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全球市場優勢互補,多國商家和消費者都因此享受到巨大的紅利空間。例如,全球多國農民不斷感受到中國市場的價值,憑藉向中國出口大量農產品獲得利潤,而中國製造的許多商品已成為全球市場公認的,不可替代的代名詞。
事情的一個新進展是,據媒體12月22日報導,據悉,中國2020年料進口大豆逾1億噸,創紀錄高位。此外,今年中國的大豆壓榨量將達到9,260萬噸,並稱中國穩步復甦的生豬養殖業提振豆粕需求。分析認為,這就為全球多國大豆種植戶帶來了商機。
以美國和巴西的農民為例,海關數據顯示,中國10月進口的美國大豆數量幾乎是去年同期的三倍。10月從美國進口340萬噸大豆,較去年同期的114.7萬噸大增196.4%。9月進口量為117萬噸。中國10月同時買進423.3萬噸巴西大豆,較去年同期的379.3萬噸增加11.6%。9月進口巴西大豆725萬噸,南美大豆季節即將進入尾聲。而早在今年7月時,芝加哥期市CBOT大豆期貨收高,也是受中國買家再次購買美國大豆的提振。
這就不難理解,美國和巴西等多國農民一直依依東望,有美國農民表示,中國市場很重要,我們離不開中國市場。再以俄羅斯農民為例,俄羅斯衛星通訊稍早前援引俄羅斯農業部副部長謝爾蓋·列文表示,到2024年,俄葵花籽油生產商可滿足中國和印度市場的大部分供應。
列文在題為《俄羅斯油脂產品對印度和中國的出口:成功戰略》會議上說,「中國和印度的人口收入不斷增長。因此這些國家的消費市場正逐漸從更為廉價的植物油轉變為葵花籽油。」「到2024年,俄羅斯生產商很有可能佔據中國的大部分市場,份額將達到50%,在印度的市場份額將達30%。」這一預計,也是俄羅斯農業經濟正在取得繁榮和突破的一個佐證。
這一跡象表明,俄羅斯農民也正受益於中國市場的購買力。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俄羅斯農業領域的出口份額已佔到該國天然氣出口份額的四分之一,俄聯邦也表示,農業正在成為俄羅斯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顯而易見的是,這離不開中國市場。
上述跡象正是全球多國農民不斷受益於中國市場的縮影,與此同時,全球多國消費者也正受益於經濟全球化趨勢下,中國優質商品為其生活帶來的無限便利,中國製造的許多商品也為人類應對新冠疫情發揮了重要作用,並一度成為全球經濟硬通貨。
例如,目前已知的,中國已向各國提供了2000多億隻口罩、20億件防護服、8億份檢測試劑盒。也就是說,2000多億隻中國口罩等醫療物資運抵全球。在這一過程中,美國,英國,法國,德國,加拿大,印度,俄羅斯等多國派出了飛機直接到中國提貨的現象也屢見不鮮。
再以美國市場為例,據統計,截至11月22日,中國已累計向美國出口口罩約394.3億隻,外科手套約8億雙,防護服約6.5億套,護目鏡約4676.2萬副。僅口罩一項,相當於每一個美國人都從中國獲得了約120個中國生產的口罩。也就是說,目前已知的,394.3億隻中國口罩運抵美國。
而早在今年3月時,美國多個州上演爭搶中國企業生產的呼吸機的一幕幕就更加說明問題。當時有中國呼吸機企業表示,訂單就像雪片一樣飛來……這也說明,中國製造的許多商品已成為全球消費者高度依賴,不可替代的象徵。無獨有偶,美國《紐約時報》12月14日報導,美國人正狂掃中國貨,其交易規模大幅增加。
值得一提的是,西班牙媒體報導稱,今年2月至7月,中國與全球醫療產品貿易相關的數字從8億美元的逆差變為360億美元的順差。醫療用品出口量激增或許解釋了中國商品貿易順差為何在同一時期增長了64%。同期,發達國家的醫療器材進口量飆升。
數據顯示,美國醫療用品貿易在上述階段下降了約20%,從而導致美國2月至7月商品貿易逆差增長率提升了2.2個百分點,而歐盟醫療用品貿易下降了約10.5%,導致歐盟同期商品貿易逆差增長率提升了6%。該外媒進一步分析稱,中國成為全球貿易最大贏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