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元王劉交的族系——劉氏文化

2021-02-28 劉氏宗親官網

劉氏宗親官網微信帳號a3386938342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劉,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劉氏宗親官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劉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劉氏宗親交流。天地一劉、劉氏一家親、劉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劉氏文化,傳播劉氏正能量,打造劉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劉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

劉氏宗親官網微信公眾平臺,劉氏自家人的公眾平臺,歡迎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楚元王劉交的族系

在眾多的漢家劉氏藩系中,由劉交開創的楚藩王族是排行最小的一支,但也是最傑出和最龐大的一支。

這個家族不但人才輩出,產生了最著名的學者劉向、劉歆父子,而且人丁興旺,後裔繁衍極盛,構成後世劉氏族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日天下劉氏,十之二三都是劉交的後裔,他們往往以彭城為郡望,以天祿、藜照、藜閣、彭城、沛國等等為堂號。

14.1 劉交與楚藩國的建立 
楚藩開基始祖劉交,是太上皇劉煓的么子、漢高祖劉邦的同父異母弟弟。 
劉交,字遊,是高祖3個兄弟中最優秀的一個,也是劉氏4兄弟中文化程度最高的一個。 
 史稱劉交年輕時即好讀書,為人多才多藝,有大志。曾與魯人穆生、白生、申公一起到荀子門徒浮丘伯門下學習《詩經》,後因秦始皇焚書坑儒,才離去。 在劉邦的兄弟中,劉交思想最與劉邦接近,因而深受劉邦的親信和寵愛。劉邦在豐沛起義後,獨讓劉交跟隨自己打天下,使之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和親信。入關後劉交受封文信君,後隨劉邦轉戰各地。因此,劉交為漢家天下的創建立下了汗馬功勞,是漢朝的締造者之一。  

 漢家王朝定鼎之後,劉邦分封天下。

劉交因跟隨高祖打天下有功,在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正月丙午被封為楚王,同年就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市),遂從長安徙居彭城,開基楚藩王族。

  


在漢代眾多藩系中,楚藩的地位十分重要。

楚國是劉邦所封的第一個劉氏同姓藩國,劉交是劉氏宗室中最早被封為王的一個,可見劉邦對楚藩的重視,楚藩王國當時統轄薛郡、東海、彭城共3郡36縣,位居華東肥沃地區,是西漢初勢力較大的一個藩國。

 


 楚王劉交也是西漢宗室中的佼佼者,是個文武雙全的藩王。

他到彭城做藩王后,息武興文,將原來的同學穆生、白生和申公都請到楚國任中大夫。

又派自己的兒子劉郢客到長安向昔日老師浮丘伯學習《詩經》,自己和兒子們都在楚國讀《詩經》和先秦典籍。

劉交還曾為《詩經》作傳注,號稱《元王詩》,成為當時《詩經》學中的一個派別。

劉交的次子劉郢客因學有所成,被漢文帝任命為宗正,學管劉氏宗室事務。

在劉交的倡導之下,楚國成為當時中國的《詩》學研究中心和學術空氣最濃厚的地區之一。

 


 劉交在位23年去世,被尊諡為楚元王。

 

 劉交的兒子眾多,見於記載的有7個:

太子劉闢非,早逝;

次子劉郢客,初封上邳侯,官任宗正,後承嗣王位;

王子劉禮封平陸侯;

王子劉富封休侯;

王子劉歲封沈猶侯;

王子劉藝封宛朐侯;

王子劉調封棗樂侯。

 

14.2 楚藩王系主幹的興亡 


第二任楚王劉郢客也是一位素質優秀的藩王,早年即飽讀詩書,博學多才,因而被封為上邳侯,官任漢朝宗正。

繼任楚王后,禮賢文士,任他的老師《詩》博士申公為中大夫。

 


 劉郢客在位4年去世,傳位給長子劉茂。

 


 第三任楚王劉茂是楚藩家族中的不肖之徒。

劉茂為人驕淫暴虐,不守法紀,也不尊重文士,沒有一點父祖輩的風度氣質。

  


漢景帝時,劉茂多次與吳王劉濞聯絡,陰謀反叛朝廷。

中大夫申公、白生勸諫,劉茂將他們處以胥靡之刑,罰他們到市上舂米。

叔父休侯劉富進諫,劉茂威脅說要將他先抓起來,嚇得劉富帶著母親逃到京師長安。

景帝三年(154年),劉茂響應吳王劉濞,公開起兵武裝叛亂,成為"七國之亂"的骨幹。

後叛軍被周亞夫戰敗,楚王劉茂兵敗自殺。

 


漢王朝平定吳楚叛亂後,改封楚元王劉交第三子平陸侯劉禮為第四任楚王,以為劉交正宗主幹。

劉禮也頗有才學,繼位前任漢朝宗正,繼位5年去世,諡為楚文王。
楚文王劉禮傳子楚安王劉道;

劉道在位23年,傳子楚襄王劉注;

劉注在位14年去世,傳子楚節王劉純,劉純在位16年,傳子劉延壽,這便是最後一任楚王。

 


 第八任楚王劉延壽是一位頗有野心的人,他認為漢武帝的兒子廣陵王劉胥很有可能當皇帝,便極力巴結依附他。

結果,劉延壽在地節元年(前109年)因與廣陵王劉胥相勾結和陰謀叛亂之罪被處死。

由劉交開創的西漢重要藩國--楚國至此滅亡。

 


 楚藩主支劉禮王系繁衍並不發達,被封為侯的王子,見於記載的僅有兩個:

楚安王劉道之子劉成封杏山侯,元鼎五年坐酎金被廢;

楚安王之子劉不害封浮丘侯,傳子浮丘侯劉霸,元鼎五年坐酎金被廢除。

 


據《元和姓纂》記載,楚王劉延壽的後裔有名叫劉璠者,從彭城徙居南康(今江西贛州市),後裔發達,形成隋唐時期劉姓的一大郡望--南康劉氏。

 

14.3 楚藩最優秀的分支--休侯劉富家族 


在楚藩眾多支系中,以第四房休侯劉富一支最為傑出。

這一支因產生了大學者劉向、劉歆父子而名聞天下,號稱"藜閣派"。

 


四房派祖劉富,是楚元王劉交的第四子,原被封為休侯,楚王劉茂叛亂時,劉富逃亡京師長安,受牽連被削除侯爵。

後來,漢景帝知道劉富曾多次諫阻劉茂謀反有功,便改封劉富為紅侯(紅侯國地在今山東泰安縣東北)。

劉富於景帝六年(前151年)去世,諡為紅懿侯。

 


 劉富生5子:

長子劉登繼位為紅懷侯,次子劉闢強和3個弟弟留居首都長安,在漢朝廷任職,以便供養祖母楚元王夫人。

 


紅懷侯劉登傳子紅敬侯劉嘉,劉嘉傳子紅哀侯劉章。

元朔五年(前124年),第四代紅侯劉章去世,無子絕嗣,紅侯國至此色亡。

然而,紅侯劉富留居京師的那一支子孫,日後卻極為興盛發達,成為劉氏宗氏中最優秀的代表。

 


 紅侯劉富次子劉闢強,字少卿,當嫡長兄劉登襲承紅侯爵位時,他被留在長安,奉養祖母。

史稱劉闢強為人清靜寡慾,好讀書,會寫文章,不肯當官,唯以書自誤。

漢武帝時以宗室子弟身份參加二千萬官員的議論,每每都有高見提出。

公元86年漢昭帝即位,霍光輔政,起用宗室成員,劉闢強被任命為光祿大夫、長樂衛尉,不久又升任宗正之職,當時已80歲高齡了。

不久去世。

 


劉富的兒子劉德,字路叔,也是一個極優秀的宗室子弟。

 


 史稱劉德年輕時就修習黃老術,富有智慧謀略。

當時漢武帝常在甘泉宮召見劉德,對他極為賞識,稱他為"千裡駒",可見他才學之突出。

漢昭帝初,任宗正丞。

父親劉闢強任宗正時,他升為大鴻臚丞,又升太中大夫。

父親去世後,劉德接替宗正一職,後因被人陷害,被免職貶為庶民,屏居鄉下。

後來在霍光夫關照下,劉德復出,任青州刺史,後又復任宗正,曾參與策謀擁立漢宣帝為帝的大事。

漢宣帝即位後,劉德因擁立有功,被封為關內侯,地節年間(前69-66年),改封為陽城侯。

劉德為人寬厚仁愛,樂善好施,"每行京兆尹事,多所平反罪人",他有家產超過百萬,卻全部分給兄弟和用來救濟賓客。

 


 劉德封侯11年,公元前63年去世,諡為陽城繆侯,由兒子劉安民承襲為第二代陽城侯。

劉安民還曾官任郎中右曹,後曾自願將陽城侯國一半的食邑上獻朝廷,以求朝廷將他的弟弟劉向減免死罪。

劉安民死後傳位給兒子劉慶忌。

第三代陽城侯劉慶忌後又任宗正太常,死後傳爵位給兒子劉岑。

劉岑官任諸曹中郎將、校尉、太常等職。

劉岑死後,陽城侯國還傳了一代,至王莽時則被廢絕。
第二代陽城侯劉安民的弟弟劉向,則是中國歷史上著名大學者。

 


 劉向,本名更生,字子政。

年僅12歲時便任專為皇帝引御車的輦郎,20歲時官任諫義大夫。

為人聰明好學,精通儒家和道家方術之學,又寫得一手好文章,常被漢宣帝重用。

後因所獻鍊金術不靈驗,被宣判死罪。

不久被赦免復出,任郎中,給事黃門,升散騎、諫大夫、給事中。

漢元帝時又被提升為散騎、宗正、給事中,成為當時輔政4位大臣之一。

曾用陰陽災異推論時政得失,並彈劾外戚,抨擊宦官專權誤國。

前後兩次入獄,免官數年。

漢成帝即位,他更名劉向,復出任中郎,使領護三輔都水,升光祿大夫,官至中壘校尉。

  


 劉向為人隨和,廉靖樂道,不爭世俗,專心研思儒家經術,晝誦書傳,夜觀星宿,終於成為一代宗師。

劉向的著作有《洪苑行傳論》、《新序》、《說苑》、《別錄》及辭賦等數十篇,其中《別錄》為我國目錄學的奠基之作。

劉向也因此被公認為中國目錄學之祖。

 


 史載劉向在漢成帝時受命在皇家圖書館天祿閣校刊《五經》和各種秘籍。

某日夜暗獨坐,忽有一個黃衣老人,手持青藜手仗,叩門進來,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傳授劉向《五行洪範》之文。

劉向問老人姓名,老人說:

"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憫卯金之子,特派我來傳道給你。

"並把懷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圖之書贈給了劉向。

劉向的子孫後裔,便以"天祿"、"藜照"、"藜閣"等為堂號,自稱藜閣劉氏,以紀念劉向這位傑出的顯祖。

 


 劉向生了3位優秀的公子:

長子劉伋,《易》學教授,官至郡太守;

中子劉賜,官任九卿丞,早逝;

少子劉歆,便是西漢末年著名的大學者和政治家。

 


 劉歆自幼受父親薰陶,勤奮好學,後又受詔與父親一同在天祿閣校刊秘籍,成為一位對六經、傳記、諸子、詩賦、術數和方技無所不精的淵博學者。

 


 劉歆初為黃門郎,父親去世後他繼位中壘校尉。

漢哀帝時,任侍中、太中大夫、騎都尉、奉車光祿大夫,成為當時劉氏宗室中最受寵幸的人物。

劉歆好古,曾建議為《左傳》、《毛詩》、《古文尚書》等古文經學設學官,現在的《左傳》,就是由他整理後流傳於世的。

他因此成為西漢古文經學的代表人物。

他又承繼父業,集六藝群書,加以整理,所著《七略》,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圖書分類目錄。

 


劉歆因少時與王莽同為黃門郎,關係密切,王莽篡漢後,劉歆被王莽重用,任右曹太中大夫、中壘校尉、京兆尹、羲和等職,並被封為紅休侯,後又升任新朝國師,封嘉新公,成為新朝群臣中排名第三,僅次於太傅王舜和大司徒平曼的顯貴重臣。

 


 無論從學上還是政治上,劉歆都走了一條與父親劉向不同的道路。

劉向崇尚今文經學的《穀梁傳》,而劉歆則是古文經學的代表,推崇古文《左傳》;

劉向對漢家王朝是忠心耿耿,誓死效力的,而劉歆則成為王莽的幫兇、漢家王朝的罪人。

劉歆為王莽篡奪劉氏漢家政權,確定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劉歆雖然投靠了王莽,但他畢竟還是漢朝宗室,還是姓劉,因而對王莽篡漢,在內心感情上也非常痛苦和矛盾。

當王莽篡漢稱帝後,社會危機不但沒有緩和反而更加嚴峻,這時的劉歆便對王莽開始失去信心。

後來王莽誅殺大批劉氏宗室成員,並把劉歆的兩個兒子也殺了,這時劉歆對王莽已心生怨恨。

最後終於決意背叛王莽,圖謀政變,以推翻王莽,取而代之,重振漢家天下。

但事情敗露,地皇四年(公元23年)七月,劉歆被迫自殺而死。

一代儒學大師,最終落得個家破、國亡、身死的悲慘下場。



劉歆生有3子1女,當劉歆紅極天下的時候,他的子女也雞犬升天:

長子劉疊,被王莽任命為侍中、五官中郎將,封伊休侯;

次子劉棻,深得王莽賞識,官任侍中、東通靈將、五司大夫,封隆威侯;

三子劉泳,官任右曹長水校尉,封伐虜侯;

劉歆的女兒,則嫁給王莽的兒子王臨為妻。

後來,劉歆失宏,劉歆的兒子們也立即大禍臨頭,次子劉棻和少子劉泳,均因謀反罪被王莽處死,劉棻死後屍體還被拋到幽州(今河北、遼寧一帶)。

 


 劉歆家族當日因投靠王莽而成為劉氏宗室中最顯赫的家族,如今卻因反對王莽而又一落千丈,迅速衰敗。

但劉向、劉歆的家族,畢竟是一支非常優秀的宗室分支,所以後來劉向的子孫們又興旺發達,並繁衍成今日劉姓中的重要分支--藜閣劉氏。

 


 《元和姓纂》記載:

劉向後裔世居彭城,分居叢亭裡、綏輿裡、安上裡和豐縣、沛縣、呂縣等處。

 

14.4 楚藩第六房--棗樂侯族 


西漢宗室棗樂侯族為楚藩分支,開基始祖棗樂敬侯劉調,是楚元王劉交的第六子、漢高祖劉邦的小侄兒。

 


 劉調在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八月受封為侯,在位16年去世,傳位給他的兒子棗樂恭侯劉應。

劉應在位15年去世,傳位給兒子劉慶。

劉慶在位16年,因漢武鼎削藩,於元鼎五年坐"酎金案"被削去侯爵,貶為庶民。

棗樂侯國至此滅亡。

 


 棗樂侯族的後裔,主要居於沛國相縣,隋唐時期子孫發達,蔚為當時劉氏的一大郡望--沛國相縣劉氏。

 


 總之,楚藩家族不但是漢代皇族最優秀的支系,而且也是整個漢家劉氏中人丁興旺、後裔繁昌的一大支系。

楚元王劉交後裔是當今世界劉氏主幹之一。

 

附:

楚元王劉交家族世系 


15.漢宗室最龐大的藩系--中山劉氏 


在漢代各藩系中,由漢景帝之子劉勝開創的中山劉氏是繁衍最快、支系最多、宗族最大、後裔人口最興旺的一支。

早在西漢中期,中山劉氏即以宗室人丁興旺著名;

三國時期,中山劉氏又因產生了鼎足天下的蜀漢劉備皇族而名揚天下;

晉唐之世,中山劉氏搬遷東南,後裔迅速蕃昌,構成今日世界劉氏幹之一的中山劉氏。

今日我國東南劉氏及海外劉氏,大都屬於這一大宗派。

 

15.1 劉勝與中山藩系的創建 


中山劉氏的開基始祖,是漢景帝劉啟的第九個兒子中山靖王劉勝。

 


劉勝是景帝妃賈夫人所生,景帝前三年(前154年)六月乙巳日受封為中山王,建都盧奴(今河北省定縣),遂從漢都長安遷到中山開基。

 


 在漢代各藩王中,中山靖王劉勝是個頗有特色的人物。

他做了藩王后,不過問、幹涉地方政事,每日在王宮中飲酒作樂,吟詩作賦。

當年他與同母兄趙王劉彭祖志趣相反,他認為"王者當日聽音樂,御聲色",而不應幹預地方政事,這是一種典型的皇室貴族思想。

 


 歷史上的劉勝是個風流才子,他的文才很好,詩文都寫得很漂亮。

從《漢書》記載的劉勝在受漢景帝召見時所作奏對文章可以看出,劉勝是個文化素質頗高的藩王。

然而,皇室貴族的通病是驕縱奢淫。

劉勝雖然遵紀守法,沒有驕縱胡為的過錯,但卻是一個非常奢侈和荒淫的親王,當年趙王劉彭祖就曾指責他 "但奢淫,不佐天子拊循百姓。

"《史記》上也說劉勝貪酒好色,是個典型的風流公子。
劉勝貪淫好色,廣納紀嬪,而生育了眾多的子女。

史載,劉勝的兒子多達120餘人,這是劉氏藩王中子女最多的一個,在中國歷史上也是空前的,世界歷史上也屬罕見。

 


 劉勝的120多個兒子,除長子劉昌承襲中山王位外,其餘都被封為侯,其中名見《漢書》者有20個:

廣望節侯劉忠、將梁侯劉朝平、薪館侯劉未央、陸城侯劉貞、薪處侯劉嘉、陸地侯劉義、臨樂敦侯劉光、東野戴侯劉章、高平侯劉喜、廣川侯劉頗、乘丘節侯劉將夜、高丘哀侯劉破胡、柳宿夷侯劉蓋、戎丘侯劉讓、樊輿節侯劉修、曲成侯劉萬歲、安郭於侯劉傳富、安險侯劉應、安道侯劉恢,澎侯劉屈釐。

  


 這些中山王族分支,大都傳有後裔。

因此,中山王族一宗,枝繁葉茂,人丁興旺,成為漢代分支最多,族系最龐大的藩系。

 


15.2 中山劉氏主幹王系的興衰 
中山靖王劉勝在位43年去世,傳位給他的兒子,第二代中山王劉昌。劉昌在位僅1年就去世,傳位給他的獨生子中山康王劉昆侈。劉昆侈在位21年去世,傳子中山頃王劉輔。劉輔在位4年去世,傳子中山憲王劉福。劉福在位17年去世,傳子中山懷王劉循(一作劉修)。劉循在位15年即公元前55年去世,無子,中山王國共傳6代6王,至此絕封。 
 第二代中山王劉昌之後,各代中山王又分出許多分支。其中,康王劉昆侈的兒子,除劉輔襲封為中山王外,還有2個兒子被封存列侯,即成獻侯劉喜、宣處節侯劉章。第四代中山王劉輔的兒子,除長子中山憲王劉福外,還有1個名叫劉安,被封為利鄉侯。 
 利鄉孝侯劉安傳子利鄉戴侯劉遂,劉遂傳子利鄉侯劉國。劉國有兩個弟弟:劉雲客、劉廣漢。 
 中山王國絕亡後45年即漢成帝鴻嘉二年(前19年),朝廷又封中山憲王劉福弟弟利鄉孝侯劉安的孫子、利鄉侯劉國的大弟弟劉雲客為廣德王,以奉劉勝之祀。 
 廣德王劉雲客在位3年去世,又無子絕亡。15年後,漢哀帝又封劉雲客的弟弟劉廣漢為廣平王。劉廣漢在位13年,王莽篡漢時被廢為庶民。廣平王國至此與西漢一同滅亡。 
 劉勝之後,中山王族主幹各王大都平庸無聞,雖無大過,也無所作為建樹。 
中山王族的後裔,漢魏時期主要分布在今河北地區,也稱中山劉氏。

 
15.3 中山劉氏枝屬概況 
中山劉氏枝屬繁雜,開基祖劉勝120多個兒子,見於記載的僅20分支。其中,侯國在西漢時期一直存在,爵位傳襲下來的則只有如下幾支: 
 廣望侯族。開基祖第一代廣望侯劉忠,傳子頃侯劉中。劉中傳位給兒子廣望思侯劉何齊,劉何齊傳子望恭侯劉遂,劉遂傳子廣望侯劉閣。劉閣之後廣望侯國被廢除。  
 臨樂侯族。開派祖劉光,劉勝之子,是為臨樂敦侯。臨樂侯族共傳5代5侯,即臨樂敦侯傳子臨樂憲侯劉建,劉建傳子臨樂烈侯劉固,劉固傳子臨樂節侯劉萬年,劉萬年傳臨樂侯劉廣都。至王莽篡漢,臨樂侯國被廢除。
樊輿侯族。共傳5代5侯,即第一代樊輿節侯劉修傳子煬侯劉過倫,劉過倫傳子思侯劉異眾,劉異眾傳子頃侯劉土生,劉土生傳子劉自予,即第五代樊輿侯。王莽篡位時,劉自予被削去侯爵,貶為庶民。樊輿侯國滅亡。 
 其餘110多支族,有的可能沒有封侯授爵,有的授爵位後因無子絕封,大部分則在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在朝廷削藩政策中坐"酎金"案被削去侯爵,貶為庶民,也有一小部分則傳至第二、第三代後因無後或因罪被廢絕。  

15.4 中山劉氏最優秀分支--蜀漢劉氏 
在中山王藩系的眾多分支中,又以第五房陸城侯劉貞族一支最著盛名。該族在東漢末年因產生了蜀漢皇族劉備家族而位尊三國劉姓之極。 
 蜀漢開創者劉備共生3子,後裔因此分為3大支,現分別介紹如下: 
 劉備嫡長房安樂公劉禪支。 
 劉備嫡長子劉禪,繼位稱帝,此即蜀後主。蜀漢亡國之後,亡國之君劉禪被曹魏王朝從四川遷徙至魏都洛陽居住,並被冊封為安樂公。西晉代魏後,劉禪仍被封為安樂公不變,直至晉武帝泰始七年(271年)在洛陽去世,諡為安樂思公。  
蜀後主劉禪娶張飛的兩個妹妹為皇后,又還娶有眾多妃妾,生了許多子女。劉禪的兒子見於《三國志》記載的便有7個,即太子劉璿、安定王劉瑤、西河王劉琮、新平王劉瓚、北地王劉諶、新興王劉恂、上黨王劉虔(一作劉璩)。 
 劉禪8個兒子當中,太子劉璿(字文衡),在蜀漢滅亡的第二年也即公元264年正月,因蜀將鍾會作亂被成都亂兵殺害。三子西河王劉琮,在蜀漢滅亡的前一年即公元262年正月病逝。五子北地王劉諶,則是8兄弟中最為忠烈的一個。 
史載當年後主劉降魏前,劉諶曾極力反對,他說:"若理窮力屈,禍敗必及,便當父子君臣,背城一戰,同死社稷,以見先帝可也。" 可惜他的建議沒有被父親劉禪採納。公元263年,劉禪率百官向魏將鄧艾投降後,劉諶見國破家亡,便率家人來到太廟(劉備的廟),傷心痛哭一場之後,揮劍殺死妻兒子女,然後再自殺於劉備靈前,以身殉國。 
 史籍記載,蜀漢滅亡後,劉禪的8個兒子,除劉璿、劉琮和劉諶3人外,其餘都隨父劉禪內遷中原,主要居住在洛陽一帶。劉禪被貶為安樂縣公後,蜀漢王室成員也大都受到魏政府的厚待,劉禪的子孫,"為三都尉,封侯者五十餘人"。劉禪去世後,由他的第六子劉恂嗣襲為第二代安樂公。 
 西晉末年,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永嘉(公元307-312年)之亂。內遷中原洛陽一帶的蜀國王族也受到很大的衝擊,很大一部分在戰亂中絕亡,另有一部分則渡江南遷到江南地區。如今湖北監利的彭城郡古柏堂劉氏,就是以劉禪第四子北地王劉諶為發派始祖。  
 劉備次子甘陵王劉永支派。 
 在中山劉氏眾多支派中,以劉備次子劉永一支最為興旺、最為重要。 
 劉永,字公壽,與蜀後主劉禪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劉永早年被劉備封為魯王, 公元230年又被後主劉禪改封為甘陵王。 
 劉永早年就痛恨宦官黃皓。後來黃皓受寵,在後主面前毀謗劉永,劉永因此被皇兄劉禪疏遠,甚至10多年兄弟不能見面。 
 蜀漢亡國後,劉永隨後主降魏,徙居洛陽,被削去王爵,貶為鄉侯、奉車都尉。 
 兩晉之際,五胡亂華,劉永子孫也紛紛南遷。其中,劉永的一個名叫劉玄的孫子,又逃亡蜀地,被割據四川的李雄封為安樂公,以奉守劉禪的祭祀。 
劉永的後裔極為發達,今日東南閩粵及海外劉氏,十之六七是劉永的後裔。 
 劉備三子安平王劉理支派。 
 劉理,字奉孝,與後主劉禪和劉永都是同父異母兄弟。原被劉備封為梁王,後被劉禪改封為安平王。公元244年去世,諡為安平悼王。
劉理死後,傳位給他的長子安平哀王劉胤。劉胤在位19年去世,傳位給兒子安平殤王劉承。劉承在位20年去世,無子嗣位,改由劉理的第二個兒子武邑侯劉輯襲爵為第四任安平王。  
 蜀漢滅亡後,劉輯隨後主降魏,遷居洛陽,並被廢掉王位,貶為鄉侯、奉車都尉。此後,劉理一支的情況就不清楚了。 

16.漢宗室的重要藩系--長沙王支族 
在漢家皇室中,長沙王宗族發展迅速、分支眾多、人丁興旺、後裔發達,是王室中最尊貴、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長沙王族的後裔主要分為南北兩派:南派留居漢代長沙王國,後裔繁衍昌盛,形成今日中國江西、湖南、湖北及廣東部分地區劉姓的主體;北派則在西漢時期遷居南陽,後來宗族崛起,一躍而尊為東漢皇族帝系,其後裔又分布在中原及全國各地。 

16.1 劉發和長沙國的創建 
長沙劉氏的開基始祖名叫劉發,是漢景帝的第七個兒子。 
劉發在景帝眾王子中地位比較低微。他的母親唐姬,原是景帝寵姬程姬身邊的丫環。一日,景帝喝醉了酒後,誤把她當作了程姬而發生了性關係,直到酒醒後才發現是唐姬。後來唐姬生下了一個兒子,景帝因此取名叫做劉發。 
 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劉發被父皇景帝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這樣,劉發便帶著一把長安的泥土和對父母的一片思念,在公元前155年離開漢朝首都長安,來到湖南長沙定居,遂開基長沙劉氏一族。 
 當時的長沙國,在西漢人看來,還是一個經濟文化都非常落後的卑溼貧困和充滿毒瘴的野蠻之地,至此做官的人,往往被看成是與充軍發配無異。劉發因生母地位卑賤,在景帝的兒子中最不受父皇寵受,所以才會被封到落後的長沙做藩王。 
 劉發的長沙國是在漢初異姓諸侯王吳芮所建的長沙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劉發的長沙國面積最初僅只有吳氏長沙國的1/3,所轄的只有臨湘、羅、益陽等13縣,即今天的湖南省中部、東部和北部地區。 
公元前142年,劉發從長沙回長安,與各位王兄一同為父親景帝做壽。祝壽時,景帝令劉發上前歌舞,劉發"但張袖小舉手"。在場的人都嘲笑他的笨掘,景帝也感到奇怪,就向劉發詢問。劉發回答說:"臣國小地狹,不足迴旋。"景帝聽了劉發這一說,也心生歉意,覺得虧待了這個兒子,於是下詔將武陵、零陵、桂陽等地也劃給劉發的長沙國管轄。這樣,長沙國的轄區,便又擴大到包括今湖南省全部和湖北南部、江西西部以及兩廣北部地區。 
 劉發在位28年,公元前127年去世,諡為長沙定王。 
 劉發在位時間雖長,但在當地無所建樹。從他請求增加封邑看,劉發應是一個非常聰敏的人。但他不為父皇和各位王兄寵愛,再加上封在偏遠的長沙,所以終生都有鬱郁不得志。 
 相傳,劉發曾將他從長安帶來的泥土在長沙築了一座高臺,日日登臺遠眺長安,以慰思念父母之情。後人因稱此臺為"思親臺",又叫"定王臺"。人們至今仍能在長沙城裡看到定王臺的遺址。 
 劉發的子女眾多,見於史書記載的劉發的兒子就有16個。除嫡長子劉庸被立為王太子後來世襲長沙王爵位外,劉發的其餘15個兒子均被依例封為列侯,他們是:安城侯劉蒼、宜春侯劉成、句容侯劉黨、容陵侯劉福、路陵侯劉童、攸輿侯劉則、茶陵侯劉?、建成侯劉拾、安眾侯劉丹、葉平侯劉喜、夫夷侯劉義、舂陵侯劉買、都梁侯劉定、洮陽侯劉狩、眾陵侯劉賢

凡是劉氏宗親們,將這篇文章傳揚出去,

遠播劉氏文化,弘揚劉氏精神,

攜起手來,團結一致,共創劉氏輝煌!

讚賞碼

小編整理不易,

支持劉家,敬請打賞!多少隨心!

感謝您的讚賞!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二維碼進行打賞

相關焦點

  • 攸縣劉氏簡介——劉氏文化
    目前已經收集的劉氏有28家,全部外遷入攸。入攸時間最早的是鳧溪劉氏和茶坊劉氏,楚元王劉交第四十二世孫、宋吏部尚書同平章事劉佩玉的兩個兒子,長子劉通叟,官宋徽宗殿中侍御史,與其弟劉通史1127年靖康之難後,由北宋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南徙攸國都界河茶坊隴(今銀坑)衍派,分別開基鳧溪劉氏和茶坊劉氏。其餘各支劉氏大部分在「江西填湖廣」移民大潮中,於洪武年間由江西遷攸,也有少數幾支在清代遷攸。
  • 江西新喻墨莊劉氏族譜——劉氏文化
    這個時期,劉氏族姓更是徹底地放棄了復興劉氏漢家天下的歷史包袱,轉而以普通大姓望族的身份效力於新的朝廷,主要從文化、政治上來謀求發展。於是,在東南有建陽劉氏五忠八賢,在江西出現了新喻墨莊劉氏等文化大族。 新喻墨莊劉氏崛起於五代宋初,盛興於北宋。
  • 漢家劉氏發源:彭城堂
    天地一劉、劉氏一家親、劉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劉氏文化,傳播劉氏正能量,打造劉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劉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劉氏宗親官網微信公眾平臺,劉氏自家人的公眾平臺,歡迎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
  • 漢家劉氏發源地:彭城堂
    因劉邦祖籍豐縣,起家於沛縣,而豐縣和沛縣後來都屬彭城郡,所以天下劉氏莫不以彭城為自己的祖籍,而稱為彭城劉氏。彭城也就歷來都被視為劉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後更成為天下劉姓的統一郡望。     西漢初,漢高祖劉邦邦的小弟劉交受封為楚王,史稱楚元王;後來,漢宣帝劉詢又封皇子劉囂楚王,史稱楚孝王。因此,彭城劉氏也就分為兩個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劉交派;一是楚孝王劉囂派。      彭城劉氏之稱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彭城劉氏就是漢家劉氏甚至天下的代稱。
  • 這支劉氏祖源存疑
    攸縣劉氏分屬安城劉氏的有南雲劉氏、石虎嶺劉氏、中洲劉氏(彭城堂)、大洲劉氏、桐鬱劉氏、茶苑劉氏。安城(笪橋)劉氏是劉交的第18代孫劉遐的母親魏華存,24歲時嫁與劉文為妻,生下兒子劉遐、劉璞。丈夫死後,正值匈奴、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侵擾中原,魏夫人帶著兒子離鄉背井,輾轉逃至江西撫州定居下來。劉遐勇武過人,先後平定了王敦、蘇峻之亂,被封為安成太守。
  • 「交公裔」與「定王裔」兩種聲音——劉氏文化
    在對前輩的辛勤勞動和成果敬佩之餘,譜中記載的楚元王劉交公傳至安成郡太守劉遐公的世系表不免使人心生許多惋惜。《總譜》記:劉交傳15代至劉遐——1劉交→2劉富→3闢疆→4德→5向→6汲→7浚→8毅→9霞→10表→11琦→12鉉→13伯陵→14文→15劉遐。
  • 福臨劉氏宗祠 · 財顯萬代榮昌
    高祖劉邦之弟楚元王劉交裔孫劉遐,任安福太守,當時五胡亂華,彭城兵荒馬亂。劉遐任職期滿就在安福笪橋定居,其後裔劉後恕生子劉忱,公元764年入劉忱為進士,任監察御史。劉後恕叔劉錫生二劉行志、劉行思,其二子出家為僧,後在廬陵青原山建寺弘法。劉遐後裔劉賒為唐指揮使,遷湖南攸州長峰,再遷吉安永新縣中村。
  • 增城劉氏惠州龍門劉氏世系考正
    增城劉氏的始祖龍門永漢七劉始祖劉仲明世系考龍門永漢七劉始祖為劉仲明,關於其根源,眾說紛紜。《興寧劉氏總譜》興寧劉氏修譜董事會、編輯委員會2008年出版。東莞茶山沙墩村《劉氏族譜》沙墩村劉氏族譜編纂委員會2011年出。
  • 廬陵劉氏(花襲君)
    國人的姓氏不僅是符號,還是旗幟,有濃鬱的文化與情感。漢人在母系社會就有了姓,以別血緣、強後代。故,姓首先是女人的。氏乃姓的分支,此時已到父系社會。後,姓與氏混為一體。 漢人重血緣,「光宗耀祖、陰蔽子孫」乃其重要人生目的。「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祀的對象包括祖先,戎的目的保衛子孫。
  • 劉姓溯源及堂號——劉氏文化
    因劉邦祖籍豐縣,起家於沛縣,而豐縣和沛縣後來都屬彭城郡,所以天下劉氏莫不以彭城為自己的祖籍,而稱為彭城劉氏。彭城也就歷來都被視為劉氏的正宗郡望,宋朝以後更成為天下劉氏的統一郡望。西漢初,漢高祖劉邦邦的小弟劉交受封為楚王,史稱楚元王;後來,漢宣帝劉詢又封皇子劉囂楚王,史稱楚孝王。因此,彭城劉氏也就分為兩個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劉交派;一是楚孝王劉囂派。彭城劉氏之稱又有廣義與狹義之分。
  • 劉氏有哪些望族?出過哪些名人?
    在這一背景下,劉氏後人放棄了復興漢室的「歷史包袱」,轉而在文化、政治方面謀求發展,出現了不少名門望族,如江西的墨莊劉氏和出現「五忠八賢」的入閩望族——福建劉氏。江西新喻當地的《劉氏家譜》記載,墨莊劉氏源出漢高祖劉邦的弟弟楚元王劉交,其開基始祖名叫劉超。北宋初年,劉超成為朝廷的「財政部長」,政績突出。他為官清廉,並沒有給子女留下什麼財產,只有各種書籍數千卷。
  • 《湖南劉氏大同族譜》即將出版
    從秦漢開始,黃河中下遊一直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唐以後雖然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但除了分裂時期外,政治中心基本還在北方。隋唐五代時期,湖南戰亂較少,社會相對安定,北方人口繼續南遷。特別是「安史之亂」後,北方戰亂頻仍,更引起人口大批南來。第一次是西晉永嘉五年(公元311年)的「永嘉之亂」(劉聰俘虜晉懷帝,十萬晉軍被殲)。
  • 湖北劉氏簡介——劉氏文化
    湖北監利古柏堂劉氏:湖北監利古稱玉沙縣,因此監利劉氏又稱玉沙劉氏。監利古柏堂劉氏屬於中山劉氏大宗,源出三國蜀漢皇室劉備之孫、劉禪次子北地王劉諶,形成於明朝,遷自江西安成,以劉浩、劉濟為入鄂開基始祖,以劉諶為族譜第一世祖。
  • 劉裕是劉邦弟弟劉交的後人,他建立的劉宋王朝,為何不延續漢朝
    劉裕是南朝宋國的建立者,他同時也是漢室宗親,他的祖先是漢高帝劉邦的親弟弟楚元王劉交。有了這一層關係,為什麼劉裕還要把國號定為宋,而不是漢呢?其實道理很簡單,劉裕他雖然是劉交的後代,可劉交不是漢朝的嫡系。如果劉裕承認自己的王朝是漢王朝,那麼劉邦這一脈才是真正的正統。
  • 湖南劉氏是一家
    劉繼德是湖南炎黃文化研究會研究員。在他開來,湖南劉氏以漢族為主,大部分屬於"漢室之後",郡、堂尤以"彭城"為盛。
  • 望族劉姓,隋唐劉氏
    而獲得新生後的劉姓,在李唐的良好歷史文化土壤中,出現了空前的復興和發展,從而又形成了劉姓發展史上僅次於兩漢時期的第2個高潮。曾幾何時,劉氏一統天下,貴為中華國姓,堂堂皇族,享受著他姓所沒有的榮華富貴、皇室特權。然而,儘管有漢朝開國之父劉邦"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的盟誓,也難保劉氏一家一姓天下的江山永固,萬代相傳。
  • 匈奴劉氏——劉氏文化
    自開國皇帝劉邦開始,各任漢家皇帝,往往都要將漢朝劉氏公主或宗女嫁給匈奴單于,通過政治聯姻,化幹戈為玉帛。匈奴單于為了表示對漢朝的尊重,便將這些漢朝公主所生子女部改從母姓也即漢朝國姓,其後裔遂形成華匈融合的結晶--匈奴劉氏。當劉氏在中原亡國失鼎之後,匈奴劉氏卻崛起於北方,繼而揮師南下,逐鹿中原,建立漢國,成為劉氏復興道路中的捷足先登者。
  • [海外劉氏]日本劉氏(一)——劉氏文化
    , 無論您在哪裡,只要您姓「劉」,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劉氏宗親官網」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中華劉氏家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劉氏宗親交流。天地一劉、劉氏一家親、劉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劉氏文化,傳播劉氏正能量,打造劉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劉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