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漂白羅紋工藝巧
三江夏布數榮昌
中國人常說「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自有其道理。
沈從文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北齊張肅俗墓》中提道:「入居中原西北方諸民族,此興彼落,前後相繼約兩個世紀,衣食住行相互影響,極為顯著」。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白色薴麻布衣| 暱圖網
可見,在人們的居住環境、審美情趣和文化傳承方面,服裝作為載體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既蘊含了民族傳統文化,又展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據史料記載,在中國服裝發展史上,人類最早的「織物」是用麻纖維和草製成的。中國的麻紡織歷史比絲綢更為久遠。
《詩經·國風·陳風》中《陳風·東門之池》就有「東門之池,可以漚薴」的描寫。(註:「漚」指把薴麻長時間地浸漬在水中將其泡軟。)由此證明,周代已用自然發酵的方法對薴麻進行加工,距今已有 2600年的歷史。
麻絲| 《書記曬文旅·榮昌篇》截圖
薴麻是中國古老、舒適並蘊含了深厚文化底蘊的天然纖維,古人常將其通過20多道工序手工精心織成薴麻布,多用於製作夏令時節的衣服和蚊帳,所以又名夏布。由於薴麻纖維的特殊性,這種古老的傳統布料只能靠傳統手工技藝生產而世代相傳。
1000多年前重慶榮昌已在生產夏布,漢代就有「蜀布」的記載。榮昌夏布以潔白細膩、光潔度高聞名於世,從唐代開始夏布大量進貢皇家。
《新唐書·地理志》上記載,「昌州轄四縣:大足、昌元、靜南、永川,而這四縣中獨昌元(今榮昌縣)素產夏布」。這種夏布「輕如蟬翼,薄如宣紙,平如水鏡,細如羅絹」,成為皇室和達官貴族喜愛的珍品。
榮昌夏布 | 《書記曬文旅·榮昌篇》截圖
明末清初,湖廣移民到四川,帶來湖廣麻布生產經驗,與榮昌生產技術融匯交流,歷經數輩祖傳,工藝精益求精,技術不斷精進。
清康熙後期榮昌夏布才形成商品生產。道光時期經山西客商的販運,夏布又遠銷省外,山西客商壟斷此行業並將夏布發往全國,而這時正是榮昌夏布進貢皇家的關鍵時期,並開始銷往海外,成為中國最早出口的紡織品。
20世紀30年代,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給中國的紡織業帶來了沉重的打擊,夏布更是首當其衝。國際市場銷路被阻,大量洋紗、人造絲打入中國市場,一直沿用手工生產的夏布在一日千丈萬匹的機器紡織棉紗面前,被迫退隱於市。
02
兩匹換十萬自營進出口
獲稱內地「小香港」
1949年,榮昌黃氏夏布第六代傳人黃良謂走南闖北、漂洋過海,將榮昌夏布重新帶入國際市場,讓榮昌夏布從此走上了快速發展之路。黃良謂也因此國內外有名的「夏布大王」。
榮昌夏布| 《書記曬文旅·榮昌篇》截圖
民營企業家黃良謂的一生極富傳奇。他出生在榮昌一個偏僻的鄉村,那裡土地貧瘠,常年都可能遭遇夏季洪水,家裡窮得連公糧都交不起。
自然環境的惡劣,加上內心的「不安分」,黃良謂很早就開始走街串巷做生意。他做過邊貿,也養過家禽。
在改革開放初期,除了在農村還有少量夏布蚊帳之外,其生產和流通已瀕臨消失。上世紀80年代的一天,從隔壁隆昌縣傳來消息,有香港客商需要採購一批夏布。
捕捉到這個商業信息後,黃良謂立即付諸行動,作為中間商為香港客商收購夏布。他積極疏通和當地供銷社的合作,獲得資金上的保證。在收購環節,不講交情保質保量,因此生意越做越順。
中國夏布博物館還原的夏布交易場景 | 劉思明
為香港客商收購一段時間夏布之後,黃良謂已不滿足於一個小中間商的角色,開始尋找上遊資源。他打聽到這些夏布都是在隆昌火車站裝車發貨,於是來到隆昌,打聽到這批貨最終是發往深圳。
深圳作為特區,當時有著嚴格的邊防證制度。1987年,39歲的黃良謂辦了證件,扛著兩匹夏布隻身到了深圳。
偌大的城市讓沒有經驗的黃良謂傻了眼,哪裡才能找到夏布的買家?他在集市、口岸轉了很久,後來實在太累,枕著夏布在賓館旁邊的路上睡著了。
染色後的榮昌夏布 | 劉思明
不得不說黃良謂運氣不錯,一些在深圳做進出口貿易的港商恰恰聚居於此。一位港商一眼就看上了夏布,以每匹90元的價格買下這兩匹夏布。黃良謂最終成功搭上這根線,帶著裝有10萬元定金的密碼箱回到了榮昌。
此後十年,黃良謂在榮昌組織大規模的工廠化集中生產,他的榮昌夏布廠成為當地第一家自營進出口企業,經常都是用整車皮發貨,一個車皮的貨值在70萬美元以上。
黃氏夏布在最輝煌的時候,一度位居全市鄉鎮企業進出口排名前三,「家家織布、戶戶紡麻」的榮昌也成為內地的「小香港」,榮昌夏布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
03
浮生著甚苦奔忙
盛席華筵終散場
然而,這一場盛大的狂歡卻在短短十年後的一天戛然而止。
1997年7月2日,亞洲金融風暴席捲泰國。不久,這場風暴波及馬來西亞、新加坡、日本和韓國、中國等地。
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韓元暴跌 | 搜狐
亞洲多國的貨幣大幅貶值,衝擊亞洲各國外貿企業,造成亞洲許多大型企業的倒閉,工人失業,亞洲一些經濟大國的經濟開始蕭條。
雖然中國大陸在這次危機中幾乎不受影響,但對於主要出口日韓兩國、以產定銷、交易手段落後的黃氏夏布來說,這次危機無疑是滅頂之災。
傳統的夏布手工生產周期往往在3-4個月,再加上漫長的國際貨櫃物流運輸,根本沒法抵禦瞬息萬變的匯率波動。
黃良謂倉庫中的夏布不斷貶值,已經出口的產品又被外方拒收。那段時期,榮昌夏布的出口量下降90%,整個產業已處於崩潰的邊緣。
中國夏布小鎮| 《書記曬文旅·榮昌篇》截圖
1975年出生的黃秀英在四川外國語大學畢業後,並沒有回到榮昌,而是在主城的國有外貿公司工作。
1996年,現在的加合織染有限公司董事長黃秀英從父親黃良謂手中接過夏布傳承的「接力棒」,在堅守全手工織造工藝的同時,不斷創新開拓,使「加合夏布」老字號重新煥發活力。
加合夏布 | 加合夏布官網
04
奉命於危難之間
數項改革贏生機
父親黃良謂的工廠在1998年後已經瀕於倒閉,黃秀英回到榮昌時,工廠已欠下200餘萬的債務,與其說是接班,不如說是重新創業。
儘管與父親的經營理念並不一致,但經歷了一次金融危機的洗禮,再加上國有外貿企業的實戰經驗,黃秀英最終還是按自己的想法重新布局夏布產業。
黃秀英(右一)| 劉思明
首先,黃秀英引進在韓國、日本有一定市場的新品種原料。接下來,黃秀英將脫膠後的大麻原料交給農民,由農民紡成麻線,這也是她的第二項改革。
黃良謂過去採取的是工廠化的集中生產,而黃秀英採取的卻是以村級為單位的分散生產。這樣一來,既適應了農村的手工生產規律,又避免了產品的囤積。
黃秀英將原料交給農民,約定一定時間後回收麻線,然後進入織布、漂染等較為複雜的加工工序。
黃秀英(右一)| 榮昌新聞網
她正式成立榮昌加合織染有限公司。創立企業之初,對於從小成長在夏布之家的黃秀英來說,對當時夏布交易的「鬼市」混亂瞭然於心,於是她下定決心以自己的力量規範「鬼市」交易的市場秩序。(註:夏布交易多發生於凌晨三點,俗稱「鬼市」,這是多年流傳下來的麻線交易習慣。對於形成這種習慣的原因,民間流傳著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老百姓白天務農,只有晚上才會有時間進行交易,他們打著火把,星星點點猶如鬼火,故稱「鬼市」;第二種是因為晚上溫度低,空氣溼潤,麻的質量會保存得更好;還有一種是老百姓認為麻屬於陽剛之物,要在晚上陰氣重的時候交易,講究一個陰陽協調。)
「我在每一個鄉鎮的趕集口設點,把村民手中加工好的麻紗收集上來,同時為每位賣紗老人設立帳本,每一筆買賣的詳細支出清晰可見,帳本由賣紗線的老人帶回、可供查驗。」黃秀英開始在夏布市場闖出了自己的「新天地」。
收購麻線| 加合故事
完善了本地的市場秩序後,黃秀英看準時機,大膽將一家韓國企業引入榮昌,相當於將外海市場的需求直接在當地落戶。在外貿交易方式上,過去黃良謂是生產一大批夏布,坐地要價,一旦市場出現大的波折,企業往往應對無方。
黃秀英熟悉海外市場規則,她強調根據顧客訂單進行生產,儘可能減少庫存,同時規範了信用證、TT付款等國際市場標準的交易模式。
她還引進了韓國先進的夏布深加工技術,並且自主研發了生物發酵脫膠法和植物染色工藝,這也成為後來加合夏布能立足於夏布產業和紡織界的核心。
用了5年的時間將所有帳務還清,又經過幾年苦心經營,黃秀英的夏布生意最於站穩了腳跟。目前,加合夏布年出口產值達到8000萬元人民幣。
現在的榮昌擁有有夏布本土企業35家,出口企業55家,擁有從事夏布行業人員2萬人。
「繁榮昌盛好」2019中國重慶國際時尚周閉幕盛典 | 劉思明
2017年,榮昌實現非遺產業總產值31.39億元,出口創匯5500萬美元。
2018年,在全球經濟不振、貿易摩擦的國際背景下,榮昌夏布外貿出口依然取得較大增長,全年出口夏布類產品1億美元,同比增長18.1%。作為示範性代表企業,加合夏布在行業中的貢獻和領頭作用是有目共睹的。
05
師夷長技不忘初心
以創新謀振興
今年,黃秀英被評選為「改革開放40周年麻紡行業傑出人物」,她打造的加合夏布品牌也獲得中國紡織行業管理成果獎。
黃秀英的榮譽證書 | 加合夏布官網
「面對市場的大浪淘沙,如果得不到市場的認同,老字號品牌就沒有未來。」黃秀英說,「我們在堅守傳統工藝織造的同時發展夏布高端定製市場,而機器生產的夏布由於價格較低廉,容易被大眾接受,可發展成為大眾市場。」
黃秀英堅持「引進來」和「走進去」,充分學習借鑑國外的先進技藝,不斷改良生產機器,夏布織造技藝交流、合作與提升。
加合夏布展銷中心正門| 劉思明
在中國夏布小鎮的加合夏布展銷中心的「夏之源」展館門上有這樣一幅門聯:「承祠主之源革新尤重,啟黃門七代創業維艱。」創新是傳統企業振興的出路。
近年來,加合夏布通過將傳統手工藝與現代時尚相結合的方式,研發了夏布摺扇、夏布服飾、夏布畫、夏布香包等夏布產品,讓夏布走進千家萬戶。
加合夏布五行香包系列 | 劉思明
不僅如此,榮昌夏布產品還走進入了北京人民大會堂,走進了法國巴黎羅浮宮,走上了北京國際時裝周和紐約國際時裝周的T型臺,榮昌夏布攝影作品更被聯合國總部永久珍藏,越來越多的世界人民感受到了榮昌夏布的動人風採。
另一方面,作為榮昌黃氏夏布的的第七代傳承人,「文化傳承」同樣是黃秀英心裡最牽掛的事。
2018年,加合夏布與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重慶市婦女聯合會、區婦聯合作,創辦「媽媽製造重慶榮昌夏布合作社」。
同時,她還舉辦各種講座、培訓班和展覽,向廣大農村婦女、特校的學生傳授夏布手工技藝,幫助他們學會一技之長,實現在家門口創業的願望,助推榮昌夏布文化的傳承。
黃秀英 | 新華社
從「老黃」牌夏布到「加合夏布」,從地頭田間的「中國草」到走向國際的「世界紗」,榮昌夏布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市場化發展路徑。
「一匹布,不能只在藝術殿堂,要走進尋常百姓家」是加合夏布現在努力的方向。「我們的產品大部分都不貴,就是要讓老百姓都用得起祖宗傳下來的東西,非遺才能『活起來』。」黃秀英說。
「夏布手工製品培訓班開班儀式」上黃秀英講話| 加合夏布
在榮昌,政府和企業正在積極打造夏布小鎮,嘗試將文化和旅遊、地產、商業相結合。
黃秀英表示,將乘著政府大力發展民營企業的「東風」,繼續堅守傳承,以打造榮昌夏布非遺文化產業品牌的思路與決心,讓加合夏布老字號在繼承中得到發展,向世界打響榮昌夏布的「名片」。
她說:「曾經開啟國門與民族尊嚴的中國織造,也會成為今天我們實現中國夢的智慧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