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需要多久?66天,協和專家從死神手裡搶回新冠肺炎危重患者!

2021-01-09 醫師報

來源:楚天都市報

在武漢協和醫院ICU,一名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從病危到如今脫離呼吸機,還能下床走動。他的康復,鼓舞著醫務人員。

冒風險連夜轉運患者

1月13日晚上8點,武漢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尚遊教授緊急電話召集:湖北省中山醫院ICU有患者嚴重呼吸衰竭,生命危在旦夕,需要緊急支援!

該院ECMO小組專家迅速集結。第一時間,鄒曉靜教授帶隊趕往省中山醫院ICU,了解患者病情。

2020年1月5日,51歲的王海(化名)受涼後出現發熱、咳嗽,本以為是普通感冒,在社區醫院治療後未緩解,隨後開始出現呼吸困難,總覺得憋悶、胸口重。3天後,在湖北省中山醫院發熱門診檢查,胸部CT提示「病毒性肺炎」,檢測「乙型流感病毒抗體陽性」,診斷為「乙型流感」,並開始對症治療。

但奇怪的是,患者呼吸困難的症狀持續加重,即使升級氧療後,仍難維持正常氧飽和度,手指發涼、嘴唇發紫。

醫護人員在模糊的視野下艱難工作

鄒曉靜教授對病情迅速做出評估,嚴格把握ECMO指徵,考慮先暫緩。「先上有創機械通氣,若療效不佳,最後再考慮ECMO,不然出現副作用適得其反。」她說。

「當時面臨兩難抉擇。」鄒曉靜教授說,到底是冒著風險直接轉運,還是就地氣管插管再轉運呢?患者氧合差,轉運風險高,但就地氣管插管不排除會出現心跳驟停;如果不氣管插管,直接轉到協和醫院,哪怕心跳驟停也有機會用ECPR(運用於心跳驟停時ECMO搶救措施)搶救。

好在當時患者神志清楚,也十分配合,兩家醫院距離也近,待命的急救車氧療設備也很高級,和患者及家屬商量後,專家決定暫不氣管插管,直接轉運到協和醫院。

1月13日晚上11點,王海順利轉運至武漢協和醫院重症醫學科,由多位教授組成的重症肺炎治療組接手。

最終確診新冠肺炎

1月14日一早,接診的劉宏教授對其病情感到困惑,「如果是乙流,原治療方案是可以的,而病情為何還在惡化?」

結合當時官方通報的武漢出現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的報導,一顆懷疑的種子在劉宏教授心裡埋下。緊接著,該院乙流RNA檢查結果出來,是陰性。正當大家懷疑加深時,有家屬告訴醫生:「一位照顧王海的家屬肺CT有陰影,正在外院住院!」

這一信息驚醒了劉宏教授,「接觸史很難追述,但是這個家庭聚集發病的方式,而且發病的家屬不是乙流,所以,高度懷疑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他立即做出一系列決定:更改治療方案,迅速加強隔離!清空病區,改造病房,啟動三級防護,並上報!

由於一段時間內核酸檢測費時較長,儘管當時醫生就申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但直到1月26日,醫生才拿到患者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結果,提示為「弱陽性」,證實了之前的判斷。至此,王海的診斷明確,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

積極治療遏制病情急轉直下

考慮到氣管插管是有創操作,ICU劉宏教授本打算嘗試無創正壓通氣,但是王海病情發展太快。1月14日下午,患者低氧血症突然加重,劉宏教授當即組織氣管插管搶救,患者情況才有所好轉。

「床旁重症超聲看到,患者後背很多肺實變,我們當時就試試俯臥位,ECMO留到最後萬不得已。」如劉宏教授所料,通過有創機械通氣+俯臥位通氣後,患者氧合狀態終於穩定好轉。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是一種新的病毒感染,未知的傳播方式、未知的疾病進程、未知的病理生理等,給患者的治療帶來了巨大困難。

劉宏教授憑藉豐富的肺炎治療經驗,一步步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治療模式。

首先通過有創機械通氣+每日長達16小時的俯臥位通氣,維持氧合狀態;結合病毒特性以及中國新冠肺炎診療共識,應用抗病毒治療;考慮病情極重、病毒感染後常合併細菌感染,積極防治細菌感染,密切監測病原學結果隨時調整用藥;中醫科陳瑞教授床邊為患者望聞問切,開出中藥方劑,用中西醫結合方法為患者治療打出組合拳。

除了定期複查胸部CT和床邊胸部X線片,床旁即時超聲發揮了重要作用,醫生們通過每日應用床旁超聲對患者心、肺、腹部狀況進行精確評估,及時細緻調整治療方案,優化細節,精準治療。

樂觀堅強的醫務人員

同時,護理團隊承擔著嚴密監護、遵囑用藥、吸痰、翻身、俯臥位、擦洗身體和處理排洩物等諸多繁瑣工作,穿著防護服和隔離服,戴著護目鏡和面屏,工作起來比平時困難許多。

冒著暴露風險氣管,為患者日後康復帶來希望

隨著治療進展,患者肺部情況逐漸好轉,暫停俯臥位通氣治療,但病情仍未達到撤離呼吸機條件。

氣管插管時,醫生需使用鎮痛鎮靜藥物,以減輕患者痛苦、人機對抗,但這樣會影響患者康復鍛鍊,也可能導致肺不張和深部靜脈血栓形成,並且氣管插管時間長可能增加堵管和感染風險。

因此,新冠肺炎治療組的舒化青教授決定,對患者進行床邊經皮氣管切開術。在重重防護的條件下,手指的觸感減弱、視野模糊,給手術帶來極大困難,並且在手術過程中要切開氣管,大量攜帶病毒的飛沫飛出,帶來巨大暴露風險。

王海清醒

舒化青教授仍堅持手術,「能為患者好轉添一分希望,我覺得值。」手術最終在2月11日順利完成,也為患者在清醒狀態下應用呼吸機的同時進行主動咳痰、早期活動和康復鍛鍊帶來契機。

肺功能終於好轉,已脫離呼吸機

經過兩個多月的精心監護治療後,王海的病情逐漸穩定下來。在他的積極配合下,通過間斷脫離呼吸機+肺功能康復鍛鍊,肺功能逐漸好轉,終於在3月2日徹底脫離呼吸機。目前已改成金屬氣切導管,並已經堵管,王海說話能發音了,也能下床站立和走動。

終於站起來了

新冠肺炎治療組的漆紅教授說:「在恢復期,王海十分配合康復治療,每天堅持下床活動,做呼吸訓練;醫護人員會經常對他進行心理護理,叮囑他遵囑咳痰和鍛鍊,適當加強營養,並鼓勵他要有信心戰勝疾病,直至康復出院。

像王海這樣,合併呼吸衰竭的危重型患者,當達到氣管插管的指徵後應及早插管,早期進行肺保護性有創機械通氣策略和俯臥位通氣,加上恰當的抗病毒、抗細菌真菌、營養支持和中西醫結合治療,從而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關焦點

  • 專訪北京協和醫院護理專家:重症護理「十八般武藝」為患者護航
    (抗擊新冠肺炎)專訪北京協和醫院護理專家:重症護理「十八般武藝」為患者護航中新社武漢3月29日電 題:專訪北京協和醫院護理專家:重症護理「十八般武藝」為患者護航中新社記者 冉文娟他們是與新冠肺炎患者接觸最多、最危險的群體
  • 中山一院遠程會診武漢危重症患者
    中山一院10多個專科的專家團隊通過視頻連線,為武漢疫區重症患者「把脈問診」。 根據國家衛健委公布數據,與其他地區相比,武漢地區新冠肺炎患者治癒率低、病死率高的形勢依然比較嚴峻。 專家們通過連線方式,與前線隊員討論患者病情。此次會診重點討論了兩名危重症患者病情,63歲女患者合併合併高血壓、2型糖尿病,66歲男患者則持續性病情加重伴呼吸困難,專家們制定了綜合救治方案。
  • 織牢織密防控網——武漢協和專家為基層新冠肺炎重症患者隔空把脈...
    由於她同時是尿毒症患者,需要進行規律性透析治療。當地醫院經過近三周治療,李女士的情況有加重趨勢,於是該院醫務辦公室請求協和醫院遠程會診中心為其隔空把脈會診。考慮到患者血氧飽和度不足90%、呼吸困難的症狀,還有急需腎透析的相關專家指導。在接到會診請求當天下午,協和醫院呼吸內科聯合腎內科為該患者病情進行多學科聯合會診。
  • 109天,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章瑋出院了
    武漢抗疫期間,遼寧、河南、福建和武漢大學人民醫院4省醫療隊接力救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章瑋的暖心故事,刷爆網絡。無數人關心著章瑋的命運。5月29日,從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出院回家近一周的章瑋,通過微信向關心他的人報平安。「我很好,現在正在努力康復,爭取早日回歸正常的生活。」
  • 廣州武漢隔空會診,中山一院「最強大腦」合力救治危重症患者
    此次會診重點討論了兩名危重症患者病情,其中一名患者本身有肝癌,做過切除等手術,此次患上新冠肺炎後病情急轉直下,已出現呼吸、血液、腎臟等衰竭。各專科的專家們積極獻計獻策,經過激烈的「頭腦風暴」後制定了綜合救治方案。
  • 中山一院集結10餘學科「最強大腦」 合力救治武漢危重症患者
    中山一院10多個專科的專家團隊通過視頻連線,為武漢疫區重症患者「把脈問診」。 此次針對武漢前線危重症患者病例開展的全院多學科會診,中山一院集合了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重症醫學科、心血管醫學部、體外循環科、消化內科、血液內科、腎內科、內分泌科、放射診斷科、營養科等10多個專科的專家,其中謝燦茂、郭禹標、吳健鋒等多位專家是參加過抗擊非典的老將。
  • 支援武漢專家張麗娜:與「死神」較量的「特種兵」
    張麗娜床旁用重症超聲評估患者張麗娜教授脫下防護服全身溼透紅網時刻3月5日訊(通訊員 王潔)在武漢協和醫院西區的湘雅病房,不少重症患者離生死之門幾乎只有一步之遙。在這裡,有這樣一名「特種兵」,緊緊把握每一分每一秒,與「死神」開展生死較量,一次次把患者從死亡線上拉回。
  • 為挽救新冠危重患者,摔成胸椎骨折的她堅持87天,帶著ECMO設備一路...
    我也沒想到,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讓我成了一名冒著生命危險和病毒搏殺的戰士。如今回想起那87天,真是每時每刻都驚心動魄。自從新冠肺炎疫情爆發,我們湖南省人民醫院急診醫學科的169名醫護人員就進入高負荷運轉狀態。聽說前線缺乏呼吸機操作人員,我第一時間請纓。
  • 協和醫院微創換瓣膜技術救治急危重症患者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2月9日,從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獲悉,該院介入瓣膜手術體量突破300例,位居華中地區首位。目前,協和醫院能獨立開展主動脈瓣、二尖瓣、三尖瓣和肺動脈瓣換瓣手術,微創換瓣膜技術救治急危重症患者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 一位73歲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生死拉鋸戰」
    工人日報客戶端2月27日電 「每一個被我們從『鬼門關』拉回來的危重症新冠肺炎患者都有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雖然隔著厚厚的防護服,但依然可以感受到張蓓「闖關成功」後的喜悅和興奮。張蓓,蘭州大學第二醫院第一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長,截至今天,他在武漢參與新冠肺炎醫療救治工作整整30天。2月7日,73歲的沈奶奶因發熱10天加重伴氣短。第二天,「火線上崗」的主管醫生張蓓就迅速評估患者病情,並給予了普通氧療、高流量吸氧、無創呼吸機、抗病毒等對症支持治療。
  • 中山大學附屬三所醫院「最強天團」首次大會診 跨區域救治危重患者
    根據廣東省新冠肺炎防控指揮辦醫療救治組對加強重型、危重型患者集中救治管理工作作出部署,統籌7家廣州地區高水平醫院對口省內13家定點醫院,集中優勢「兵力」,突破薄弱環節。目前,7家廣州地區高水平醫院對口支援廣東省13家定點醫院。
  • 「院長說」危重症患者救治的「協和經驗」——專訪北京協和醫院...
    當時正值疫情蔓延速度最快、醫院床位最吃緊的階段,北京協和醫院整建制接管了武漢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重症病房:在48小時內,將病房改造完畢;組建全新科室,定崗定責,逐步實現從無序到有序;按規律辦事,圍繞專業化、精細化、科學化展開救治……用張抒揚的話說,病人是在闖關,醫護人員也在闖關,在過去的60多天裡,醫療隊實現著一個又一個「不可能」。
  • 研究顯示六成以上危重新冠肺炎患者可形成深靜脈血栓
    中國日報5月21日電(記者 王曉東)5月19日,北京市援鄂醫療隊、北京朝陽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張黎明團隊,聯合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協和醫院超聲影像科謝明星團隊、血液科胡豫團隊,以「新冠肺炎住院患者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病率、危險因素及轉歸」為題,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irculation》在線發表論文
  • 盤點我的2020:從死神手裡搶人,我只有90秒
    從死神手裡搶人,我只有90秒總結經驗和教訓,我們發現,導致危重症患者病亡的主要原因並不是肺部感染和呼吸衰竭,而是多臟器損害。院領導拍板組建多學科聯合的重症治療攻關團隊,插管、護心、護腎、護肝、護腦……多學科合作,全流程守護,全天候待命,我們管這個團隊叫重症救治「尖刀連」。
  • 「離患者口腔僅5-10釐米。」海南這支「敢死隊」跟死神搶人!
    田佳說,氣溶膠一直從喉嚨裡冒出來,還有嗆咳,氣溶膠也會噴出來;而且患者的聲門不太容易看,這種操作在普通ICU病房,都是難度比較大的、風險比較高的操作,何況在負壓隔離病房,在層層防護之下操作。幸好操作比較順利,2分鐘建立人工氣道,接上呼吸機。3分鐘後,高阿姨的氧飽和度等各項指標立刻恢復正常,這一次的努力成功地從死神手中搶回了生命。
  • 為什麼救治新冠肺炎患者 需要這麼多護士?
    援鄂醫療隊中護士佔比超過60%,為什麼救治新冠肺炎患者需要這麼多護士?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中華護理學會理事長、第43屆南丁格爾獎章獲得者、北京協和醫院護理部主任吳欣娟在回答中青報·中青網記者提問時說,「在重症和危重症患者的救治過程中,護士是主力軍,他們為患者提供非常專業的護理」。在治療過程中,護士要為患者提供生活護理。
  • ECMO運轉49天的新冠肺炎患者在西安交大一附院康復出院
    5月9日,在經歷了與病魔94天抗爭後,一名66歲的女性新冠核酸轉陰的患者康復出院,為了搶救她的生命,ECMO運轉使用了49天,她也是我國目前康復出院的新冠肺炎患者中使用ECMO時間最長的患者。2月5日,一名發熱並伴有胸悶、氣短的66歲老年女性患者在家人的陪伴下來到西安交大一附院急診科就診。醫生憑藉職業的敏感性,高度懷疑感染新冠病毒,立即將患者從搶救室轉移至急診科單間病房隔離救治,經過快速核酸檢測和胸部CT檢查,確診新冠病毒陽性並立即收入醫院感染病房。
  • 萬州抗「疫」英雄黃霞:和死神搶人累到暈倒!戰「疫」日記曝光,讓人...
    這是重慶三峽中心醫院治癒重慶首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主管醫生黃霞2月23日在微信朋友圈曬出的答案。37歲的黃霞身材嬌小,動作利落、走路帶風,最忙的一天要和同事要守護28名重症和危重患者,隨時待命從死神手裡搶人。2月27日下午,提到重症肺炎病區患者減至個位數時,她一直堅定的眼神裡瞬間填滿喜悅。
  • 河南省人民醫院連線北京專家救治危重症患者
    河南省人民醫院連線北京專家救治危重症患者本報訊 (記者馮金燦)2月20日,河南省人民醫院邀請解放軍總醫院、北京阜外醫院專家對該院隔離病區內幾位複雜、疑難且病情危重的新冠肺炎患者進行會診。幾位危重症患者中,有一位87歲老人,幾天前從基層醫院轉到省人民醫院,除了確診新冠肺炎,還有呼吸衰竭、低蛋白血症等諸多問題。由於基礎疾病多、身體條件差,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合併心衰,又出現了肺栓塞,情況緊急、病情危重。
  • 安徽醫療隊員講述武漢抗疫經歷:無數次從「死神」手中搶回患者
    時刻關注重症病人病情3 月17 日晚,中國科大附一院(安徽省立醫院)重症醫學科醫生費明明幾乎一夜沒睡,因為第二天一早,她就要和「戰友」們回合肥了。「去武漢的前一天晚上我也沒睡著,不過兩次的心情大不一樣,如果說之前是對未來的一種不確定,那現在就是不辱使命之後的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