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女》是統編版高一上學期的一篇必修課文,選自《詩經》,全名《國風·邶風·靜女》,課本上要求背誦全文。
邶風,是西周時期邶國一帶的民間歌謠,是十五國風之一,跟我們現在的各地民歌類似。
《靜女》是19首「邶風」中最有名的一首,讀起來朗朗上口,受到大批文化學者的推崇,入選於各代的選本之中。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靜女》入選高中課本後,卻被部分家長diss了,這是為何呢?
原來《靜女》是一首約會詩,有些家長認為該詩用詞比較露骨,刻畫的場景比較肉麻,容易把孩子帶偏,教他們早戀,不適合孩子學習。
家長們的擔憂到底有沒有道理呢?我們先來讀讀這首詩感受一下。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
該詩通假字比較多,用「南宮尋歡」的語言來翻譯一下就很好理解了。
姑娘溫柔又漂亮,跟我約會城樓上。故意藏著不露面,我來回找她真抓狂。
姑娘溫柔又好看,贈我信物紅色管。管身通紅亮閃閃,紅管赤誠我喜歡。
郊外採茅送給我,實在美麗又奇妙。不是白茅有多美,美人送的當成寶。
《靜女》是站在男子的視角,從約會、贈物、回憶三個方面抒寫,逐層深入。讀完之後,腦中不禁浮現出了一個美麗活潑、聰明善良、天真爛漫的嫻靜女子。
如此純真無邪的愛情,如此真摯樸素的語言,如此生動有趣的畫面,讀《靜女》這首詩的時候,我不自覺地哼起了李春波老師的《小芳》:村裡有個姑娘叫小芳,長得好看又善良,一雙美麗的大眼睛,辮子粗又長……」
這麼美麗的一首詩,有家長卻借用歐陽修和朱熹的話說「此淫奔期會之詩」,他們說得振振有詞,「這不是名正言順地教孩子們去約會談情麼?」
確實,我們的家長對孩子們的關心無微不至,在生活、學習各方面都替孩子考慮周全,把他們當作溫室裡的花朵,容不下一絲外界的風雨和幹擾。
可是家長們確實小看他們的孩子了,他們都上高中了,早就有了正常的成人思維了,他們有能力把握好各種情感的分寸。
《靜女》主要是描寫一對赤誠相愛的青年男女約定在城隅幽會的場景,生動而唯美,它能讓學生們對審美、對愛情有一個正確的認知。
誠然,語文課對我們的影響很大。記得我高中那年,語文老師講到某篇課文時,他突然有感而發,對我們動情地說到:同學們啊!不論將來怎樣,你們都要相信自己,相信未來,相信愛情。
很多年後,我依然忘不了老師當時說這段話時眼中噙著的淚花,我始終懷揣並堅信他的「三個相信」。
《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它是現實主義古典文學的源頭,對後世詩歌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上面這句話是孔子對《詩經》的綜合評價,他認為《詩經》中的詩篇都是質樸本真之作,是發乎天性和自然的。
跟現代民謠一樣,《詩經》中的「國風」大多是描寫男女愛情的。有《蒹葭》的遠遠觀望,有《關雎》的愛而不得,還有《野有死麕》的露骨直接。 然而,它們都沒有《靜女》有趣與溫柔。
萬世師表的孔子都說《詩經》思想純正,可笑有些家長卻不以為然。
不僅有家長覺得《靜女》不適合,甚至有家長覺得「小荷才露尖尖角」、「一枝紅杏出牆來」、「日照香爐生紫煙」等這些詩詞也不適合,說它們容易產生歧義,應該踢出課本。
想必「民風不古」,可能就是從這些家長開始的吧!
選入課本的這些古詩詞,傳唱於大街小巷,歷經千百年而不衰,已然成了千古流傳的經典之作。
與其去反對這些古詩,不如去抵制那些沒有營養的流行歌曲和影視劇,它們才是真正的一無可取。
事已至此,我只想替部分家長朋友們說一句道歉的話:第一次做家長,沒啥經驗,比較緊張,還望多多包含。
最後以盧前先生的這首《本事》收尾,讓我們一同在詩詞裡感受下現代的愛情故事。
記得當時年紀小,我愛談天你愛笑。有一回並肩坐在桃樹下,風在林梢鳥在叫。我們不知怎麼睡著了,夢裡花落知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