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疫情肆虐華夏,殃及百姓,2020年的中國艱難啟動。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疫情防控工作,多次召開會議,作出重要指示。中國上下眾志成城,積極戰「疫」,取得了階段性勝利。「現在疫情防控正處於膠著對壘狀態」,要變相持為反攻並打贏這場疫情防控戰,必須按照中央統一部署,走好群眾路線,堅定高效深入推進落實疫情防控之策。
一、堅持黨對疫情防控工作統一領導
追溯黨史,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吹響的革命勝利號角,無不彰顯黨的堅強領導力、強大組織力、頑強生命力。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離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任何革命都不能成功。」在戰爭面前,不僅要有打一場人民戰爭的政治部署,還要有取得戰爭勝利的軍事路線,牢牢掌握「統一戰線、武裝鬥爭、黨的建設」三大法寶。
直視當下新冠肺炎疫情的現實,病毒還在橫行,謠言不時發生,自由散漫的消極思想還有表現,群眾的焦灼情緒還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防控工作還很艱巨,中國共產黨依舊不懼艱難,統一領導,有序部署,為疫情防控把方向、擔重任,顯示出黨的領導的獨特優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疫情防控工作作為當前最重要的工作來抓」。
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疫情蔓延後,黨的統一領導表現在及時把握疫情、及時統籌部署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會議要求,疫情防控要堅持全國一盤棋。黨的統一領導表現在「兩個維護」的踐行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兩個「必須」「堅決服從」,即各級黨委和政府必須堅決服從黨中央統一指揮、統一協調、統一調度,做到令行禁止;各地區各部門必須增強大局意識和全局觀念,堅決服從中央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及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的指揮。黨的統一領導更表現在黨的各級組織充分發揮核心作用,既聚焦聚神聚力,又堅決作為主動作為有效作為,「一線崗位全部換上黨員」,始終「讓黨旗在防控疫情鬥爭第一線高高飄揚」。從中央集體到黨員個體,黨的統一領導得到實現,黨的部署得到全面貫穿,充分彰顯出在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下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堅定決心。
二、堅決打好一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
回望歷史,在革命戰爭年代,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依靠人民群眾,在「堅持人民戰爭」,進行「全國人民總動員」,全力「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的思想指導下,中國人民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抵禦外侮的偉大篇章。實踐出真知,中國人「清楚認識到只有依靠民眾,方能克服一切困難、戰勝一切強敵。」「四萬萬人齊蹈立,同心同德一戎衣」,紅纓已在人民手,必將縛得疫情魔。
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偉大之戰。此次疫情防控是對人民群眾力量的一場特殊考驗,也是對黨踐行為人民服務宗旨的一次有力證明。黨中央高度重視疫情發展態勢,發出指示:各黨政軍群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緊急行動、全力奮戰,廣大醫務人員無私奉獻、英勇奮戰,廣大人民群眾眾志成城、團結奮戰,打響了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打響了疫情防控的總體戰。要求中國共產黨人在疫情面前,以捨我其誰的勇氣和堅定如山的定力,激勵和召喚億萬人民生死與共、相依相隨。在疫情防控的部署中,堅持戰「疫」前線和戰「疫」後方協同發力,堅持群防群控、全民參與,全體人民共同築起防疫的牢固屏障,搭建起堅不可摧的命運共同體。
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是所向披靡、視死如歸的光榮之戰,是醫務工作者衝鋒在前、臨危不懼之戰,他們一馬當先、無畏向前,在萬家團圓之際,主動請纓,馳援武漢,以科學專業知識築起疫情防控的「鋼鐵長城」;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是廣大黨員幹部和基層工作者身先士卒、保衛人民安全之戰,「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城市社區和農村堅守陣地,緊抓守住門、管好人的原則,用更加全面的措施、更細心的服務,消除每一處隱患、補齊每一處漏洞,做到不落一戶、不漏一人,堅持守土有責、守土擔責、守土盡責,築牢保護城鄉居民健康安全的嚴密防線;這場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是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心、共克時艱之戰,疫情面前,每個人都是戰鬥者、奮鬥者,共同築牢了抵抗病毒肆虐的銅牆鐵壁。
三、堅定疫情防控持久戰的策略選擇
泱泱中華在前行的路上,也數次遭受戰爭災難。中華兒女無不渴望戰爭的勝利,但更清楚「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為此,要批判「亡國論」,因為它只看到敵強我弱的一面;要批判「速勝論」,因為它忽略了強弱矛盾;還要批判形形色色的「自由主義」,因為它使得組織或個人在政治上變質腐化;要堅持持久戰,因為戰爭是大國開展的得道多助的正義戰。
疫情是魔鬼,不能讓其橫行。我們堅定信念,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我們凝聚力量,全國馳援的100多支醫療隊和上萬名醫務人員奮戰在荊楚大地;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方艙醫院、各地版的「小湯山」拔地而起,各政府機關、企業、民間組織傾力投入,全世界人民八方支援、患難與共;全面復工復學計劃有序實施。
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福禍避趨之。抗疫的槍聲已經打響,在艱難推進中,有一時四起的謠言,也有喧囂質疑之聲。有人看到困難一面,誇大出現的問題,陷入片面的「悲觀論」;有人看到取得成效的一面,忽視未攻克部分,陷入盲目的「樂觀論」。同時還有人高高掛起,時有颳起腐朽庸俗之逆風,陷入極端「自由主義」論。因此,打贏疫情防控的持久戰,需要科學判斷、理性面對,需要立足於現實,用事實回應各種論調,落實部署方案,擁護權威聲音。當戰爭勝利之時,揚起的是中國人民的驕傲,沉澱的是中國人民的頑強,唱響的是華夏兒女的歡歌。
四、堅持疫情防控與國家建設相結合
戰爭和建設是一對矛盾體,戰爭的後果是破壞,建設的中心是發展。毛澤東曾經闡釋:「進行一切可能的和必須的經濟方面的建設,集中經濟力量供給戰爭,同時極力改良民眾的生活」。為此,毛澤東從思想上批判了「戰爭的環境不應該進行經濟建設的意見」的極端錯誤,在實踐上推進了由「三三制」、土地革命路線、大生產運動、延安整風運動等措施構成的政權建設。
矛盾無時不有、無處不在。當前在著力解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主要矛盾時,遭遇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肆虐的新矛盾。這個新矛盾成為事關億萬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的重要大事,成為當下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深刻影響著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實現。習近平總書記在研究加強疫情防控工作中指出,疫情防控不只是醫藥衛生問題,而是全方位的工作,各項工作都要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提供支持。同時,他也對保障醫療救援、加大科研攻關力度、維護正常經濟社會秩序、宣傳教育和輿論引導工作、努力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等均作了重要指示。
這次疫情不僅是一個亟待解決矛盾的主要方面,也是一場對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考驗。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和統一指揮下,全國各省各地針對疫情防控進行了合理有效的部署和安排。國家衛健委加強頂層設計,從宏觀層面出臺相關政策措施,力求打贏這場防疫戰;財稅部門聯合發布系列公告,聚焦疫情防控關鍵領域和重點行業,明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的稅收優惠政策;各級基層組織也出臺了疫情防控硬制度,形成了疫情防控全國一盤棋的格局。同時,黨中央也在科學研判、全盤統籌、紮實推進基礎上,著力開展經濟運行、政治制度、文化教育、社會治理、生態環境的全方位建設。
五、積極爭取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援助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正以全新的時代之問,檢驗著中國共產黨「全面動員、全面部署、全面加強」之策,驗證著中國人民「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戰略定力和「中國之治」的制度密碼。作為國際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國政府也積極尋求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援助。「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方不僅維護中國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也維護世界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自救者,人恆救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與外國領導人通話,交流疫情形勢,宣傳中國主張,爭取真誠夥伴。李克強總理也同多國領導人聯繫,交流疫情防控工作意見。中國的防控之策和實際行動,雖然遭受一些西方政客的抹黑和誣陷,但終究贏得了世衛組織及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評價。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如是說:「中方採取的措施不僅是在保護中國人民,也是在保護世界人民,我們對此表示誠摯感謝。」 聯合國副秘書長法布裡齊奧?霍克希爾德對中國抗擊疫情所作努力表示高度讚賞:「面對這一公共衛生挑戰,我對中國人民表達最有力的支持。我們對中國政府、中國人民以及世界其他國家的政府和人民為抗擊疫情所作努力深表讚賞。」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中國領導人正在採取果斷有力的防控措施,俄方願向友好的中國人民提供一切幫助,共同抗擊疫情。」 日本在華企業堅信「疫情是暫時的,發展是永恆的」。我們相信各國人民的守望相助、攜手前行,一定能夠戰勝一切病毒之患。
六、堅守疫情後建設健康中國的信念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是建設健康中國的一大挑戰,中國共產黨人堅信抗疫必勝,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更堅定的信心、更頑強的意志、更果斷的措施,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堅決把疫情擴散蔓延勢頭遏制住,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疫情之後幹什麼?政府說要推進公共衛生防疫體系的完善,加速健康中國建設;專家說要加強科學研究,以成果服務於民眾;老百姓說要出去逛逛,讓陽光曬一曬我心中沾染的陰暗和戾氣。這是對健康中國藍圖的勾畫,也是對美麗中國的謀劃。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從國家宏觀的防疫管理到各級城市乃至鄉村的網格化疫情防控,從武漢封城的以小我救大我的姿態到一省包一市支援武漢的行動,從禁止野生動物交易到打擊假冒偽劣口罩售賣犯罪行為,從遏制四起的謠言到物資人員的運輸調配和人民日常生活的保障,全黨全國人民用頑強不屈的意志、無堅不摧的信心、團結奮進的力量,終將迎來健康中國美好藍圖的實現。我們不僅要走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健康發展道路,還要使這條健康發展道路走得更穩,更好地滿足中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斷創造新的歷史偉業。
(作者系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