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聽人討論的「大三元」,是指在古代科舉制的人才選拔制度下從最初級的鄉試經歷會試,殿試,三級考試全部第一(最後經過皇帝面試,欽點為狀元),連中三元才被稱為「大三元」 (不是麻將88番的大三元)
那麼這個難度到底有多大呢?
小編淺薄的盤點一下
一、鄉試
要達成「大三元」成就,要過得第一關就是在鄉試中獲得第一,相當於全省第一。鄉試也叫「鄉貢」、「解試」 是科舉三級考試中的最初一級(實際上在鄉試前面還有縣試,府試,院試三級初考,考中的為秀才,三級全獲第一稱為小三元),一般在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明朝的鄉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可不要小瞧這個最初級的考試,其重要程度不下於現在的高考,相當於省級的人才選拔,而且考中之後的含金量也非常高,鄉試考中的考生就是舉人了,(其中第一名為解元,第二名為亞元,第三、四、五名為經魁),舉人就有候補做官的資格了,所以我們著名的老童生範進在中舉之後會那麼興奮,老丈人都稱他文曲星下凡了。鄉試考生合格者才可參加次年在京師舉行的會試。
二、會試
大三元第二關是會試第一。會試就是真正的國考了,參見會試的都是之前各省通過鄉試的舉人,而且錄取率極低,明朝通常每屆會試只錄取300人左右。會試考中的稱為貢生,第一名稱會員,含金量極高。
三、殿試
大三元最後一關——殿試第一。殿試是科舉考試中的最高一級,又稱「御試」、「廷對」,由會試合格者參加。和我們想像不同的是,殿試並不是由皇帝親自面試,殿試也是筆試,只是少數情況下皇帝會親臨考場,公榜的時候,有的皇帝會親自宣布,大部分由禮部辦理。殿試通過後被稱為進士,進士分為三甲,稱進士及第,其中一甲就是我們都知道的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稱進士出身;三甲稱同進士出身。這是每屆考試中含金量最高的一批人了,像我們所熟知的王陽明,張居正殿試的成績分別是二甲第七和二甲第九,相當於全國第七名和全國第九名。進士及第很多都可以進入翰林院作為基礎官員,品銜雖然不高,但是已經進入中央系統了。
這樣看來,連續獲得鄉試第一會試第一殿試第一,達成「大三元」成就,是非常困難的。那麼明朝276年歷史有幾位大三元呢?
兩位:一個叫商輅,一個叫黃觀。
商輅
商輅是浙江人,明英宗正統十年(1445),商輅以浙江解元的身份進京參加會試和廷試,均取得第一名,達成「大三元」。
黃觀
黃觀就更厲害了,黃觀在縣試、府試、院試均是第一名案首,即小三元,在鄉試、會試、殿試又都是第一,合成大三元,是中國科舉歷史上唯一六場考試都是第一的人,堪稱千古考試第一人!時人贊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但是由於永樂帝朱棣篡權,黃觀不肯屈服,投江而死,名字被朱棣下令從登科錄中除去,直到萬曆年間才得還清白,追諡文貞。
以上就是小編對於中國古代科舉考試和明朝兩位學霸先賢的一些淺見,分享給大家。(喜歡的請點下關注,祝您開心快樂,不喜歡也希望您擁有美好人生)
最後祝願即將參加高考的學弟學妹們都能取得滿意的成績,不負多年努力!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