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曾潔 實習生 唐芷琪
「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評選活動辦得很好,我身邊的很多朋友都在熱烈討論,為心儀的地標投票。文旅是經濟的增長點之一,新地標評選活動有助於成渝兩地融合發展,我覺得封面新聞、華西都市報作為媒體很有擔當精神。」11月18日,「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標」頒獎典禮暨成渝文旅發展交流活動如約而至,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王小紅說。
四川大學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王小紅
王小紅教授自「成渝文旅新地標」大型評選活動啟動之初就開始持續關注,這位從事歷史地理學、歷史文獻學研究的學者,在擔任專家評審的時候,除了對候選榜單上的地標、人物認真評選,仔細翻閱候選地標的推薦理由,還對一些「成渝潮流新地標」頗感興趣,計劃跟著榜單去打卡。
在重慶出生,在成都求學和工作,王小紅教授對成渝雙城記的體會更為強烈。隨著交通高速發展,成渝雙城之間的時空距離大大縮短。「兩地文化同宗同源、生活習慣相似,未來可以打造文旅路線,協同發展。在此背景之下,評選成渝文旅地標的意義不言而喻。」
在王小紅教授看來,無論你是土生土長的川渝人,還是漂泊在外的遊子,或者只是一個熱愛生活、喜歡在路上的「驢友」,都應該關注這些榜單。上榜地標之中,既有大家耳熟能詳的熱門景點,也有新潮扯眼的後起之秀。大家可以跟著榜單去旅行,打卡那些鮮為人知的「隱秘的角落」;也可以把它當作一份「文化地圖」,將成渝文旅地標一網打盡,探尋那些眾所周知的地標背後的文化歷史深意。
作為一名專家評審,王小紅教授坦言,評選的過程給了她太多的驚喜,有的地標眾望所歸,得到了網友和專家的一致認可;有的地標由成渝兩地共同開發運營,同時也在兩地市民中深入人心;也有一些潮流新地標,她之前鮮有耳聞,這次卻眼前一亮。「這次評選很有『新』意,有些地標我已經拿小本本記下了,以後準備帶學生去考察背後的歷史地理文化內涵,來一趟說走就走的旅行。」
談及成渝文旅如何去融合發展,王小紅從專業的角度給予建議,讓成渝兩地有更多合作的可能,比如很多人喜歡李白、杜甫,可以設計一些路線,將成都、岷江、峨眉山、長江三峽等串珠成線,這一路既有優美的自然風光,更有深厚的中華歷史文化,尤其是巴蜀文化,是非常豐富的旅遊線路。
作為一個在成都工作的重慶人,以及一位研究巴蜀文化的學者,她直言不諱,成渝兩地應該共同發展,重視傳統項目再升級、潮流項目再推廣,整合資源,擴大影響,正如這次評選中湧現了「點石成金」「三生三世」等成渝地標組合一樣,實現「1+1>2」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