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家皇室中,長沙王宗族發展迅速、分支眾多、人丁興旺、後裔發達,是王室中最尊貴、最重要的分支之一。
長沙王族的後裔主要分為南北兩派:南派留居漢代長沙王國,後裔繁衍昌盛,形成今日中國江西、湖南、湖北及廣東部分地區劉姓的主體;北派則在西漢時期遷居南陽,後來宗族崛起,一躍而尊為東漢皇族帝系,其後裔又分布在中原及全國各地。
長沙劉氏的開基始祖名叫劉發,是漢景帝的第7個兒子。劉發在景帝眾王子中地位比較低微。他的母親唐姬,原是景帝寵姬程姬身邊的丫環。一日,景帝喝醉了酒後,誤把她當作了程姬而發生了性關係,直到酒醒後才發現是唐姬。後來唐姬生下了一個兒子,景帝因此取名叫做劉發。景帝二年(前155年),劉發被父皇景帝封為長沙王,建都臨湘(今湖南長沙市)。這樣,劉發便帶著一把長安的泥土和對父母的一片思念,在公元前155年離開漢朝首都長安,來到湖南長沙定居,遂開基長沙劉氏一族。
當時的長沙國,在西漢人看來,還是一個經濟文化部非常落後的卑溼貧困和充滿毒瘴的野蠻之地,至此做官的人,往往被看成是與充軍發配無異。劉發因生母地位卑賤,在景帝的兒子中最不受父皇寵受,所以才會被封到落後的長沙做藩王。劉發的長沙國是在漢初異姓諸侯王吳芮所建的長沙國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但劉發的長沙國面積最初僅只有吳氏長沙國的1/3,所轄的只有臨湘、汨羅、益陽等13個縣,即今天的湖南省中部、東部和北部地區。
公元前142年,劉發從長沙回長安,與各位王兄一同為父親景帝做壽。祝壽時,景帝令劉發上前歌舞,劉發"但張袖小舉手"。在場的人都嘲笑他的笨拙,景帝也感到奇怪,就向劉發詢問。劉發回答說:"臣國小地狹,不足迴旋。"景帝聽了劉發這一說,也心生歉意,覺得虧待了這個兒子,於是下詔將武陵、零陵,桂陽等地也劃給劉發的長沙國管轄。這樣,長沙國的轄區,便又擴大到包括今湖南省全部和湖北南部、江西西部以及兩廣北部地區。
劉發在位28年,公元前127年去世,諡為長沙定王。劉發在位時間雖長,但在當地無所建樹。從他請求增加封邑看,劉發應是一個非常聰敏的人。但他不為父皇和各位王兄寵愛,再加上封在偏遠的長沙,所以終生都鬱郁不得志。相傳,劉發曾將他從長安帶來的泥土在長沙築了一座高臺,日日登臺遠眺長安,以慰思念父母之情。後人因稱此臺為"思親臺",又叫"定王臺"。人們至今仍能在長沙城裡看到定王臺的遺址。
劉發的子女眾多,見於史書記載的劉發的兒子就有16個。除嫡長子劉庸被立為王太子後來世襲長沙王爵位外,劉發的其餘15個兒子均被依例封為列侯,他們是:安城侯劉蒼、宜春侯劉成,句容侯劉黨、容陵侯劉福、路陵侯劉童、攸輿侯劉則、茶陵侯劉訢、建成侯劉拾、安眾侯劉丹、葉平侯劉喜、夫夷侯劉義、舂陵侯劉買、都梁侯劉定、洮陽侯劉狩、眾陵侯劉賢。
第一代長沙王劉發去世後,傳位給他的兒子長沙戴王(一作康王)劉庸。
第二代長沙王劉劉庸在位27年,於公元前101年去世,傳位給他的兒子長沙頃王劉鮒鮈。
第三代長沙王劉鮒鮈在位17年,於公元前83年去世,傳位給他的兒子長沙剌王劉建德。
第四代長沙王劉建德在位34年,公元前50年去世,傳位給他的兒子長沙煬王劉旦。
第五代長沙王劉旦在位2年去世,死後無子,長沙國一度絕亡。但2年後,朝廷任命劉旦的弟弟劉宗為第五代第六任長沙王,此即長沙孝王。
第六任長沙王劉宗在位3年,於公元前43年去世,死後由他的兒子劉魯人繼位,此即長沙繆王。
第七任長沙王劉魯人在位48年,於公元前6年去世,死後由他的兒子劉舜繼位。
第八任長沙王劉舜襲封為王后2年,王莽篡漢,廢除長沙王國,改為"填蠻郡",劉舜也被削去王爵,貶為庶民。
光武帝劉秀復漢建國後,曾於建武三年(公元26年)恢復長沙國,封長沙王劉舜的兒子劉興為第九任長沙王。但劉興在位12年後,又因與光武帝血緣關係太疏遠而被再次削去王位,降封為臨湘侯。
後,長沙王族嫡宗主幹支系就從史籍中消失不見了。
劉氏長沙國主幹王系共傳8代9王,歷經近200年,到東漢初期衰落。
歷代長沙王們,大都平庸無聞,對湖南地區無所建樹。第四代長沙五劉建德更是一個胡作非為、為害當地的不肖之徒。據說有一次劉建德在國內打獵時,曾縱火燒毀當地96家百姓的房屋,還殺死2人;劉建德又曾誣陷中央派來的長沙內史,將他處死。罪行暴露後,劉建德僅被處以削除8縣食邑的懲罰。
各任長沙王的兒子,除嫡長子世襲王位外,其餘各子則被依例封為列侯。其中,第三代長沙王劉鮒鮈的兒子被封為侯的,有高城侯劉梁、復陽侯劉延年、鍾武侯劉度等3個;第四任長沙王劉建德的兒子被封侯的,有昭陽侯劉賞和承陽侯劉景2個;第六任長沙王劉宗的兒子被封為侯的有安平侯劉習和陽山侯劉宗2個;另有一個湘鄉侯劉昌,不知是哪一個長沙王的兒子。
現將長沙劉氏各支遷徙地開列如下:
長沙王劉發,居今湖南長沙市;
安城侯劉蒼,居今江西安福縣;
宜春侯劉成,居今江西宜春縣;
句容侯劉黨,居今江蘇句容縣;
容陵侯劉福,居今湖南攸縣;
路陵侯劉童,居今河南南陽市;
攸輿侯劉則,居今河南南陽市;
茶陵侯劉訢,居今湖南茶陵縣;
建成侯劉拾,居今河北膠東縣,漢屬南陽郡;
安眾侯劉丹,居今河北懷來縣,漢屬南陽郡;
葉平侯劉喜,居今河北葉縣,漢屬南陽郡;
夫夷侯劉義,居今湖南邵陽縣;
舂陵侯劉買,居今湖南寧遠縣;
都梁侯劉定,居今湖南武岡縣;
洮陽侯劉狩,居今廣西全州縣;
眾陵侯劉賢,居處不詳;
高城侯劉梁,居今湖北松滋縣;
復陽侯劉延年,居今河南桐柏縣,漢屬南陽郡;
鍾武侯劉度,居今河南信陽市,漢屬南陽郡;
湘鄉侯劉昌,居今湖南湘鄉市;
昭陽侯劉賞,居今湖南邵東縣;
承陽侯劉景,居今湖南邵東縣。
長沙王族劉氏各支,可以統分為兩大派:北派,主要分布在漢代南陽郡即今河南,河北一帶;南派,主要分布在漢代長沙國屬地,即今湖南各地及江西西部、兩廣北部地區。
長沙劉氏的這22個分支,僅一代便無子絕後的只有句容侯劉黨和洮陽侯劉狩2支;因罪僅一代就被殺滅國的有路陵侯劉童和攸輿侯劉則2支。其餘16個分支,有的襲封一代或數代便被削去封國爵位,降為庶民;有的終西漢時期一直保有侯國和爵位;舂陵節侯一支,則更發展成為東漢帝系正統。可見,長沙劉氏的絕大部分分支,均有後裔延續於世。後世著名的廬陵劉氏、南陽沮陽劉氏、安城劉氏、範陽劉氏等劉氏望族,都是源自西漢的長沙劉氏。
舂陵劉氏侯族是長沙劉氏也是整個西漢皇族中最為發達和最尊貴的一支。它發派始祖是長沙定王劉發的第十三個兒子劉買。
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六月壬子,劉買受封為舂陵侯,建侯國於零道縣舂陵鄉(今湖南省寧遠縣北),於是從長沙遷居中今湖南寧遠,肇基舂陵劉氏家族。
劉買在位4年,於公元前121年去世,被諡為舂陵節侯。
劉買的兒子,見於史書記載的有2個:長子劉熊渠,襲封為第二代舂陵侯,史稱舂陵戴侯;次子劉外,官任鬱林(今年內廣西桂平)太守。
第二代舂陵侯劉熊渠在位56年去世,傳位給嫡長子劉仁,此即舂陵孝侯。劉熊渠的另一個兒子劉利,則官任蒼梧郡(今廣西梧州市)太守。
當時的舂陵,是一個地勢卑溼,多山林毒氣,食邑僅476戶的偏僻荒遠的小侯國。歷代的舂陵侯族,都並不喜歡他們的這個封邑。第三代舂陵侯劉仁在位時,曾向朝廷上書,請求削減舂陵侯國的食邑戶數,以換取將封國遷居內地特許。他的請求得到了漢元帝的批准。
漢元帝初元四年(公元45年),第三代舂陵侯劉仁率領舂陵劉氏宗族從今湖南寧遠向北遷徙到南陽白水鄉(今湖北棗陽縣),僅留下次子劉昌俘居寧遠舂陵故地,以奉守祖先墳墓。
與此同時,舂陵侯族的分支鉅鹿都尉劉回和蒼梧太守劉利的家族也一同隨遷南陽白水鄉。
舂陵侯族北遷後,仍舊以舂陵為侯國名稱。
舂陵孝侯劉仁北遷南陽後,在南陽去世,由他的嫡長子劉敞繼位為第四代舂陵侯。
劉敞是一個比較優秀的皇族成員,他為人謙虛、節儉而好仁義,曾將父親留下的全部金銀財產都分給兄弟。他又還官任廬江都尉。後來,王莽篡權,排擠打擊劉氏宗室,在公元6年將劉敞調到長安,隨即又將他免職遣送回舂陵封國。不久,劉敞在舂陵去世,他的兒子劉祉因嶽父起兵反莽受牽連,被王莽逮捕入獄。舂陵侯國也在這時被王莽廢除。
王莽末年,以南陽劉氏為首的漢朝宗室掀起了大規模的反莽復漢浪潮,舂陵侯劉敞的嫡子劉祉也率領舂陵侯族子弟參加。更始帝劉玄建國後,恢復舂陵國,劉祉被續封為第五代舂陵侯,併兼任更始政權的太常將軍。入關後,劉祉更被升為定陶王。
更始政權滅亡後,定陶王劉祉逃回洛陽,隨即投奔劉秀,成為西漢宗室中第一個投奔劉秀東漢政權的人。
劉秀對劉祉的歸附非常滿意,就在建武二年(公元26年)改封劉祉為城陽王。
劉祉在東漢初頗受光武帝劉秀的恩寵,經常受到厚賞,後來劉祉病危,劉秀還親自前往探望。
劉祉在公元35年去世,被諡為城陽恭王,葬於洛陽北芒,年壽43歲。
劉祉的兒子,見於記載的有劉平、劉堅2個。劉堅在東漢初受封為高鄉侯,後裔不詳。劉祉的嫡長子劉平,原被光武帝劉秀封為蔡陽侯,後因違紀與諸侯王結交,被削去侯爵。
公元62年,劉平被漢明帝改封為竟陵侯,以奉守劉祉的廟祀。這樣,舂陵侯族的主幹族系,又從棗陽遷徙到今湖北潛江縣。
竟陵侯劉平去世後傳位給他的兒子劉真,劉真傳位給兒子劉禹,劉禹傳位給兒子劉嘉。劉嘉之後,這支舂陵侯族劉氏的嫡宗,就不見於正史記載了。
長沙南坪劉氏
始祖戊寅公,字漢江,龍圖閣學士,誥贈紫金光祿大夫,居江西南昌府豐城縣梓溪村白茅坪。傳十六世至福淵公,諱世驊,字靜深,號潛龍,行居三,明勅授承德郎,洪武初年因避兵燹由江西遷湖南長沙新康都南坪,子二:吉常、仲常,衍東西兩大房,傳七世,東房衍為三支,西房衍為七支。族譜草修於清康熙41年(1702),至1937年五修。康熙元年(1662)建祠於南坪善家嶺。派語:常啟長輝興,清元國盛凝,知文宣大烈,守典樹芳型,忠孝光前遠,詩書裕後深,本根固培植,蘭桂發餘馨。
長沙劉氏
始遷祖楚渙、楚敬、楚珍三公,明末清初時由江西遷居湖南長沙。楚渙支居河西八曲河劉家山,楚敬支居河東格塘劉家灣,楚珍支居河東劉四塅。民國間三支三修族譜,堂號九睦。
長沙河西楓梓塘劉氏
明洪武元年(1368),宗盟公與曉公、昭公由江西泰和縣鵝頸大丘水圳頭鎮上遷湖廣。昭公落業瀏陽;曉公落業寶慶城埠;宗盟公,字順承,號虔然,落業長沙河西楓梓塘,至五世衍為昌玉、昌吉、昌映三大房。族譜創修於清鹹豐2年(1852),光緒22年(1896)續修,1946年三修。派語:聖賢立文章,宗維泰祖昌,允人承必若,世國正增光,士彥傳經學,雄圖振漢邦,克家明俊德,忠孝樹綱常。
長沙、瀏陽劉氏
始祖普道公,隸籍江西豐城縣,明洪武2年(1369)其子漢銘公,字叔仲,別父偕弟新景,字南仲、上均,字文二遷湘,卜居湖南長邑洞田,後來三公又分遷各處:漢銘公居瀏北劉家邨、新景公居潦滸市,上均公居長沙旺衝。普道公祠位於劉家邨,建於清道光15年(1835)。清道光8年(1828)漢銘、上均二房合修族譜,光緒5年(1879)續修,1931年三修。均房老派:添思得祥文,世東再學榮,顯元高百孝,書香啟俊榮。銘房老派:北志必朝興,泰添福生春,俸令全忠孝,書香啟俊英。合派:善積家錫慶,德厚緒麟臻,心正身之寶,儒修國大賓,紹裘承裔業,發達永宜昌,富貴揚聲裕,蘭桂久騰芳。
長沙田坪劉氏 始祖筠公,字芳遠,南宋末年人,原籍江西瑞州府新昌縣,賜進士出身,除六科都給事,為潭州太守,卜居善化縣謀塘,四世祖亨高公,字蔚華,由謀塘沙渚分居三都田坪,為田坪劉氏一派祖。清光緒30年(1904)纂有族譜。班序:(自四世起)亨世元克廷,太正一明德,若能繼祖宗,可以定君國,孝友承先業,忠良慶上恩,文華開景運,經學啟家聲。
長沙延蒼劉氏
始祖顯然公,字體仁,號秀峰,江西人,元代官湖南潭州路教授,始佔籍長沙。至第三代銘、鑑、理三公,鑑、理二公遷湘潭。銘公,字明正,官靖安主簿,贈萬安知縣,為長沙始發祖。子孫田廬丘墓多在長沙萬壽鄉石迴嘴及河西鄉亭子廟、白虎塘、龍潭壩等處。祠堂始建於清乾隆54年(1789),位於省城北關外廂總鋪古鐵佛寺及東嶽廟西南隅,鹹豐間移置於本籍東鄉明道都七甲楊高衝。族譜始修於乾隆51年(1786),道光22年(1842)二修,1936年三修。派語:(自九代起)夫衍方大,世正卓昌,吉人宣立,介系用光,家承孝友,國本忠良,為善克永,守典必長。
長沙河西劉氏
始祖仕乾公,字正坤,明洪武2年(1369)由江西豐城梓溪遷居長沙河西,子二:至恭、至敬,衍為二房。族譜始修於清同治3年(1864),光緒33年(1907)續修。十五世孫國斌,字子梅,以軍功起家,官至記名提督。派語:仕至繼國,朝福廷時,子學之以,正大光明,輝映傳業,紹述詒經,本培孝友,世尚廉貞,英賢卓啟,景運煥興,廣延先澤,永振家聲。
長沙花山劉氏
始遷祖維綱公,明洪武間由江西吉安縣宦湘,開基於長沙縣新康鄉花山,再遷團頭湖。傳至五世,支分永乾、永高、永述三房。族人分布於寧鄉、益陽、華容、南縣、沅江、湘陰、湖北公安、石首等地。1933年五修族譜,堂號敦睦。至1948年,已傳23代,全族人口約3400人。清乾隆57年(1792)建宗祠於團頭湖。
長沙曲江劉氏
遷湘始祖吉公,明嘉靖末自江西吉安府安福縣徙居長沙尖山。次子崇明,攜子遷壽、弟崇博、崇厚,復自尖山轉徙善化河西六都曲江。1916年纂有族譜,堂號惇敘。
長沙大東茅巷劉氏
始祖天聲公,字上載,明朝江西人。傳四世至睿公,字沛楫,宦遊來湘,開基於長沙市。族人分布於長沙縣四鄉,益陽永樂、侍郎,寧鄉蓮花、石潭等地,以及華容、南縣、沅江、瀏陽、湖北等地。至1948年,已傳26代,全族人口約20000餘人。宗祠在長沙市大東茅巷。
長沙泉山劉氏
始遷祖極公,明初自江西吉水徙居長沙府善化縣六合山,未幾再徙邑之泉山。清宣統元年(1909)三修族譜,堂號傳經。
長沙花林衝劉氏
始遷祖浩公,明初自江西徙居善化湘江西花林衝。清光緒間三修族譜,堂號藜照。
長沙劉氏
始祖宋時器之公,傳十世至武德公,南遷來楚。清乾隆46年(1781)三房合譜,道光7年(1827)續修,光緒11年(1885)三修,1937年四修。
長沙劉氏
遷湘始祖允洪公,字芳萊,明成化間由江西瑞州府高安縣天寶遷居湖南省垣。遷善始祖文滔公,字必達,由省垣落業善化九都蛟溪劉家灣,後人世居十都萬福塘立山。
長沙劉氏
始遷祖知公,明天啟間由江西官長沙,致仕卜居河西七都鳳皇橋,隸籍善化。
長沙劉氏
始祖安公,字西庵,誥封振威將軍。二世祖宗禮公,字少泉,河南汲縣人,清康熙間官湖南辰州總鎮,誥授振威將軍。三世祖之邦公,字沛先,留寓湖南,隸籍善化。
長沙泉塘劉氏
始遷祖炳誠公,明洪武間自江西吉安府廬陵縣鳧潭圳上蟠龍山遷居寧鄉桑塘及蔡家塘等。清乾隆46年(1781)一修族譜,道光15年(1835)、同治6年(1867)、光緒19年(1883)、1918年續修。派語:賢能開鼎甲,忠孝煥南湘,定贊經綸茂,家聲萬世昌。
長沙劉氏
始祖子英公,原籍江西豐城縣,明任湖北荊州將軍,其孫應時公,字和宇,清順治初年自安化遷居善化。
長沙河西貫莊劉氏
始遷祖永瑞、永福公,漣公十三世孫,清康熙初自廣東始遷瀏陽萬家坊,後徙善化河西貫莊劉家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