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物資援助標語中的文化氣質和傳播影響力

2020-12-09 蟻坊軟體輿情監測平臺

在此次疫情下,與疫情相關的各種標語普遍出現。從國內疫情防控的宣傳標語到日本對中國物資援助標語再到如今中國面向多國的物資援助標語,基於各類標語自身特色以及疫情背景,這些不同類型的標語一度在網絡上成為極其矚目的存在。在此次疫情中,標語性質的語言可謂充分發揮其短小精煉的優勢,體現了強有力的傳播效果。

在此次疫情中,標語傳播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突破,其中對外物資援助標語就突破了常規性的口語化、土味化、通俗化的標語形式,展現出有溫度、有文化、有力量的傳播意境。最初引發人們關注的物資援助標語來自中國疫情嚴重時日本在援助物資上寫下的「山川異域,風月同天」、「豈曰無衣,與子同裳」等標語,這些標語在當時引發了不小的關注度。近日中國在向多國提供物資援助時,也打出了多條引人注目的援助標語(如下表)。

一、中國對外物資援助標語網絡關注度分析

這些援助標語一出現,在網絡上引發了極大的關注熱度,迅速登上了各大傳播平臺的頭條。

從中國對外物資援助標語的網絡關注度來看,關注熱度最高的時間節點發生在3月24日15:00左右,助推傳播熱度達到峰值的傳播主體最初為@央視新聞 @中央財經 等主流媒體,隨後帶動了如@頭條新聞 @觀察者網 等其它各類媒體的傳播,在這個過程中眾多網民的不斷參與加速了傳播熱度的上升。另外,大規模的媒體傳播在引發網民關注的同時,形成了傳播的延續性,截至目前,該則新聞的關注熱度仍然存在。

二、物資援助標語為展現文化氣質提供了新路徑

在中國的傳播語境中,標語一直是一種常見的傳播形式,它廣泛的存在於環境保護、民生政策、經濟發展之中,在引導輿論的過程中影響大眾的社會行為。一般來說,這些標語通常是通俗簡單、語義明顯的,不太具備很強的文化氣質。但是在此次中國物資援助標語卻體現出很強的文化氣質,帶有明顯的古詩詞韻味、隱喻聯想的特徵,使每一句標語都超越了自身意義並延續到援助的語境中去,升華為新的意義。因此,中國對外物資援助標語或許為展現文化氣質提供了一種新的路徑,一種有益的思考。另外,從社會文明發展的發展角度來看,標語從某種意義上也體現著社會的文明程度,此次充滿文化氣質的援助標語,也是更好地展現我國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途徑。尤其是在「硬核標語」普遍流行的今天,如何在文明和硬核中達成一種平衡,值得深思。

三、中國對外物資援助標語產生多重傳播影響力

中國對外物資援助標語一方面在內容上相對精良別具一格,且頗具深意;另一方面是在萬眾矚目的疫情背景下出現的援助行為,因此具有很強的傳播影響力。這種影響力體現在對內對外等多重方面。

1.對內產生積極的社會效應

從對內的影響來看,此次援助標語無疑獲得了國內公眾的極大認可,網民表現出強烈的正面情緒。

從積極的社會效應的具體體現來看,首先表現為強烈的國家自豪感,這是最明顯的表現,對國家展現的大國風範表現出強烈的激動和驕傲;其次,表現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在關鍵時候,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盡顯風採;除此之外,還表現為全球疫情災難下的啟示性,這或許是最有意義的無形教育:即疫情已然是一場全球性的災難,每個人、每個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任何形式上的冷眼旁觀、刻薄詆毀甚至是非理性詛咒都會產生更強的破壞性。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背景下,這些帶有破壞性的態度,怎麼說都不是一種明智的行為。

2.對外塑造多維的國家形象

文化形象:中國文化底蘊的深厚性和跨文化傳播中文化的有機融合

一個國家的文化形象是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而我國十分重視文化軟實力的構建,例如國家領導人對外交流時引經據典的文化輸出、例如遍布全球的孔子學院的建立……中國對外物資援助標語無疑很合時宜的對外展現出我們文化底蘊的深厚性,悠悠文明名不虛傳。

除了展現中國文化底蘊的深厚性之外也明顯地體現出跨文化傳播中文化的有機融合,這種融合在此次援助標語中都做出了非常明顯的解釋。例如,援助德國的標語:「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就是出自德國諺語,形容中德兩國人民悠久的交往歷史和深厚友誼,國內疫情最嚴峻的時期,德國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如今中國投桃報李,與全球同舟共濟、共抗疫情;援助韓國的標語:「肝膽每相照,冰壺映寒月」,就是韓國古代詩人許筠的詩句,表現了中韓兩國在共同抗擊疫情中展現出風雨同舟的鄰裡之情。

民族形象:自強不息的民族姿態和守望相助的價值取向

在此次援助標語中還體現出自強不息的民族姿態,即中國作為前期疫情較為嚴重的國家,最終戰勝了災難,在眾聲喧譁的國際輿論中,中國最終打贏了這場戰役,是一種無言的證明;

除此之外,還展現出中國戰勝疫情後仍然對疫區嚴重的國家保持守望相助的價值取向。對於疫情援助,中國保持開放的態度,既有回饋也有奉獻。

所有這些都對外展現出良好的民族形象。

相關焦點

  • 從援助物資標語感受中國詩詞文化的魅力
    當國內疫情嚴峻的時候,世界各國向中國伸出了援助之手,可謂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如今,國外疫情爆發,中國政府已經向83個國家以及世衛組織、非盟等國際和地區組織提供緊急援助,包括檢測試劑、口罩等醫療物資。中國的這一舉動,充分體現了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美德,也體現了中國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而貼在這些援助物資上的標語火了,一句句溫暖的話語,鼓舞著處於疫情鬥爭中的人們。在回贈日本的物資箱上,我們寫下了「青山一道,同擔風雨」。
  • 中國援助亞美尼亞物資標語,引土耳其不滿
    據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12日報導,中國日前援助亞美尼亞的一批抗疫物資上的標語,引發土耳其方面不滿。該標語的中文寫道「高山之巔,長江之濱」,英文寫道「願我們的友誼比阿拉拉特山高、比長江長」。土耳其方面對該標語以存在爭議的阿拉拉特山作為亞美尼亞的象徵表示不滿。13日,《環球時報》從了解內情的人士處獲悉,中方已就此事與土耳其方面進行溝通,表明該物資上的文字「應以中文為準」。當地時間4月8日深夜,中國援助亞美尼亞的抗疫物資由亞政府一架伊爾-76運輸機運抵亞首都葉里溫。據了解,該批物資是重慶市人民政府捐贈的。
  • 中國援助亞美尼亞物資標語引土耳其不滿 專家:不要因其他話題淡化...
    據土耳其阿納多盧通訊社12日報導,中國日前援助亞美尼亞的一批抗疫物資上的標語,引發土耳其方面不滿。該標語的中文寫道「高山之巔,長江之濱」,英文寫道「願我們的友誼比阿拉拉特山高、比長江長」。土耳其方面對該標語以存在爭議的阿拉拉特山作為亞美尼亞的象徵表示不滿。
  • 徐媛媛 | 中國海外志願服務參與對外傳播的分析與思考
    海外志願服務作為介於政府和市場之間的第三方力量,可以有效調動社會力量進行資源調配,海外志願服務的發展也為在世界範圍內供給公共產品提供了新的路徑。海外志願服務在中國對外傳播中發揮重要影響,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1.海外志願服務以對外援助為主要內容,塑造積極國家形象,提升了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 中國在援助物資上寫了什麼?釋義來了!
    中國在援助物資上寫了什麼?釋義來了!82個國家和世界衛生組織、非盟提供援助,包括檢測試劑、口罩、防護服等,其中多批援助物資已送達受援方。很多中方對外提供的援助物資都寫有寄語,既有「千裡同好,堅於金石」等中國古語,「道不遠人,人無異國」等韓國詩句,也有「我們是同海之浪,同樹之葉,同園之花」等義大利哲學家名言,表達了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加強抗擊疫情國際合作、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心聲。
  • 「環球詩詞大會」——中國對外援助物資上的寄語,簡短真摯,過目難忘!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當全球面臨嚴峻的疫情考驗時,中國也責無旁貸地為各國抗疫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據外交部發言人耿爽20日介紹,中國政府已經宣布向82個國家和世衛組織、非盟提供援助,中國的很多企業和民間機構已經開始向有關國家提供捐贈。無論是使領館、地方政府,還是各大企業、民間組織,都不約而同地在援外物資的包裝箱上貼上了精心挑選的寄語。
  • ...東京、橫濱、德黑蘭捐贈抗疫物資」:中國地方政府對外援助的縮影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3月13日訊(記者 朱曉航)今天,在記者例會上,有記者問北京市承諾向首爾、東京、橫濱、德黑蘭捐贈防疫物資何時到位。外交部發言人耿爽說,向德黑蘭捐贈的防疫物資已經通過伊朗駐華使館轉交,向其他三座城市捐贈的物資也已經備齊,將於近日陸續啟運。
  • 雙語|中方對外援助物資上寫著的這些詩句,該怎麼翻譯?
    雙語|中方對外援助物資上寫著的這些詩句,該怎麼翻譯?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範圍內持續蔓延,中國在鞏固國內疫情防控成果的同時
  • 美國暫停向國外援助醫療物資是否會影響到美國爵士樂在國外影響力
    #美國暫停向國外援助醫療物資用品#>中國早期流行音樂中國早期流行音樂創作中受到爵士樂元素的影響,對我國流行音樂的發展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能夠看出在前期發展過程中,對流行音樂的發展狀態形成促進流行音樂傳播和傳承工作的的影響力還是非常大的。
  • 中國寫在援助物資上的詩句太暖了!網友:堪比詩詞大會
    有一種溫暖叫「中國援助」。近日,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愈演愈烈,我國在做好國內疫情防控的同時,積極對外提供的援助物資,當中有一處細節,引發了全球網友的關注,那就是援助物資上的暖心寄語,讓眾人在見證中國與各國深厚情誼的同時,也可以領會到古人筆下詩句意蘊悠長的意味。
  • 西方大肆對中國援助抹黑!
    歐洲媒體時下流行一種說法,那就是中國曾經接受過歐盟的援助,卻沒有大聲說出來,如今反倒是大肆宣傳自己「慷慨的對外援助」。1月底,歐盟的確曾給中國送來56噸的醫療援助物質。所以才有了默克爾說,歐盟在疫情暴發之初也曾援助中國,這種舉措是相互的。
  • 我軍這些對外援助物資上的詩句值得細品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仍然在全球蔓延,在4月30日下午舉行的國防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詢問中國軍隊對外援助情況,發言人吳謙回應道,截至4月30日,中國軍隊分別向伊朗、巴基斯坦、緬甸、寮國等國軍隊提供物資援助或派遣抗疫專家組。
  • 關於中國文化的對外影響力,最簡明扼要的科普在這裡!
    然而,中國的歷史課本受到西方歷史學表述影響很大,硬把中國歷史按照西方歷史看待,這讓中國人自己也看不清自己的民族文化了……」天石說。 中國文化對外影響力 ——天石 相較於西方文明,中華文明具有明顯的內斂特徵,甚至缺少對外擴張性。為何這麼說?
  • 中國在給各個國家的援助物資上寫了什麼?
    在我國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很多國家、國際組織伸出援手,為我們提供政治支持及抗疫物資援助。目前,中國的疫情防控形勢在好轉,國際抗疫形勢日益嚴峻,知恩圖報的中國人民立即行動起來,為國際抗疫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
  • 中國援助物資寄語成世界詩詞大會!都寫了啥?
    近日,全球yq呈現爆發趨勢,中國對外援助物資也在緊鑼密鼓地運往,當中有一處細節,引發了全球網友的關注,即援助物資上的暖心寄語,先給大家整理幾條感受下。>每一句援助物資,都附上意思明確的外文翻譯。相信這一箱箱物資寄出之時,中國釋放出的暖心善意,也能夠被國外人民感受到。中國作為一個有著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古國,文化傳承自然也是源遠流長,文學形式多種多樣,如早期的《詩經》、到後來的漢賦、唐詩、宋詞等等,匯成一件寶貴的文學財富,僅目前搜集到的作唐詩的詩人已有上千位。
  • 如何在對外傳播中巧妙表達中國特色詞彙
    在對外傳播中,需要大量的外宣翻譯工作,即把大量有關中國的信息從中文翻譯成外文, 通過圖書、期刊、報紙 廣播、電視、網際網路等媒體以及國際會議,對外發表和傳播 ①。其中,具有文化的特色詞彙在對外交流中向來是一大難點,由於英語中找不到與其對應的詞彙,而外宣翻譯的主要目的是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對這些中國文化特色詞彙的翻譯應該使用歸化為主還是異化為主的翻譯策略,這一直是一個爭論焦點。那麼境外媒體是如何處理這一問題的呢?美國影響最大的報紙之一——《紐約時報》非常關注中國的發展,近年來亞洲版幾乎每期都有涉華報導,並不時有中國專刊出版。
  • 外交部:中國已宣布向8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援助
    有記者提問,你前天說中國已向幾十個國家提供了抗疫物資援助,請問具體是多少個國家?援助了什麼樣的物資?耿爽介紹道,我昨天說過,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國際社會對中國提供的政治支持和物資捐助。
  • 從日本捐贈抗疫物資看中華文化的強大影響力
    中國爆發新冠病毒疫情之後,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展示出了溫暖人心的全新形象。日本整個社會自上而下都團結一致的鼓舞和激勵中國人民的抗疫行動,他們不僅在口頭上表達支持和鼓勵,而且付諸於行動,向中國捐贈了大量的急需醫療物資,贏得了中國人民發自內心深處的好感。
  • 外交部:中國政府已經宣布向8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提供援助
    有記者提問,你前天說中國已向幾十個國家提供了抗疫物資援助,請問具體是多少個國家?援助了什麼樣的物資? 耿爽介紹道,我昨天說過,我們永遠不會忘記,在中國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國際社會對中國提供的政治支持和物資捐助。
  • 中國軍事對外傳播:告訴對手 我們的力量與決心
    基於此,美國在「9·11」事件後提出「戰略傳播」思想,竭力發展軟實力。  當今,西方發達國家憑藉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科技實力,在國際傳播中處於優勢地位,擁有話語霸權。如此情狀迫切要求我們加強我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進而打破西方媒體對國際輿論的控制和壟斷,消除「西強我弱」的現實威脅。  既比「硬」又比「軟」  要打破西方媒體對國際輿論的控制和壟斷,我軍事對外傳播能力建設必須以技術和資本要素、語言和文化要素為支撐,堅持軟硬並舉的建設思路。  技術和資本是我軍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硬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