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影《奪冠》熱映,女排精神再度成為網絡熱詞,頻頻登上熱搜榜。可如果隨便抓住一個路人問什麼才是女排精神?估計十有八九隻會回答不怕苦。關於女排精神,百度百科給出的答案為:扎紮實實,勤學苦練,無所畏懼,頑強拼搏,同甘共苦,團結戰鬥,刻苦鑽研,勇攀高峰。這些詞語是不是有點八十年代的感覺?
對於90後以及零零後來說,女排精神也許有點陌生,可對於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們而言,中國女排是一個時代的精神圖騰,激勵鼓舞了一代人。
以中國女排為故事原型的電影《奪冠》上映已經超過十天,這段時間裡,除了節節攀升的票房,大家更多在聊女排精神的燃與熱血,聊拼搏帶來的感動,聊鞏俐的演技和笨拙者的勝利。今天我們想聊聊電影裡的臺詞,透過這些臺詞看看在不同的時代背景下,女排精神和女性自我追求的變化。
鷹有時候也會掉在地上,但雞,永遠飛不了鷹那麼高
世上沒有常勝之師,當年的鐵榔頭、也是《奪冠》電影的主角郎平曾說:女排精神不是贏得冠軍,而是有時候知道不會贏、也竭盡全力,是你一路走得搖搖晃晃,但站起來抖抖身上的塵土,依舊眼中堅定。無論走在哪一條人生道路上,高峰低潮總會交替出現,但一定要目標高遠,永葆一顆冠軍之心。
你,想練就練,不想練就不練,不行,你今天不練,明天一早我就練你
懶惰是人的天性,即使是當年如機器人一般訓練的女排姑娘。要想站上頂峰,必須要克服惰性,逼著自己努力;如果對自己狠不下心,那就需要外力來推一把。如果內驅與外力都沒有,那基本註定一事無成。
有人活在夢裡,有人喜歡現實,有人喜歡把一種變成另一種
所有的人生都是一道選擇題,選擇了怎樣的道路,預示著將要過怎樣的人生。那些實現理想生活的人們,那些最終讓夢想照進現實的人們,最大的區別在於採取了行動,並且持之以恆。
練體育是苦,可是不練,生活會更苦
豈止練體育苦!幾乎所有有價值的東西,實現起來都不會太容易。不努力,不付出,不拼搏不進取,就呆在原地,肯定不辛苦,可這就意味著品嘗生活失敗者的苦。
練排球苦,跑馬拉松也苦,任何需要在枯燥乏味裡一遍遍重複的事情都不會讓人舒服。可如果從一個較長的人生寬度俯看,會發現那些持久堅持做一件事的人,早已領先同齡人一大截!這種領先不僅僅是逆齡,而是從外在到精神的全方位領先。他們的生活越來越輕鬆,生命質量不斷得到抬升。有跑圈「老炮」在看完《奪標》後坦言:女排精神改變了一代人,馬拉松精神可以改變所有生命個體。
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
這是電影裡郎平講的話。對於每一個練排球的人來說,能夠成為郎平那樣的運動員是無上榮耀。可她卻說:「你不用成為我,你只要成為你自己。」
關於如何成為自己這門功課,不但是女排姑娘們的進階課,也是每一個人的必修課。
當你的判斷成為下意識的時候,你在賽場上,才可能出現在正確的位置,下意識怎麼來的,訓練來的,不是一般的訓練,而是千百萬次,上億次,不斷重複的訓練,只有堅持下來的人才能走到最後。
人的肌肉和思維是有記憶的,讓訓練成為習慣,讓正確判斷和優秀成為習慣,才有可能成為最後的贏家。世上沒有那麼多的天賦異稟,大部分成功都來自於百鍊成鋼,來自於笨拙的長期主義。人人都知道堅持的力量,《奪冠》不過是通過中國女排的故事把這個淺顯道理再度呈現。堅持到一定程度量變,質變自然會到來。
早在多年前,曾經一位外國記者問郎平「你們中國人,為什麼這麼看重一場排球比賽的輸贏呢?」郎平回答:「因為我們的內心還不夠強大,等有一天,我們的內心強大了,我們就不會把贏作為比賽的唯一價值。」
《奪冠》裡所表現的女排精神,有著與時俱進的味道,強調「冠軍」的重要性,也強調過程的意義;強調集體榮譽,也強調個人理想;不怕苦不怕累是一切成功的根本,但同時也要注意科學方法;為國效力很重要,但堅持成為更好的自己一樣重要。
這種新女排精神是陳可辛導演埋在電影臺詞後面的彩蛋,也是對當下女性「儷量」的完美解讀:她們不怕苦,不怕拼,甘於奉獻,擁有自我;她們獨立、自信,內心強大,不以得失論悲喜;她們無所畏懼,日積寸進,一天天變成更好自己!
不管時代如何在結束與重啟間反覆,那些給人激勵、引人向上的精神,永放具有強大生命力。這是《奪冠》給我們的,也是儷量跑團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