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傳統曲藝在年輕群體中傳承發展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福州10月28日電 (黃雪玲)妙語連珠的福州評話、婉約纏綿的泉州南音、原汁原味的東山歌冊……26日至28日晚,第二屆福建省曲藝「丹桂獎」大賽決賽在福州開鑼。共有32家單位、20餘種獨具福建本土特色的曲藝類型、350餘名參賽者演繹的42部佳作上演巔峰對決。不少年輕人走近傳統曲藝,用自己的方式將傳統曲藝發揚光大,聽得現場觀眾們叫好連連。

  「南詞打動了我。」1989年出生的章白琳,此次比賽帶來的節目是南平南詞《樵夫精神顯忠誠》。她把自己和南平南詞的「邂逅」歸於一個「緣」字。大學的專業課是聲樂專業,畢業後以獨唱演員的身份來到南平市南詞藝術傳承中心,卻因為無意中看到傳承中心南詞傳承人的表演而喜歡上南詞。

  2014年,多次被南詞驚豔的章白琳正式跨行學習南詞,懷著敬畏的心情,全身心地投入學習,章白琳拿到了2015年福建首屆「丹桂獎」新人一等獎。

章白琳(左一)表演南平南詞《樵夫精神顯忠誠》節目。 巫曉波 攝

  「不少人對曲藝有種刻板印象,認為曲藝都是一些老人聽的,因而天生對曲藝有一種排斥感。然而多次去學校演出後,很多學生都覺得曲藝十分有意思。」對於南詞的傳承,章白琳不遺餘力,她經常和南詞傳承中心的老師去學校教學生說唱、樂舞、小戲,傳播南詞藝術。

  「小時候常常和奶奶一起去看歌仔戲,就算下雨,也會和奶奶撐著傘去,當時整個戲臺下只有我們兩個人。」從小就痴迷上傳統曲藝的鐘育賢,15歲就進入廈門的一所藝校進行學習。學啥都苦,尤其是曲藝。求學期間,藝校老師一句「藝海無涯,勇於攀登」讓他扛下了苦練基本功時遇到的所有疼痛。

  藝校學習五年後,是繼續讀大學還是進入劇團?鍾育賢選擇進入漳州市歌仔戲傳承保護中心學習深造。「因為太喜歡了。」憑藉出色的演技和多才多藝的表演才華,鍾育賢俘獲了一票年輕的戲迷、粉絲,這些戲迷經常自發地前往各地跟看他出演的劇目。

鄭明明(左二)參加了南音表演唱《古韻薪傳》節目。 巫曉波 攝

  此次,鍾育賢擔當出演閩南方言情景劇《木梳子》的男一號,演繹了孝順的入贅女婿阿成,事無巨細地照顧癱瘓嶽父的故事,動人的情節引得臺下的戲迷連連抽泣。他希望有更多年輕人關注傳統曲藝,走進劇場欣賞、了解。「作為一個曲藝人,能夠把表演呈現給觀眾,就是最快樂、最有意義的事。」

  在泉州土生土長的鄭明明,現在在當地的一所高校讀大三,學習南音專業,此次比賽參加了南音表演唱《古韻薪傳》節目。家裡的奶奶、姑姑都是南音的愛好者或是從業者,從小耳濡目染,對鄭明明來說,喜歡南音是一件很自然的事。

  小時候,鄭明明會跟著家人,前往印尼、臺灣等國家或地區進行表演。「小時候只是單純地覺得好玩,但在長大之後發現南音的對外傳播和交流的意義和價值非常大。」鄭明明希望為南音的傳播做出自己的貢獻,她會在一本專門的本子上記錄下對南音的思考。

  「很想去深入挖掘南音的魅力。」鄭明明覺得,雖然現在有很多前輩整理了不少關於南音的知識系統,但像奶奶這樣有豐富經歷的南音從業者,卻沒有人將那些寶貴的經歷進行記錄,她把這個計劃列入了自己的畢業論文中。

  此外,泉州南音傳衍千年仍然生機勃勃,如何對喜歡南音的孩子進行啟蒙教育培養,讓南音傳播更廣泛,在鄭明明看來,也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即使傳承了千年,南音仍是『活』的,它的力量是很大的。」

  對於年輕一代的崛起,福建曲藝家協會秘書長張旭給予鼓勵和肯定。他認為傳統曲藝有著深厚的底蘊和獨特的魅力,這些新一代「80後」「90後」的曲藝演員有朝氣、不怯場、肯專研,再踏踏實實地學一些傳統的活,一定會走得更遠。張旭介紹,今年福建還將成立福建曲藝家協會青年委員會,推動福建曲藝文化在年輕人中進一步發展。

  國家一級演奏員、福建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吳世安認為,目前國家對於非遺傳承有很好的政策支持,大環境是非常好的,傳統曲藝的傳承要從娃娃抓起,同時給新一代傳承人登臺表演的機會,豐富和發展傳統表演的形式,傳統曲藝將吸引更多的觀眾,也能打通傳承的渠道。(完)

相關焦點

  • 兩岸藝術家「雲端」牽手 傳統曲藝正發力
    南詞表演唱《九曲棹歌》東南網12月16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樹紅霞)以「守望相助、攜手前行」為主題的第十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近日在永安舉行,兩岸藝術家「雲端」相會,重溫共同走過的美好時光,探討新時代曲藝傳承發展路徑。
  • 兩岸曲藝家「雲」聚福建永安「歡樂匯」
    兩岸曲藝家「雲」聚福建永安「歡樂匯」 2020年11月27日 08:14:00來源:中國新聞網 >   中新網福建永安11月26日電 (林春茵 陸婧)「兩岸曲藝界交流近十年間,始終以展演交流來共同創新曲藝文化的新亮點為目標;在堅持保存曲藝藝術的地域性特色外,更在兩岸搭建了一座曲藝藝術民間交流的平臺。」
  • 【教育】搭建小小舞臺 傳承傳統文化
    搭建小小舞臺 傳承傳統文化——渝北區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小記近日,渝北區藝術進校園曲藝知識普及鑑賞課在漢渝路小學開課,來自重慶市曲藝團的表演藝術家為孩子上了一堂活潑又有趣的戲曲、曲藝知識課,豐富了大家的校園生活。
  • 傳承文化薪火 演繹曲藝新篇——漣水縣軍民小學蓮湘特色社團發展紀實
    目前,社團活動已然成為該校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為培養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特長提供了有效途徑。其中,蓮湘社團已成為該校的一張名片,蓮湘節目多次在各類藝術比賽中獲大獎,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促進學校內涵發展。
  • 傳承發展文化遺產——27位大師、非遺傳承人走進福建工程學院
    福建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吳仁華發表致辭。他對活動的隆重開幕表示祝賀,對遠道而來的各位藝術家表示熱烈的歡迎。吳仁華說:「文化遺產是人類智慧的寶藏、人類文明的橋梁、民族精神的紐帶。傳承發展我們的文化遺產,是增強文化自信,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條件。福建工程學院在漫長的辦學歷程中,積澱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 線上線下「看戲」雲南奉上傳統戲劇曲藝「盛宴」
    新華社昆明11月24日電(記者嚴勇)花燈戲《支巴籠》、壯族漁鼓《石頭開花》、滇劇《鼓滾劉封》……23日晚,隨著8場各具特色的劇(曲)目在雲南省蒙自市輪番上演,為期4天的雲南省第二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就此拉開帷幕,並首次通過線上直播方式與廣大網友「見面」。
  • 曲藝新秀湧現!第十四屆廣東省青少年曲藝「明日之星」選拔賽落幕
    本次大賽邀請了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牡丹獎獲得者梁玉嶸、楊子春、史琳,原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首席導演王曉,著名曲藝表演藝術家柴京雲,國家一級編劇、中國曲藝牡丹獎獲得者胡磊蕾,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曲藝牡丹獎獲得者陳玲玉,國家一級演員、著名粵語相聲表演藝術家黃俊英,國家一級作曲萬靄端,省曲協副主席、佛山市曲協主席鄭豔芬,著名粵語講古藝術家顏志圖等專家分別擔任綜合曲種
  • 「學院派」傳承讓「非遺」活起來——福建商學院探索非遺的傳承與...
    培訓班將福建省非遺項目中具有代表性的工藝美術項目作為研討交流內容,聘請多位行業專家為導師,45名學員是從全省各地的相關項目中選拔出來的優秀青年從業者。福建商學院校長黃斌在開班儀式上表示,此次培訓旨在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水平,增強傳承活力,弘揚傳統文化,提升傳承人群的當代實踐水平和傳承能力,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現代生活。
  • 美育視角下中華傳統文化的價值與傳承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指向,是國家文化方針政策的重要抓手,更是美育教育的核心內容。新時代美育肩負的責任已超越了藝術知識學習和技藝傳授,也承載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因此,有必要從美育角度,準確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內涵,探索其傳承路徑。
  • 兩岸曲藝歡樂匯十年:臺灣曲藝家籲「兩岸交流確有必要」
    「相聲表演跟在地文化有深刻關係,臺灣和大陸的相聲表演在口語中就有很多差異,對相聲演員來說,兩岸交流確有必要。」八鬥喜說演班藝術總監、臺北曲藝團資深團員朱德剛日前在臺灣花蓮如是說。11月25日晚間,第十屆海峽兩岸曲藝歡樂匯在福建省三明市永安市落幕。
  • 傳承嶺南優秀傳統文化
    市第四屆「紫荊花獎」戲劇曲藝大賽(赤坎賽區)現場。記者 林石湛 攝    為傳承嶺南優秀傳統文化、繁榮振興戲劇曲藝事業,並進一步豐富全區群眾文化活動,10月14日上午,市文化館、赤坎區委宣傳部、區文旅體局、赤坎區文化館(總館)等單位聯合舉辦了2020湛江市第四屆「紫荊花獎」戲劇曲藝大賽(赤坎賽區),赤坎區曲藝家協會等單位選送的14個本土戲曲作品輪番展演。
  • 道滘:「南國紅豆」展新姿 粵韻曲藝代代傳
    在廣州廣播電視臺《出新出彩更廣州》的跨年晚會上,道滘鎮青少年粵劇曲藝培訓中心、琵琶彈唱小樂手登上廣州南海神遊船,與粵曲名家陳玲玉同臺演出,展現出道滘粵劇曲藝文化傳承的繁榮發展。作為「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一直以來,道滘鎮以傳承弘揚傳統文化為己任,通過狠抓粵劇曲藝傳承、扶持粵劇曲藝團隊建設、打造粵劇曲藝文化品牌等,繁榮粵劇曲藝文化,使「南國紅豆」在道滘重新展現新姿。道滘學生與國家級大師同臺記者了解到,參加跨年演出的琵琶彈唱小樂手都是道滘鎮青少年粵劇曲藝培訓中心實驗曲藝團裡精挑的學員,大部分是道滘中心小學的學生。
  • 活動|雲南省第二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落幕,一起來看獲獎名單!
    11月26日,雲南省第二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在紅河大劇院落下帷幕。 經過專家評審,雲南省第二屆傳統戲劇曲藝匯演共評選出「傳承獎」13個、「優秀示範獎」6個、「優秀匯演獎」10個、「匯演獎」7個,以及10個組織獎和6個優秀組織獎。
  • 文旅融合促進山東傳統文化發展 「非遺」傳承再煥時代活力
    在禮樂和鳴中,舉行了盛大的祭孔大典,致敬先賢。誕生於山東曲阜的孔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徵,將相距1500餘公裡的齊魯大地和八閩大地連接起來,鑄造共同的文化記憶。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
  • 西安曲藝團招募曲藝人才,苗阜曾表態:有我在天不會塌
    除了影視行業之外,一些曲藝團體也遇到了一些挑戰,前不久,嘻哈包袱鋪高曉攀在直播中曾透露,徒弟靠跑網約車養家,嘻哈包袱鋪北京也僅有一家小劇場苦苦支撐,整個行業遠沒有大家看到的那麼光鮮,畢竟不是每一家小劇場都是德雲社,在沒有商演的情況之下,依舊能夠靠著綜藝節目等其他形式獲取不俗的收入。
  • 「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開幕 宋麗萍朱建偉嶽傑勇出席
    10月19日晚,「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開幕式暨國家級說唱文化(寶豐)生態保護實驗區專場演出在河南藝術中心文化廣場舉行。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宋麗萍、副廳長朱建偉,平頂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長嶽傑勇出席開幕式。 朱建偉在開幕式上致辭,宋麗萍宣布「河南省非遺曲藝展演周」開幕。
  • 武漢蔡甸非遺:讓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蔡甸區非遺工作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方針,深入挖掘非遺文化資源,不斷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力度,非遺保護工作取得新的進展和成效。站在這裡,猶如置身傳統文化的海洋。「伯牙子期傳說」是蔡甸區唯一的一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武漢市中法友誼小學是位於「伯牙子期傳說」發生地馬鞍山下的一所小學。2012年,蔡甸區文體局授予該校「知音文化」傳承教育基地稱號,並捐贈了10臺古琴。如今這10臺古琴成為該校進行知音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孩子們通過學習古琴知道了伯牙子期、高山流水和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
  • 年輕群體交流中必不可少的表情包如今代入到營銷中
    在現今中國社會發展環境中,有些在往常看很普通的舞蹈卻爆發出了一個驚人的傳播量,有些歌詞很奇怪的口水歌反而很洗腦很魔性,有些工作內容在特定的風格不同場景下卻變出了自己不一樣的效果,這些魔性的傳播信息事件在身邊隨處可見,也是我們年輕消費群體進行比較具有廣泛熱衷的生活學習樂趣。
  • 曲藝文明文化,現代曲藝,戲曲音樂的研究
    如劉正維的《說唱音樂創編十法》,將傳統創腔與現代作曲手法結合起來,把曲藝音樂創編總結為十法:一承、二必、三決、四得、五解、六求、七法、八欲、九忌、十趨。我在這篇長文中對十法作了具體論述:一承:既要繼承傳統曲目、曲牌、音樂素材、更要總結它們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經驗和必然規律,二必:創編必須新穎別致,必須曲美情深。
  • 老將新兵齊出手 福州曲藝雙璧「亮」了!
    福州晚報記者 翁宇民/文 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供圖  3年一次的福建省中青年演員比賽決賽正在火熱進行中,這場長達17天、近400位選手參與的賽事,可以稱是福建省藝術界最高規格的「大比武」。  代表福州曲藝「雙璧」參賽的福州評話伬藝傳習所,這一次亮出了怎樣的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