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近代揭陽夏布與世界貿易
夏布又名薴布,是一種由苧麻加工紡織而成的布料。夏布主要作為夏天的暑衣和帳布,因為其質地清涼透氣,廣泛受到運銷地民眾的歡迎。揭陽夏布質地優良,是近代潮汕世界貿易的大宗商品,遠銷東南亞與東亞地區。
揭陽夏布歷史悠久,早在乾隆時期《揭陽縣誌》就記載:「夏布,粗者曰粗麻布,細者黃麻布。」可見,在清代中期,揭陽的夏布生產就已經非常普遍。到了近代,揭陽夏布更是與土糖成為揭陽外銷的大眾商品。1903年《大公報》稱:「潮屬揭陽土產以夏布、蔗糖為大宗。」1922年,日人安重龜三郎在其《南支汕頭商埠》一書中也稱:「揭陽作為砂糖和大米產地,並以夏布及相關加工產品著稱。」正因為如此,近代潮州地區所產夏布均標以揭陽夏布的名稱。
20世紀20年代初期迎來生產頂峰
從清代中後期開始,揭陽的人口總體上呈現了上升的趨勢。據統計,雍正四年(1726)揭陽縣人口為27106人,至民國二十年(1931)全縣人口達720000人,儘管歷朝歷代在人口統計方法上存在差異,但是揭陽縣人口激增卻是不爭的事實。人口增加的壓力使得榕江中上遊地區的土地得以開發,一些肥力較差的丘陵山地開始被開闢用來種植苧麻、甘蔗等經濟作物。人口的增長一方面為夏布生產提供了充分的勞動力,農村大量的女性都有紡織的經驗,她們在農閒季節便通過夏布生產獲利以彌補家用,1935年謝雪影在《潮梅現象》寫道:「其織工十九系屬閨秀,或中年失夫之寡婦,脫俗齋姨等。」另一方面,新開發的土地種植苧麻也提供了大量的原材料。
揭陽夏布生產的頂峰大約在20世紀20年代初期,據民國《潮州志》估算,頂峰時期潮州夏布計二萬餘件,值三百萬元,這其中大部分夏布便是來自揭陽。這一時期,江西、四川因為戰事原因夏布產能減少,世界市場對夏布的需求促使揭陽夏布不斷提升。本地的原材料供應已經無法滿足需要,於是來自國內和國外的原材料不斷進入揭陽,據統計,1920年至1923年,潮汕地區苧麻的輸入數量維持在70000擔以上。國內原料輸入地主要來自長江上遊地帶,經漢口、九江、嶽州等地轉運到本縣,此外,臺灣地區和東南亞地區的原材料也逐漸輸入揭陽,以滿足夏布生產的需要。這些原材料一般都是經過加工或半加工的產品。
夏布的紡織流程相對簡單,大致可分為三個程序:績麻、織造、漂染。這個流程全部由手工完成。績麻主要是將麻料績成麻紗,即去除麻皮取其麻質,先用水泡溼後暴曬,反覆數次後麻質漸白,再去除粗皮,之後由手工均分各縷,搓縷成紗線,纏繞為團;織造就是將紗線紡織成夏布,須經牽經環節後,將紗團繞在木架上,再置於織布機上,由貯存麻杼的梭子來回穿梭形成緯線,最終形成布匹;漂染就是將下機的夏布進行潔白處理,剛形成的夏布均帶有灰黃色,需要在漂洗房進行褪色處理,使之潔化。一般銷往朝鮮、日本的為原色布,而銷往其他各地的夏布則需要漂洗或染色。
夏布分二路遠銷至東南亞等地
揭陽夏布除了少部分內銷潮梅各縣外,大部分主要以汕頭港為集散地,向外貿易。按照商路方向,大致可分為「汕頭 — 香港 — 東南亞」「汕頭 — 上海 — 日本/朝鮮」南北二路。夏布商路大致與傳統潮州商幫的貿易網絡一致。
汕頭港作為內聯外通的外貿商品集地,在汕頭開埠之後便成為華南地區重要的對外貿易港口。揭陽夏布通過輪船運輸,源源不斷運送到世界各地。民國時期,揭陽專營夏布的商號眾多,據統計,1938年至1949年榕城共有36家商號經營夏布,除此以外,普寧、潮安、潮陽、澄海商人也紛紛在揭陽設立商號,比較著名的商號就有朱階記、黃萬隆、林祜記、林德記、許和成、吳瑞豐、光德成、謝復記、鄭成記、鄭和祥、陳生記等。這些大多採用聯號經營的方式運作,如謝祉衡的朱階記也在上海設立分號,成為上海潮州會館的董事之一。除了潮州商幫經營夏布外,一些買辦洋行如上海太古洋行也參與其中。
南路貿易的商人以「採辦潮州土貨」名義將揭陽夏布運銷南洋,再銷往暹羅、新加坡、南洋群島、荷屬東印度、英屬印度、土耳其、波斯、埃及、亞丁、菲律賓等地,受到所在地人民的歡迎。這些商號並不單一經營夏布,不少商號還經營僑批業。如澄海人周良的光德成商號除了經營夏布外,還經營僑批業,成為揭陽首設批業公會成員之一,並且在汕頭和東南亞地區均設有聯號批局。對東南亞一帶商業貿易十分熟悉。
北路貿易除了將上海作為中轉站轉賣日本、朝鮮外,在北方諸多港口城市均設有夏布商號。運銷日本的夏布一般經漢城中轉。路貿易較南路貿易比例更大,據1934年汕頭海關統計,運銷日本的夏布量為233擔,運銷朝鮮的夏布量為4755擔,而運銷香港和其他各國的夏布量僅330擔。可見,揭陽夏布的主要運銷地為日本和朝鮮。參與北路貿易的商人除了潮州商幫外,還有不少日本商人在汕頭港進行夏布貿易。
夏布外銷貿易除了帶來經濟利益之外,也促進了揭陽與世界各地的貨物和文化交流,如北路貿易中,帶回了北方廉價的黃豆餅,這為揭陽農作物種植提供了有機肥料。
「內外交困」致使夏布貿易走向衰落
1939年汕頭淪陷,外貿航路受阻,夏布的世界貿易處於停滯狀態。此外,隨著科技的發展,成本更低的洋布逐漸佔據了市場,這給揭陽夏布生產帶來了致命的打擊,紡織戶紛紛停產。但是戰爭和科技只是揭陽夏布貿易衰落的外部原因,至於內部原因大致有三。
一是產業結構失衡。20世紀20年代夏布貿易額急增後,其他商家紛紛轉向夏布產業,這大大提升了揭陽夏布的生產量,夏布廠家增長到數十家,日夜催工,粗造爛制的產品充斥其中,對揭陽夏布聲譽產生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外貿夏布退貨扣價、破溼賠償的現象時有發生。資本對夏布產業的輸入,使得產業結構失衡,影響到揭陽其他產業的發展。
二是缺少科技含量。揭陽夏布生產屬於勞動密集型產業,生產工人主要是廣大農村腹地的女性手工業者,長期以來她們都是農業勞動者,夏布的紡織對於她們而言只是作為一種家庭生活收入的補充,因此工業化難以實現。1924年廣東省建設廳試圖開展機器技術改進,但是始終難以推行,當成本更低的洋布湧入時,依賴傳統手工製作的夏布產業顯得異常脆弱。
三是貿易壁壘困局。雖然夏布在朝鮮、日本等地廣受歡迎,但是為了保護其商業利益,日本政府不斷提高關稅,至1924年,日本將夏布歸屬於奢侈品,稅率達百抽百。這場關稅風波引起了潮汕商人的強烈不滿,但是交涉無果。即便如此,國民政府也沒有降低夏布的國內稅率,揭陽縣商會多次向國民政府財政部和廣東省政府申請降低或者豁免夏布出口稅,這些請求也無法得到政府支持。
揭陽夏布的命運是中國傳統手工業品世界貿易的縮影。歷史再一次啟示我們,民族工業的發展應該著重提升貿易產品的科技含量,合理化產業結構,並且能夠及時有效化解貿易風險,才能使民族工業不斷發展。
(文章來源:揭陽日報)
(責任編輯:DF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