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公裔」與「定王裔」兩種聲音——劉氏文化

2021-02-22 劉氏宗親家族

遐公為笪橋始祖,後裔眾多,其中又以「墨莊劉氏」著稱,北宋名裔劉敞、劉攽、劉奉世「三劉」影響巨大。笪橋派同時也是吉安劉氏重要的一支。然而,笪橋祖源說法不一,主要有「交公裔」與「定王裔」兩種聲音。為探明祖源真相,本文展開討論,以期求教於識者。

一、    從歷史座標中辨識

1、晉代有兩位「劉遐」
笪橋一世祖劉遐,東晉任安成郡太守,現存吉安府志或安福縣誌均有記載。《萬曆吉安府志•卷三•秩官表》載「晉廢帝太和中(366~370)安成郡太守劉遐,任城(今山東濟寧)人。」

對「任城人」說,《光緒元年吉安府志•卷十一•府職官》在第400頁提出質疑,認為《晉書》中的記述可信,又對《晉書》未記劉遐「任安成郡太守」提出疑問。

《晉書•卷八十一•列傳第五十一》記如下:「劉遐,字正長,廣平易陽(今河北邯鄲永年縣廣府鎮;縣治陽城村)人也。」其後又記「鹹和元年(326)卒」。
《晉書•卷八十一•列傳第三十三》又可讀到東晉(317~420年)之後劉宋時「劉藻(434~500)字彥先,廣平易陽人也。六世祖遐,從晉元帝南渡(317年)。父宗之,(劉)宋(420~479年)廬江太守。」

根據上述府志與史書所引的幾項記錄,不難看出,從西晉到東晉確實有兩位「劉遐」。
  

2.兩位「劉遐」的辨證

⑴關於祖籍地
目前我們還沒有找到《晉書》「廣平易陽」劉遐的直傳後裔,但據唐睿宗宰相劉禕之(630~686年)所撰《大唐故秘書少監劉府君墓志銘並序》(以下稱《並序》):

「 府君諱應道(613-680),字玄壽,廣平易陽人,漢景帝之後。十代祖遐,仕東晉為北中郎將、徐州刺史、泉陵公。子孫弈葉,侯服於江左。洎(劉)宋元嘉(424~453年)之後,王室多故,遐六葉孫藻自宋來歸魏氏,乃家於頓丘(河南濮陽清豐縣),仕魏至散騎常侍,封易陽子、鴻臚卿、岐秦二州刺史。」

由此可知,廣平易陽劉遐祖系出漢景帝,並不是高祖邦公之弟交公的直傳後裔。

明清兩代《吉安府志》中安成太守劉遐的「任城」籍貫出於其生母魏夫人。《民國三十六年笪橋劉氏總譜》(以下稱《總譜》)寫成「西洛(今洛陽)」,與遐公叔父劉振居地相同。「任城」、「西洛」兩種說法都有出處,但透露的信息不外乎一點:安成太守劉遐的祖籍地對當時的撰志與述譜者來說,依然不能作出定論。

⑵關於名號
《晉書》廣平易陽「劉遐,字正長」;名與字涵義相近,符合古人的取名慣例。安成太守劉遐,名與字就多了一些幹擾信息,《總譜》稱其兄長名「璞,字子嵩」,「遐」譜中專注又名「瑕」;《總譜》註明太守遐公一字「成始」,一字「正長」,「號從遠」。不但如此,其卒年一如《晉書》廣平易陽劉遐「鹹和元年(326)」。看來,還真是把兩位遐公合二為一了。
⑶關於生平

《晉書》中的廣平易陽劉遐從西晉時代進入東晉建政(317),還繼續生活了9年,作為開國功臣經歷了永嘉元年(307)「晉元帝南渡」,文臣武將們制略戎馬十年,又不乏互相傾軋,使東晉偏安江左達百年之久。東晉開國皇帝司馬懿曾孫晉元帝司馬睿,死於永昌元年(322)閏十一月。從年齡上來說,廣平 易陽劉遐絕無可能來到廢帝朝(366~370)任了安成郡太守。
廣平易陽劉遐(?~326)從《晉書》知卒年。

安成太守劉遐(280?~370?)其生母南嶽夫人魏華存(252~334),從《太平廣記•卷第五十八•女仙三•魏夫人》說,24歲嫁劉乂(字幼彥),遐公為次子,當生於公元280年間(西晉武帝太康年間);再從《吉安府志》任職安成的時代記載看,其卒於東晉廢帝朝或之後。
二位劉遐生卒年代中的現存疑問有待今後的發現或考證。

⑷關於世系
從《晉書》中仔細篩選相關信息,可得廣平易陽遐公的世傳名諱:「1遐→2肇→3舉→4遵之→5伯齡→6宗之→7藻→8紹珍→9洪業→10應道……」。
《總譜》「遐公開基笪橋衍派世系」將安成太守遐公與廣平易陽遐公果真將兩人合二為一,以「安成太守遐公」生二子:長肇、次啟分出兩條支系。但「長子」僅列出「→2肇」以下廣平易陽遐公的世傳到「→5伯齡」名諱為止。
「次子」以下十世為:→2啟,子三:嵩、岱、嶽。→3岱→4芾fú→5喬→6彥,子三:德俊、德偉、德傑→7德俊→8時用,生子二:奉、春→9奉→10大年,遷和州……」

《總譜》不知晉代歷史上有兩位「劉遐」的真實存在,不辨真相,致使記載不實,貽誤後人。
安成太守遐公「次子」啟公以下才是笪橋衍派世系之首。

3.兩位「劉遐」辨證之後的思考
綜上所述,從《吉安府志》、《晉書》、《並述》與《總譜》的志、史、譜等古文獻比照中,不難得出晉代存在兩個「劉遐」的結論。而且,交公也不是這兩位劉遐的直傳先祖。

現有族譜的續修者多半有意無意把兩位「劉遐」混為一談,將《晉書》與《笪橋總譜》中的「劉遐」事跡攪混在一起,不懼難以自圓其說。

究其原因,不外乎或是對譜史不察不究,或是張冠李戴。不然,如果其間尚有混水冒名的始作俑者,便是對有開國之功的《晉書》所記「廣平易陽劉遐」滋生出貪名故意了。同時,這也是對笪橋基祖安成郡太守劉遐的大不敬。

二、世系鏈條出錯的探究

笪橋始祖遐公後裔撰述的族譜,以民國時期費時十四年之久的《總譜》為代表,製作考究,裝幀完美,印製精良,文筆暢達,更重要的是,保留了不少彌足珍貴的譜史資料。在對前輩的辛勤勞動和成果敬佩之餘,譜中記載的楚元王劉交公傳至安成郡太守劉遐公的世系表不免使人心生許多惋惜。
《總譜》記:劉交傳15代至劉遐——
1劉交→2劉富→3闢疆→4德→5向→6汲→7浚→8毅→9霞→10表→11琦→12鉉→13伯陵→14文→15劉遐。
《廬陵敖城版塘劉氏族譜》記:劉交傳16代至劉遐——
1劉交→2劉富→3闢疆→4德→5向→6及→7浚→8毅→9節→10昌→11表→12琦→13鉉→14伯陵→15文→16劉遐。
蓮花路口劉氏族譜記:劉交傳18代至劉遐——
1劉交→2劉富→3闢強→4德→5向→6伋→7厚→8節→9昌→10浚→11毅→12震→13表→14琦→15鉉→16伯陵→17文→18劉遐。(劉柏樹《蓮花路口劉氏祠堂》江西劉氏宗親網)
上述世系反映出安成太守遐公後代在笪橋世系的記錄上歷來不一致。筆者不能盡數調查,但已經發現,同一祖源的族譜,在世序上出現誤差,即使在數目上

僅相差一代,對祖輩的名諱也會存在不止一個以上的錯誤。
遑論差異較大的路口劉氏,以《總譜》對比《版塘族譜》,前者在後者的第9代「節」與第10代「昌」這兩代名諱上,僅以「霞」一個名諱來頂取。箇中原因難以推測,我們只能說,這裡增加了它們「難成信譜」的嫌疑。
按以上三份世系表,就「劉表」而言,代系上除了出現「10、11、13」三次不同以外,其上一代的父輩更有三個名諱的不同,這非但不能自圓其說,更會讓人貽笑大方了。
到底誰是誰非?本文有充分理由說明:三者誰也不對。
這是《笪橋總譜》世系鏈上出現的第一個明顯的錯誤。
原因大概是,古人也好,今人也罷,即為前人、名人而榮而諱,也因前人、名人而誤而累。
今天能把不同村族的族譜合併起來加以考察,學術的發達與時代的進步為我們追根溯源、鑑證求真創造了條件。

三、「交公裔說」不成立

結合史志,對照族譜,史譜結合,嚴密取證,科學認證,更容易發現族譜中的錯誤或漏洞,並為糾正錯誤奠定基石。

笪橋與墨莊劉氏長期以來均把楚元王交公定為西漢祖源。這種說法卻與歷史發生嚴重衝突,難成定論。

前述「廣平易陽」劉遐的真實祖源不是交公就可作證。唐睿宗宰相劉禕之《並序》直白地說「漢景帝之後」。

再如,劉表(142~208),字景升,荊州牧,西漢魯恭王劉餘後裔,兗州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濟寧魚臺縣東北)人,生子劉琦、劉琮、還有劉修。魯恭王劉餘(?~前128年),父景帝、母程姬,與定王同為《史記•五母世家》中景帝十四子之一。

《總譜》卻將同一個「劉表」列入景帝祖父邦公之弟「楚元王交公」直系後裔第十代,完全不遵史冊記載,更是《總譜》中世系鏈上出現的又一明顯錯誤。僅此可見,「交公裔說」由於明顯有悖史載,無依無據,不成定論。

四、「定王裔說」有根據

《總譜》世系鏈條一開始就出錯的「交公說」,往往誤以為與安成太守遐公後裔、北宋著名學者、墨莊「三劉」鴻名居首的敞公(1019~1068)有關。
敞公在《公是集•先祖磨勘府君家傳》一文中這樣說:「劉氏之先岀楚元王,世為彭城人。西晉末,避兵亂,遷江南。其後又遷廬陵,世次皆不明,不可得而知,然猶以彭城為望。」

磨勘府君,即劉式(949~997),北宋禮部尚書,敞公祖父,始闢「墨莊」藏書,妻陳氏聰穎賢惠,稱「墨莊夫人」。

引文儘管第一句點出「楚元王」,接著又告誡「世次皆不明」。此中頗寄言外之意:因為先世已經不明,後輩明斷世系必須要有根有據才行。我們豈能說,安成太守遐公系出「交公」,就是大歷史學家敞公前說所定?枉斷太守遐公祖源為「交公」,只不過是在宋代劉敞以後人們出於臆斷的誤解。
    

既然北宋當年已經「世次皆不明」,《總譜》承繼千年以來的世系鏈條又有錯訛,今天能否初步理出頭緒嗎?好在笪橋派歷代名人眾多,在宋代更早的古籍中可以找到祖先留下的痕跡。

⑴循跡唐代《青原遺碑略記》
康熙八年(1669)青原山淨居寺主持笑峰大師纂印《青原山志略•卷六•青原遺碑略記》第26頁:「天寶六載(747)碑略曰:七祖,漢長沙定王發後,得旨曹溪,遂住青原。開元二十六載(738)化,壽六十八。」次年(739),唐玄宗敕建七祖塔,諡號「弘濟禪師」,寺後安七祖真身於塔內。
據《總譜》,七祖行思幼年出家未改俗名,而是沿用族譜上的「行」字輩以「行思」作法名。行思祖父劉延,字延年,安成太守劉遐十世孫,仕隋為吏部尚書(員外)郎。隋末動亂,棄官歸笪橋,遷縣內龍雲下村。劉延子二:劉銓、劉錫。劉錫長子劉行志,次子即為七祖「弘濟禪師」劉行思。
唐代的青原碑石是在行思去世九年後所記,行思在青原淨居寺弘法28年,說明至少在唐代制碑人對行思的先祖出於「長沙定王」還是相當肯定而清楚的。
⑵循跡《雲笈七籤》與出土的東晉墓誌
南嶽夫人魏華存是六朝道教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被後世尊為「嗣上清第一代太師」,《雲笈七籤》記述了其生平與道傳。1998年9月至12月,南京市博物館在南京北郊象山發掘了三座東晉貴族王氏家族的墓葬,其中《劉媚子墓誌》(石質)又與《雲笈七籤》所記魏夫人生平有密切聯繫。
《雲笈七籤》北宋天禧三年(1019)時任著作佐郎的張君房輯,又於天聖三年至七年(1025~1029)間成書進獻仁宗皇帝;《宋史•藝文志》、《文獻通考》皆錄。
《雲笈七籤•卷四•上清經述》云:「……任城魏華存字賢安,乃魏陽元之女也。陽元仕至滎陽、宜陽二郡太守,散騎常侍、冀州刺史。其父乃嫁賢安於南陽劉乂,字幼彥。乂時除為修武縣令,賢安隨焉。賢安自少為女,處乎內室,性好至道,雖未得仙,而真人屢降……」
據《總譜》「南陽劉乂,字幼彥,修武縣令」即為安成太守劉遐之父。
《劉媚子墓誌》(以下稱《墓誌》)全文如下:
「晉振威將軍、鄱陽太守、都亭侯,琅琊臨沂縣都鄉南仁裡王建之,字榮,妣故夫人南陽涅陽劉氏,字媚子,春秋五十三,太和六年(371)六月戊戌朔十四日辛亥,薨於郡官舍。夫人修武令又之孫、光祿勳東昌男璞之長女,年廿來歸,生三男三女。二男未識不育。大女玉龜,次女道末,並二歲亡。小女張願,適濟陰卞嗣之,字奉伯。小男紀之,字元萬。其年十月丙申朔三日戊戌,喪還都。十一月乙未朔八日壬寅,陪葬於舊墓,在丹楊建康之白石。故刻石為識。」
《墓誌》提到「南陽涅陽劉氏、劉媚子(318~361)修武令又之孫、東昌男璞之長女」是其中的重要信息。
按碑石劉媚子嫁王建之,其為「書聖」王羲之堂侄,襲封都亭侯。讀唐代書法經典《述書賦》有注云:「劉璞字子成,南陽人,晉光祿勳,即得道南嶽魏夫人之子。」
結合上述三條文獻記錄,再聯繫《總譜》不難發現——
①東昌男璞之胞弟安成太守劉遐的祖籍為「南陽涅陽」。
②南陽「劉乂」即「劉又」,而《笪橋總譜》寫成「劉文」,三個筆畫相近的漢字均指向晉光祿勳劉璞之父一人,同時也是晉安成太守劉遐的生父。
③劉媚子(318~361)屬太守劉遐侄女,其生年與祖母南嶽夫人魏華存(252~334)存在隔代世系相承關係。其叔父安成太守劉遐生於280年左右,一是參照夫人24歲的成家年齡,太守為次子;其二又參考《墓誌》劉媚子的生年可作如是推定。
五、安成遐公祖源的世系探討
為探求祖源,可以按祖籍地與遷徙變化來探求相關信息。
從最早發現的可靠文獻入手,不失為即便利又科學的一種追溯安成遐公祖源的方法。
於是我們把目光投向天寶六載(747)碑「七祖,漢長沙定王發後」的記述。再依據晉代《墓誌》提到出於「南陽涅陽劉氏」,兩者結合起來考察,在定王發公16位兒子中哪一位與上述信息最有關聯呢?
經排查,十子丹於孝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三月乙丑封安眾侯,後代徙沮陽(今河北懷來縣南),屬南陽郡。其後裔又徙南陽涅陽(今河南鎮平),魏晉時成為南陽涅陽劉氏望族。
上述信息出自《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卷七十一上•表第十一上•宰相世系上》——
「南陽劉氏出自長沙定王。生安眾康侯丹,襲封三世,徙沮陽。裔孫廙字恭嗣,魏侍中、關內侯,無子,以弟子阜嗣。阜字伯陵,陳留太守。生喬,字仲彥,晉太傅軍諮祭酒。生挺,潁川太守。二子:簡、耽。耽字敬道,為尚道令。生柳,字叔惠,徐、兗、江三州刺史,又徙江陵。曾孫虯。」
《三國志•魏書•二十一卷》——
「劉廙字恭嗣,南陽安眾人也。……廙著書數十篇,及與丁儀共論刑禮,皆傳於世。(魏)文帝即王位,為侍中,賜爵關內侯。黃初二年(221)卒。廙別傳云:時年四十二。無子。帝以弟(偉)子阜嗣。」
從以上記述,南陽涅陽劉氏傳笪橋遐公世系呼之欲出。
檢索新舊《唐書》中的關鍵詞「安眾侯」,依據《後漢書》、晉代孫盛著斷代史《晉陽秋》等史書,從其後代遞傳情況中得出「邦公傳裔安成遐公世系直傳表」——
1高祖邦公→2文帝→3景帝→4長沙定王→5安眾康侯丹→6安眾節侯劉山拊→7安眾繆侯劉毋妨→8安眾釐侯劉褒生二子
→9┬安眾侯劉禁——→10安眾侯劉崇(居攝元年起兵討王莽)
→9└→安眾侯?——→10安眾侯劉寵—→11安眾侯劉松—→12?—→13?—→14劉掬—→15劉廙(180~221),字恭嗣,魏文帝即位為侍中。兄望之,任荊州太守劉表從事職,因諫被殺。弟偉。次年黃初二年(221)卒。祧弟偉子阜。→16阜,字伯陵,陳留太守;生三子:喬、乂、振→17喬,字仲彥,晉太傅軍諮祭酒;永康元年(167)封安眾男;靈帝末(188)為豫州刺史,累遷散騎常侍。喬生祐、挺,裔徙江陵(荊州);其顯裔劉洎,唐太宗宰相,入新舊《唐書》皆有傳。喬弟乂,曰文曰義曰又,字幼彥,修武縣(河南西北隸焦作)令、始安(桂林)太守。乂弟曰振者,字幼昌,居西洛。乂妻魏華存,稱南嶽夫人,生二子:璞、遐。→18璞,字子成,丹楊(今安徽當塗丹陽鎮)尹。→18遐(280?~370?)又名瑕,字子嵩,東晉陶侃(257~332)府從事中郎將;安成郡太守(366~370),笪橋始祖……
六、結論與展望
本文重點考察並認定笪橋劉氏為漢景帝後裔,真正的祖源暨長沙定王第十子安眾康侯丹公。限於史譜資料的不足,如「→15劉廙」的祖父與曾祖名諱今難以考證,「邦公傳裔安成遐公世系直傳表」尚待臻於完善。
儘管如此,相信隨著研討的深入,會有越來越多的笪橋後裔從認知到接受到認同:笪橋一世祖遐公即長沙定王的後裔。其中研討對象祖源世系中的缺漏與不足,或曰可能的錯誤,將會成為今後的深入研究對象之一,最後不留遺憾地得到填補並糾正。
本文圍繞安成太守遐公的史譜身世展開討論,以期拋磚引玉,能助笪橋後裔完善並糾正《總譜》世系的不足及錯訛。希望充分考證後的再編《總譜》不久能真正成為一部成功的信譜,不致憾墜本文作者於侈望。

相關焦點

  • 湖南劉氏開源於長沙定王劉發——劉氏文化
    然而漢景帝之子長沙定王劉發,一枝獨秀於湖湘,後裔枝繁葉茂,播於江右,遷於南陽,衍成南北二派,蔚為大觀。在漢皇室中,長沙王宗族發展迅速,分支眾多,人丁興旺,後裔發達,是王室中最尊貴、最重要的分支之一。長沙劉氏的開基始祖劉發,是漢景帝第七個兒子。劉發的出生有個傳奇性的故事。《漢書•景十三王傳》記載:「景帝召程姬,程姬身不適,有所避,不願進,而飾侍者唐兒使夜進。
  • 揭西縣劉氏宗支,尋根宗親可深度閱讀!
    >  無論你在哪裡,只要你姓劉;請點擊上面「劉氏宗親總會」關注,擁抱中華劉氏大家庭,和各地宗親交流,攜手同行,弘揚劉氏文化,共建繁榮劉氏,傳播劉氏正能量。、巨漣公二房志高公傳下裔孫共800多人;二、河婆鎮:1.河皮塘村:居住著巨浪公二房龍軒公脈下、四房孟宗公脈下、巨漣公二房啟佑公脈下裔孫共1200多人;2.河婆鎮城區:原居住著巨浪公長房能臣公脈下、巨河公長房啟佑公脈下裔孫的楓樹寮、桃屋寨、大山下、細山下、樟樹坑等村,按揭西縣城改造規劃擴建,上列劉氏裔孫居住的村寨巳溶入河婆鎮城區,不可能分清原有的自然村寨,上列村寨居住劉氏裔孫及因工作或置業營業遷入河婆鎮寶塔
  • 劉氏十四公支下分遷總覽
    」 再點擊「關注」,即可加入劉氏大家庭,和世界各地宗親交流。鄱陽縣茶塘東隱公裔吾十六由東門遷又寵十一子俊十一俊廿七由槐中花遷鄱陽縣大溪東隱公裔纂三由東門山遷鄱陽縣瀾泥灣仁勖公裔昌三由清塘遷鄱陽縣三角山仁勖公裔敬三由清塘遷鄱陽縣大坂
  • 攸縣劉氏簡介——劉氏文化
    漢景帝劉啟的第七個兒子劉發,即長沙定王。劉發在景帝眾王子中地位比較低微。他的母親唐姬,原是景帝寵姬程姬身邊的丫鬟。一日,景帝喝醉了酒後,誤把她當作了程姬而發生了性關係,直到酒醒後才發現是唐姬。後來唐姬生下了一個兒子,景帝因此取名叫做劉發,就是突然發現的意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劉發被父皇景帝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
  • 姬姓劉氏與古代劉子國——劉氏文化
    天地一劉、劉氏一家親、劉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劉氏文化,傳播劉氏正能量,打造劉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劉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    只是由於後來祁姓劉氏的劉邦一統中華天下,漢家劉氏輝煌奪目,如日中天,姬姓劉氏才暗然失色,並最後完全被祁姓的漢家劉氏淹沒,從而消失於劉姓歷史長河之中。姬姓劉氏建國肇氏的傳說     關於姬姓劉子國的建立和姬姓劉氏的形成,歷來存在著這樣兩種不同的傳說。
  • 劉姓始祖---劉累——劉氏文化
    為劉氏始祖。傳說堯之裔孫劉累,堯之裔孫。早年,劉累曾向豢龍氏董父學豢龍、御龍於豢龍氏。約公元前1879年,夏孔甲帝時,天降龍於今河南省臨穎縣豢龍城東南角龍蕩溝處。孔甲派劉累到此養龍,長達7年這久。因劉累養龍御龍有功,孔甲封他為御龍氏,代行豕韋國君。
  • 這支劉氏祖源存疑
    案《劉氏譜》:阜字伯陵,陳留太守。阜子喬,字仲彥。」查《新唐書》卷七十一上 表第十一上 宰相世系一上,有如下記載:「南陽劉氏出自長沙定王。生安眾康侯丹,襲封三世,徙沮陽。裔孫廙字恭嗣,魏侍中、關內侯,無子,以弟子阜嗣。阜字伯陵,陳留太守。生喬,字仲彥,晉太傅軍諮祭酒。」
  • 長沙劉氏——劉氏文化
    劉發在位28年,公元前127年去世,諡為長沙定王。劉發在位時間雖長,但在當地無所建樹。從他請求增加封邑看,劉發應是一個非常聰敏的人。但他不為父皇和各位王兄寵愛,再加上封在偏遠的長沙,所以終生都鬱郁不得志。相傳,劉發曾將他從長安帶來的泥土在長沙築了一座高臺,日日登臺遠眺長安,以慰思念父母之情。後人因稱此臺為"思親臺",又叫"定王臺"。
  • 湖南劉氏源流——劉氏文化
    關於杜伯被殺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宣王在位間有童謠「月將升,日將沒;桑弓箕袋(箕草編的箭袋),幾亡周國」,讖女子亂政,有人操桑木做的弓和萁草編的箭袋,周王罹難,周國幾近滅國。於是周宣王下令全國禁弓矢,由上大夫杜伯專督此事。恰有山野婦女不明政令,進城售弓矢,遂被殺。自此宣王以為童謠之言已應,不究此事。
  • 江西劉氏簡介(三)——劉氏文化
    吉安文陂劉氏:    本支劉氏屬於劉姓中的長沙劉氏大宗南派,出自長沙定王劉發的兒子安成侯劉蒼。
  • 劉氏後裔遷徙分布地名表
    頭景沅公由縣北鄉遷胡家衝縣東龐公由縣遷鼓擱城玉寶公由縣遷長嶺山永鐸公由縣遷裴家溝仲實公由縣遷黃泥鋪之升公由懷寧縣張家港遷濤埠河玉斝公由東至縣茶溪遷破越河希佑公由東至縣周村畈遷詹家圩定之公由車輞畈遷官莊潛寶公裔由縣遷蛟河大誠公房文博公裔李家灣永宣公遷    桐城市三灣畈普公由懷寧縣潛嶽鄉遷掛車嶺京銘公裔大用公由嶽西縣沙村遷雲田低畈彥章公由潛山縣崑崙寨遷練團兆楠公之子京
  • 劉姓溯源及堂號——劉氏文化
    是為巴陵南衝劉氏始祖。劉宗臣:南宋寧化人劉宗臣為始祖。是為福建寧化劉氏始祖。劉光謙:唐天寶年間避安史之亂,由婺州金華遷至湖南平江上壹。是為湖南平江劉氏始祖。劉 純、劉 忠:清康熙年間,巨浪公裔孫純子忠燕等計三房十四支先後由江西遷來湖南平江,立業蛇源、培上及南泉假等地。是為湖南平江劉氏始祖。
  • 江西全南劉氏文房十四房劉備譜——劉氏文化
    天地一劉、劉氏一家親、劉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劉氏文化,傳播劉氏正能量,打造劉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劉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 劉氏家族人微信公眾帳號a2137915910,劉氏自家人的公眾平臺,歡迎長按二微碼識別關注
  • [海外劉氏]日本劉氏(一)——劉氏文化
    天地一劉、劉氏一家親、劉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劉氏文化,傳播劉氏正能量,打造劉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劉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    歷史上最有名的劉氏開拓日本人物,是今天日本原田、高橋、大藏等家族的共同祖先阿知王。阿知(也寫作阿智)王,又稱阿知使主,是東漢最後一個皇帝漢獻帝的 玄孫。    日本原田家族族譜《大藏朝臣原田家歷傳》稱,阿知王是漢獻帝的玄孫。當年曹氏滅漢建魏,漢獻帝劉協被曹丕貶為山陽公,建都山陽郡下的濁鹿城(一名青陽城, 在今河南省修武縣東北)。
  • 匈奴劉氏——劉氏文化
    公元前3世紀末,漢高祖劉邦為了穩定北方邊疆,與匈奴和親,將劉氏宗室之女冒充為公主,下嫁冒頓單于為於閼(即王后),並與冒頓約為兄弟,化幹戈為玉帛。從此奠定了匈奴和漢族兩族人民和睦友好的基礎,也為後來匈奴劉氏的產生埋下了契機。冒頓單于與翁主(諸侯王的女兒叫翁主)劉氏生子稽粥,後繼位為單于(匈奴族稱國王為單于),史稱老上單于。老上單于又娶漢朝翁主劉氏,生二子:軍臣單于和伊稚斜單于。
  • 楚元王劉交的族系——劉氏文化
    天地一劉、劉氏一家親、劉氏自家的平臺、傳承先祖精神、讓我們攜手同行,弘揚劉氏文化,傳播劉氏正能量,打造劉氏宗親交流平臺,團結髮展劉氏文化、英才輩出、經邦濟世、共鑄輝煌。劉交還曾為《詩經》作傳注,號稱《元王詩》,成為當時《詩經》學中的一個派別。劉交的次子劉郢客因學有所成,被漢文帝任命為宗正,學管劉氏宗室事務。在劉交的倡導之下,楚國成為當時中國的《詩》學研究中心和學術空氣最濃厚的地區之一。  劉交在位23年去世,被尊諡為楚元王。
  • 嶽西毛尖山瑚公支下汝會公——劉氏文化
    嶽西毛尖山瑚公支下汝會公       2014年元月18日,到嶽西縣毛尖山鄉板舍村劉老屋走訪,方知那裡有一支劉氏是汾公第七子漢廣公子義員公裔瑚公支下
  • 劉氏家譜序,劉家人必看!
    相傳劉氏肇自陶唐。堯,陶唐氏,名放勳。傳說中之遠古帝王,先封於陶,後封於唐。被古人稱為賢明之君。《漢書·高帝紀贊》載:劉氏「自虞(舜)以上為陶唐氏,在夏為御龍氏。夏時劉累學養龍於豢龍氏,以事孔甲,孔甲賜姓為御龍氏。劉累之外,劉氏還有一支出於杜氏。杜氏的後代士會在晉國任士師。魯文公時由晉去秦,後又回晉。但其家仍留在秦,後來便稱為劉氏。劉累為堯之後裔,而為劉邦之先祖,故為漢家先祖。」
  • 泰諭公裔文祿房居住地與遷徙概況
    衍佑公裔曰守信堂,曰培桂園、曰頤園、曰蔭園、曰中臺山庒、曰友石堂、曰亦園、曰五桂園、又有徙居梅墟及浪絲村之譚家橋,安化縣大福坪者。衍侯公裔曰嘉穀堂,曰珂溪山庒,曰適其適園,曰勺塘草廬,又有徙居北京丞相胡同者。庭訓公裔居水口村(曰維山灣、古之雷家垣)及竹山灣,黃泥山者。
  • 福建劉氏遷臺錄——劉氏文化
    福建劉氏遷臺錄劉氏來源較複雜,擇其要者有祁姓劉氏和姬姓劉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