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嘍!大家好,這裡是有趣的文字。
中國上下五千年,我們不僅有悠久的歷史,更有燦爛的文化。詩詞文化便是歷史長河中閃耀的存在。所以我們牙牙學語的時候便學者「鵝,鵝,鵝」,大一點便學著體會「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思念,更不用說我們再長大一點要學習那些複雜的古詩詞了。但是這首古詩詞被批判道德敗壞,甚至有些家長希望能夠從教科書中刪去,這首詩到底寫了什麼呢?今天就讓我們走《詩經·靜女》。
靜女其姝,俟我於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靜女其孌,貽我彤管。彤管有煒,說懌女美。自牧歸荑,洵美且異。匪女之為美,美人之貽。——《詩經·邶風·靜女》
這首詩出自秦時邶國的民歌,被選入高一上學期的一篇必修文。這首詩主要講的男女幽會的場景。
那位姑娘長得真好看,她約我到成角樓上約會。但是又調皮地躲起來,怎麼找也找不到啊,急得我抓耳撓腮。那個姑娘長的可真好看,她送給我一支紅彤管。看著手中的紅彤管我越看越歡喜,這個東西長得可真好看。那個姑娘可真好,她從郊外採了荑草送給我,這個荑草不僅好看還珍貴。後來明白了不是東子好看,是因為這是那個姑娘送給我的。
也許在你的眼裡這首詩描寫的場景很正常,但是在一些家長的眼裡看來這首詩道德敗壞,他們還借用朱熹的話「此淫奔期會之詩」,甚至有些家長還要求從教科書上刪去這首詩。
但是作者看來這實在是一首可愛的詩。這首詩由一個男子的角度描寫了相約、送禮、回憶的情景。不能說大膽,甚至還有一些羞澀。看這首詩的時候總是會想起學生時代小心翼翼接近心上人,只要與她/他有一點聯繫都會歡欣雀躍的情景。這樣的詩句又怎麼能說是道德敗壞呢?
其實家長這樣做也無可厚非,每個孩子都是家裡的小寶貝,所以家長自然想儘可能地給予孩子最大的保護。情情愛愛在我們的心裡總是一些不入流的事情,總覺得孩子太小了不應該也不能接觸這樣的事情。但是筆者認為這樣實在是矯枉過正。
從小到大,我們會教小朋友要愛父母,要愛長輩,要愛祖國,甚至是愛動物。但是我們從來不教孩子怎麼愛戀人,甚至有些家長對於戀愛都是談虎色變。愛是一個人的本能,我們因為愛才會覺得這個世界溫暖。愛上另外一個人也不是一件錯誤的事情,這是一件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事情。
當然筆者也不是認為孩子就可以談戀愛。孔子曾說過:「發乎情,止乎禮」。但是要明白這句話還需要家長的引導。你沒有一個好的態度孩子又怎麼會和你說呢?並且孩子的情感不會也因為你的壓制而制止,如果在這個過程中他不能得到一個好的引導才會造成更大的傷害。
各位朋友你們是怎麼認為的呢?評論區留言哦!
喜歡請關注,你的支持是我最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