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帖》中諸帖都是書聖王羲之晚年所寫,此帖蘊含了王羲之草書藝術上的精華。《十七帖》對後世學書者的影響極為深遠,唐代以後的書法名家,對此帖無不推崇備至,刻苦研習,從此帖中吸取王羲之草書藝術的養分精華。
王羲之的《十七帖》雖為草書,但其用筆和結字都十分的規範嚴謹,《十七帖》因其藝術上巨大的影響力,其帖中很多字的字法已經成為一種標準,成為後世習草者在書寫時所遵循的一種法則。所以我們在學習草書時,王羲之的《十七帖》是我們難以繞過的法帖。對於如今的書法愛好者來說,王羲之的《十七帖》也是書法深入學習必須要涉及的一個帖,所以我們在《十七帖》的學習上是應該下一番功夫的。
在臨習王羲之的《十七帖》時,我們要講究方法,因草書有其自身獨特的藝術特點,這對我們的學習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在臨習《十七帖》時不能照搬臨習楷書和行書的方法,而是要重視讀帖。要將讀帖放在對《十七帖》整個學習的最重要位置。要先讀後臨,讀懂了再臨。我之所以強調讀帖的重要性,強調先讀帖,是因為對草書的學習,讀帖可以解決很多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在讀帖的過程中,首先可以熟悉並認識所寫的字。學習草書不能糊裡糊塗,下筆就寫,寫完後這個字怎麼讀,寫的是什麼自已都不清楚。我們在臨習《十七帖》之前一定要對照譯文,將帖中草書與正楷寫法相對照,一要知道帖中字是哪些字的草寫。二要清楚這些字在草寫時減省了哪些筆畫,這樣我們在下筆時才能臨得清楚,臨得明白,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臨《十七帖》前讀帖時,我們要逐漸了解帖中筆畫之間的連帶關係,要完全掌握一個字一筆寫完後,其連帶呼應的下一筆是那一筆,我們要清楚這對我們的學習很重要,因為草書所具有的筆勢間縱橫呼應的特點,不容許我們在臨帖時看一筆寫一筆,這樣的臨帖方式對我們學習草書來說非常的不可取。
我們在讀帖時應觀察到,《十七帖》中雖因其殘留的幾分章草之韻,導致字與字之間少有連帶,今草所具有的那種連綿之勢也少有顯現,但其字勢相連之意卻蘊含在幾乎每個字的最後一筆之中。《十七貼》中每個字的末筆收筆時都將筆鋒調整為下一筆的起筆狀態,都將今草的連綿之勢蘊含在筆端,而這亦是王羲之《十七帖》在藝術上所表現出的一大特點。
我們在讀帖時也應注意到,就王羲之所處的時代背景而言,《十七帖》所表現出的書法風格,可謂是妍美之極。王羲之的《十七帖》那穩健爽利的筆法之中,內含有極為豐富自然的意象。王羲之從鍾繇、衛鑠等他的老師們書法中所吸取的營養,被王羲之融合成典雅平和的風尚,而《十七帖》所具有的這些風格特點,正是我們在學習它時所應努力掌握的。
我們在讀帖時還應仔細領悟王羲之在《十七帖》中所努力想要表達的簡約之旨。以《十七帖》為代表的王羲之暮年時的草書,在點畫線條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簡約程度,王羲之在草書藝術上所表現出的在點畫線條上極致化的減省,實際上奠定了草書藝術的發展方向,也標誌著以象形為基礎的漢字書寫,從此逐漸抽象化,符號化。
我們通過對《十七帖》認真仔細的精讀,能感覺到王羲之草書藝術所特有的平和之氣。《十七帖》中各帖所表現出的筆墨情趣,完全發乎自然,這與晉人崇尚自然之美,與魏晉時期玄學中老莊藝術思想對王羲之的深刻影響有很大關係。在這種藝術思想的影響下,《十七帖》中的一筆一畫,一字一形都出於王羲之的信筆揮灑,而這種發乎自然的書寫亦將王羲之那超然物外,風神瀟灑的藝術境界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然,我們通過讀帖對《十七帖》在各方面的各種認識了解,最終還是要通過我們對《十七帖》的下筆臨習來反映出來。所以,下面我想結合自身的臨帖體會來談一談臨習《十七帖》時,如何解決在臨寫時容易遇到的那些問題。
在下筆臨習《十七帖》時,很多初學草書的朋友往往把握不好臨寫的節奏,這是很多初涉草書的學書者都會遇到的問題,而臨習時書寫節奏的把握,往往能決定我們學習草書最後所能達到的水平高度,所以把握草書學習中的書寫節奏非常重要。
趙子昂臨《十七帖》很多初學草書者,在習草之時如同飛鳥逃出了牢籠,如同駿馬散放到了一望無際的草原,他們似乎感覺擺脫了寫楷書、篆隸、行書等書體法度和規矩對他們的禁錮,他們要在草書這個書體裡盡情揮灑,縱橫馳騁。於是他們在臨帖之時一目十行,信筆揮灑,於一遍遍的通臨和浮臨中浪費他們寶貴的時間和精力,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他們只是學到了《十七帖》中字勢的皮毛,他們寫出的草書也總是停留在滿紙的淺薄與浮滑。
還有一些初學草書者,在臨習《十七帖》時,套用臨楷書與行楷的方法,戰戰兢兢,臨一筆看一眼帖,在每個字的每個筆畫的臨寫上行筆都慢如老牛,其臨寫的草書滿紙的遲滯與凝重,學來學去也沾不到半點《十七帖》所應有的那份飄逸與瀟灑。
《十七帖》正確的臨帖方法應該是先選擇帖中某一個帖或幾個帖集中臨寫,單貼突破,個個突破。待到對草書的筆法和結字的臨寫有所熟悉後,再將臨習擴展到《十七帖》中的其它帖。
對《十七貼》的臨習在逐漸熟練後,運筆節奏上應該快則快,該慢則慢,快慢結合,要保持一定的臨寫速度。要認識到慢節奏不是草書書寫的主旋律,過慢的書寫導致用筆的遲滯,這與草書所追求的流暢自然,縱橫揮灑的理念並不相符。我們還要知道,一味的快節奏運筆揮灑也不可取,過於偏重書寫速度,不重視提高線條的質感,會讓我們的點畫線條流於浮滑與媚俗。
要通過讀帖,事先將筆畫之間的連帶關係搞清楚,在臨寫之時,不要猶豫,要通過穩健爽快的筆墨,展現出《十七帖》的風格。《十七帖》中的用筆有提有按,「起筆必按、尖鋒順入,行筆必提、有粗有細」,我們要通過書寫節奏的變化體現出《十七帖》用筆上的這些特點。
我總結,臨習王羲之《十七帖》還需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要「散」:東漢蔡邕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散,並非鬆散,而是散淡胸懷,心無雜念,有平和之氣。我記得早些年請教老師如何學習此帖時,老師說:學王羲之的書法必須有一個安靜、祥和的心態,要沉下心來靜靜寫,才能進入和體驗王羲之的書寫狀態。
二是要「活」:學習《十七帖》時,筆法的運用上要使轉靈活,落筆自然,要方圓兼備,收筆輕快。筆下要有高雅之氣,要毫無拖泥帶水之感。
三是要「連」:這是整篇章法與氣息的問題。要氣韻流暢,氣息連貫。《十七帖》留有幾分章草之韻,大多字字獨立,牽絲相連比較少見,但筆斷意連之勢蘊含在筆端,所以臨寫時切不可寫一筆看一筆,應預先將帖讀透,下筆時數字一氣呵成。
結語:學習王羲之的草書《十七帖》,不能僅僅停留或滿足於對其用筆和結字乃至章法的簡單模仿,要努力薰陶王羲之書法中的那種典雅平和之氣,並於縱橫的筆墨揮灑之中,將這種氣質展示出來,能做到這一點,才能說我們的學習已經大有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