯等遷臺定居有:
十世 淳章公長房派下。
啟家公 俊迎公之子,妣陳氏。男萬禮、萬德,俱往臺灣。
十一世 淳章公三房派下。
萬蔚公 啟均公之五子,娶郭氏。男出,移居臺灣。
十三世
建侯公 端敬公之子,妣陳氏。妣葬在後洋底。自往臺灣未回。
惠安劉望海後裔遷臺 劉望海名劉會。《惠安縣誌》云:「劉會,字逢甲,號望海,萬曆癸未年(1583年)進士」。官巡按,有政聲,「民立報德祠於科山祀之」,祠今仍在。其故居位於惠安城關中山北路團結巷,大門匾額曰:「侍御總憲」,上款「萬曆壬寅年」,下款「劉會立」,今為縣文物保護單位。據望海20代孫、現年88歲劉炳堂老先生回憶,其先祖從惠北(即今泉港區塗山)徙居城關後山頭,第四代分居北關今址,又過四代,第八代劉望海中進士。望海三弟劉望奎,字逢陽,萬曆丁未年(1607年)進士。望海傳至今24代,子孫眾多,有的遠渡海外和臺灣,今事業有成者如企業家劉祖寬,報社編輯劉祖雲等。
洛江區劉氏渡臺 洛江區橋南村有劉氏家廟,始建於明,清代重建,近年重修一新。兩進三開間,佔地五百多平方米。照牆上嵌「名清卿」御賜石匾額。明清兩代該族科舉仕宦者達20多人。門聯曰:「卿相元魁族,忠孝廉節家」。堂上有「祖孫進士」、「父子進士」等匾額,後裔多徙居南洋,居臺灣劉士傑、劉宗山入墾鯉魚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