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闓運的辛亥年

2021-02-07 牛飲

宣統三年正月朔,湖南巡撫轉達清廷諭旨,為獎勵績學碩儒,科舉周甲(六十年前鄉試中式),特授王闓運翰林院侍講銜。傳統中國讀書人以中舉人、登進士與點翰林,為最輝煌的人生三部曲;青年未中進士,卻在晚年「跳級」做了翰林,對七十九歲的闓運來說,實在是一樁能娛暮景的樂事。

他善於搞笑,專為這事寫過一副對聯:愧無齒錄稱前輩,幸有牙科步後塵;按,「齒錄」即鄉試會試中式諸人的同年錄,又,翰林院俗以中式年分較早者為「前輩」,而闓運是特授翰林,孑立無朋,編不出同年錄,遂亦不能按部就班,找著自己的前輩。下聯則說光緒三十二年第二屆留學歐美畢業考試,畢業於美國菲力德非醫學院的牙科博士徐景文考列一等,賜醫科進士出身。此聯運用「今典」,十分妥帖,一時成為膾炙人口的談資。

既蒙特授,不能衣錦夜行,怎麼也得省城走一遭,坐坐上席,聽幾句吉祥話。闓運上半年鄉居,勤於著述,到了秋間,買船赴省,就是衝這個樂子去的。孰料八月二十一日,他率家人自湘潭來長沙,船才靠岸,就聽到「湖北兵亂」的消息。前天,即公元1911年10月10日,正是武昌首義的日子。

次日讀報,說黃興在漢口領軍抗敵,截斷河橋,闓運以為「頗有布置」。不過,其時黃興並未抵漢,傳聞有誤。闓運經歷過鹹同年間的太平天囯戰爭,與中樞的肅順,前敵的曾國藩左宗棠諸人都有深交,見慣戰亂,如今贊一句黃興,與當年稱讚李秀成有勇有謀,是相同的意味。在他心中,黃興終屬「賊黨」,或有一時的風光,終究歸於覆滅,武昌暫時淪陷,將來亦必光復。因此,聽到「鄂亂」的消息,他並不慌張,照常訪友宴客,照常與家人打麻將,照常自嘲與周媽(傭人之妻,與他關係曖昧)的關係,「如慈禧遇李連英」。

三十日,他去訪日本學者鹽谷溫(時從葉德輝學),聽說城中外國人「已半走」,仍然不慌不忙,發了一通感慨:「狐媚可取天下,鼠竊豈可取耶」?所謂狐媚,以他早年勸曾國藩揮師入京「申明祖制」以阻止垂簾聽政的事跡,大概能猜到他說的是慈禧太后。至於鼠竊,則是他把康梁與孫黃混為一談,誤以為這次「肇亂」是康梁戊戌變法失敗後發起「不自量」的「革命」。

明晨,他在左文襄祠門口,親聞「武夫傳呵」,說革命軍已經攻入巡撫衙門,再親見「須臾,滿城白旗」,他才知道,自己錯了,這不是一時一地的小變亂,而是改天換日的大事件。有點慌,因為,「餘亦為俘矣」;有點怕,因為,「在城,終為陷賊」也。此地不宜久留,走為上,可是,「至西門,不得出」,「至南門,已閉」,不得已,只能回到城北公寓,命兒子輩再探再報。

壞消息不斷傳來。長沙知縣被革命軍殺死,巡撫餘誠格(素交)棄城而走,譚延闓(前湖南諮議局長,世交晚輩)「從賊」做了參議院長。既無由求助於體制內高官,又不忍心徇從反體制的貴人,進退維谷。所幸七日後全城解嚴,趕緊離開長沙回到湘潭。

回到老家,也沒有什麼好消息。供職於釐局的老朋友找他,請寫信給譚延闓,證明自己「不與賊通」,他長嘆一聲,展示剛從省城傳來的《中華民國湖南都督府參議院規則》,告訴朋友,譚延闓就是參議院長。族孫被革命軍搶劫,向他求助,請幫忙報官,他只能說,「今無官」,但也「不可報賊」。常大淳(前湖北巡撫,與太平軍戰,自殺)的孫子來慰問他,一見,卻已剃髮,還說要往湖北投效革命軍;由此,想到譚延闓,想到劉長佑(湘軍名帥)之孫,都投了革黨,他不由慨嘆「世職從逆」,朝廷「恤賞全無報也」。更令他揪心的是,三個兒子,代懿、代功與代輿,先後剪了辮子,亦皆「從逆」。

他經歷的「洪楊之亂」,那麼慘酷,身邊也沒有這種現象,相較而言,從破壞程度來說,「辛亥之亂」要輕得多,時間也才幾天,世界這是怎麼了?「自來亂未若此,不亂之亂,如大亂也」。老同志碰到新問題,難怪他感到迷惘。

他給老朋友寫詩:「仙家樂雞犬,兒輩失冠巾」;描述目睹的亂象。他給自己寫詩,卻找不到合適的題目:「欲題七哀,無可哀;題為感遇,又不甚似;改題為悲憤」。終於,他給逃跑的巡撫朋友寫信,以新詞描寫「悲憤」,自以為準確表達了感受:「一時才彥皆無所措手,故家子弟半陷逆黨,我等以專制受累,復以共和被困。其不自由,由不能自立也。獨立不懼,乃真獨立。立則難言,不懼其庶幾乎」。專制,共和,自由,獨立,這些新名詞,如此混搭,更讓我們體會到闓運的迷惘。這是真慌了。

好容易捱過幾個月,民國成立,改換年號了。元年正月朔,他在日記寫下三個字:「不受賀」。次日,看到清帝遜位、袁世凱任總統的電報,他總算平靜下來,說:「清廷遂以兒戲自亡」;總結得很好。

清廷排擠漢人,皇族組閣,推遲立憲,不是視治國為兒戲嗎?武昌首義,孫黃宋諸元勳事先全不知情,即使身在現場的首義將士也沒能統一思想敲定開戰的準確時間,不是視革命為兒戲嗎?「打醬油」的立憲派諸君子也是毫無把握,半推半就,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不也是試政治為兒戲嗎?三方都玩過家家,總有一家要崩潰,而崩潰的原因,就看誰更「兒戲」。無疑,清廷得分了。

平復心態後的闓運寫了一句詩,恢復了所謂「帝王師」級別的判斷力,詩云:「並無豎子能成事,坐見群兒妄自尊」。上聯,他不將時代巨變歸功於革命黨,下聯,也不認為「亂黨」孫文(他在日記曾稱為「孫帝」)與「世兄」袁世凱(論輩分闓運為世凱父執)之徒真能底定乾坤。而在己,他則說:「請君莫灑新亭淚,且復清春指杏村」;所謂新亭之淚,謂東晉諸人被驅趕到江南,緬懷故國,「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不由得紛紛墮淚。闓運以為不必如此,因為,他對朝廷(自慈禧政變成功上位後的朝廷)早已絕望,對國人(自湘軍崛起後的爭利勝於立名的風氣)不抱希望,數十年來,純以老莊之法入世,遊戲人間,除了眼見的風險(如歲末缺錢度歲,兵亂易致戕身),再不以世事縈懷。

元年冬,宋教仁(時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返湘,參加闓運八十大壽宴會,轉達袁總統請湘綺先生主持清史館的建議。闓運怎麼應對的?其時他正要送女兒去上海,「怯於盤纏」,遂與教仁扯了一會兒史學淡——日記稱教仁「似講史學家,沈子培(曾植)之流也」——「即欣然應之」。

有朋友聽說闓運將北上,投詩相贈,勸他莫做「莽大夫」(以王莽喻袁世凱),闓運認為這是善意,「誠為愛我」。但是,在這樣的年代,莽與非莽,又何有界限可言呢?於是,吾人讀史,就知道中華民國清史館首任館長不是別人,就是王闓運。

相關焦點

  • 史林人物|王開林:湘綺老人王闓運的幽默
    民國初年,袁世凱決定聘請康有為擔任國史館館長,但康有為力辭不就,還放出狠話來:他要是修《清史》,袁世凱必入貳臣傳。這就讓袁世凱渾身不自在了。於是袁世凱退而求其次,請湘綺老人王闓運出山。王闓運雖以嘲弄的語氣質疑「瓦崗寨、梁山泊也要修史乎」,但他並未回絕。
  • 遊覽杜甫草堂(工部祠王闓運楹聯)
    王闓(kǎi)運(1833—1916年),晚清經學家、文學家。字壬秋,又字壬父,號湘綺,世稱湘綺先生。鹹豐二年(1852年)舉人,曾任肅順家庭教師,後入曾國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經書院。後主講於長沙思賢講舍、衡州船山書院、南昌高等學堂。晚年授翰林院檢討,加侍讀銜。辛亥革命後任清史館館長。著有《湘綺樓詩集、文集、日記》等。
  • 清代駢文漢魏風骨——淺議王闓運的駢體文
    晚清文學大家王闓運推崇八代文,駢文中漢魏體和齊梁體兼備,但其主要取向是典麗淵雅的漢魏文風。  王闓運注意到漢魏六朝文學的階段性特徵,不是籠統視之,而是分開評價。論詩,他將漢魏晉宋視為一體,齊梁至隋為一體,前者為五古正宗,後者為律化變體。論文,其《與楊莊書》中認為自劉宋以後,日加綿密。至齊梁純為排比,庾信、徐陵又加以抑揚,聲韻彌諧,意趣卻更俗。
  • 上海齊白石書畫院院長-少白湯發周解味王闓運與齊白石的師生交誼
    王闓運像《白石老人自述》(以下稱為《自述》)是一本耐人尋味的口述史自傳。書中齊白石自陳到,光緒二十五年(1899)正月,張仲颺介紹齊白石去拜見了王湘綺先生,此次齊白石便帶了詩文、字畫、印章,請先生評閱。湘綺先生說:「你畫的畫,刻的印章,又是一個寄禪黃先生哪!」
  • 辛亥雙十祭(谷山君辛卯年舊文)
    祭辛亥百年 辛卯,雙十日,百年誕辰,億兆漢同慶,九廟三神歆堙,朱明綠暗秋華筵。辛亥,震胡天,革命烈先,赤血復江山,百年指尖輕彈,垂眸而觀悲長嘆。殷商,銅鼎言,灼灼璀璨,周主八百年,禮治八方四面,中華文明成峰巔。春秋,戰國亂,諸子爭鳴,華夏大道瘓,五霸七雄興兵,欲統河山大道還。唯秦,滅六國,孤軍恃強,寡德安久治,兩代江山權傾,失正稱皇始河先。陳勝,吳廣起,天旨民意,霸王英雄威,高祖承天振漢,天下一統四百年。文景,四海治,天下晏然,匈奴遁陰山,衛張霍李除亂,犯漢雖遠必誅焉。
  • 辛亥精神永放光芒
    這種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捐國之軀,歷經千百年的淬鍊,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強大的不朽靈魂和優良傳統。可以說如果沒有110年前無數辛亥革命志士的拋頭顱、灑熱血,就不會孕育出中華民族覺醒的五四運動。回眸110年前辛亥期間,無數革命先烈前赴後繼、英勇獻身的感人事跡,讓我們的心靈深感震撼和自勵,辛亥精神不死,辛亥精神將永遠銘刻在中國革命歷史的高聳豐碑之上。
  • (辛亥百年)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中新社梅州10月9日電 題:辛亥百年之際探訪愛國志士丘逢甲故居  作者 楊草原 唐林珍 塗永平  廣東蕉嶺文福鎮逢甲村雖偏隅一角,但每天熱鬧非凡,海內外遊客紛至。因為這裡是著名愛國志士、傑出詩人和教育家丘逢甲的故鄉。  丘逢甲生命的最後十年正值辛亥革命時期,在這場偉大的變革中,他敢為人先,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 辛亥百年教育:雲蒸霞蔚的民國教育(三)
    1912年,中國就有500多種報紙;民國建立之初從掃除文盲做起,人才輩出,即使在抗日硝煙中,1931年至1937年間,小學生人數增長86%,大學生人數增長了94%。辛亥百年之慶典時期,又是諾貝爾獎摘果的金秋時節,然而俺們那人對此早已心灰意冷;不過在老一輩人的記憶中,中國離諾貝爾獎臺並不是那麼遙遠。民國清華大學的教授們,若當年不回去,很多可能已經得到諾貝爾獎了。
  • 1911辛亥年 毛澤東與蔣介石分別都在幹什麼?
    1910年夏,17歲的毛澤東鼓動親友說服父親,放自己到50裡外的湘鄉,進東山高等小學讀書,接受新學教育。
  • 廣州祭悼辛亥先烈
    主辦方表示,從去年開始,每年的清明前後舉辦這一活動,尋覓廣州的辛亥風雲史。記者了解到,今年掃墓紀念活動,分三天(3月17日、3月24日、3月26日)、三條支線(A、B、C線)進行,計劃祭掃32座墓地(群)的310位辛亥革命先輩,緬懷先烈之魂。其中的金國治、雷蔭棠、王昌、林寶宸和李鐵夫五位先輩的墓地是最新發現的。
  • 馬英九辛亥百年雙十文告全文:百年奮鬥·民主臺灣
    百年奮鬥·民主臺灣  ——在中華民國中樞暨各界慶祝100年國慶大會的談話           馬英九
  • 紀念日 辛亥及現代中國:為什麼革命
    編者按:似乎每年的10月10日,我們都要去回望百年前辛亥年的革命史。
  • 「品味蓮鄉」蓮鄉人文:湘綺先生王闓運
    (圖片來源網絡)·  正  ·  文  ·  來  ·  啦  ·王闓運(1833~1916),原名開運,字紉秋;中年改名闓運,字壬甫(一作壬父);50歲後改字壬秋。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應童子試,三十年入縣學,有文名。鹹豐元年(1851)與龍汝霖、李壽著等5人成立蘭林詞社,號「湘中五子」。六年,注《今古文尚書箋》,宗公羊學。七年,鄉試中舉。與曾國藩等湘軍將領交往,自許霸才,啤睨天下。九年,入京會試不第,寓居法源寺,受戶部尚書肅順賞識,任為家庭教讀,優禮有加。祺祥政變,肅順被殺,他避居各地,退而博覽諸子,箋注群經。
  • 細說「辛亥」日
    ◆ ◆ ◆ ◆ ◆比較有名的就是辛亥革命,因為坐下傷官的人天生有反抗領導和官府的傾向,所以辛亥年才會有人ZAO反,因為辛亥屬於傷官生財,◆ ◆ ◆ ◆ ◆辛亥日柱適合婚配的日柱婚配適合日是:甲子日、甲辰日、甲寅日、甲申日、甲戌日、乙丑日、乙卯日、乙酉日、乙亥日、丙寅日、
  • 奕劻在辛亥鼎革之際的努力與抉擇(下)
    這時奕劻已辭去內閣總理大臣之職,實際上已退居「幕後」,但因他的地位與聲望使其在清帝退位方面的影響力不可低估。幫助袁世凱復出並掌握清王朝行政、軍事大權後,奕劻還親自出馬勸說列強支持袁世凱。1911年11月15日,在日本公使伊集院拜訪奕劻時,奕劻尚對袁世凱充滿信心:「袁世凱昨日如期到京,今後一切政務,悉以該員是賴,以圖善後。今晨在皇上面前,袁世凱已與本人進行充分磋商。
  • 【方志四川•人物】田聞一 ‖ 辛亥四川大都督尹昌衡最後的歸宿...
    辛亥四川大都督尹昌衡最後的歸宿(四)​田聞一鄧小平指示:對尹昌衡要管1949年12月,成都和平解放了1912年,尹昌衡在康定就任川邊經略使,率軍進藏平亂時留影(田聞一 供圖)病中的父親要他們盡可放心,去東北大學,好好安心工作。
  • 辛亥元勳徐紹楨南京日記
    餘自民國元年出南京,不入南京者十四年矣,中間乘津滬車道經者亦不過三次也。是日下午五時抵南京,孫星【馨】遠聯帥派副官張世銘、機要處長萬鴻圖到車相迎,省長陳陶遺亦派員來,其他各機關文武人員,來者共二百餘人。餘下車即與清鄉總辦沈同午同車入城,偕至沈宅者五六十人。是日沈同午、張世銘、茅迺登三君在沈處張宴,席散即在沈宅下榻。
  • 辛亥百年論革命(下)
    辛亥時期,革命之所以成為時代潮流,與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前後,腐朽的清政府不願意、也沒有能力抵禦外國侵略、領導國內變革,淪為「洋人的朝廷」密切相關。有人說,如果說像辛亥革命這樣的資產階級革命是進步的,應當肯定。那麼,象義和團這樣對內受封建勢力操縱,對外蒙昧排外的行為,能稱得上是群眾自發反帝革命運動嗎?一百多年前,中華大地上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
  • 辛亥百年論革命(上)
    然而,辛亥時期的客觀現實,使得改良對內不能實現根本性的制度變革,對外無法化解深重的民族危機。改良的努力一次次遭到失敗,革命由此成為必然,「革命是歷史的火車頭」。近代中國的革命,是近代中國社會各種矛盾空前激化的產物。沒有一代代革命者前僕後繼,以革命的暴力抗擊反革命的暴力,怎能實現國家前所未有的統一,迎來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和平?
  • 辛亥之時,清朝有多少軍隊?為什麼一定要用北洋新軍?
    北洋新軍始建於1895年,清朝之所以會決定建立這支新軍則是受到了甲午之戰的刺激。淮軍一觸即潰,北洋海軍也全軍覆沒。不論是綠營兵,還是八旗兵,早就已經沒有了往日的輝煌,也都幾乎不堪一用。武衛軍在1900年之前就是清朝所控制的實力最強大的軍隊,也是支撐和維護清朝統治的根本。不過到了1900年之後,武衛軍除了跟隨袁世凱一同移駐山東的武衛右軍之外,幾乎全部折損。如此一來,武衛右軍就成為了武衛軍碩果僅存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