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六月份聽說「留學群」招募棋類比賽選手,一打聽是圍棋比賽,不甘心還特意追問了一下,是否也有象棋比賽,無果。還有點小失落,因為我不會圍棋,只會象棋。
和象棋的因緣可追述到五六歲時,父親教會了我基本走法和規則,還特意從圖書館給我借來了象棋參考書,那本書的名字記不起來了,但封面是一隻執棋子(好像是「車」)的手的特寫,前幾頁是棋壇名宿的題賀之辭。對當時用過的那副如指甲蓋般的小象棋子還有印象,棋盒子比巴掌還小。無奈歲月荏苒,如今這些棋書和棋子都不知在哪裡了。
父母沒有讓我走專業棋手的想法,當時自己也沒有上象棋班的衝動與「閒暇」。但自此象棋成了我的愛好,漸漸地在同學中成了「冠軍」。樹蔭下的棋攤成了我練棋的地方,《象棋世界》節目也伴隨了我的高中時代。後來隨著網絡的普及,「戰場」由棋攤轉到「雲端」,開始是在聯眾世界下棋。依稀記得在學習了張強老師的《布局疑形與攻擊》視頻後,棋力大有長進,對棋的理解也有明顯的提升。
十年前,在滿滿的留學行李箱裡,我仍然塞進了一幅較大的象棋,預想著沒事下下棋以解各種愁煩。可能是我的交際圈子較窄,我的華人朋友中愛下棋的人很少,其中老杜是我的棋友。他是出國務工人員,但象棋打破了我們的身份「界限」,隔三差五地就下上幾盤,一下就是半天。兩個孤獨的靈魂在對弈中忘卻了所有,但隨著老杜的回國,我有些惆悵,偶爾看看網絡講座,甚至有兩三年沒有碰棋子了。
在得知「留學有棋跡」象棋比賽時,七周的賽制著實讓我興奮,希望課餘之時,系統地準備準備,藉此機會再提高一下棋力。其實,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如此正式的比賽,心態上不免有些生疏和激動。幸好張強老師每周為我們做出指導,很多都是我前所未聞的內容。例如學棋的過程宜從殘局開始,漸次中局、開局。這些都是有見地的話,一般人也許很難理解。心態上,自從聽了「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後,馬上改變了我對象棋勝負的認知,沒有了負擔,反而更能發揮出實力。
期間,我還認識了同樣喜愛象棋的老陳、老李等人。老陳棋風穩當,以柔克剛,有時真是讓人發不出力來,找不到空擋,我是輸多贏少;老李棋風兇悍,有時邊喝酒或邊釣魚下棋,還都贏了對手,這股灑脫勁頭,真是我學不來的。有了這些棋力相當的好隊友參賽,團體的成績還不錯,隊員之間也都相互激勵,爭取拿個團體名次下來。
兩周前張強老師和高徒唐丹獲得了「深圳龍華象棋師徒雙人賽」的冠軍,高興之餘,寫了「名師高徒」四字,字寫得不雋秀,但對張老師、唐女史的祝賀是樸實的。
這次「留學有棋跡」活動,讓我「情動於中」,有了如下感想,故而「行於言」,假題為《聆聽張老師講棋有感,兼祝首屆留學有棋跡圓滿結束》:
天高海遠素秋天
博弈為之亦近賢
一句通明千古局
應知勝敗各暢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