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邊遠地區加快發展,人才是關鍵。2019年12月,我省印發《關於鼓勵引導人才向遼西北等艱苦地區流動的若干措施》,提出建立健全工作責任制、加大本土人才培養力度、創新人才柔性引進和使用機制等9條舉措,吸引更多優秀人才到遼西北等艱苦地區貢獻才智、建功立業。
一年多來,遼西北五市深入貫徹落實《若干措施》,不斷強化效益意識和柔性引才理念,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所在、但求所為,讓更多優秀人才向遼西北等艱苦邊遠地區順暢流動,補齊人才匱乏的短板。
遼西北各市對人才高度重視,建立健全機制、配強工作力量、強化激勵保障,一系列舉措目標明確——不唯地域引進人才,不求所有開發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
為吸引集聚高校院所高層次人才,朝陽市將「大學進園區進企業」工程作為市縣兩級書記工程,建立「1 7」工作推進機制,堅持市領導與7個縣(市)區黨政分管領導聯動,共同推進。整合11個單位成立市人才建設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目前市、縣(市)區共有600多人從事人才工作。
葫蘆島市強化人才服務激勵保障。對長期在基層一線和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人才加強激勵力度,每年給予工作補貼。嚴格落實《葫蘆島市關於推進人才集聚的若干政策》,充分利用1億元的人才發展專項資金(基金)池,在待遇上對到建昌縣創新創業的各類人才實行傾斜。
遼西北五市緊緊抓住全省鼓勵引導人才向遼西北等艱苦地區流動的有利契機,創新人才柔性引進和使用機制,搭建各類引才引智平臺,為引進人才架起暢通「橋梁」。
阜新市以院士專家工作站為創新創業平臺,用技術創新推動產業發展。目前,省農科院已在彰武縣建立現代農業專家工作站,瀋陽農業大學在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建立4個人才工作服務站,省、市、縣三級專家聯合進站開展技術服務。
通過建立院士專家工作站、學會服務站等平臺,鐵嶺市開闢了省級學會專家與縣域特色產業間的直通車。在西豐縣,添育中草藥材種植專業合作社與瀋陽藥科大學建立專家工作站,引進5名專家,種植4個品種,有效帶動當地群眾走上種植中草藥材的增收致富之路。
利用省科協各學會、協會的專家資源,鐵嶺市積極推進「創新驅動助力示範縣」建設。在推進過程中,省、市、縣三級科協互聯互動,摸準需求、對接專家、協調溝通、對接產業和實體,保障示範縣工作接地氣、出實招、見實效。目前,鐵嶺市共創建示範縣3個,佔全省總數近1/4,累計建立專家工作站19個、學會服務站29個,引進省級優秀專家130餘人次。
遼西北五市充分利用遼寧教育資源優勢,推進遼西北等艱苦地區與高等學校、職業院校合作,柔性引進一批高層次專家,「訂單式」培養一批農村實用人才,為推動鄉村振興、科技成果轉化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在朝陽市,「政府 大學」「企業 大學」「企業 成果」等共建模式不斷得到創新。市、縣(市)區政府與高校院所籤訂合作協議,以校地共建方式,為「大學進園區進企業」提供服務和保障。企業和大學聯合組建公司或產業發展研究院、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時,企業引進大學院所科技成果,促進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融合。據統計,「大學進園區進企業」工程開展以來,全市共有310家企業與清華大學、中科院、東北大學等省內外100餘所大學院所開展合作,轉移轉化科技成果405項,柔性引進高層次專家5147人次。
錦州七裡河經濟開發區園區企業與省內3所院校籤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創建科研實踐基地5個,引進高端人才53名,包含博士生21名。義縣對接省農科院果樹所、蔬菜所、花生所後,多位專家深入義縣基層一線開展技術指導和服務,累計舉辦農業實用技術培訓45期,培訓3200餘人。
圍繞縣域產業發展需求,阜新縣、彰武縣與省農科院、瀋陽農業大學等13個院所校開展人才科技共建,從借智借力到協同創新、從縣校合作到產教融合,優勢互補、互促互進。在與省農科院和瀋陽農業大學對接時,兩縣整建制地吸引農業領域專家人才前來掛職交流、開展項目合作。陳溫福院士任農業產業發展顧問,19名專家掛職科技副縣長、副鄉(鎮)長,59名行業專家深度參與產業規劃、基地選址、棚舍設計等工作,先後開展調研指導和技術攻關160餘次,解決農業生產技術難題近千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