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這裡蔣秋心,歡迎來到「每日讀詩」欄目。
今天介紹的這首詩,有一點特殊,是非常耳熟能詳的,小學生必背篇章。甚至不僅僅是現代的語文教材,在古代也一樣是被當作教材的存在呢,還被選進《古詩三百首》,那就是《蠶婦》:
蠶婦【作者】張俞【朝代】宋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今天為什麼重提這首詩呢?我記得當時老師告訴我們,這首詩講的是一種諷刺,一種階級差距。
「一個在鄉下養蠶為生,辛勞工作的婦女,去城市裡趕集,可是回家的時候,卻淚流不止,那些委屈的傷心的淚水,被手帕擦去,又繼續流下,反覆擦拭,最後把手帕都浸溼透了,無法再使用了。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原來她看到她的蠶絲,被編織成美麗的絲綢,而那些穿著美麗優雅的絲綢的姑娘,沒有一個是像她這樣的雙手粗糙的養蠶人啊!」
年幼的我,全然聽信這些官方的說法。並沒有絲毫個人觀點,當時的我們,只需要背誦就好,對於詩歌本身,其實沒有多大體會,只是朦朦朧朧的一種感覺。
如今再讀,又有了新的思考:
一、價值觀:養蠶女勞動了就已經有收穫了,比如賣蠶絲,會有報酬,所以為什麼要埋怨自己買不起絲綢呢?蠶絲在你手上,就只是蠶絲而已,而到了手藝人手上,才被加工成華美的絲綢的吧?雖然蠶絲還是那個蠶絲,但價值已經是天壤之別了呀?
二、消費觀:蠶婦就一定要穿絲綢嗎?就像女孩就一定要擁有奢侈品嗎?我們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做的工作也是基層工作,想買奢侈品,是非常困難的。比如在工廠上班,會因為自己擰了一顆包包的螺絲釘,就覺得自己本應該擁有這款昂貴的包包嗎?
三、人生觀:難道蠶婦的人生價值體現就是在於穿不穿絲綢嗎?抱著這樣的痛苦心情,再繼續養蠶,不會更加痛苦嗎?如何實現個人價值呢?想起了網紅李子柒,她拍的視頻非常唯美,都是田園風光,遠離了城市喧囂,但這必然就會失去很多物質上的東西。養蠶也會有自己的價值呀?如果是為了穿漂亮的絲綢而養蠶,那恐怕一輩子都達不到這個目標了。畢竟僅僅靠賣蠶絲確實買不起高昂的絲綢?
當然,以上相當於舊詩新讀了。是用現代人的觀念,去看這首詩,不必當真,沒有譴責蠶婦的意思,僅僅只是一種思考。
大家都知道,現代社會,總是鼓吹各種「消費主義」,你只管買,沒有錢就借,借不到就貸款。
遠超自己經濟水平的物品,各種昂貴的衣服包包首飾,一個季度買幾十件衣服,雙十一這種節日更不必說,我同事都是三四十件起步。
好像廣告和商家都拼命灌輸這樣的理念:你買了,你就美了。你買了,你就高貴了。你買了,你就幸福了。
也許在按下購買按鈕的那一瞬間,是快樂的。可是之後,只會是巨大的空虛吧?這樣的衝動消費,過後又非常自責,我想很多人都有體會。
再看這首詩,就覺得非常現實了,不僅僅是體現古代的階級壟斷、不公平、不甘心。其中對消費的描述,也是很符合當下的社會。
所以又有一個疑問了,如果自己的經濟水平達不到想要的消費水平,那麼該怎麼樣呢?
是臣服、默認,覺得什麼樣的經濟水平就花多少錢,在自己可以支付的範圍內消費?還是不甘、憤怒、委屈,覺得身份都是浮雲,自己就應該擁有那些有錢人也擁有的東西呢?甚至不惜貸款?
今天的每日讀詩有點特殊,沒有賞析詩歌本身,因為大家已經非常熟悉了。所以只是單純想探討一下。
不知道你們是怎麼看待的呢?
這樣的詩,被選進小學生課本,也不知道是好是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