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萬•布寧在俄羅斯文學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視。他連接著俄羅斯十九世紀文學和二十世紀文學,連接著俄羅斯本土文學與僑民文學。他曾三次獲得普希金獎,1933年憑藉長篇小說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成為俄羅斯首位諾獎作家。
2020年11月13日,人民文學出版社在北京俄羅斯文化中心舉辦「朝內166文學公益講座」之「伊萬•布寧:愛過就是幸福」,以紀念伊萬•布寧誕辰150周年。
在活動現場,著名作家周大新分享了他四十年間閱讀伊萬•布寧作品的體會和感悟。北京外國語大學「長青學者」張建華教授總結了伊萬•布寧的藝術特色。播音專家潘鴻海先生在鋼琴伴奏下雙語朗讀了伊萬•布寧的三首不同主題的詩歌。
1870年10月22日,伊萬•布寧出生於俄國沃羅涅日省的一個破落貴族之家,因家境貧困,在中學只上了五年就輟學了,在大哥的輔導下完成了中學學業。他大量讀書,廣泛涉獵文學,並且很早就顯現了文學才華。8歲時,布寧寫下第一首詩,17歲時在《祖國》上發表了詩歌《鄉村乞丐》,加上之前發表的《悼納德松》和之後發表的長詩《葉落時節》,引起了文壇的注意。不久,布寧的名字就開始和列夫•託爾斯泰等知名作家出現在同一個雜誌上。1891年,布寧出版第一部詩集,那是他青少年時代習作的結晶。1894年他的第一部短篇小說《鄉村草圖》發表;1895年發表的短篇《走向天涯》大獲成功。1897年以《走向天涯》為題出版第一部小說選集並得到一致讚揚。1898年的詩集《在開闊的天空下》和1900年的小說《安通蘋果》《墓志銘》,為他贏得了更廣泛的榮譽。1902年伊萬•布寧接受高爾基的邀請到知識出版社工作。1903年因寫作詩集《葉落時節》和翻譯美國詩人朗費羅的《海華沙之歌》獲得俄國科學院最高獎普希金獎。1906年結婚後,他多次到歐洲和亞洲旅行。1909年俄國科學院再度授予他普希金獎,並宣布他為榮譽院士。1910年,伊萬•布寧第三次獲得普希金獎,並在這一年發表了他的重要中篇小說《鄉村》。1911年發表的《旱谷莊園》是繼《鄉村》之後的又一次創作飛躍。1920年伊萬•布寧乘一艘希臘小輪船離開俄國赴君士坦丁堡,經巴爾幹,最後定居法國。他在法國既當作家又當編輯,並在那裡度過了餘生。1921年,他的《舊金山來的先生》發表,在法國等國引起巨大反響。《紐約時報》上的一篇評論稱布寧是「一位重要的俄國作家」,羅曼•羅蘭更是稱他為「天才藝術家」。1925年,他的名篇《米佳的愛情》發表。1927年他在巴黎的《俄羅斯報》上首次發表長篇小說《阿爾謝尼耶夫一生》前四部,三年後由《最新消息報》發表第五部。1933年他以這部唯一的長篇小說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用很短的時間就花完了獎金中的12萬法郎,還收到了2萬份求助請求。1934年,著名作家庫普林就收到過布寧的救濟。二戰期間,他衷心祈願蘇聯勝利,在自己的別墅裡掩護了被法西斯分子追殺的人。1937至1944年,他精心創作了愛情主題短篇小說集《暗徑集》,他認為這部愛情小說集是自己最好的作品。1953年10月8日伊萬•布寧在巴黎逝世,遺體葬於巴黎市郊俄國僑民公墓。
1956年伊萬•布寧的作品首次在蘇聯出版。2000年,俄羅斯總統普京拜謁伊萬•布寧的墓並獻花。1973年蘇聯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國家級文學檔案《文學遺產》第84卷是布寧專卷,分上、下兩冊。2018年俄羅斯總統普京就下發了總統令,要在2020年舉辦一系列活動紀念詩人和小說家伊萬•布寧誕辰150周年,旨在肯定作家為俄羅斯文學以及世界文學做出的傑出貢獻,俄聯邦政府為此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
伊萬•布寧擅長抒情和哲思,他以詩人身份登上文壇,但在短篇小說領域頗有建樹,最後憑藉長篇小說獲得1933年諾貝爾文學獎。布寧的創作特色非常鮮明,可以借用他的一部作品——《輕輕的呼吸》來形容,布寧以他的文學創作給俄羅斯、給世界留下了「輕輕的卻又深深的呼吸」。
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布寧美文精選」系列。《布寧詩文選》中的46首詩和20篇散文展現了作家在詩歌和散文領域的最高創作成就,《布寧短篇小說選》精選了最有布寧個性色彩的17篇短篇小說,《暗徑集》是作家的自選集,也是他本人最滿意的作品集,全方位展現了布寧式愛情書寫。這套書延續了「屠格涅夫自傳體小說」「普希金經典文選」的風格,是小開本的精裝書,配有原版的插圖卡。
(燕都融媒體記者 宋燕)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燕趙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