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給力,又多了一處要『打卡』的地方!」
在浙江大學,超高知名度的共享廚房「畢至居」是搶手的香餑餑,這裡廚具灶具一應俱全,只要自帶食材,人人都可下廚。
9月中下旬,浙大升級版的豪華共享廚房將迎來它的首批使用者,學生們還可以邀約學術大咖們共享午餐或晚餐。
「畢至居」,取自王羲之的《蘭亭集序》中「群賢畢至,少長鹹集,賢者齊集,濟濟一堂」之意。
浙大最早的「畢至居」建於2015年,設在浙大玉泉校區宿舍區,由浙大新宇、後勤處、學工部共同發起、組織,它既是一個溝通交流的場所,又是一個體驗生活的課堂。目前,浙大紫金港校區有13個,玉泉校區4個,西溪校區2個,科創中心1個。
在這裡,學生們可以休閒聚會、分享互動,也可以開展學術沙龍、團隊建設,更可以展現廚藝,體驗自己動手燒煮的樂趣。
今年增設的「畢至居」共享廚房有2個,均位於紫金港校區求是學院丹陽青溪學園內,其中1個開放式的面積最大,約80平米,相當於一個小型咖啡廳,可以容納約30人,室內裝修用的是七彩色,整個空間敞亮活潑。
而且配備整套廚房設備,蒸箱、烤箱、冰箱、電磁爐、刀具、打蛋器……來下廚的學生,通常需要在浙大學生公寓管理服務中心微信公眾號預約,在預約時段,自帶食材,就可以在共享廚房內直接開火做飯。不過,筷子碗盤和油鹽醬醋等常備調味料,也還是要師生自行攜帶的。
而共享廚房的衛生維護,則由浙大後勤保潔人員負責,每次活動學生繳納的20元,正是用於場地的精細化保潔和消毒。
「『畢至居』在我的校園生活中佔據了重要的部分。」漢語言文學專業大四學生吳涵韜曾去過三次,每次的歡聲笑語都成了他美好的大學回憶。
去年開學初,吳涵韜和10多個同學提早預約了他寢室樓下的畢至居。各自分工明確,有人購買食材,有人開鍋做菜,有人清潔灶具。「來自五湖四海的朋友們,製作了各自家鄉的特色美食,把一次線下的同學聚會開成了一場地域文化交流會。」
每個校區的「畢至居」都很火爆,需要提前預約。從開學季、考試季、以及各節假日,預約不上是常態。一個社團15名學生一起搶號預約,也未能如願以償。第二次,他們發動更多的人上平臺預約,才約到了其中一個「畢至居」。
根據預約記錄,有個學生在一個學期內,居然參加了十次「畢至居」活動,這位學生本人最大的感受不僅是廚藝的上升,同時也提升了與同學朋友們的社交溫度。
冬至是浙大學生最喜歡的節日之一,在「畢至居」,同學們一起包各種餡的餃子,捏各種顏色的湯圓。還有生日趴、老鄉聚會、考試周減壓聚會等,也常在這裡舉行。
浙大求是學院丹陽青溪學園輔導員劉玉娥曾多次被邀來「畢至居」參加活動,也曾做東請新生班長、團支書來這裡品嘗她做的菜餚。據她多年來觀察,同學們在畢至居做的最多的菜餚是紅燒肉、番茄炒蛋、可樂雞翅等常見的家常菜。在眾多品類中,火鍋最受歡迎。
在不少浙大學生眼裡,共享廚房不止是廚房,是與好友交流增進感情的地方,也是社團團建場地的不二之選。浙大化學專業博二學生趙奕達也曾兼職做輔導員,他說,想通過這個特別的空間,組織一些有煙火氣的學術交流、人生指導等,滿足同學們的生活學習需要。
「這樣的場所,不僅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聚會做菜的場所,增加了煙火氣,更重要的是增進了學生之間的人際關係,為我們的讀書生活增添了人情味。」吳涵韜說出了大家的心聲,他說,大學環境和學生生活都該是多姿多彩。而且學分制改革後,每位學生選的課程不一樣,同班同學線下碰面的機會不多,也缺少開展社交活動的契機,而「畢至居」則填補了這些遺憾。
「不僅是人際交往的場所,更能作為勞動育人基地、朋輩引領交流、學術午餐會等主題活動的『講臺』,發揮育人平臺的作用。」劉玉娥介紹,升級版的「畢至居」是打造幸福廚房的概念,啟用後將適用於各種場景需求,比如師生交流、組織團建、班會學習、課程講授、茶道花藝分享等;寬敞的場地、完備的廚房設備設施,能讓每個人參與其中,學習美食烹飪,在五味調和中感受生活的智慧。今後,還會定期地邀約浙大學術大咖們前來「畢至居」參加活動。
(內容來源:浙江大學)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