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有棋跡——我與象棋的故事

2020-09-07 酷享傳播

我六月份聽說「留學群」招募棋類比賽選手,一打聽是圍棋比賽,不甘心還特意追問了一下,是否也有象棋比賽,無果。還有點小失落,因為我不會圍棋,只會象棋。

和象棋的因緣可追述到五六歲時,父親教會了我基本走法和規則,還特意從圖書館給我借來了象棋參考書,那本書的名字記不起來了,但封面是一隻執棋子(好像是「車」)的手的特寫,前幾頁是棋壇名宿的題賀之辭。對當時用過的那副如指甲蓋般的小象棋子還有印象,棋盒子比巴掌還小。無奈歲月荏苒,如今這些棋書和棋子都不知在哪裡了。

父母沒有讓我走專業棋手的想法,當時自己也沒有上象棋班的衝動與「閒暇」。但自此象棋成了我的愛好,漸漸地在同學中成了「冠軍」。樹蔭下的棋攤成了我練棋的地方,《象棋世界》節目也伴隨了我的高中時代。後來隨著網絡的普及,「戰場」由棋攤轉到「雲端」,開始是在聯眾世界下棋。依稀記得在學習了張強老師的《布局疑形與攻擊》視頻後,棋力大有長進,對棋的理解也有明顯的提升。

十年前,在滿滿的留學行李箱裡,我仍然塞進了一幅較大的象棋,預想著沒事下下棋以解各種愁煩。可能是我的交際圈子較窄,我的華人朋友中愛下棋的人很少,其中老杜是我的棋友。他是出國務工人員,但象棋打破了我們的身份「界限」,隔三差五地就下上幾盤,一下就是半天。兩個孤獨的靈魂在對弈中忘卻了所有,但隨著老杜的回國,我有些惆悵,偶爾看看網絡講座,甚至有兩三年沒有碰棋子了。

在得知「留學有棋跡」象棋比賽時,七周的賽制著實讓我興奮,希望課餘之時,系統地準備準備,藉此機會再提高一下棋力。其實,這是我第一次參加如此正式的比賽,心態上不免有些生疏和激動。幸好張強老師每周為我們做出指導,很多都是我前所未聞的內容。例如學棋的過程宜從殘局開始,漸次中局、開局。這些都是有見地的話,一般人也許很難理解。心態上,自從聽了「勝固欣然,敗亦可喜」後,馬上改變了我對象棋勝負的認知,沒有了負擔,反而更能發揮出實力。

期間,我還認識了同樣喜愛象棋的老陳、老李等人。老陳棋風穩當,以柔克剛,有時真是讓人發不出力來,找不到空擋,我是輸多贏少;老李棋風兇悍,有時邊喝酒或邊釣魚下棋,還都贏了對手,這股灑脫勁頭,真是我學不來的。有了這些棋力相當的好隊友參賽,團體的成績還不錯,隊員之間也都相互激勵,爭取拿個團體名次下來。

兩周前張強老師和高徒唐丹獲得了「深圳龍華象棋師徒雙人賽」的冠軍,高興之餘,寫了「名師高徒」四字,字寫得不雋秀,但對張老師、唐女史的祝賀是樸實的。


這次「留學有棋跡」活動,讓我「情動於中」,有了如下感想,故而「行於言」,假題為《聆聽張老師講棋有感,兼祝首屆留學有棋跡圓滿結束》:

天高海遠素秋天

博弈為之亦近賢

一句通明千古局

應知勝敗各暢然

相關焦點

  • 貧民區書呆子變好萊塢明星,電影《高校棋跡》熱血翻轉命運
    影視脫口秀三棲的金球獎提名演員約翰李古查摩(John Leguizamo)在電影《高校棋跡》(Critical Thinking)中自導自演,發揮影響力,拍出熱血的奇蹟故事。由於拉丁裔的出身背景,約翰李古查摩希望好萊塢有更多元的故事:「我們是美國第一大少數族裔,但鏡頭前的演員不到4%、鏡頭後的導演不到3% 、相關故事不到1%。」他以自身經驗撰寫脫口秀《怪胎》《拉丁歷史懶人包》等,獲得美國劇場界最高榮譽東尼獎以及艾美獎最佳綜藝/音樂節目個人表現。
  • 教育部「平安留學伴你行」系列活動在"雲端"舉辦
    人民網北京7月29日電(孫競)7月25日,由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指導、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與中國銀行聯合主辦的教育部「平安留學伴你行」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雲端"成功舉行。
  • 中國象棋典故和故事
    九、觀音雅號  客有嗜弈而常敗者.每與人弈.率行妄應.每致全師喪盡而合已.人以觀音雅號賜之.或問其故,始悉為觀音送子之歌后也,精座稱快不已。  十、彼不肯和  某氏喜弈而不甚精,但平生最忌言輸,或同其昨夜著棋之勝負,答曰:「昨夜我連弈三局完全無輸,第一局我不勝,第二局彼又不輸,第三局弈至殘局,我請其作和.但彼不肯。
  • 茨威格《象棋的故事》:普通人竟然可以戰勝象棋世界冠軍?
    然而,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莫過於茨威格的中篇小說《象棋的故事》。作者通過描寫普通人和象棋冠軍的對弈的過程,從而揭露了法西斯喪心病狂的殘忍手段,著實令人痛恨。故事的開篇,首先介紹了象棋世界冠軍的成長曆程。琴多維奇小時候因為智力低下,一直被大家稱作傻子。在別人看來輕而易舉的事情,他怎麼也無法完成。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養父發現了琴多維奇驚人的象棋能力。
  • 唐丹特級大師精彩傳記-無悔選擇象棋,那些不為人知的象棋故事
    所幸的是,從第一面開始,她就留在了我的鏡頭中,她的故事引起了我的關注,她的成長成為了我拍攝的一個焦點。唐丹,生在安徽巢湖的黃山小姑娘,很小就隨父母來到北京。爸爸唐世葉喜歡象棋,但帶領他走上全國少年兒童賽甲組冠軍的是王金國。她有天賦,也很幸運。報名進培訓班,遇到的第一個老師是張強特級大師的父親張登榮。14歲進入北京隊後,師從象棋高手王亞軍,一學就是三年。
  • 《象棋的故事》:走出規則的桎梏,方能迎來心靈的自由
    我將結合《象棋的故事》,從小說的創作背景、象棋代表的隱義及象棋故事背後的對生命的思考三個方面,詮釋茨威格終身的追求--追求心靈的自由。《象棋的故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完成。他在小說裡設置了一個「我」,在「我」的提醒之下,B博士恍然清醒過來,脫離了自己為自己製造的牢籠,並因此告別棋局,終生不再碰象棋,真正迎來了心靈的自由。如果茨威格的生命中也有一個如《象棋的故事》中那個「我」,或許也能如B博士一樣,重新走出規則的桎梏,迎接心靈的自由。
  • 酣戰全國 紹興這個地方勇創「棋跡」
    (原標題《酣戰全國,紹興這個地方勇創「棋跡」!》,原作者金國炳 何新海。編輯阮帥)【來源:浙江融媒體】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 關於象棋的起源,你知道這背後有什麼樣的故事嗎?
    就在前段時間,有關於象棋起源的爭論佔據了大眾的視野,我們知道象棋是起源於中國的,這一點是事實!但總有「象棋起源於印度」這樣的說法,那今天就來跟大家科普一下,為什麼說象棋就是起源於中國。後來關於象棋的演變順序則是:塞戲、北周象戲、唐代象戲、北宋象棋,定型於北宋末年。這一過程已由現在的證據而被廣大專家接受並逐步形成共識。但出土實物非常缺乏,如據古詞說「六博」是走在格子內的,倘若考古實物能證明此點,那麼「六博」起源說可成立論。可見古象棋具的收藏與考證對於象棋史研究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 象棋的故事
    再說,你的腦子如果根本不知道世界上曾經有過倫勃朗、貝多芬、但丁和拿破崙,那你不是很容易認為自己是一個偉大的人物嗎?這小夥子智力有限的腦子裡只有一個思想,那就是一連好幾個月他沒有輸過一盤棋,而且因為他根本沒有想到世界上除了象棋和金錢以外,還有其他有價值的東西,所以他有一切理由去自我陶醉。」 我朋友的這番話自然激發了我的好奇心。
  • 有棋友質疑我象棋教練的身份,那我就分享一下新加坡象棋教學日常
    有棋友懷疑我的象棋教練的身份,認為我冒充象棋教練。本人姓邱,新加坡華人,前新加坡國家象棋隊代表。退役後從事於象棋教學行業。目前在新加坡多所頂級中學擔任中國象棋教練,教棋時間長達10餘年。帶過的學生已超過2000多名,在我帶領的學生中,成績最好的都成為了新加坡國家象棋隊代表。為了消除大家的質疑,那我就分享新加坡象棋教學日常。
  • 留學有棋跡!2020年中國海外留學生網絡圍棋聯誼賽 激戰正酣
    為貫徹落實中宣部、國家體育總局關於推動中國圍棋文化走出去有關安排要求,充分發揮圍棋的積極作用,增強疫情期間世界各地中國留學生群體的身心健康,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助力海外留學生防疫抗疫,7月29日至8月19日,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與中國圍棋協會面向在讀海外留學生舉辦2020年中國海外留學生網絡圍棋聯誼賽
  • 象棋之道
    按照中國象棋的規則,被吃掉的棋子等同於「陣亡的士兵」,需要被移到棋盤之外。而在日本象棋裡,被吃掉的棋子相當於「被捕之後,歸降的士兵」,所以這些棋子可以重新「上戰場」。我的父親非常喜歡日本象棋,一直希望身邊能有個人陪他下棋,於是我自然而然的成了他的首選對象。由於從小學習日本象棋,我很快就達到了業餘三段的水平(距離專業棋手的水平只有一步之遙)。
  • 【光陰故事】劉孝行||象棋強手
    中國象棋歷史悠久,距今約有4000多年。至於象棋的由來傳說紛紜,比較可信的說法是,中國象棋被稱為「象戲」、「桔中戲」,系由先秦時代的博戲演變而來。戰國末期,盛行一種每方六枚棋子的「六博」象棋。唐代象棋有了一些變革,象棋只有「將、馬、車、卒」四個兵種,棋盤與西洋棋一樣,由黑白相間的六十四個方格組成。宋代,中國象棋基本定型,除因火藥發明增加了炮以外,還增加了士、象。
  • 象棋的魅力有多大,日本人這樣說:我沒死,就下象棋!
    賽制改革的工作,已經轉向自費參賽和提高辦賽補貼,並放開個人參賽,還會更多關注業餘和非華越裔群體;完善賽事體系方面,除了兩年一度的世界象棋錦標賽,近年我們新創辦了世界象棋公開賽、世界棋王賽、世界象棋青少年錦標賽作為現有賽事體系的進一步補充。本次的全球象棋雙人邀請賽,也是對豐富象棋世界性比賽體系的一次嘗試」。
  • 「團緣杯」天台縣首屆民俗體育象棋大賽,網絡最佳人氣團隊和個人評選!
    由浙江團緣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旗下車貴人汽車俱樂部,發起的「德藝民俗、聖地和合、奕耀棋跡 」首屆「團緣杯」民俗體育象棋大賽,分四個賽區進行比賽。比賽經初賽選出48名進入總決賽,最後評出總冠軍及其他優秀選手共8名。
  • IMSA大師賽幕後故事 衡水象棋協會從熱愛到專業
    象棋愛好者遍布大江南北,其中不乏投入精力辦賽搞活動的熱心人士,衡水象棋協會會長高兵就是其中之一。衡水象棋協會會長高兵高兵在衡水從事教育行業,也是象棋愛好者,2017年,高兵第一次贊助了衡水的象棋比賽,他回顧說,贊助比賽前我和棋友們差不多去了10次外地的比賽,借鑑辦賽經驗,不僅要當贊助者
  • 象棋:我心目中的2019十件大事
    每到年底,都會有各種各樣的媒體,評選各種各樣的「十大新聞」。今天象棋觀察也把心目中的2019年象棋十件重要的事,按時間順序作一羅列。也許它並不是「大事」,也許你並不認為它是「大事」,但正如今日頭條標誌語:你關注的,才是頭條。
  • 為什麼我討厭象棋軟體主播?
    首先,對於觀眾而言,他們的行為極大地扭曲了象棋作為一種智力運動的形象。這些主播一邊收著禮物、談笑風生,一邊輕鬆砍瓜切菜,絲毫不需要思考,下出來的棋天衣無縫,讓對手滿頭大汗無法應對。也就是說,下象棋並不比吃飯難多少,反觀那些純人特大主播,五六步棋的連將殺要左思右想看看對手有沒有解殺招數,軟體們只需要一秒就能想出一個完美的計劃。這還是象棋嗎?
  • 玉向立 :象棋,讓我的生命充滿活力(2)
    1998年邯鄲市教育學會光普特藝兒童智力開發專業委員會成立,「以棋育智」教學法從家裡走向了學校,從雞澤縣城走向了邯鄲市,從家長認同、縣領導重視,到取得市教委教育學會的支持,「以棋育智」教學法終於邁出了有歷史意義的、裡程碑式的關鍵一步。
  • 「山海青緣—我的留學青島故事」系列大賽在青舉行
    大眾網·海報新聞見習記者 翁豫迪 青島報導  12月11 日,青島市教育局在青島藝術學校舉行第二屆「山海青緣—我的留學青島故事」系列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