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1日至24日,2020年度的冬季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在瑞士達沃斯舉辦。本屆年會將以「凝聚全球力量,實現可持續發展」為主題,再度聚集全球精英,聚焦世界經濟當前局勢與未來走向,共議促進全球發展良策。當前全球經濟面臨結構性挑戰艱巨,單邊與保護主義抬頭,地緣政治衝突風險升高,亟需各國攜手共進,重振多邊主義與全球治理,共促世界繁榮。
世界經濟有望弱勢回暖
2019年,世界經濟在動蕩曲折中艱難前進,延續去年後期的頹勢,增速由上年的3.6%大幅放緩至3.0%左右,跌至金融危機以來最低。但進入第四季度,世界經濟出現企穩向好跡象,企業訂單與消費者需求增多,全球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在連續6個月下滑後首次回升至50以上。市場信心再度回升,預計2020年有望實現3.1-3.4%的復甦性反彈,增速高於去年。
世界經濟企穩回升,原因主要有三:一是中美貿易戰有望實現停火。一年多以來,美單邊發動對華貿易戰,打擊消費者、投資者的信心,阻滯中美及世界各國經濟增長。2020年1月15日,美國總統川普與中國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白宮籤署了第一階段貿易協議。這一最大消極因素的消除,將大幅改善全球經濟環境,對全球經濟的正面意義不言而喻。此外,2019年12月中旬,英國鮑裡斯·詹森領導的保守黨大獲全勝,並趁熱打鐵,提交並通過了《脫歐協議法案》,英國與歐盟達成的協議即將立法生效,這使得圍繞「脫歐」的種種不確定性得以消除,有利於穩定市場預期和信心。
二是各國經濟刺激政策逐步生效。去年,各國加碼出臺了多項政策,以託底經濟增長。全球央行再現貨幣寬鬆潮流,30多家央行進行降息,為疲弱下行的實體經濟再度注入了流動性。一些國家還實行擴張性財稅政策、加大公共投資和進行結構性經濟改革,這有利經濟長期增長。這些政策經過一定的時滯,已在去年下半年產生作用,其後繼效應將繼續發酵。
三是主要經濟體企穩增長。美國經濟出現改善勢頭,消費增長強勁,拉動經濟擺脫2019年第二、三季度的頹勢。中國堅持高質量可持續增長道路,隨著一系列「逆周期」穩經濟措施出臺,預計2020年將維持6%左右的中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經濟的中流砥柱。歐洲經濟也將走出疲軟,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2020年歐元區將實現1.4%的增長,表現將略好於去年。印度、巴西、墨西哥、土耳其、南非、東協國家、中東歐國家等新興及發展中經濟體將擺脫去年的低增長,經濟顯著回升,成為世界經濟主要引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新興及發展中經濟板塊增長率有望從2019年的3.9%升至2020年的4.6%,遠高於發達經濟板塊的1.7%。
面臨艱巨風險與挑戰
世界經濟當前回升勢頭較虛弱,總體仍低於潛在增長率。構成全球經濟大半壁江山和主要增長引擎的「四大」經濟體(美、中、歐、日),在2020年及未來數年裡將維持中低速增長,這就決定了世界經濟較難回到之前的高速發展。其中,美國經濟經歷近120多個月的增長,已經進入景氣周期的尾部,未來經濟將放緩至潛在增長率水平。更主要的是,世界經濟進入「新平庸」歷史新階段,主要經濟體人口普遍老齡化,「後危機」時代生產性投資多年不足,各國貧富分化擴大,以及科技貢獻率下降等,導致全球經濟潛在增長率趨勢性走低,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硬約束」。
導致世界經濟下行風險的因素增多。一是國際金融風險持續升高。金融危機以來,各國持續大規模貨幣「量寬」,全球高負債、高槓桿、高資產價格等「三高」問題凸顯。目前,全球總債務超過世界GDP的300%,政府、企業與家庭負債不斷膨脹;但另一方面,世界經濟低迷,企業盈利前景黯淡。2019年全球央行再現貨幣寬鬆潮,國際金融結構性問題不降反升,系統性風險攀升,已成世界經濟重大隱患。
二是政策不確定性增大。貨幣政策空間已大幅縮小,並日陷「兩難」境地:進一步放鬆,則金融泡沫更加膨脹;政策收縮,又恐刺破泡沫,引發金融危機。財政寬鬆因債務存量高企,難有大作為。結構性改革政策由於面臨政治限制,「雷聲大雨點小」,遲遲未見起色,法國「黃馬甲」運動即是明證。各國刺激經濟的政策「子彈」已經不多。
三是單邊與保護主義抬頭。在「美國優先」旗號下,川普在氣候變化、自由貿易等領域不斷「退群」,在保護主義道路上漸行漸遠。美對華貿易戰雖暫告中止,但後繼發展仍有不確定性;同時,美與歐洲等貿易摩擦又開始升溫。在美「引領」下,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已陷癱瘓,全球民粹勢力抬頭,貿易與投資保護主義措施猛增。據「全球貿易預警」組織統計,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各種形式的限制全球跨國商貿行為的政策措施總數達到2723項,中國成為最大受害者。「基於規則」的全球多邊自由貿易體系遭受重創。
全球經濟秩序大動蕩大調整。作為全球霸權,美國日益「自私」「內顧」,提供國際公共產品的意願不斷減退,對「二戰」後建立起來的全球秩序穩定帶來巨大衝擊。2008年的金融危機,極大動搖了以西方自由主義為基石的國際經濟體系;而危機所激起的國際經濟貿易體系改革,在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既得利益集團」的軟抵制下,至今仍處在漫無邊際的「量變」之中。2019年,IMF第15次份額改革無果而終。隨中國等新興大國群體性崛起,現有霸權國與新興大國之間的博弈將日趨複雜激烈,地緣政治經濟衝突將持續增多。世界持續動蕩「失序」,全球經濟前景不明。
共推全球良治與合作
世界經濟靜水深流,在短期回暖的表象之下,長期與潛在的問題叢生,需採取措施,根治病灶。
首先,應加大結構性改革,應對結構性困境。當前世界經濟所面臨的,是周期性與結構性問題的重疊,僅有貨幣、財政、經貿等「逆周期」政策操作,無法解決全球經濟的穩定與增長之困。必須採取措施,推進結構性改革,以應對貧富分化、社會極化、債務高企、勞動人口萎縮、氣候變化以及新一輪科技產業帶來的各種挑戰等各種深刻社會經濟問題。
其次,彌合分歧,重建全球共識,共推全球治理改革。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須有百年未有之決心,採取百年未有之舉措。當前的全球經濟亂象,沒有哪一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獨自面。全球各國當務之急是凝聚共識,攜手合作,共克時艱,合力推動世界經濟重回增長與繁榮軌道。有共識,才能齊心協力應對挑戰。在這方面,習近平主席在2017年達沃斯論壇提出的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等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案,已日益為國際社會所接受,並得到越來越多國家的回應。中國不僅是新理念、新方案的提出者,更是踐行者,近年來,中國推出並大力開展「一帶一路」建設,以實際行動促進世界共同發展,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樣板」。
面對世界新變局,各國應該摒棄「冷戰」與強權思維,摒棄「一家獨大」的霸權道路陷阱,推進基於「共商共建共享」新原則基礎上的國際合作,促進包容、互惠、多贏和共同發展。作為最具世界影響力的國際論壇,達沃斯論壇向來是世界經濟發展與國際合作的風向標,期待新一屆年會再傳佳音。(作者系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金磚國家暨G20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