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西亞文明的交流互鑑

2021-02-13 光明理論

聆聽光明 | 理論探索 · 學術前沿 · 人文關懷

上古西亞文明以兩河流域文明為代表,此外還包括古代伊朗文明、古代安納託利亞文明(以西臺文明為代表)、古代敘利亞文明(含埃勃拉文明、烏加裡特文明、腓尼基文明等),以及古代希伯來文明。古代西亞地區民族成分複雜,語言豐富多樣,地區間交流與衝突不斷,其歷史發展既有多樣性和多元化的特徵,又有楔形文字文化認同的因素,同時還有文明交流互鑑的成分。

大約公元前3200年,生活在兩河流域南部(今伊拉克南部)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用來書寫他們的語言蘇美爾語,直到公元75年左右楔形文字被遺棄,最終被西亞地區更為簡單的字母文字所取代。在上古西亞文明發展的三千餘年時間裡,楔形文字陸續被兩河流域北部的阿卡德人和胡裡安人、敘利亞的埃勃拉人和烏加裡特人、安納託利亞的西臺人、伊朗的埃蘭人和波斯人所借用來書寫各自的語言,形成了上古西亞文明共同的楔形文字文化圈,溝通了西亞地區的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鑑。

在諸多使用楔形文字的上古西亞語言中,阿卡德語是被使用最普遍、最廣泛、時間最長的一種語言。尤其是在公元前14世紀的阿馬爾那時代,阿卡德語不僅通用於西亞地區,而且也在埃及王庭被使用,作為整個中東地區的國際性通用語言。楔形文字所構建的上古西亞文化認同還體現在書寫材料方面,楔形文字最普遍的書寫材料是用黏土製成的泥板,書寫工具主要是用蘆葦製成的筆。正是泥板和蘆葦筆的巧妙組合,造就了「楔形」的形體,成就了楔形文字的神韻。

上古西亞地區民族成分複雜,包括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庫提人、阿摩利人、加喜特人、迦勒底人、胡裡安人、烏拉爾圖人、阿拉米人,伊朗高原的埃蘭人、米底人、波斯人,安納託利亞的西臺人、哈提人、魯維人,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埃勃拉人、烏加裡特人、腓尼基人、猶太人,以及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各民族之間既有衝突,也有融合。其中,民族融合是上古西亞文明發展的主流,民族之間的交流互鑑推動了豐富多樣的西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

公元前2334年,兩河流域北方屬於閃族人的阿卡德人南下,在首領薩爾貢的領導下徵服兩河流域南部,第一次完成了兩河流域地區的統一,他的統治區域從「上海」(地中海)到「下海」(波斯灣)。阿卡德人統一兩河流域之後,與兩河流域南部的蘇美爾人雜居,在阿卡德王國內,阿卡德語和蘇美爾語被共同使用,構成了獨特的蘇美爾-阿卡德文化。阿卡德統治者十分推崇蘇美爾文化,例如,薩爾貢將自己的女兒恩黑杜安娜任命為兩河流域南部重要城市烏爾的月神神廟最高女祭司,恩黑杜安娜通曉蘇美爾語,並且創作了大量蘇美爾文學作品,成為迄今為止世界歷史上最早留下名字的作家。再如,烏爾第三王朝時期,遊牧民族阿摩利人大量湧入兩河流域,與當地的蘇美爾人雜居,甚至很多阿摩利人擔任烏爾第三王朝的重要官職。同樣在烏爾第三王朝,來自遙遠的印度河流域的麥魯哈人定居在兩河流域南部的吉爾蘇城,形成了「麥魯哈村莊」,他們起了蘇美爾語名字,吸收了蘇美爾文化。民族融合的一個突出體現是政治婚姻或者外交婚姻,起自早王朝時期,一直延續到新巴比倫時期。比如,烏爾第三王朝國王舒爾吉娶了敘利亞地區馬裡的公主塔蘭烏蘭,烏爾與馬裡此後保持了長期的和平友好關係。大量阿摩利人湧入兩河流域,他們學習兩河流域的蘇美爾語,並且擔任烏爾第三王朝的重要官職,客觀上促進了敘利亞地區的阿摩利民族與兩河流域的蘇美爾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上古西亞地區的政治婚姻,是國家之間政治與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

到了亞述帝國統治時期,帝國疆域遼闊,東起伊朗高原、西至埃及、北抵安納託利亞、南達波斯灣;民族構成多樣,既有亞述人和巴比倫人,也包括西臺人、米底人、波斯人、猶太人、埃及人、阿拉伯人,甚至在亞述文獻中還記載有希臘人。許多非亞述人在亞述帝國內擔任政府職務,成為帝國重要的組成部分。亞述帝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制定了許多關於國家治理的措施,促進民族融合是其中的重要一項,也為後來的波斯帝國、羅馬帝國進行多民族統治奠定了基礎。

古代兩河流域地區缺乏石材、木材、金屬等資源,卻有著豐富的大麥、小麥等糧食資源以及牛羊等牲畜資源。人類對自然資源的不同需求,成為原始貿易進行的動因。

早在公元前七千紀,西亞地區便有了物物交換的原始貿易。最早的貿易物品是黑曜石,黑曜石作為文字發明以前的史前貿易的代表,不僅跨越整個西亞地區,還波及希臘世界和埃及,掀起了上古時期東地中海貿易的第一次浪潮。從公元前五千紀到公元前一千紀,青金石貿易成為地跨中亞、西亞、北非和愛琴海世界的主要貿易形式。產自阿富汗地區的青金石經過伊朗高原的陸路,或者經過印度洋-波斯灣的海路,被運輸到兩河流域甚至埃及,構成了上古西亞獨特的青金文化,與古代中國的玉石文化相呼應。此外,上古西亞產自不同地區的錫和銅,通過貿易結合到一起,被製造成青銅,開啟了上古西亞的青銅時代。上古西亞地區的跨區域貿易,溝通了兩河流域、伊朗高原、印度河流域、中亞地區、安納託利亞、東地中海沿岸以及埃及和希臘世界,在絲綢之路開闢之後,逐漸納入到溝通東西方的世界貿易體系之中。

上古西亞文化以兩河流域文化為代表,兩河流域著名的文學作品《吉爾伽美什史詩》最早由蘇美爾人創作,在大約公元前12世紀由巴比倫人辛萊克烏尼尼整理彙編成冊,成為阿卡德語的標準版本,並且傳播到安納託利亞和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區,相繼產生了史詩的西臺語版本和胡裡安語版本。其中,史詩中記載的大洪水故事,後來被猶太人和希臘人引用,演變成為著名的「諾亞方舟」和「丟卡利翁」的故事。古代兩河流域經典文學作品在西亞乃至更遠地區的傳播,推動了上古西亞各地區、各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也形成了以兩河流域文化為代表的上古西亞文化特色。除了文學,上古西亞在藝術和科技等方面也有諸多交流。例如,古代兩河流域特有的印章形式——滾筒印章(簡稱滾印),自大約公元前四千紀在兩河流域被發明之後,逐漸傳播到安納託利亞、敘利亞、伊朗高原等地,甚至遠及印度河流域,構成了上古西亞獨特的滾印文化圈。滾印作為商品交易的信用印證,也加強了古代亞洲西端的跨區域貿易發展。再如,安納託利亞西臺人的冶鐵技術,後來傳播到兩河流域地區和西亞其他地區,開啟了上古西亞的鐵器時代。

上古西亞文明從大約公元前3200年至公元前330年,歷經三千年發展史,最終被以希臘和羅馬文明為主的古典文明以及以阿拉伯文明為主的中古文明所取代。它以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為代表,構建了楔形文字文化圈,本著開放、包容的價值觀,為早期人類文明發展貢獻了一幅內容豐富多彩、多元文化共存的畫卷;它以小麥和青金石為代表,與上古東亞文明的水稻文化和玉石文化交相輝映,為絲綢之路的拓展以及更為深遠的世界貿易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一帶一路」倡議以及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上古西亞文明的積極因素和文化基因在今天將繼續閃耀著光輝,亞洲文明交流互鑑的步伐也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作者:劉昌玉,系浙江師範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系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後期資助項目「古代兩河流域政治婚姻史研究」〔19JHQ054〕的階段性成果)

相關焦點

  • 王健 羅愛玲:西亞文明與亞洲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鑑
    學術界特別是西方學術界對古代西亞文明與西方文明的交流融合關注較多,相形之下,國際學術界對古代西亞文明與亞洲其他文明,例如中華文明、印度文明、中亞文明等的交流互鑑的認識和研究則相對薄弱。事實上,主要通過古代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古代西亞文明與亞洲其他文明之間也存在著大量的物質、技術、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這不僅促進了亞洲文明的繁榮和發展,也對人類文明的成長與進步作出了巨大貢獻。人類的精神氣質往往取決於生命的早期,文明的特性也往往取決於文明的初期階段,古代西亞文明概莫能外。
  • 跨時空展現亞洲多彩文明 多角度詮釋交流互鑑價值 中央廣播電視總...
    跨時空展現亞洲多彩文明 多角度詮釋交流互鑑價值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高清主題紀錄片 《亞洲 文明之光》 新聞頻道 來源: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中文國際 2019年05月11日 16:04 A-A+
  • 「一帶一路」與中捷文明交流互鑑論壇在捷克舉行
    4月26日,由中國駐捷克大使館、光明日報社和捷克《文學報》聯合主辦的「一帶一路」與中捷文明交流互鑑論壇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捷克總統澤曼特為論壇發來賀信,表示「兩國的文化交流合作項目越多越好。我希望看到『一帶一路』除了經濟合作外,文化合作之路也能日漸繁榮」,「這個論壇是超越地理距離使我們彼此更加靠近的證明」。馬克卿大使在論壇致辭中介紹了兩國文明交流源遠流長的歷史和豐富現狀,表示:「捷克地處歐洲心臟,是『一帶一路』重要沿線國家,是不同文明交匯的地方。
  • 多彩而開放的古代西亞文明
    ,而忽視了西亞文明與亞洲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動。遺憾的是,由於近代以來西方國家對學術話語權的主導性作用,國際學界多關注於西亞文明與西方文明之間的交流互鑑,而忽視了西亞文明與亞洲其他文明的交流互動。實際上,古代西亞文明與其他亞洲文明之間也存在大量的物質、文化與技術交流。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鑑重要論述理論研討會...
    今天,舉辦「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明交流互鑑重要論述理論研討會」,為深入學習好《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為「尼山世界文明論壇」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副所長馮顏利研究員講到,世界各種文明都有其自身的價值,我們應該辨證地看待各種文明。只有推動文明交流互鑑,才能不斷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加強文明交流互鑑,這是文化自信的表現;堅持交流互鑑,才能更堅定文化自覺、自信、自強。
  • 國際儒聯文化傳承與文明交流互鑑座談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
    12月18日上午,由國際儒學聯合會主辦的文化傳承創新與文明交流互鑑座談會在北京師範大學召開。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劉延東出席大會並發表致辭。、儒學帶給文化傳承和文明交流的啟示、儒學與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闡釋和國際合作、中華文化與各國文化交流互鑑等積極建言獻策。
  • 文化互譯助力中外文化交流與互鑑
    在歷史長河中,佛經翻譯、科學技術翻譯以及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學作品翻譯有力推動了中外文化交流與互鑑。翻譯活動推動文化交流在佛經翻譯領域,以鳩摩羅什和玄奘為代表的翻譯家將古印度的佛教文化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只有交流互鑑,文明才可以充滿生命力,中國擁有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它能夠與多種外來文化相融合。
  • 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修訂版)
    上古西藏與波斯文明(修訂版)作者: 張雲 出版社: 中國藏學出版社出版年: 2017-12
  • 糯:民族社會文化構建與文明交流互鑑之視窗
    數千年前起源於中國長江中下遊的栽培稻,隨著人群的遷徙與流動,逐漸向周邊國家和地區傳播,並成為當地主要栽培的農作物和人們的主食,也構建了其社會文化體系和文明內涵。栽培稻大約在公元前350年經過朝鮮半島或從長江下遊渡海傳入日本九州,之後又傳入日本其他地區,逐漸取代了傳統的採集—狩獵生計,形成了日本的稻作經濟和稻作文化——彌生文化。
  • 「一帶一路與文明互鑑」智庫圓桌論壇:以文化擔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
    本次論壇以「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文化擔當」為主題,同天舉辦「『一帶一路與文明互鑑』智庫圓桌論壇」。論壇上,數十位文化學者、專家圍繞「一帶一路與文明互鑑」的話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中華優秀文化論壇在京舉辦。中國青年網記者 孫釗 攝為何重視文化自信從「文明特別是思想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
  • 交流互鑑,亞洲文明譜新篇——寫在亞洲文明對話大會開幕之際
    5月15日,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鑑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北京隆重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出席大會開幕式、發表主旨演講,並出席有關活動。展現亞洲文明綻放的多彩魅力,彰顯亞洲和世界文明交流互鑑、繁榮發展的美好願景。由中國倡議主辦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將是重新發現、振興與創新亞洲文明的重要時刻。亞洲各國以及域外國家共襄文明盛舉、共促亞洲文明進步,讓全世界看到一個繁榮發展的亞洲。
  • 浙江大學成立亞洲文明研究院
    為響應夯實共建亞洲命運共同體的國家重大戰略,推動亞洲文明交流互鑑的國際前沿研究,學校成立浙江大學亞洲文明研究院。研究院以構建「新亞洲文明觀」為目標,致力於打造文字語言的認知與變異、文物史跡的流變與保護、文獻典籍的環流與再生、文學藝術的理解與對話、文化理念的傳承與創新、文明思想的交融與共生等六大維度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為亞洲文明交流互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浙大方案、貢獻浙大智慧。任少波在致辭時表示,文明交流互鑑是人類增進互信、邁向未來的必由之路,高水平大學是促進文明交流互鑑的重要力量。
  •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推出高清主題紀錄片《亞洲 文明之光》
    、多角度展現了亞洲文明的演進脈絡,再現了亞洲在世界歷史進程中悠久燦爛、多元共生、交流互鑑的文明圖景。據介紹,依託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全球採編系統,《亞洲 文明之光》拍攝足跡涉及亞洲22個國家和地區,使用4K超高清技術拍攝,新拍內容中文化景觀、文物細節栩栩如生,打造身臨其境、獨一無二的文明體驗之旅。後期製作又通過三維動畫等各類技術手段,使文物「復活」,譬如公元前7世紀的西亞兩河流域浮雕、亞洲先民水利灌溉的場景都動了起來,給文明插上想像的翅膀。
  • 加強對外文化交流和多層次文明對話
    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鑑,因互鑑而發展。在文化強國建設過程中,我們既要致力於本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也要堅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鑑,以海納百川的寬廣胸懷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壘,以兼收並蓄的態度汲取其他文明的養分,在對話和交流中鑄就中華文明新輝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生命有機體都需要新陳代謝,否則生命就會停止。文明也是一樣,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交流互鑑是文明發展的本質要求。
  • 《中外5000年文明互鑑》上市 博覽人類文明發展長河中的吉光片羽
    □半島全媒體記者  孟秀麗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由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王其鈞編寫的別具特色的圖文歷史書——《中外5000年文明互鑑》。這是一本便於閱讀、信息量龐大的人類文明史冊。從史前文明時期到鴉片戰爭爆發前的近代世界,通過巧妙的時空融合與結構設計,豐富的圖片與形象的講述方式,帶領讀者博覽人類文明發展長河中的吉光片羽。從古至今,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或民族的歷史都不是孤立發展的。中華文明是世界歷史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了解世界文明史離不開中華文明史,而了解世界文明史也能夠讓我們更全面地認識中華文明。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更需要建立全球視野,培養更加廣博的歷史觀。
  • 文明互鑑,揭示歐洲領先的秘籍
    它對中西經濟文化交流有什麼作用呢?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了解歐洲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脈絡,加強中歐之間的文化交流,推動中歐文明互學互鑑。約翰.赫斯特的《極簡歐洲史》就是幫助我們快速了解歐洲歷史文化的一個很好的讀本,它將看似雜亂無章的歐洲歷史系統全面地呈現於讀者面前。
  • 《上古捲軸5:天際》設定介紹:魔神 波耶西亞
    《上古捲軸5》中的波耶西亞祭壇波耶西亞(Boethiah)是一名迪德拉(Daedra)君王(魔神)。
  • 首屆「中拉文明對話」:以文明交流互鑑促民心相通
    新華社南京11月19日電(記者高蓓、朱國亮)「每一個國家的文明都是『地球村』多樣性的一部分」「國家之間,工業現代化水平有高低,但文明沒有優劣之分」……正在江蘇常州參加第一屆「中拉文明對話」國際研討會的外交官、專家學者認為,推動中拉關係發展,應更注重文明交流和互鑑,促進民心相通。
  • 天南海北,同賀「互鑑書院」雲揭牌
    四川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兼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國家高端(培育)智庫中國南亞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委員,四川南絲綢路文化發展中心事理事長宋志輝教授講道,在「一帶一路」倡議之下,互鑑書院積極踐行跨文化交際和傳播,讓「文明互鑑」理念落地生根。
  • 搭建交流互鑑橋梁 2020世界劇院北京論壇「雲端」開幕
    我們將大力支持世界劇院聯盟的建設發展,期待大家以聯盟為紐帶,拓寬合作領域,共享有益經驗,共同推動世界文化藝術的傳播與發展,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應有的貢獻。」中國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張旭在開幕式致辭中表示:「本屆論壇聚焦疫情中的危機與機遇,探討世界表演藝術未來發展,非常及時也很有意義,期待大家深入交流分享經驗激發靈感,提出務實舉措,預祝本屆論壇圓滿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