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的哪本書比較有意思?」
「隔離期間,讀了哪些書?哪一本最有趣?」
也許,你一遍遍刷著疫情的最新消息,以及各種防護知識、搞笑段子。隨著疫情的持久,內心的恐慌在蔓延,不安在增加。那麼最好暫時放下發燙的手機,拿起一本書吧。
在這特殊的時期,可能再沒有什麼能比閱讀和寫作,給我們的心靈帶來安寧和平靜。阿根廷作家阿爾維託曾說:「閱讀使我們能過一種逆流而上的生活,我們不必自己經歷過一種生活或錯誤甚至喜悅,而從他人的書寫裡先探得生命的可能。」
顧名思義,讀後感重點在「感」字,感想、感悟,心得、體會,凡是讓你產生了問題和想法,啟發了你的思考,值得你用口頭或是書面表達出來的,都是讀後感。
一、再微小的輸出,也會加強記憶,促進成長
可能有人會抱怨,讀就讀了,還要寫什麼讀後感,沒事找事。是的,對不喜歡看書的人,不必談讀後感,對純粹娛樂打發時間的人,也無須談。我們的對象是,既喜歡讀書,又渴望從書中汲取知識和教益,從而改善、提升自己的人。
1. 非常時期書寫能鎮靜心靈
尤其是當下,不少人因疫情隔離,脫離了正常的生活,心理上或多或少有些不舒暢的癥結,找一本能讀進去的書,也許能給你解惑釋疑,也許能讓你安寧,給你帶來信心,這樣的書必定讓你想通許多東西。
將它分享給別人,尋找同頻者,加持他人,惠福於己,何樂而不為呢。
2.深入解讀,提升自我
通過深入解讀一本書,不僅提供寫作練筆的主題和材料,更重要的是,它還能解決你的自身問題,解開你的癥結,從某方面提升自我,促進成長。
3.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
萬維鋼在《萬萬沒想到》中,提到一個實驗研究:讓受試者閱讀一篇科學類文章,然後分三組:第一組多讀幾遍,第二組針對此文畫個「概念圖」,第三組用十分鐘時間寫篇相關文章。
一周以後測試。結果發現:寫文章的這組記憶的成果,甚至這時候再讓他們畫概念圖的成果,都勝過其他兩組。畫概念圖的效果甚至還不如多讀幾遍。所以「累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這句話是對的,而且事實證明,用思維導圖做筆記真的沒用。
當你讀完書,做好筆記,或者一邊讀時,一邊會有不少想法、感悟湧上心頭。合上書時,哪些觀點、內容會留在你的腦子裡?當然是那些不同尋常的地方。就像你很難想起前一天吃過些什麼,但十年前一頓令你大開眼界的豐盛美食,可能到今天還記得清清楚楚。
二、最常見、最有話可說的文體,但要寫好不容易
幾乎每個人都寫過讀後感,因為小學二年級就要求讀後感。因此不少人對讀後感嗤之以鼻:這讀後感從小學就開始寫了,誰不會呀,值得專門講嗎?
1.讀後感的要求並不高
讀完一本書或一篇文章,誰都會產生一些感想、心得之類的,把它們表達出來,多簡單的事情。讀後感是很常見的,似乎人人都會寫上那麼幾句。
但實際上還是有很多人說「不會寫」「不知道寫什麼」,上學時不會寫,現在當家長要輔導孩子,仍然抓耳撓腮寫不出。這是為什麼呢?
2.複述不是讀後感,感受才是
讀後感是「加入了自己思考的讀書筆記」。思考會使你的讀書筆記變成獨一無二、專屬於你自己的東西。也可以看成是「議論性較強的讀書筆記」,要用切身體會,實踐經驗和生動的事例來闡明從「讀」中悟出的道理。
讀後感還有一種說法叫做「回應」,就是根據自己的心靈和頭腦讀到的內容進行自由的回應。
從這幾個叫法,我們就可看出,讀後感不是概括原文內容,泛泛而談些心得就行了,必須要有自己的思考、分析、評議,要有自己的真情實感。用一句話概括,讀後感就是「剛看完的書有什麼共鳴之處。」
有時候最簡單的,其實也是最難的。讀後感看似誰都寫過,但真正寫好不簡單,也不容易。
如果你一上來就說:「這本書裡寫了------」然後巴拉巴拉,從頭到尾都是複述書中內容,那你還是趁早打住,別浪費時間了。
3.初學者容易犯的兩個毛病
毛病一、面面俱到——初學者很容易犯面面俱到的毛病,像開雜貨鋪一樣,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腦地、流水帳般寫出來,平鋪直敘,不深不透,不痛不癢。沒有重點部分,即使有,也像蜻蜓點水一樣一擦而過,使文章平淡無味,不感人不深刻。
所以寫感受前要認真思考、分析,對自己的感想加以提煉,選擇自己感受最深的點去寫。可以圍繞原作的核心思想寫,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個觀點、一個情節、一個人物、一句閃光的語言來寫。最好是突出一點,深入挖掘,寫出自己的真情實感。
毛病二、沒有聯繫實際——讀後感的重點應是聯繫實際發表感想,你可以聯繫自己的個人實際,也可以聯繫到社會實際;既可以是歷史教訓,也可以是當前形勢,最主要的是要突出時代精神,要有較強的時代感。
比如眼下,全國都在抗擊肺炎疫情,戰「疫」中各種感人故事、戰疫日記、知識科普、心理疏導、宅家趣事、遠程辦公、親子育兒、美食美文、文化歷史等,都可以結合進你正在看的書中。
如果你看了《黑天鵝》,你怎麼看待這次突如其來的肺炎疫情,它對我們整個國家帶來哪些影響?有哪些教訓值得吸取?哪些經驗值得總結?等等。反思之後,形成自己的評價與思維體系,並以此指導自己今後的生活和工作。
看了書或文章,你聯想到什麼,你怎麼評價書中的人物或事件?現實生活中有沒有類似的人物或事情,你怎麼看?
三、3句經典連成讀後感
在這裡,謹介紹一種讓讀後感寫起來比較順手,也比較省力的方法。首先弄清楚讀後感的主要構成部分,並在關鍵處舉了比較扣題的例子,以供參考。
1.讀後感大致由三個部分構成
第一、概括——精煉、簡潔概括作品的主要內容,特別是提煉出要傳遞的知識要點。
第二、評議——分析材料、說理議論,得出啟示、心得和感悟,亮明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第三、聯繫——聯繫個人生活和社會實際,寫出自己的感觸、反思與想法、做法。
這三個部分中,最重要也是最不容易寫的就是「感觸點」。就是指作品讓你深有感觸的點。它一般包括4個方面:
主題思想例子:艾德勒《如何閱讀一本書》:
本書主要論述了四個層次的閱讀方法:
基礎閱讀:相當於識字階段的閱讀。
檢視閱讀:在一定時間內,快速掌握一本書大意的閱讀。
分析閱讀:深入了解作者的意圖,掌握全書的大綱,並懂得找出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他進行溝通。
主題閱讀:針對一個主題,同時閱讀好幾本書,就不同作者之間的意見進行比對與辯證。
內容情節例子:懷特《夏洛的網》:
夏洛是一隻蜘蛛,夏洛和一頭豬是好朋友。聖誕節要到來的時候,人們要把這頭豬殺掉,夏洛不忍心讓朋友當成聖誕節的晚餐被殺掉,於是她辛辛苦苦織了一夜的網,這個網上織成兩個字, 翻譯成中文就是「好豬」、「神豬」 的意思。
第二天人們要抓豬了,一看豬圈上面的網寫著這兩個字,以為是神意呢,神意不可違,不能隨便殺,如果這時候把豬殺了,你等於把神得罪了,人們就把豬放了。
豬因為夏洛的努力,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夏洛和這頭豬成為了好朋友。以後夏洛總是在網上寫著不同的字,都是為這頭豬張羅,為豬做好事,為豬憧憬,使這頭豬不僅沒有被殺,相反在展覽會上屢屢獲獎,一下子平步青雲。
等到夏洛老去的時候,她產下了很多小蜘蛛,夏洛臨死前把小蜘蛛託付給這頭豬,請他來照顧。
夏洛去世之後,這頭豬就開始照顧他們,在照顧這些小蜘蛛不斷長大的時候,這頭豬無限地懷念他的老朋友夏洛。這就是這本書的大概情節。
典型人物例子:羅曼.羅蘭《約翰.克利斯朵夫》:
克利斯朵夫在那樣的環境下艱苦奮鬥的精神感動了我。從小生活在那樣惡劣的家庭,父親酗酒,生活貧窮------一個個的苦難,沒有把他壓垮,相反把他錘鍊成人,讓他的心敏感而溼潤,讓他的感情豐富而美好,讓他的性格堅強而不屈不撓。
他不是那種振臂一呼應者如雲的人,不是那種高舉紅旗、揮舞戰刀的人,他的奮鬥更具個人色彩,多了許多我們以前所批判過的兒女情長,多了許多嘆息乃至眼淚,但他讓我感到他似乎就生活在我的身邊,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有些冰冷的手溫、濃重的呼吸和怦怦的心跳。
經典語句例子:帕斯卡《思想錄》:
這是因「帕斯卡定律」蜚聲世界的著名數學家兼物理學天才布萊茲.帕斯卡,在精神探求的過程中記錄下來的思想火花。
在「思考的蘆葦」那一篇裡,他寫道:「任何我們所尊敬的都在思考裡面」。「因為思考,我才能夠包容下整個宇宙。」
「人類既是宇宙的榮光,同時又是宇宙的碎屑。」
「人類真是一種怪物! 」想必過去的我們沒有這種氣勢磅礴的思考和實踐。
2. 寫讀後感最省力的方法
這個方法就是找出三個句子,並就此提出兩個問題,再用一個關鍵詞將它們聯結起來,就可寫出一篇平均水平之上的讀後感。初學者可以由此入手,多練多寫,熟練之後再自由發揮。
第一步:精選出你想引用的三個經典句子(也可以是經典作品中的三個篇章)
第二步:只須思考兩個問題:問題1,那三句話吸引你的原因是什麼?問題2,自己是否有過以這三句話有關的體驗?
你看,這麼一來,你跟所閱讀的著作就建立了某種關聯。這三條關聯紐帶,正是你用於書寫讀後感的材料。
第三步:只要你找到與那三條紐帶有關的一個關鍵詞作為題目,一篇順理成章的讀後感就寫成了。
3.舉例:道——《五輪書》讀後感
這是著名日本劍俠宮本武藏於花甲之年所述「心技體」至高境界的融合之道。書中表達了宮本身體力行冒死修煉所悟得的劍道之奧義,生死決鬥,敗者必死。
本書關鍵詞是「道」。「兵法之道,朝夕勤練,自然心胸寬廣」,(引用經典句)
鍛鍊能讓人動作敏捷自在,「經過鍛鍊,整個身體會變得靈活自由,不僅以身體能制勝,以心亦能制勝」。(引用經典句)
「 自由」這個詞用在這裡有種格外新穎的感覺。想要達到如此境界,只有三句:一是「鍛鍊」,二是「動腦」,三是「揣摩」,此外,別無他法可尋。
《五輪書》分地、水、火、風、空共五卷,再細分為具體項目,各項大多以「當認真鍛鍊」、「當動腦筋思考」、「 當好生揣摩」等語言結尾,可見並非只需反覆練習就能達到的,還要不忘動腦筋多揣摩,這樣才能在質的方面有所提高。
而且同時在量的方面也有要求,《水之卷》最後一句話這樣寫道:「或千日,或萬日,須勤練習,下功夫,多揣摩。」(引用經典句)
(摘自《經典的魅力》)
好了,閱讀——怦然心動——分享,這當中每一步都充滿收穫的喜悅,和釋放自我的歡欣,讀後感來自內心最自然最純樸的情感,最容易引起共鳴,獲得認同。因為「人類是喜歡表達並被評價的生物」。
讀後感是培養我們有目的性有意識地輸出,若有真情實感,則100字也可貴,若是空發議論,10000字也沒用。
人性相通,相信能夠打動你的,往往也能打動別人。如果再加上你的獨特感受和想法,那就更精彩了。
作者:櫻桃莊園8,二級心理諮詢師,多平臺籤約作者,書評達人,酷愛讀書與寫作,涉獵廣博,持續分享有趣故事與硬核乾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