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杭州餘杭某中學,高一在讀的吳同學利用課餘時間趕織圍巾的畫面被老師拍下。當老師問起圍巾是給誰織的時候,這個男生害羞地解釋:「是給我媽媽的。」男生羞怯的笑容和珍貴的心意感動了許多網友,成了冬日裡讓人動容的暖聞。
視頻走紅後,也有網友提出疑問:這條圍巾會不會是給心儀的女生織的,因為不好意思才說是給媽媽的?有記者進行了求證,校長為男生澄清說,圍巾的確是給他母親的生日禮物,並且是在他媽媽知情的情況下織的。其實,網友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疑問,也從側面反映出男孩這份心意的可貴。如今年輕人做織毛衣這樣的手工活實在是一件稀罕事。就算偶有為之,也大多是情侶之間表達愛意的甜蜜舉動,而為父母做的實在少之又少。
「為父母織一條圍巾」,我想這份生日禮物恐怕大多數成年人都從未做過。這不僅是因為新聞中的細節是一個男生為母親織圍巾,更因為,在中國人的傳統習慣中,很多人是不擅長主動直接表達情感的。曾經有人在春節前發起一個倡議:春節回家給母親一個擁抱。結果,很多人感慨道:上一次的擁抱早就停留在童年的記憶中了。
更不用說,現時代隨著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我們與親人交流的時間更少了。曾有一幅在微信朋友圈流傳的漫畫發人深省:兒孫們圍坐在老人身邊,卻個個低頭專注於手機。這樣的場景在現實生活中並不陌生。有媒體曾在春節假期發起這樣的調查:手機是親情的大敵嗎?結果只有16%的人表示自己陪伴父母的時間多於看手機。倘若詩人顧城活在當下,他的著名詩句「你看我時很遠,看雲時很近」,或許會變成「你看我時很遠,看手機時很近」。隔著手機屏幕,我們關心著千裡之外發生的新聞、打賞著素未謀面的主播、紅包搶得熱火朝天,和家裡人坐在一起幾個小時,說的話卻不過寥寥數句。
但是,愛是需要表達和陪伴的。幾千年來,身處兩地時人們大多通過家書等形式向家人表達愛與關懷。梁啓超先生就常年堅持給自己的9個子女寫家書,從生活瑣事到家國天下,每一字都是家風與家訓的傳承,每一封都是濃濃的情感與愛意。
愛她(他),就為她(他)做點什麼,為父母洗個腳,握一握父母的手,給父母一個擁抱,幫父母捶捶背、敲敲腿……我們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這些肢體的接觸,未必能直接給父母多大的寬慰,但對親情的融通功效是巨大的。多一些親情的表達,大齡青年或許就能少一些被催婚的尷尬,青少年也或許能少一些手機被沒收時的激越抗爭,長輩晚輩之間的隔閡也會更少。
最美不過寸草心。樸素的真情流露完勝炫酷的網絡發言,精心P出來的照片遠不如近在咫尺的笑顏。沒有什麼比真實的付出、親切的交流更溫暖。這麼說,並非要讓人人都親手為父母織上一條圍巾,但這份願意為家人付出時間與精力的心意著實值得我們學習。不要再讓「相對而坐,各玩手機」成常態,更不要將所有的愛都流於手機屏幕上的「發送」按鈕。
【來源:浙江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