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等團隊從蝙蝠「百毒不侵」中找答案:發現新冠病毒抑制劑

2020-12-23 中國經濟網

研究團隊通過對蝙蝠細胞的兩萬多個基因進行系統全面的篩查,確定了數十個病毒複製所依賴的關鍵蝙蝠基因,並發現了一個共同的新的宿主基因MTHFD1。

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蝙蝠細胞的MTHFD1表達水平比人類相應組織的細胞要低很多,這可能和蝙蝠適應飛行生活的生理變化有關。

研究團隊最終發現宿主蛋白MTHFD1的抑制劑carolacton可有效抑制新冠病毒複製。

他們認為,該研究成果不僅能助力新冠病毒藥物研發,有力抗擊疫情,更為人類未來抗擊突發病毒流行打下基礎。

清華大學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譚旭研究員和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王林發教授為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清華大學藥學院博士生崔進、博士後葉倩、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Danielle Anderson、中國疾控中心黃保英博士為論文的並列第一作者。該研究還得到了中國疾控中心譚文杰研究員、中科院動物所周旭明研究員、美國Duke大學的So Young Kim教授的幫助。

此外,譚旭實驗室的這項工作由清華大學疫情防控科技攻關應急專項課題,北京市結構生物學高精尖創新中心、清華-北大生命科學聯合中心和國家自然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聯合資助。

人類需要廣譜抗病毒藥物

從SARS、伊波拉到2019年的新冠肺炎(COVID-19),病毒引起的傳染性疾病一直是嚴重危害全球健康的主要病種之一。這些疫情發展史更讓我們深刻體會到當務之急是對於廣譜的抗病毒藥物的研發。

廣譜抗病毒藥物對於新發突發病毒感染的應急性治療可以救重症病人於危難,對於降低死亡率和緩解疫情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傳統的抗病毒藥物以病毒蛋白作為靶點,它們在應對不斷出現的多種不同類別的病毒時很難發揮作用,而且病毒也很容易通過突變自身基因而產生耐藥性。

相比之下,由於多種病毒在細胞內複製需要很多共同的宿主蛋白才能完成複製周期,所以針對病毒複製依賴的宿主蛋白的新型抗病毒藥物可能具有廣譜性和不易產生耐藥性的優點。

論文中提到,蝙蝠是伊波拉病毒、SARS-CoV、MERS-CoV、亨尼巴病毒屬和新冠病毒等病毒的天然宿主。研究團隊試圖從蝙蝠基因組分析入手,使用領先的功能基因組學方法,系統地尋找病毒生命周期依賴的宿主因子,通過理解病毒-宿主因子的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來尋找新的抗病毒藥物靶點。

 蝙蝠為何「百毒不侵」?

蝙蝠屬於哺乳動物門翼手目,是唯一能真正飛行的哺乳動物。近年來諸多大規模致死疫情都和蝙蝠發生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蝙蝠也已經被公認為新興病毒最重要的天然「蓄水池」。

作者們提到,2003年的SARS、2014年的伊波拉以及2019年末開始暴發的的新冠肺炎均給世界各地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心理恐慌。諸多證據支持蝙蝠是這些致病病毒的共同的天然宿主,病毒從蝙蝠到某個中間宿主傳播最終導致了疫情的大規模暴發。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雖然蝙蝠可以攜帶多種致病病毒,但是這些病毒卻不會對蝙蝠造成明顯的症狀。蝙蝠對病毒的高度耐受性可能也是其能攜帶並傳播多種病毒的重要原因。

中科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研究員周鵬曾在接受澎湃新聞記者(www.thepapr.cn)採訪時表示,「從免疫學角度來說,蝙蝠的免疫系統還是很獨特的,它是唯一一個會持續飛行的哺乳動物,飛行這種能力就造成它很多基因和人或者其他哺乳動物的基因不一樣,這些不一樣的基因很多就是和抗病毒、免疫系統相關的。」

周鵬等人此前也證實,蝙蝠體內總是保持了一定量的幹擾素表達。幹擾素是一個很關鍵的抗病毒蛋白,如果它在身體中總是保持「低量」,就相當於動物本身具有「全天候保護」的防禦機制。

「我們現在初步的結論是它的免疫通路會保持一定量的防禦狀態,但不會免疫過激。像人感染SARS等病毒最後會死於過度的炎症反應,但是蝙蝠的炎症反應和先天免疫不會過激,所以它也不會受到損傷。」

周鵬等人此前也提到過類似思路,研究蝙蝠攜帶病毒而不患病這一獨特之處,有望讓人類從中學習如何對抗病毒。

作者們認為,蝙蝠的生理學研究和基因組測序結果為解釋其耐受病毒的能力提供了多種解釋,而功能基因組學篩選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理解病毒感染蝙蝠細胞所需要的宿主因子。

兩萬多個基因篩選:蝙蝠與人類的病毒感染機制有何不同?

基於以上背景,研究團隊建立了第一個蝙蝠(黑妖狐蝠,Pteropus alecto)的全基因組CRISPR敲除文庫並完成了黑妖狐蝠腎上皮細胞(PaKi細胞)的流感病毒感染的全基因組CRISPR篩選,從中找到了20多個病毒複製所依賴的宿主因子(圖一)。

與此同時,杜克-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的王林發課題組用RNA幹擾(RNAi)的方法進行了蝙蝠細胞針對腮腺炎病毒感染的篩選,找到了數十個病毒依賴的宿主因子。

通過對兩個課題組的篩選結果進行比較,研究團隊發現其中都包括細胞內吞作用和蛋白分泌通路的重要基因,這些跟人類細胞的病毒感染是類似的,說明蝙蝠細胞和人類細胞的病毒感染對這些通路的依賴是保守的。

除此之外,兩組篩選都發現了一個共同的新的宿主基因MTHFD1。MTHFD1編碼亞甲基四氫葉酸脫氫酶,是DNA和RNA的組成成分嘌呤鹼基從頭合成的重要代謝酶。

非常有意思的是,以前的工作在人體細胞的全基因組篩選病毒宿主因子都沒有發現MTHFD1。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蝙蝠細胞的MTHFD1表達水平比人類相應組織的細胞要低很多,這可能和蝙蝠適應飛行生活的生理變化有關。

總體來說,研究團隊通過對蝙蝠細胞的兩萬多個基因進行系統全面的篩查,確定了數十個病毒複製所依賴的關鍵蝙蝠基因。這些基因在蝙蝠和人類中功能是保守的,但是基因表達水平的物種差異可能決定了病毒感染的不同的病理結果。

 發現抑制劑carolacton

研究團隊進一步發現,RNA病毒包括腮腺炎病毒、馬六甲病毒、寨卡病毒等都對MTHFD1的缺失非常敏感,而MTHFD1的抑制劑carolacton對於上述病毒的複製有非常強的抑制作用。這個現象在蝙蝠和人類細胞都很顯著。

Carolacton是一種天然產物,被作為抗生素候選分子用於抑制細菌的菌膜生成。

令人欣喜的是,通過與中國疾控中心合作,研究團隊發現carolacton也能有效的抑制新冠病毒在人體細胞中的複製,而且抗病毒有效濃度遠遠低於細胞毒性濃度,展示出了良好的成藥性。

蝙蝠的基因篩查導致了MTHFD1這個全新的抗病毒藥物靶點及carolacton這個抗病毒小分子的發現。這個結果也提示我們可以從研究蝙蝠的病毒感染機制中學習到如何應對病毒感染。

據悉,研究團隊後續將在動物感染模型上進一步對carolacton及其衍生物的抗病毒功能進行臨床前測試,希望能將其作為一種廣譜抗病毒藥物早日推向臨床。MTHFD1相關的基因對病毒的影響及其藥物靶向的研究也有望提供更多的候選藥物分子。

另外,研究團隊前期建立的全基因組篩選系統也將在針對蝙蝠的其它組織細胞,特別是免疫細胞的研究中發揮巨大作用,幫助研究者繼續探尋蝙蝠的更多的奧秘。

來源:閃電新聞

相關焦點

  • 什麼病能殺死百毒不侵的蝙蝠?
    NEXTMIND 在不少人看來,蝙蝠是不祥的動物,因為它們是多種人類病毒的源頭,比如狂犬病、伊波拉病毒甚至SARS的原型病毒,那麼你知道看似
  • 新冠病毒和吃蝙蝠有關嗎?生活中見到的蝙蝠會傳染新冠病毒嗎?
    新冠病毒真的和吃蝙蝠有關係嗎?蝙蝠為什麼「百毒不侵」?日常生活中見到的蝙蝠會不會傳染新冠病毒?……帶著這些問題,近日,記者採訪了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劉奇。劉奇從碩士期間開始研究蝙蝠,至今已有8年。圖為劉奇博士和團隊在野外工作(前排第一為劉奇 受訪者供圖)Q:新冠病毒和蝙蝠的淵源?
  • 科學家發現新冠病毒近親|新冠病毒|蝙蝠|柬埔寨|-健康界
    與曾在本世紀初引發嚴重急性呼吸症候群(SARS)疫情的冠狀病毒類似,新冠病毒可能同樣源於菊頭蝠屬蝙蝠,但同時也有證據表明,新冠病毒在感染人類之前可能寄宿在另一種動物體內。報導稱,尋找與新冠病毒相似的其他冠狀病毒有助於解開謎團,幫助我們理解新冠病毒是如何完成從蝙蝠到人類的跳躍,從而引發當前疫情的。有病毒學家告訴《自然·新聞與評論》記者,他們已經在柬埔寨發現了這樣的冠狀病毒。
  • 新冠病毒疫情帶給我們的啟示:抗擊病毒,讓自己的身體「百毒不侵」
    2020年,即將接近尾聲,從年初開始大規模爆發的新冠病毒疫情仍在繼續,這一年仿佛我們的話題一直圍繞著疫情。這也給了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停下來,稍微審視我們過往的生活。
  • 比新冠病毒更毒 立百病毒恐大流行 致死達75% 
    示意圖新冠肺炎疫情尚未趨緩,最新研究報告顯示,立百病毒(Nipah virus)甚至比新冠病毒更毒,其致死率最高達75%,且無藥可醫,恐將成為另一個在全球造成大流行的病毒。立百病毒天然宿主是蝙蝠類,在孟加拉和印度爆發的立百病毒,可能和當地人飲用被果蝠接觸過的生椰棗汁有關。
  • 泰國專家抓蝙蝠做檢測:很可能發現與新冠病毒相同的病原體
    最近,泰國研究人員一直在農村跋涉,在山洞裡捉蝙蝠試圖追蹤新冠病毒的來源。據美聯社(AP)8月13日報導,泰國有19種馬蹄蝠,目前尚未對其進行新冠病毒檢測。研究人員在泰國北碧府西部的西約國家公園的山上設網捕捉了來自三個洞穴的近200隻蝙蝠。
  • 自然子刊:新冠病毒在40-70年前從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
    新冠病毒(SARS-CoV-2)如何進化?我們已知的是,冠狀病毒會重組(不同病毒之間交換遺傳物質),而且病毒的小的基因組亞區可能具有不同的祖先起源,這些都讓了解病毒演化歷史成為一件難度頗高的事情。當地時間7月28日,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微生物學》(Nature Microbiology)在線發表了一篇論文,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分校,比利時KU魯汶雷加研究所,中國西交利物浦大學、香港大學,英國愛丁堡大學、格拉斯哥大學病毒研究中心的研究團隊指出,新冠病毒SARS-CoV-2可能在40-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
  • 李華教授等發現抗新冠病毒新靶點-人類弗林蛋白酶,並進行抑制劑篩選
    研究團隊通過比較分析新冠病毒及其近親病毒在內的1000個冠狀病毒的S蛋白序列,發現和SARS冠狀病毒、bat-CoV-RaTG13等新冠病毒的近親相比,其S蛋白在S1/S2的酶切位點多出了PRRA四個胺基酸的插入,從而形成能被人類弗林蛋白酶識別的「RRAR」序列。
  • 研究發現新冠病毒40至70年前分化自蝙蝠病毒—新聞—科學網
    新冠病毒可能在40-70年前從與之關係最緊密的蝙蝠病毒中分化出來。這一發現意味著產生新冠病毒的病毒譜系可能已經在蝙蝠中傳播幾十年了。
  • 那個吃蝙蝠治病的男孩已長大,疫情之下,蝙蝠是藥還是毒?
    談及他當年吃蝙蝠的事,問他感受,他笑笑不語,畢竟對於當年之事,他還只是一個小孩子,很多事情已經不記得了。這是真真實實發生的事例,現已過去二十年有餘,若不是此次大規模爆發的新冠肺炎,關於蝙蝠是SARS病毒源體的新聞報導,恐怕大家早已淡忘了此事。於是,大家的茶餘飯後談資又重新泛起了漣漪。蝙蝠到底是一劑有效偏方,還是超級毒王?
  • 英媒:科學家稱新冠病毒譜系已在蝙蝠中傳播長達幾十年
    據英國《每日郵報》28日報導,一項研究稱,造成目前全球超過65萬人死亡的新冠病毒,可能最早是在1948年從蝙蝠身上進化而來的。這一發現是學者們在研究新冠病毒(SARS-CoV-2)原始起源的一個項目中發現的。
  • 中美歐最新研究溯源:新冠病毒最早可能1948年在蝙蝠中出現
    研究人員使用有關新冠病毒亞屬的基因組數據,分析了新冠病毒的演化歷史。他們採用了 3 種方法來發現,RaTG13 和新冠病毒擁有共同的單一祖先譜系,估計新冠病毒分別在 1948 年、1969 年和 1982 年從相關的蝙蝠病毒亞屬中分化出來。
  • 劍橋溯源新冠病毒論文作者:分析起源,蝙蝠來源病毒序列比人類患者...
    這篇針對新冠病毒溯源的研究稱,目前全球感染的新冠病毒的基因序列其實並非同一種,而是三種截然不同卻又密切相關的變體(分為A、B、C三個類型),且三種類型的病毒在全球分布範圍不同。 研究結論稱,遺傳序列較為原始的A型毒株雖然出現在中國武漢,但在武漢樣本中更多的是由A型突變而來的B型毒株,後者在東亞國家病例中更為普遍。
  • 高福等人聚焦新冠跨物種傳播機制:病毒如何結合蝙蝠ACE2
    研究團隊發現,新冠病毒受體結合域(RBD)可以結合大耳菊頭蝠血管緊張素轉換酶2(bACE2-Rm)並利用bACE2-Rm感染宿主細胞。研究團隊還解析了新冠病毒RBD與bACE2-Rm的複合物結構,闡明了二者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高福院士、齊建勳研究員和王奇慧研究員為該論文的共同通訊作者。
  • 石正麗首次直播:新冠病毒絕非人為製造,蝙蝠種群中本來就有
    她表示華南海鮮市場的關閉確實給新冠病毒溯源帶來了困難,而新型冠狀病毒絕非人為製造。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石正麗團隊5年前發表的一篇論文被扒出,論文中的「我們構建一種嵌合病毒」,使得 「病毒系武漢病毒所實驗室洩漏」的傳聞隨之傳開。
  • 哪有什麼百毒不侵,不過是潔癖暗中護佑
    ◎朱麗娟華南海鮮市場關閉前一天她去驗收新房,因為順道,曾來回兩次穿越市場,後來傳出華南海鮮市場是新冠肺炎的始發地,弟妹們嚇得魂不守舍,擔心常樂姐不幸中標……鼠年春節,因為新型冠狀病毒攪局,外出旅行泡湯,兄弟姐妹們去公墓拜祭過父母便各回各家,依靠家庭微信群發聲撒歡。
  • 上海本地常見蝙蝠不是新冠病毒...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採訪了上海市綠化市容局、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專家,一起理性認識蝙蝠。問:上海常見的蝙蝠攜帶新冠病毒嗎?答:蝙蝠的確是病毒的「蓄水池」,按照被廣為接受的病毒分類方法,蝙蝠攜帶病毒的種類大概是50種到150種。
  • 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蝙蝠:比人類更自律卻因病毒面臨被「滅族」
    2新冠病毒蝙蝠被認為可能是多種冠狀病毒的自然宿主。為何蝙蝠長期攜帶冠狀病毒而不生病呢?發表於英國《科學報告》的實驗驗證了蝙蝠細胞可和病毒長期共存的假說。飛行則是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而蝙蝠同樣也會像候鳥一樣隨季節變化而遷徙,極大地增加了病毒傳播的範圍。1994年,澳大利亞亨德拉鎮的一個賽馬場暴發了一場疫情,造成了14匹賽馬和1個人死亡。導致此次疫情的病毒被稱為亨德拉病毒,被懷疑來自蝙蝠。在調查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有4種狐蝠體內存在亨德拉病毒的抗體。
  • 上帝的寵物:蝙蝠究竟是什麼物種進化的?為何那麼毒自己還不死?
    2020年11月26日,東京大學病毒學副教授村上晉在(CDC)專業期刊上發表論文稱,從原產於日本的蝙蝠糞便中發現了和新冠病毒接近度達到81%的毒株,而另一個團隊在柬埔寨一種蝙蝠身上發現了一種和新冠病毒密切相關的病毒!
  • 石正麗團隊2年前已發現蝙蝠冠狀病毒感染人現象
    ,國外新近研究發現蝙蝠可能攜帶新冠病毒直接感染人,意味此次疫情源頭可能直接來自蝙蝠。自2011年以來,石正麗團隊一直在對這些洞穴中存在冠狀病毒的蝙蝠進行縱向分子監視,並發現大量蝙蝠居住,包括被證明是SARS相關病毒主要宿主的菊頭蝠(石正麗團隊日前發現的與新冠病毒最接近的病毒樣本,也採自菊頭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