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奪冠》臺詞背後的新女排精神,你看到沒?

2020-10-09 儷量HerPower

隨著電影《奪冠》熱映,女排精神再度成為網絡熱詞,頻頻登上熱搜榜。可如果隨便抓住一個路人問什麼才是女排精神?估計十有八九隻會回答不怕苦。關於女排精神,百度百科給出的答案為:扎紮實實,勤學苦練,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同甘共苦,團結戰鬥,刻苦鑽研,勇攀高峰。這些詞語是不是有點八十年代的感覺?

對於90後以及零零後來說,女排精神也許有點陌生,可對於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們而言,中國女排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圖騰,激勵鼓舞了一代人

以中國女排為故事原型的電影《奪冠》上映已經超過十天,這段時間裡,除了節節攀升的票房,大家更多在聊女排精神的燃與熱血,聊拼搏帶來的感動,聊鞏俐的演技和笨拙者的勝利。今天我們想聊聊電影裡的臺詞,透過這些臺詞看看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女排精神和女性自我追求的變化。

鷹有時候也會掉在地上,但雞,永遠飛不了鷹那麼高


世上沒有常勝之師,當年的鐵榔頭、也是《奪冠》電影的主角郎平曾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無論走在哪一條人生道路上,高峰低潮總會交替出現,但一定要目標高遠,永葆一顆冠軍之心。

你,想練就練,不想練就不練,不行,你今天不練,明天一早我就練你


懶惰是人的天性,即使是當年如機器人一般訓練的女排姑娘。要想站上頂峰,必須要克服惰性,逼著自己努力;如果對自己狠不下心,那就需要外力來推一把。如果內驅與外力都沒有,那基本註定一事無成。

有人活在夢裡,有人喜歡現實,有人喜歡把一種變成另一種


所有的人生都是一道選擇題,選擇了怎樣的道路,預示著將要過怎樣的人生。那些實現理想生活的人們,那些最終讓夢想照進現實的人們,最大的區別在於採取了行動,並且持之以恆。

練體育是苦,可是不練,生活會更苦


豈止練體育苦!幾乎所有有價值的東西,實現起來都不會太容易。不努力,不付出,不拼搏不進取,就呆在原地,肯定不辛苦,可這就意味著品嘗生活失敗者的苦。


練排球苦,跑馬拉松也苦,任何需要在枯燥乏味裡一遍遍重複的事情都不會讓人舒服。可如果從一個較長的人生寬度俯看,會發現那些持久堅持做一件事的人,早已領先同齡人一大截!這種領先不僅僅是逆齡,而是從外在到精神的全方位領先。他們的生活越來越輕鬆,生命質量不斷得到抬升。有跑圈「老炮」在看完《奪標》後坦言:女排精神改變了一代人,馬拉松精神可以改變所有生命個體。

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


這是電影裡郎平講的話。對於每一個練排球的人來說,能夠成為郎平那樣的運動員是無上榮耀。可她卻說:「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


關於如何成為自己這門功課,不但是女排姑娘們的進階課,也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當你的判斷成為下意識的時候,你在賽場上,才可能出現在正確的位置,下意識怎麼來的,訓練來的,不是一般的訓練,而是千百萬次,上億次,不斷重複的訓練,只有堅持下來的人才能走到最後。


人的肌肉和思維是有記憶的,讓訓練成為習慣,讓正確判斷和優秀成為習慣,才有可能成為最後的贏家。世上沒有那麼多的天賦異稟,大部分成功都來自於百鍊成鋼,來自於笨拙的長期主義。人人都知道堅持的力量,《奪冠》不過是通過中國女排的故事把這個淺顯道理再度呈現。堅持到一定程度量變,質變自然會到來。

早在多年前,曾經一位外國記者問郎平「你們中國人,為什麼這麼看重一場排球比賽的輸贏呢?」郎平回答:「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等有一天,我們的內心強大了,我們就不會把贏作為比賽的唯一價值。



《奪冠》裡所表現的女排精神,有著與時俱進的味道,強調「冠軍」的重要性,也強調過程的意義;強調集體榮譽,也強調個人理想;不怕苦不怕累是一切成功的根本,但同時也要注意科學方法;為國效力很重要,但堅持成為更好的自己一樣重要。

這種新女排精神是陳可辛導演埋在電影臺詞後面的彩蛋,也是對當下女性「儷量」的完美解讀:她們不怕苦,不怕拼,甘於奉獻,擁有自我;她們獨立、自信,內心強大,不以得失論悲喜;她們無所畏懼,日積寸進,一天天變成更好自己!

不管時代如何在結束與重啟間反覆,那些給人激勵、引人向上的精神,永放具有強大生命力。這是《奪冠》給我們的,也是儷量跑團的意義所在。


相關焦點

  • 《奪冠》經典臺詞振奮人心,有一種精神叫中國女排!
    有一種拼搏叫永不放棄,有一種精神叫中國女排。《奪冠》這部影片由陳可辛導演指導,鞏俐,黃渤,彭昱暢領銜主演,主要講述了中國女排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逆風翻盤,真實地還原了幾代中國女排的奮鬥歷程以及她們頑強拼搏、為國爭光的感人故事。
  • 《奪冠》背後 女排精神陪伴我們
    影片本身講述的是中國女排歷經30多年,從崛起到低谷再到重新創造奇蹟的故事,是我們看不到的中國女排背後的故事。在影片中一共有三場主要的賽事,每一場比賽都看得人心潮澎湃,其中傳遞出的女排精神,感染了無數觀眾。在中國體育日益強大的今天,女排卻始終是最特別的一個存在,女排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就連國球桌球也難以望其項背。
  • 《奪冠》背後的女排精神,不單單是輸贏
    近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一代又一代的女排歷經高峰低谷,然後又滿血歸來,開啟新的徵程。以郎平的視角,展現了中國女排的起伏,從邊緣人到主攻,再到隊長,最後成為教練,帶領中國女排徵戰稱霸。這一切的背後都離不開「女排精神」。那麼「女排精神」到底是什麼呢?
  • 《奪冠》裡的兩種「女排精神」,你看懂了多少?
    精神」的人知道「女排精神」,順便再賺點Q就可以了。中國女排,不甚了解。女排精神?沒聽說過。因而對我來說,我是秉著考古和求知心理去看電影的,是把《奪冠》當做科普電影來看的。所以從排球品宣這個角度來看,《奪冠》是一部主題明確,內容詳實,完成度較高的作品,至少你現在問我什麼是「女排精神」?我也能回答一二了。
  • 《奪冠》女排精神沒丟,陳可辛好樣的
    ,當時就想搖身一變成為一名「鍵盤鬥士」和這些人較量一番,後來看到一位網友的評論,又冷靜了下來,他說,如果你一開始帶著偏見看這部電影,你的評論就無法客觀。他說得很對,看到這些負面評價之所以憤怒,就是因為女排和女排精神在我的心中不容褻瀆。
  • 「女排精神」.中國精神!
    2020年已經過了大半年之久,還有滿滿的三個月我們就翻過了這一年,走入新的一年。這一年對我們所有人來說,都是特殊的一年,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我們感受了太多的精神力量,也看到了我們的中國力量!在《奪冠》上映的同時,我們期待這種真實的女排精神,能帶給我們的力量。《奪冠》展示的是國民電影,是屬於我們中國人每一個人的一份情懷。我相信觀影的朋友們,每個人的心中都對女排精神,有了不同的想法和感悟。這部電影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關於中國女排的,更是屬於一個時代的。
  • 女排精神背後的信仰
    中國女排是一種精神,更是一種超越精神的信仰。電影《奪冠》由女排演繹自己的人生,其實準確的說不是演,是真實的呈現,一種我們不曾看見的全力以赴,拼盡所能,更是一代又一代女排精神的傳承。「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
  • 《奪冠》鞏俐黃渤致敬14位原型 女排姑娘本色出演再現中國女排精神
    01鞏俐黃渤貢獻帝後級演技在《奪冠》中,拿過威尼斯電影節、香港金像獎、金雞獎、百花獎影后的鞏俐飾演郎平,再一次展現了教科書級的演技。當你看到鞏俐在片中的背影、步態,看到她在場邊豎大拇指、推眼鏡、拿筆的畫面,你會忘記她是鞏俐,只會覺得她是郎平。這或許就是演員表演的最高境界:神隱在角色的背後!
  • 《奪冠》電影,飆升中國女排精神,青春光彩再現
    8月17日上午,電影《奪冠》官微發文:」電影《奪冠》(原名《中國女排》)王者歸來,定檔國慶」。電影《奪冠》,再現中國女排一代又一代的付出與傳承,在國際上站住腳並取得輝煌成就,是多少夜以繼日的訓練磨練堆砌而成。又有多少運動員在傷病折磨下再次重新站起來!中國女排給排球賦予了不一樣的新定義,而這個定義是女排獨有的專屬的。
  • 奪冠(原名:中國女排)影評:到底什麼是女排精神?
    巾01中國女排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勇奪三連冠的那一年,我剛出生沒多久。2013 年,郎平重新出山,出任新一屆中國女排主教練。人們寄予了無限的期待。精神這種東西,有時候說也說不清楚,它像是刻在骨子裡,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 《奪冠》刷屏:中國女排背後的12個扎心真相,很多人沒看懂
    ,你才能在球場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往往是奪冠那一刻的璀璨和榮光。,是剎那繁華背後,年復一年的孤獨跋涉。,沒有你,只有我們。」,你要成為自己。」
  • 《奪冠》背後的故事 女排精神少不了男排的犧牲
    自1981年首次奪冠以來,截至2019年中國女排已拿下了10個世界冠軍,成績驕人,女排精神更值得弘揚。
  • 《奪冠》:你或許不了解女排,但一定可以了解「女排精神」
    這其中有鞏俐、黃渤、陳可辛的明星效應,更有中國女排和「女排精神」的巨大感召力。何況,中國女排還有「女排精神」加持——某種程度上,女排總是和「女排精神」連在一起,這是一種由時間慢慢積澱下來的、沉澱在國民心中的情結,揮之不去,難以割捨。也正因如此,為中國女排這樣一支神奇的隊伍拍一部電影,可以想見有多麼困難。電影尚未公映,各種爭議紛至沓來,如今電影公映後,爭議依然不斷。即使4天票房破2億,還是有人嫌它不夠猛。
  • 電影《奪冠》和其背後的女排精神
    1981年中國女排取得第一個世界冠軍背後的故事開始講起,到2019年拿下第十個世界冠軍結束,回顧了中國女排幾十年的風雨歷程,重點突出,非重點輕輕描過,整部影片節奏緊湊,在觀眾的意猶未盡中戛然而止,讓人回味無窮。
  • 《奪冠》:什麼是真正的女排精神?
    在《奪冠》中用3場大賽連接起中國女排四十年的熱血拼搏,女排從五連冠時代墜入連敗再重回巔峰的四十年。《奪冠》開篇,就呈現了那次女排奪冠的歷史。男陪練站在高臺上朝下砸,隊員則在離牆三米處接球,無處躲無處藏,每次都被砸到滿身淤青,「我被球砸到腦袋上,當時就暈了過去,被抬走的,躺床上三天沒起來」,曹慧英檢查後才知道是腦震蕩。
  • 女排精神鼓舞全民,《奪冠》把歷史拍成傳奇
    在精彩表演的背後,是鞏俐不斷去揣摩角色,也是她與郎平的緊密交流,一言一行都在學習郎平的神韻,鞏俐教科書一般的表演令人難忘。,但影片中也有大量的排球比賽和訓練的戲份,這些基本上都是由專業的排球運動員完成,我們能看到朱婷、徐雲麗、張常寧、惠若琪等女排隊員的本色演出。
  • 什麼是女排精神?——《奪冠》觀後感
    因為特殊情況好久沒有上映新片了,期初的《八佰》沒趕上,最近比較熱門的三部影片就數《奪冠》,《姜子牙》,《我和我的家鄉》了。期初我不看好《奪冠》,認為只是一部紀錄片而已,但是有陳可辛,鞏俐和黃渤的加持,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去看了。
  • 《奪冠》背後藏著你不知道的故事
    「有一種精神叫中國女排」從1981年首奪世界冠軍到2016年重返世界之巔,中國女排一路披荊斬棘,王者歸來,再現榮光。讓我們致敬「女排精神」。輝煌戰果的背後,是中國女排數十年如一日對「精益求精、永不放棄」女排精神的堅守。
  • 看完電影《奪冠》:我們需要的是這種女排精神
    在洛杉磯奧運會上勇奪三連冠的那一年,我剛出生沒多久。在雅典奧運會後,中國女排又一次陷入了低谷。世界排名一路下滑。2013 年,郎平重新出山,出任新一屆中國女排主教練。人們寄予了無限的期待。精神這種東西,有時候說也說不清楚,它像是刻在骨子裡,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 電影《奪冠》:熱淚盈眶,回味無窮 給孩子們講講「女排精神」
    我尤其記得郎平那句臺詞:「過去的包袱我們扛,現在你們只管放開了打,享受運動本身。」當然,這樣的裹挾或許有些誇張,但我們可以看到女排精神對一個普通人的意義,那就是相信她們。 女排之於普通人,就是這股相信的力量,極為重要。建立信任關係在現在的社會,並不是容易事,我想在這份相信中有太多被包含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