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中龍象,不激不厲、風規自遠」淺談如何臨習王羲之《十七帖》

2020-12-14 杉石

《十七帖》中諸帖都是書聖王羲之晚年所寫,此帖蘊含了王羲之草書藝術上的精華。《十七帖》對後世學書者的影響極為深遠,唐代以後的書法名家,對此帖無不推崇備至,刻苦研習,從此帖中吸取王羲之草書藝術的養分精華。

王羲之的《十七帖》雖為草書,但其用筆和結字都十分的規範嚴謹,《十七帖》因其藝術上巨大的影響力,其帖中很多字的字法已經成為一種標準,成為後世習草者在書寫時所遵循的一種法則。所以我們在學習草書時,王羲之的《十七帖》是我們難以繞過的法帖。對於如今的書法愛好者來說,王羲之的《十七帖》也是書法深入學習必須要涉及的一個帖,所以我們在《十七帖》的學習上是應該下一番功夫的。

在臨習王羲之的《十七帖》時,我們要講究方法,因草書有其自身獨特的藝術特點,這對我們的學習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在臨習《十七帖》時不能照搬臨習楷書和行書的方法,而是要重視讀帖。要將讀帖放在對《十七帖》整個學習的最重要位置。要先讀後臨,讀懂了再臨。我之所以強調讀帖的重要性,強調先讀帖,是因為對草書的學習,讀帖可以解決很多非常重要的問題。我們在讀帖的過程中,首先可以熟悉並認識所寫的字。學習草書不能糊裡糊塗,下筆就寫,寫完後這個字怎麼讀,寫的是什麼自已都不清楚。我們在臨習《十七帖》之前一定要對照譯文,將帖中草書與正楷寫法相對照,一要知道帖中字是哪些字的草寫。二要清楚這些字在草寫時減省了哪些筆畫,這樣我們在下筆時才能臨得清楚,臨得明白,才能做到心中有數,有的放矢。

臨《十七帖》前讀帖時,我們要逐漸了解帖中筆畫之間的連帶關係,要完全掌握一個字一筆寫完後,其連帶呼應的下一筆是那一筆,我們要清楚這對我們的學習很重要,因為草書所具有的筆勢間縱橫呼應的特點,不容許我們在臨帖時看一筆寫一筆,這樣的臨帖方式對我們學習草書來說非常的不可取。

我們在讀帖時應觀察到,《十七帖》中雖因其殘留的幾分章草之韻,導致字與字之間少有連帶,今草所具有的那種連綿之勢也少有顯現,但其字勢相連之意卻蘊含在幾乎每個字的最後一筆之中。《十七貼》中每個字的末筆收筆時都將筆鋒調整為下一筆的起筆狀態,都將今草的連綿之勢蘊含在筆端,而這亦是王羲之《十七帖》在藝術上所表現出的一大特點。

我們在讀帖時也應注意到,就王羲之所處的時代背景而言,《十七帖》所表現出的書法風格,可謂是妍美之極。王羲之的《十七帖》那穩健爽利的筆法之中,內含有極為豐富自然的意象。王羲之從鍾繇、衛鑠等他的老師們書法中所吸取的營養,被王羲之融合成典雅平和的風尚,而《十七帖》所具有的這些風格特點,正是我們在學習它時所應努力掌握的。

我們在讀帖時還應仔細領悟王羲之在《十七帖》中所努力想要表達的簡約之旨。以《十七帖》為代表的王羲之暮年時的草書,在點畫線條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簡約程度,王羲之在草書藝術上所表現出的在點畫線條上極致化的減省,實際上奠定了草書藝術的發展方向,也標誌著以象形為基礎的漢字書寫,從此逐漸抽象化,符號化。

我們通過對《十七帖》認真仔細的精讀,能感覺到王羲之草書藝術所特有的平和之氣。《十七帖》中各帖所表現出的筆墨情趣,完全發乎自然,這與晉人崇尚自然之美,與魏晉時期玄學中老莊藝術思想對王羲之的深刻影響有很大關係。在這種藝術思想的影響下,《十七帖》中的一筆一畫,一字一形都出於王羲之的信筆揮灑,而這種發乎自然的書寫亦將王羲之那超然物外,風神瀟灑的藝術境界體現得淋漓盡致。

當然,我們通過讀帖對《十七帖》在各方面的各種認識了解,最終還是要通過我們對《十七帖》的下筆臨習來反映出來。所以,下面我想結合自身的臨帖體會來談一談臨習《十七帖》時,如何解決在臨寫時容易遇到的那些問題。

在下筆臨習《十七帖》時,很多初學草書的朋友往往把握不好臨寫的節奏,這是很多初涉草書的學書者都會遇到的問題,而臨習時書寫節奏的把握,往往能決定我們學習草書最後所能達到的水平高度,所以把握草書學習中的書寫節奏非常重要。

趙子昂臨《十七帖》很多初學草書者,在習草之時如同飛鳥逃出了牢籠,如同駿馬散放到了一望無際的草原,他們似乎感覺擺脫了寫楷書、篆隸、行書等書體法度和規矩對他們的禁錮,他們要在草書這個書體裡盡情揮灑,縱橫馳騁。於是他們在臨帖之時一目十行,信筆揮灑,於一遍遍的通臨和浮臨中浪費他們寶貴的時間和精力,隨著時間一天天過去,他們只是學到了《十七帖》中字勢的皮毛,他們寫出的草書也總是停留在滿紙的淺薄與浮滑。

還有一些初學草書者,在臨習《十七帖》時,套用臨楷書與行楷的方法,戰戰兢兢,臨一筆看一眼帖,在每個字的每個筆畫的臨寫上行筆都慢如老牛,其臨寫的草書滿紙的遲滯與凝重,學來學去也沾不到半點《十七帖》所應有的那份飄逸與瀟灑。

《十七帖》正確的臨帖方法應該是先選擇帖中某一個帖或幾個帖集中臨寫,單貼突破,個個突破。待到對草書的筆法和結字的臨寫有所熟悉後,再將臨習擴展到《十七帖》中的其它帖。

對《十七貼》的臨習在逐漸熟練後,運筆節奏上應該快則快,該慢則慢,快慢結合,要保持一定的臨寫速度。要認識到慢節奏不是草書書寫的主旋律,過慢的書寫導致用筆的遲滯,這與草書所追求的流暢自然,縱橫揮灑的理念並不相符。我們還要知道,一味的快節奏運筆揮灑也不可取,過於偏重書寫速度,不重視提高線條的質感,會讓我們的點畫線條流於浮滑與媚俗。

要通過讀帖,事先將筆畫之間的連帶關係搞清楚,在臨寫之時,不要猶豫,要通過穩健爽快的筆墨,展現出《十七帖》的風格。《十七帖》中的用筆有提有按,「起筆必按、尖鋒順入,行筆必提、有粗有細」,我們要通過書寫節奏的變化體現出《十七帖》用筆上的這些特點。

我總結,臨習王羲之《十七帖》還需注意把握以下幾點:

一是要「散」:東漢蔡邕說:「書者,散也。欲書先散懷抱」。散,並非鬆散,而是散淡胸懷,心無雜念,有平和之氣。我記得早些年請教老師如何學習此帖時,老師說:學王羲之的書法必須有一個安靜、祥和的心態,要沉下心來靜靜寫,才能進入和體驗王羲之的書寫狀態。

二是要「活」:學習《十七帖》時,筆法的運用上要使轉靈活,落筆自然,要方圓兼備,收筆輕快。筆下要有高雅之氣,要毫無拖泥帶水之感。

三是要「連」:這是整篇章法與氣息的問題。要氣韻流暢,氣息連貫。《十七帖》留有幾分章草之韻,大多字字獨立,牽絲相連比較少見,但筆斷意連之勢蘊含在筆端,所以臨寫時切不可寫一筆看一筆,應預先將帖讀透,下筆時數字一氣呵成。

結語:學習王羲之的草書《十七帖》,不能僅僅停留或滿足於對其用筆和結字乃至章法的簡單模仿,要努力薰陶王羲之書法中的那種典雅平和之氣,並於縱橫的筆墨揮灑之中,將這種氣質展示出來,能做到這一點,才能說我們的學習已經大有收穫。

相關焦點

  • 每日書 草書界龍象之作——《十七帖》王羲之
    《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十七帖》風格衝和典雅,不激不厲,而風規自遠,絕無一般草書狂怪怒張之習,透出一種中正平和的氣象。
  • 王羲之《十七帖》,永遠的經典!
    然而今天我要向諸位書友推薦另一位草書大師王羲之。書聖王羲之的草書與其行書、楷書一樣,特出不群,氣象超然,對後世同樣影響深遠。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的代表作之一,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因此成為了學草書者必臨的神貼。
  • 碑帖乾貨丨臨王羲之的《十七帖》,竟然還能學日語?
    《十七帖》是王羲之的草書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唐蔡希綜在《法書論》中說道:「晉世右軍,特出不群,穎悟斯道,乃除繁就省,創立制度,謂之新草,今傳《十七帖》是也。」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它在草書中的地位可以相當於行書中的《懷仁集王羲之書聖教序》。
  • 王羲之《十七帖》背後的秘密,不愧為草書的巔峰之作!
    這是王羲之在《十七帖·積雪凝寒》帖中的一段。拿來說我寫這個讀《十七帖》的專欄也真是合適不過了,查了下起首第一篇的寫作時間是在去年七月的上旬,那一段得閒宅家,日日裡是聽窗外的林間樹杪上,蟬鳴一聲要比一聲高,便是覺得這光陰蕩蕩,歲月迢迢。寫到第二十篇時,已是去年九月的中旬,忽又忙亂起來,自後便停寫,一擱到如今,如今已是陌上花開,當可緩緩續寫矣。
  • 今日讀:王羲之《十七帖》之郗司馬帖
    關於王羲之《十七帖》《十七帖》是一部匯帖,以第一帖首二字「十七」名之。凡27帖,134行,1166字。其中的一些帖尚有摹本墨跡傳世,如《遠宦帖》、《遊目帖》等。唐宋以來,《十七帖》一直作為學習草書的無上範本,被書家奉為「書中龍象」。
  • 王羲之的一部「書法聖經」,總共943個字,被後人評為:草書之祖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長卷書法史上從梁武帝時期楷書,皇家便致力於搜集王羲之的法帖,這種「搜集」不乏巧取豪奪之舉,例如「蕭翼賺蘭亭」一事,到了唐太宗時期,皇宮內藏王羲之法帖總計有3000在數卷王羲之的法帖當中,其中最經典的一幅作品乃是記錄了王羲之從永和三年到昇平五年,這14年的草書信札。橫跨了整個王羲之的中晚年時代。
  • 啟功臨王羲之《十七帖》,被專家認為:差之毫厘謬以千裡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為卷首由「十七」二字命名。真跡已經遺失,現在傳世的這件十七帖是刻本。唐朝名士張彥遠在《法書要錄》中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頁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煌赫著名帖也。
  • 無田臨晉王羲之草書《十七帖》
    《十七帖》是東晉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十七」二字而得名,共二十九帖。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
  • 王朝賓:讀《遠宦帖》要注意摹本與刻本的區別
    信中「武昌」指鎮守武昌的陶侃,他是益州刺史周撫的妹夫。「老婦」是王羲之對其妻郗璇的稱呼。《遠宦帖》是王羲之著名法帖《十七帖》中的一帖。據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載,唐太宗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關中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
  • 文徵明小楷精到細膩,堪稱明朝第一,該如何臨?
    文徵明小楷師法傳承為鍾繇《宣示表》、王羲之《黃庭經》、《樂毅論》以及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還有虞世南、褚遂良、歐陽詢等,其小楷法度嚴謹純熟,筆鋒秀勁,精細工整,風格俊雅,筆筆到位,且節奏緩和舒展自如,疏能走馬密不透風,表現出高超的書法技藝。
  • 【碑帖觀止】書中龍象
    《十七帖》是王羲之草書代表作之一,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唐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了《十七帖》原墨跡的情況:「《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
  • 歷史上,誰臨寫《十七帖》比較到位?明代朱大有,學王羲之的高手
    王羲之的《十七帖》,是由王羲之寫給友人的29件書信手稿組成,1100多字,篇篇經典,算得上是書法史上草書屆的一篇寶典。這樣說吧,如果你想學草書,如果你想學好草書,《十七帖》是不容忽視的法帖之一。從書法學習角度來講,《十七帖》好在哪呢?
  • 今日讀帖:王羲之《十七帖》之龍保帖。筆下有親情,章法見欹正
    《龍保帖》簡介《龍保帖》為王羲之《十七帖》叢帖第三通尺牘。草書,僅3行,共20字。是王羲之與朋友互敘親情的一封信札。《龍保帖》在褚遂良《右軍書記》有記錄,惟「耳」作「早」字。從信中簡短的幾句話可見,王羲之還是挺重親情的,而且筆下流露著對親人的敬重與思念。「龍保」為王羲之的幼輩。「甚遲見卿舅可耳」的「遲」,《廣韻》解為「待也」。為期待、盼望之意。與王羲之《瞻近帖》裡的「喜遲不可言」同意。「至為簡隔」意味疏遠間隔太久。
  • 古代草書中的「無上範本」,讓歷代書家膜拜,堪稱「書中龍象」!
    為啥楷書的源泉也在這裡,其實晉、唐楷書所有的變化之道,以及用筆之道,皆能從《聖教序》中找到依歸!而在草書領域,也有這樣的一部「神帖」,此作便是大名鼎鼎的《王羲之十七帖》!這部帖堪稱中國草書領域當中的「王者」,歷代書法家無不膜拜之,稱得上是「千古第一品」
  • 王羲之書法全集
    是王羲之病中寫給友人的簡訊。該帖筆意神採超逸,書風沉著勁健,曾刻錄於《淳化閣帖》之中,是流傳有序的藝術珍品。《十七帖》▼《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
  • 王羲之書法全集欣賞
    乾嘔帖▼《乾嘔帖》,又名《如常帖》、《昨還帖》。縱14.1釐米,橫26.4釐米,共4行36個字,五代至北宋時期的臨摹本。國家一級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寫給友人的簡訊。十七帖▼《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
  • 王羲之 · 書法全集欣賞
    乾嘔帖▼《乾嘔帖》,又名《如常帖》、《昨還帖》。縱14.1釐米,橫26.4釐米,共4行36個字,五代至北宋時期的臨摹本。國家一級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寫給友人的簡訊。十七帖▼《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
  • 王羲之作品全集欣賞
    乾嘔帖▼《乾嘔帖》,又名《如常帖》、《昨還帖》。縱14.1釐米,橫26.4釐米,共4行36個字,五代至北宋時期的臨摹本。國家一級文物。是王羲之病中寫給友人的簡訊。十七帖▼《十七帖》是著名的王羲之草書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原墨跡早佚,現傳世《十七帖》是刻本。
  • 書法史上一部「草書神帖」,專家:練好這943個字,書法能有大成
    朱大有草書《臨十七帖》這件《聖教序》在中國書法史上影響極大,後世的書家當中,幾乎無人不從中吸取營養,而後卓然成家的。在草書領域,同樣也有這樣的一部「神帖」,地位等同於行書中的《集王聖教序》,這便是王羲之的《十七帖》。從梁代到唐代搜集的王羲之法帖一般以尺牘較多,於是皇家便將這些尺牘連綴成冊,一般以一丈二尺為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