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的時候怎麼辦?靜下心讀一本書,再用3個訣竅分享精彩讀後感

2020-12-23 櫻桃莊園8

「最近讀的哪本書比較有意思?」

「隔離期間,讀了哪些書?哪一本最有趣?」

也許,你一遍遍刷著疫情的最新消息,以及各種防護知識、搞笑段子。隨著疫情的持久,內心的恐慌在蔓延,不安在增加。那麼最好暫時放下發燙的手機,拿起一本書吧。

在這特殊的時期,可能再沒有什麼能比閱讀和寫作,給我們的心靈帶來安寧和平靜。阿根廷作家阿爾維託曾說:「閱讀使我們能過一種逆流而上的生活,我們不必自己經歷過一種生活或錯誤甚至喜悅,而從他人的書寫裡先探得生命的可能。」

顧名思義,讀後感重點在「感」字,感想、感悟,心得、體會,凡是讓你產生了問題和想法,啟發了你的思考,值得你用口頭或是書面表達出來的,都是讀後感。

一、再微小的輸出,也會加強記憶,促進成長

可能有人會抱怨,讀就讀了,還要寫什麼讀後感,沒事找事。是的,對不喜歡看書的人,不必談讀後感,對純粹娛樂打發時間的人,也無須談。我們的對象是,既喜歡讀書,又渴望從書中汲取知識和教益,從而改善、提升自己的人。

1. 非常時期書寫能鎮靜心靈

尤其是當下,不少人因疫情隔離,脫離了正常的生活,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些不舒暢的癥結,找一本能讀進去的書,也許能給你解惑釋疑,也許能讓你安寧,給你帶來信心,這樣的書必定讓你想通許多東西。

將它分享給別人,尋找同頻者,加持他人,惠福於己,何樂而不為呢。

2.深入解讀,提升自我

通過深入解讀一本書,不僅提供寫作練筆的主題和材料,更重要的是,它還能解決你的自身問題,解開你的癥結,從某方面提升自我,促進成長。

3.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萬維鋼在《萬萬沒想到》中,提到一個實驗研究:讓受試者閱讀一篇科學類文章,然後分三組:第一組多讀幾遍,第二組針對此文畫個「概念圖」,第三組用十分鐘時間寫篇相關文章。

一周以後測試。結果發現:寫文章的這組記憶的成果,甚至這時候再讓他們畫概念圖的成果,都勝過其他兩組。畫概念圖的效果甚至還不如多讀幾遍。所以「累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這句話是對的,而且事實證明,用思維導圖做筆記真的沒用。

當你讀完書,做好筆記,或者一邊讀時,一邊會有不少想法、感悟湧上心頭。合上書時,哪些觀點、內容會留在你的腦子裡?當然是那些不同尋常的地方。就像你很難想起前一天吃過些什麼,但十年前一頓令你大開眼界的豐盛美食,可能到今天還記得清清楚楚。

二、最常見、最有話可說的文體,但要寫好不容易

幾乎每個人都寫過讀後感,因為小學二年級就要求讀後感。因此不少人對讀後感嗤之以鼻:這讀後感從小學就開始寫了,誰不會呀,值得專門講嗎?

1.讀後感的要求並不高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誰都會產生一些感想、心得之類的,把它們表達出來,多簡單的事情。讀後感是很常見的,似乎人人都會寫上那麼幾句。

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多人說「不會寫」「不知道寫什麼」,上學時不會寫,現在當家長要輔導孩子,仍然抓耳撓腮寫不出。這是為什麼呢?

2.複述不是讀後感,感受才是

讀後感是「加入了自己思考的讀書筆記」。思考會使你的讀書筆記變成獨一無二、專屬於你自己的東西。也可以看成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

讀後感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回應」,就是根據自己的心靈和頭腦讀到的內容進行自由的回應。

從這幾個叫法,我們就可看出,讀後感不是概括原文內容,泛泛而談些心得就行了,必須要有自己的思考、分析、評議,要有自己的真情實感。用一句話概括,讀後感就是「剛看完的書有什麼共鳴之處。」

有時候最簡單的,其實也是最難的。讀後感看似誰都寫過,但真正寫好不簡單,也不容易。

如果你一上來就說:「這本書裡寫了------」然後巴拉巴拉,從頭到尾都是複述書中內容,那你還是趁早打住,別浪費時間了。

3.初學者容易犯的兩個毛病

毛病一、面面俱到——初學者很容易犯面面俱到的毛病,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流水帳般寫出來,平鋪直敘,不深不透,不痛不癢。沒有重點部分,即使有,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使文章平淡無味,不感人不深刻。

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點去寫。可以圍繞原作的核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觀點、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毛病二、沒有聯繫實際——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繫實際發表感想,你可以聯繫自己的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繫到社會實際;既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比如眼下,全國都在抗擊肺炎疫情,戰「疫」中各種感人故事、戰疫日記、知識科普、心理疏導、宅家趣事、遠程辦公、親子育兒、美食美文、文化歷史等,都可以結合進你正在看的書中。

如果你看了《黑天鵝》,你怎麼看待這次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它對我們整個國家帶來哪些影響?有哪些教訓值得吸取?哪些經驗值得總結?等等。反思之後,形成自己的評價與思維體系,並以此指導自己今後的生活和工作。

看了書或文章,你聯想到什麼,你怎麼評價書中的人物或事件?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人物或事情,你怎麼看?

三、3句經典連成讀後感

在這裡,謹介紹一種讓讀後感寫起來比較順手,也比較省力的方法。首先弄清楚讀後感的主要構成部分,並在關鍵處舉了比較扣題的例子,以供參考。

1.讀後感大致由三個部分構成

第一、概括——精煉、簡潔概括作品的主要內容,特別是提煉出要傳遞的知識要點。

第二、評議——分析材料、說理議論,得出啟示、心得和感悟,亮明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第三、聯繫——聯繫個人生活和社會實際,寫出自己的感觸、反思與想法、做法。

這三個部分中,最重要也是最不容易寫的就是「感觸點」。就是指作品讓你深有感觸的點。它一般包括4個方面:

主題思想例子:艾德勒《如何閱讀一本書》:

本書主要論述了四個層次的閱讀方法

基礎閱讀:相當於識字階段的閱讀。

檢視閱讀:在一定時間內,快速掌握一本書大意的閱讀。

分析閱讀:深入了解作者的意圖,掌握全書的大綱,並懂得找出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他進行溝通。

主題閱讀:針對一個主題,同時閱讀好幾本書,就不同作者之間的意見進行比對與辯證。

內容情節例子:懷特《夏洛的網》:

夏洛是一隻蜘蛛,夏洛和一頭豬是好朋友。聖誕節要到來的時候,人們要把這頭豬殺掉,夏洛不忍心讓朋友當成聖誕節的晚餐被殺掉,於是她辛辛苦苦織了一夜的網,這個網上織成兩個字, 翻譯成中文就是「好豬」、「神豬」 的意思。

第二天人們要抓豬了,一看豬圈上面的網寫著這兩個字,以為是神意呢,神意不可違,不能隨便殺,如果這時候把豬殺了,你等於把神得罪了,人們就把豬放了。

豬因為夏洛的努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夏洛和這頭豬成為了好朋友。以後夏洛總是在網上寫著不同的字,都是為這頭豬張羅,為豬做好事,為豬憧憬,使這頭豬不僅沒有被殺,相反在展覽會上屢屢獲獎,一下子平步青雲。

等到夏洛老去的時候,她產下了很多小蜘蛛,夏洛臨死前把小蜘蛛託付給這頭豬,請他來照顧。

夏洛去世之後,這頭豬就開始照顧他們,在照顧這些小蜘蛛不斷長大的時候,這頭豬無限地懷念他的老朋友夏洛。這就是這本書的大概情節。

典型人物例子: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克利斯朵夫在那樣的環境下艱苦奮鬥的精神感動了我。從小生活在那樣惡劣的家庭,父親酗酒,生活貧窮------一個個的苦難,沒有把他壓垮,相反把他錘鍊成人,讓他的心敏感而溼潤,讓他的感情豐富而美好,讓他的性格堅強而不屈不撓。

他不是那種振臂一呼應者如雲的人,不是那種高舉紅旗、揮舞戰刀的人,他的奮鬥更具個人色彩,多了許多我們以前所批判過的兒女情長,多了許多嘆息乃至眼淚,但他讓我感到他似乎就生活在我的身邊,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有些冰冷的手溫、濃重的呼吸和怦怦的心跳。

經典語句例子:帕斯卡《思想錄》:

這是因「帕斯卡定律」蜚聲世界的著名數學家兼物理學天才布萊茲.帕斯卡,在精神探求的過程中記錄下來的思想火花。

在「思考的蘆葦」那一篇裡,他寫道:「任何我們所尊敬的都在思考裡面」。「因為思考,我才能夠包容下整個宇宙。」

「人類既是宇宙的榮光,同時又是宇宙的碎屑。」

「人類真是一種怪物! 」想必過去的我們沒有這種氣勢磅礴的思考和實踐。

2. 寫讀後感最省力的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找出三個句子,並就此提出兩個問題,再用一個關鍵詞將它們聯結起來,就可寫出一篇平均水平之上的讀後感。初學者可以由此入手,多練多寫,熟練之後再自由發揮。

第一步:精選出你想引用的三個經典句子(也可以是經典作品中的三個篇章)

第二步:只須思考兩個問題:問題1,那三句話吸引你的原因是什麼?問題2,自己是否有過以這三句話有關的體驗?

你看,這麼一來,你跟所閱讀的著作就建立了某種關聯。這三條關聯紐帶,正是你用於書寫讀後感的材料。

第三步:只要你找到與那三條紐帶有關的一個關鍵詞作為題目,一篇順理成章的讀後感就寫成了。

3.舉例:道——《五輪書》讀後感

這是著名日本劍俠宮本武藏於花甲之年所述「心技體」至高境界的融合之道。書中表達了宮本身體力行冒死修煉所悟得的劍道之奧義,生死決鬥,敗者必死。

本書關鍵詞是「道」「兵法之道,朝夕勤練,自然心胸寬廣」,(引用經典句)

鍛鍊能讓人動作敏捷自在,「經過鍛鍊,整個身體會變得靈活自由,不僅以身體能制勝,以心亦能制勝」。(引用經典句)

「 自由」這個詞用在這裡有種格外新穎的感覺。想要達到如此境界,只有三句:一是「鍛鍊」,二是「動腦」,三是「揣摩」,此外,別無他法可尋。

《五輪書》分地、水、火、風、空共五卷,再細分為具體項目,各項大多以「當認真鍛鍊」、「當動腦筋思考」、「 當好生揣摩」等語言結尾,可見並非只需反覆練習就能達到的,還要不忘動腦筋多揣摩,這樣才能在質的方面有所提高。

而且同時在量的方面也有要求,《水之卷》最後一句話這樣寫道:「或千日,或萬日,須勤練習,下功夫,多揣摩。」(引用經典句)

(摘自《經典的魅力》)

好了,閱讀——怦然心動——分享,這當中每一步都充滿收穫的喜悅,和釋放自我的歡欣,讀後感來自內心最自然最純樸的情感,最容易引起共鳴,獲得認同。因為「人類是喜歡表達並被評價的生物」

讀後感是培養我們有目的性有意識地輸出,若有真情實感,則100字也可貴,若是空發議論,10000字也沒用。

人性相通,相信能夠打動你的,往往也能打動別人。如果再加上你的獨特感受和想法,那就更精彩了。

作者:櫻桃莊園8,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平臺籤約作者,書評達人,酷愛讀書與寫作,涉獵廣博,持續分享有趣故事與硬核乾貨。

相關焦點

  • 讀後感怎麼寫?資深語文老師:給你3個方法
    在眾多的作業中,有沒有一個叫"讀一本好書,寫一篇讀後感"?隨著中考、高考語文改革對整本書閱讀的重視,不管寒假還是暑假,老師都會布置讀書任務。作為一個教了十多年語文的資深老師,我給你3個方法:1 故事+故事+感悟讀後感,顧名思義,讀後的感悟,要會結合書中的故事、內容,不能脫離原文,因此我們可以採用"故事+故事+感悟"的模式。第一個故事指書中故事。
  • 水滸傳讀後感/讀水滸傳有感
    剛開始,我讀起來不僅吃力,(因為是文言文版的)而且是懷著在完成作業這種心情來讀的,這樣讀讓我覺得越來越沒意思,不想讀了,但是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水滸傳》閱讀公開課——講的是《魯提轄拳打鎮關西》。老師生動有趣的講解使我被魯提轄打鎮關西的場景迷住了,到家以後我跳過中間沒看到的篇章直接看關於《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這一章節,結果我被裡面精彩片段描寫逗得捧腹大笑。
  • 支綏教師李佩玲:遙寄「一本書」 共讀「兩地情」
    支綏教師李佩玲:遙寄「一本書」 共讀「兩地情」 2020-12-06 12:3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語文閱讀能力的差距分層,體現在如何寫好讀後感,取決你在哪一層
    關於語文閱讀能力的差距分層,主要是有沒有看進去,是否掌握了閱讀的技巧以及寫沒寫讀後感。愛閱讀和語文成績好有沒有關係?是有的,但是愛閱讀不是每天拿著一本書看,首先是要看得懂,也就是把書看進去。其次是,閱讀也是有技巧和方法的,有的同學一整個學期就看一本書,有的同學一整個學期能看幾十本書,這就是差距分層。
  • 3個步驟教你:用一小時讀完一本書的速讀方法!
    說的再通俗點,當我們剛開始進入一個領域閱讀的時候,書中的內容對於我們來說都是新的,所以讀得慢、理解的慢。當我們閱讀完一本書之後,開始閱讀下一本書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發現新的這書本裡有那麼一些內容和前面閱讀的那本書中是一樣的,或者換了一個說法。
  • 讓書籍溫暖時光①丨好書共讀,成長共享!「我的讀後感」分享活動...
    讀好書,好讀書一本好書可以影響人的一生一本好書可以影響家庭的成長一本好書可以影響孩子的未來在世界讀書日當天,我們發布徵集廣大家庭最喜歡的一本書,並於今天起和大家一起分享。如果這本書你也讀過,也可以在留言區和我們一起分享這本書和你故事,天府小妹會給每天點讚量最高的留言送出一份禮品哦!
  •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會讀書的人是怎麼做到的?
    最初的筆記基本是兩種形式:句子段落摘抄和讀後感。後來知道了思維導圖,筆記就變成了用思維導圖畫出整本書的章節結構。再後來,讀電子書,使用在線筆記功能,標出喜歡的句子和段落,記錄當時的感想。但是書讀完就都放一邊了。以至於再讀的時候看到以前的標記,第一反應是「這是我寫的嗎?」
  • 4個步驟教你如何去讀一本書?解決讀書沒耐心
    我給大家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經驗。我們平時買書的時候,可能各種原因,一是去書店,或者在網上看到別人的文章裡介紹那本書,例如得到、樊登讀書、喜馬拉雅等等經常會給我們介紹一些書。那我們就把它買來放那裡,買來之後不一定馬上讀,可能過一段時間我們有用的時候再讀。
  • 人性的弱點:人際交往的藝術,你一定想受人歡迎,請牢記3個訣竅
    人性的弱點:人際交往的藝術,你一定想受人歡迎,請牢記3個訣竅事實上,很少人知道,《人性的弱點》其實是一本講社交技巧的書。有人嗤之以鼻,認為它是心靈雞湯,專門給人洗腦。可就是這本書,讓我們第一次意識到,原來人際關係如此重要,而我們卻又是如此不擅長跟人打交道。
  • 讀後感怎麼寫,一篇文章全面來解析(值得收藏)
    現在都流行微信讀書,其中上面就有個讀書筆記,什麼是讀書筆記呢?其實讀書筆記就是讀後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讀後感相關方面的知識。本篇文章共分為四個部分:1.什麼是讀後感2.讀後感寫作步驟3.讀後感寫作結構4.幾個關鍵點及技巧5.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法下面我們來看第一部分
  • 《我是馬拉拉》: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文中提到「半吊子醫生危害的是性命,而半吊子的毛拉危害的是信仰」「毛拉」一詞,作者在前文已有批註,讀書時只需要再向前翻閱查看即可;其次,可查閱網絡資源,如「塔利班分子」,若讀書時覺得實在礙眼,想弄清楚什麼意思,可以上網諮詢,但若遇問題就去查資料,耗時又影響讀書的連貫性,所以,有了第三個方法:遇到不懂的,先留著跳過,還可自己猜測,還可在後文中找到證據進行推測、證明。
  • 讀後感怎樣寫才能避開流水帳,拯救娃兒的暑假作業
    讀書本身挺快樂的,但是非要寫讀後感,就會覺得哎呀,真是惆悵。只能誇唄,誇作者寫的好,誇主人公精神可嘉,好像除此之外沒別的了。所以,同學們寫讀後感,最容易寫成這樣:最近我讀了一本書, 名叫ABC,作者是DEF,我非常喜歡。
  • 靜坐、站樁的時候無法入靜怎麼辦?
    3、靜坐、站樁的過程當中,總是會胡思亂想,怎麼辦?答:你肯定會胡思亂想,無數的念頭不斷湧出,永遠不停,這就是大道生化萬物的過程,是一個自然現象。因此就有道友問,妄想雜念太多,堵不住,怎麼辦?在智慧型手機和網際網路的包裹下,再配上一瓶肥宅快樂水和一包零食,我們逐漸形成了這樣一種短、頻、快的生理節奏:在1分鐘之內,我必須要爽到,如果某件事在1分鐘內無法讓我爽到,那麼這件事就是不值得投入的。
  • 五年級下學期第二單元習作,寫讀後感,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屋裡的光亮透在窗外,她躲在冷冷的角落一、怎麼寫好讀後感從寫作難度來說,寫一篇文章的讀後感要比寫一本書的容易,因為內容單一所以推薦同學們寫文章的讀後感。所選擇的文章,一定是自己比較熟悉的,影響深刻的,並且引發思考的文章。寫好讀後感,前提是對所閱讀的內容,認真地讀。不要走馬觀花,不要僅僅當讀故事一樣。只有精讀細思,才能寫出高質量的作文來。
  • 宅家3個多月,無錫竟然有中小學生一本書都沒讀!
    從放寒假到返校, 錫城的中小學生宅家3個多月, 他們讀了多少書? 疫情是否對他們閱讀造成影響?
  • 看了就忘,怎麼辦——《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
    我的床頭通常都有很多本書,至少三本以上吧。在閱讀中,當我讀不下去時,就換另一本調劑。小說是斷不會有的,不能一口氣讀完的算不上好小說,就算艱難似《百年孤獨》,我也是囫圇吞棗,一氣呵成。至於想不起來的內容,反正書在呢,有空再翻唄。
  • 2020高考作文猜想之二:整本書閱讀——「讀後感」推介信」「書評
    「整本書閱讀」已經成為語文教學的一個熱點,推動得如火如荼,並且學界已經取得了共識,皆認為是提高中學生人文素養的最佳方法。在倡導「整本書閱讀」的大環境下,請你寫一篇文章顯示你讀名著的收穫.教育部推薦高中生必讀課外書有: 1.《論語》;2.《三國演義》(羅貫中);3.《紅樓夢》(曹雪芹);4.《吶喊》(魯迅);5.
  • 夜深人靜,不妨沉下心讀一讀這一篇文章,我相信你會有所收穫
    只是在這個被電子產品掠去大好光陰的時代,人們似乎更加願意用一個個兩分鐘的短視頻消耗光陰,而不是去捧起一本書通過閱讀來充實生命,這大約是現代人的統一弊病,很難改變。關於奉勸人們讀書的文章,我也讀過不少。我發現很多文章都喜歡通過比對各國在公共場所讀書的人的數量,來突顯國人不喜閱讀的現象。
  • 初中讀後感範文:讀《如何再次拿起書》有感300字
    中考網整理了關於初中讀後感範文:讀《如何再次拿起書》有感300字,希望對同學們有所幫助,僅供參考。   「在書中我與逝者重逢,在書中我預見未來之事,在書中有戰事紛爭,在書中有和平安定。萬物都隨時間腐化,星辰隕落,季節更替,一切繁華終歸塵土,然而上帝讓這一切在書中得以重現。」
  • 駱駝祥子讀後感500字10篇
    駱駝祥子讀後感500字3  《駱駝祥子》這本書講述了在北平的一個車夫———祥子的悲慘命運。  這本書的主人公祥子原本是生活在農村,後來失去了父母和幾畝薄田。滿懷希望地來到這個大城市裡,想用自己的雙手和勞動買輛屬於自己的車子,當時的他——老實、憨厚、樂觀,就靠自己的雙手養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