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前言
秦末大起義中,農民起義軍代表陳勝吳廣很快的就被鎮壓下去了,慢慢的,以楚王國為首的諸侯聯軍成為推翻秦朝的最終勝利者。而楚軍陣營中,最為亮眼的莫過於「西楚霸王」項羽,其次就是劉邦了。雖然劉邦一路小跑,一直跑進了鹹陽成功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但是其實一直將秦王朝軍隊打的節節敗退的,是霸王項羽,而當時最為強大的也是霸王項羽。可以說坐擁20萬精兵的項羽有著傲視群雄的資格和實力,但是為什麼,最後項羽只願意做一個「西楚霸王」?而不是秦始皇一樣的皇帝?
02衣錦還鄉
其實,項羽從來都不想做什麼皇帝,項羽想要的是推翻暴虐的秦王朝統治,將天下回到當時分封制的天下,然後自己衣錦還鄉。作為一個強大的霸主國來控制其他小的諸侯國。所以在將劉邦趕出鹹陽之後,項羽不僅沒有趁機佔據地理位置極佳的關中,反而大肆搜刮各種寶貝,然後一股腦地將這些寶貝全部運回了江東。
03分封制還沒有斷絕
當時,秦王朝雖然統一了中國,但是歸根結底秦王朝統治時間非常的短暫,所以人們心中還是比較傾向於分封制的。可以說項羽就是受到了這種思想的束縛,一直覺得分封制才是社會應該發展下去的制度。可以說,分封制是項羽的最終目的,但是分封制只是劉邦通往獨裁的手段而已。這裡的原因是因為,項羽是貴族,但是劉邦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所以兩人對待分封制的看法不一樣,項羽看到的全部都是分封制的好處,而相比之下,因為獨裁統治的秦朝遭到各種諸侯的打擊。所以項羽怕自己步入秦朝後塵,所以自然更願意選擇分封制。
而劉邦是從社會底層爬上來的,所以自然不是原有分封制的受益人,相比於分封制和「大一統」,劉邦顯然更傾向於秦始皇一樣的管理方式。但是當時所有的人都覺得分封制是非常明智地,在戰爭還沒結束的時候就急著要封地。就比如韓信,居然威脅劉邦來給自己封了一個「齊王」,劉邦吸取了秦始皇的教訓,也清楚分封制向集權的轉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04仇恨心理
劉邦見到秦始皇出巡的時候,感嘆地發出了「大丈夫當如此也!」的感嘆。這說明,劉邦是非常羨慕秦始皇的地位和權力的,所以劉邦從一開始,就一直想成為秦始皇。但是項羽發出了「今後我要取而代之。」這種言論,項羽對於秦始皇,不是羨慕,而是赤裸裸的仇恨。這個仇恨也延續到了項羽對於秦始皇所建立的集權制的仇恨,因為項羽本來是一個高高在上的貴族,但是卻因為秦始皇統一天下最後落魄如此。所以項羽從一開始,就只是想將秦王朝徹徹底底地推翻,將社會秩序回歸到戰國時期的秩序。
05尾言
不過這也註定項羽最後的失敗,因為項羽自始到終,也終究只是一個臣子的思想。項羽想要想東周時期一樣,扶持一個「吉祥物」,然後自己當一個徹徹底底的霸主。但是劉邦,卻有著創業者的思緒,劉邦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創建一家可以媲美秦始皇的公司,自己當上獨一無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