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靺鞨掠登州

2021-02-07 世界歷史六千年

無論是箕子遷到朝鮮半島北部、建箕子王朝,還是漢武帝滅衛氏朝鮮、設樂浪四郡,還是隋唐對高句麗的徵伐、直至滅亡之,其本質都是中原王朝在東北亞地區的勢力擴張,以及文化輸出。但只是當完顏阿骨打建金,並稱霸中國北方,人們才注意到,早在之300多年前,東北亞族群已經有能力南下,更以「渤海靺鞨掠登州」這一偶發歷史事件,使膠東半島的東端再次聚焦大唐皇帝的目光。

公元705年,武則天在「神龍政變」中被逼退位,唐中宗李顯繼位。為了更好地應對北方突厥人的威脅,唐在公元707年,將境內所在之登州治所的從牟平遷往蓬萊。公元712年,唐睿宗派遣郎將崔忻攝鴻臚卿,任敕持節宣勞靺鞨使,自長安至登州渡海遼東半島,溯鴨綠江而上,到達震國都城,冊封大祚榮為呼汗州都督、渤海郡王,管理粟末靺鞨之地。大祚榮遂除震國號,改稱渤海,正式納入大唐版圖。但大唐帝國希望渤海國能夠「永為屏藩,長保忠信」的想法卻一度遭遇挫折。

公元719年,大武義在大祚榮死後繼位渤海郡王,隨即對外大肆開疆擴土。公元732年,大武義以唐在其北面黑龍江一帶的黑水靺鞨之地設黑水都護府為由,兵分兩路進攻唐朝。其中,陸路由大武義親自率領進攻遼西,在奪取馬都山、直逼幽州;水路則越海成功奪取了在環黃海地區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登州,並斬殺了唐節登州諸軍事的登州刺史韋俊。對此,《資治通鑑》的記載是,大武義派「張文休帥海賊寇登州,殺刺史韋俊」。

唐同樣分兵兩路為迎擊渤海靺鞨,一支由唐軍正面出擊大武義,同時令北方的黑水靺鞨和室韋(蒙古族前身)南下、朝鮮半島上的新羅人北上助戰。雖然由黑水靺鞨和室韋共同組成的5000援兵因天寒傷亡過半,南面的新羅援軍也無功而返,但唐軍還是成功擊退了大武義。另一支由葛福順率領的大唐援軍在韋俊被殺三個月後才趕到登州,而此時渤海靺鞨人已經撤走。

這一事件表明,渤海在此後已經不再是保護中原王朝天然的屏障。而刺史韋俊之所以被殺,主要是因為唐還沒有注意到這一點,還沒有將其作為邊疆重鎮看待。

早在公元696年,武則天「令山東近境州置武騎團兵,,,每一百五十戶,共出兵十五人,馬一匹。」玄宗上臺後規定「河北諸州加團練兵馬,刺史押掌。」[4]這說明刺史直接指揮一定數量的軍隊。關於唐玄宗開元年間登州的戶口數量,史書記載不一致,《元和郡縣圖志》[2]的記載是28533戶,武英殿本記是20000戶,也有記載是10000 戶。按前面十抽一的比例計算,當時登州刺史能夠直接指揮的軍隊約在1000至3000之間。另據《新唐書·兵志》[5]記載,「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曰城、曰鎮,而總曰之道。」而登州下設的「東牟守捉,登州刺史領之,管兵千人。」也就是說,登州刺史還能調動東牟守捉管理的1000人。雖然士兵的數量看起來不少,但可以肯定的是並沒有常年保持戰備狀態。這些團練兵平時務農者居多,結果導致「蠢爾島夷,遠在荒裔」的韋俊被渤海靺鞨越海擊殺[1]。

對於大武義來說,雖然此次南下小有收穫,也證明了自己的實力,但唐軍強大的戰力還是令其感到了恐懼。渤海國隨後主動上表悔過,且對唐進貢不絕,而此時忙於西北戰事的的大唐對此也未深究。其後100多年,新羅和渤海這兩個「羈縻政權」(類似附屬國)以及日本與大唐總體保持了平穩關係,即便是「安史之亂」期間(公元755-763年),渤海和新羅也只是採取觀望態度,覬覦新羅已久的日本也沒有採取實質性的軍事行動,經濟文化往來成為當時東北亞地區的主要基調。

公元742年唐玄宗在全國實行改革,統一改州為郡,登州也因此改稱東牟郡。唐肅宗在「安史之亂」期間再次改郡為州,登州也因此在公元758年再度恢復、治所依舊在蓬萊。此後,登州之名延續千年之久。雖然州改郡和郡改州都只是名稱的簡單變化,但在從登州到東牟郡,再從東牟郡到登州這兩次變化的背後,威海也有著自己獨特的背景。公元732年的「渤海靺鞨掠登州」,無疑給威海地區造成了極大破壞,但當「安史之亂」在公元755年爆發後,包括今山東省中西部在內的中原地區在反叛與平叛的反覆衝殺中,人口劇減,有的地區甚至「十不存一」。在這種情況下,未遭大規模戰火波及的威海地區竟然成為人口相對稠密的之地。

當然,登州之所以能夠被再次復置並在其後長期存在,根本原因還是其重要的地理位置,並因此不斷書寫著傳奇。

《威海》盛唐氣象 善妙神女的傳說

《世界歷史六千年》的核心是角度和方法

相關焦點

  • 中俄靺鞨-渤海研究高層論壇
    渤海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然而與之不相稱的是,國內對俄羅斯學界的相關考古發現與研究缺乏深入的了解,由此,俄羅斯境內的靺鞨-渤海遺存已經成為我國學術研究的空白點。在此背景下,中俄靺鞨-渤海考古資料及研究的交流與合作的重要性愈加凸顯。  2019年12月14至15日,中俄靺鞨渤海研究高層論壇在黑龍江大學召開。本次論壇由黑龍江大學主辦,黑龍江大學歷史文化旅遊學院、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俄黑龍江流域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承辦。
  • 【雨花視角】孫煒冉、史話:渤海國的靺鞨人構成解析
    三、渤海建國後與靺鞨諸部的融合      (一) 渤海建國初期對靺鞨諸部的兼併      有學者認為,唐代專門將伯咄部和安車骨部泛稱為靺鞨,我們認為比較符合實際。大祚榮受唐冊封之前,「盡得扶餘、沃沮、弁韓、朝鮮海北諸國」,扶餘故地即為粟末部故地,所得之人除「高麗逋殘」以外,數量最多的就是伯咄部和安車骨部靺鞨人。沃沮故地,就是白山靺鞨之故地,所以白山靺鞨亦是渤海建國前期「並為渤海編戶」之民。《舊唐書·渤海傳》言,「其地在營州之東二千裡,南與新羅相接。越憙靺鞨東北至黑水靺鞨,地方二千裡,編戶十餘萬,勝兵數萬人。」
  • 靺鞨人與渤海國
    北魏稱「勿吉」,唐時寫作靺鞨。靺鞨意譯的意思林中人。今天中國的滿族、鄂溫克族、錫伯族等東北地區原住民族都是靺鞨人的後裔。靺鞨是東北的一個古老民族,世居白山黑水之間,以漁獵為業,根據所生活地區情況不同,也有農耕文明和小部分遊牧文明。靺鞨分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兩部。粟末靺鞨部居靺鞨的最南方,早在唐初就已歸附唐。
  • 在線課堂·104期丨一針一夢境,一線一世界,領略滿繡(渤海靺鞨繡)之美
    孫豔玲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繡(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全國人大代表,現任牡丹江渤海靺鞨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滿繡是女真族人根據勞動和生活的需要,在縫製衣服和釘線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手工藝術。經過眾多女子的傳承和創造,滿繡逐漸發展成了以針代筆,用線在織物上縫製圖案,具有濃鬱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工藝形式。
  • 滿族祖先靺鞨的發展歷程,如何建立渤海國?
    隋唐時期,居於東北地區的滿族祖先稱為「靺鞨」,他們與唐朝中央政府的關係進入到了新的時期。北魏時,靺內部分為七部粟末、伯咄、安車骨、拂涅、號室、白山、黑水。到唐初,黑水靺羯和粟末靺羈兩部最著名,其他五部就不大聽說了。
  • 淺析靺鞨的幾種葬俗
    靺鞨作為古代中國東北少數民族的一支,在建立渤海國之後與中原王朝保持著密切的聯繫,它的文化、政治、風俗無不深受中原王朝的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完全捨棄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尤其是靺鞨族的喪葬習俗依然強有力的保持著。
  • 渤海國的建立者靺鞨人和高句麗有關係嗎?
    當然有關係,靺鞨人便是高句麗的一大兵力來源。古代部族,由於生產方式的不同,所以就出現了一些在族群上的簡單分工。
  • 【雜談】正兒八經說滿族,這回說靺鞨
    渤海國作為大唐在東北的特別行政區,為開發東北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正如溫庭筠詩裡寫的那樣:「疆理雖重海,車書本一家。」渤海國全面採用漢族文化,詩詞歌賦樣樣精通。渤海國也並非沒和中央鬧過矛盾,比如大祚榮死後,繼位的大祚榮的兒子大武藝。那是在某一年的某一天,大武藝吃醋了。因為渤海國成為了大唐特別行政區後,就意味著大唐可以接觸到了渤海再往北的地區。
  • 渤海國「北進」戰略的確立
    [注]對於上述史料如僅從文字表意可理解為:黑水靺鞨欲主動聯合唐朝進攻渤海國,而渤海國為避免腹背受敵,被迫向北進攻黑水靺鞨。然而,如果我們仔細分析此事件的背景,會發現有另一番景象。大武藝繼位後渤海國力增強,對外「斥大土宇」,其結果是使「東北諸夷畏臣之」,「東北諸夷」除黑水靺鞨外,還包括拂涅、鐵利、越喜、虞婁等靺鞨部落。
  • 渤海國與滿族的關係
    提示:點擊上方"吉祥滿族"↑關注微信訂閱號:@吉祥滿族(微信號:jixiangmanju)滿族門戶網站、中國滿學專委會滿文書法研習會門戶網站——吉祥滿族,2002-2016年           《金史·世紀》記載:靺鞨本號勿吉
  • 海東盛國:渤海國起源
    李盡忠被唐朝軍隊擊敗,並在東逃回契丹的路上被家奴所殺後,大祚榮和靺鞨首領乞四比羽往東逃避唐軍。          武則天命令李楷固東繼續進軍徵討。李楷固在擊敗乞四比羽後,繼續進軍攻擊大祚榮。大祚榮在天門嶺以東集合高麗、靺鞨等兵力抗擊李楷固。由於孤軍深入,加上大祚榮作戰能力也強,靺鞨首領乞四比羽被殺後大祚榮成為高麗、靺鞨兩族的首領,軍力大強,擊敗了李楷固軍。
  • 唐代黑水靺鞨地區思慕諸部地望新考
    據《唐會要》卷96記載:「舊說黑水西北有思慕靺鞨,正北微東十日程有郡利靺鞨,東北十日程有窟說靺鞨,東南十日程有莫曳皆靺鞨。」《新唐書》卷219《北狄·黑水靺鞨傳》也有類似記載:「初,黑水西北又有思慕部,益北行十日得郡利部, 東北行十日得窟說部, 亦號屈設, 稍東南行十日得莫曳皆部。……,而郡利、屈設、莫曳皆不能自通。」
  • 渤海國興亡錄
    「靺鞨」之名始見於史書是在公元563年(北齊河清二年),但最初靺鞨之「鞨」寫作「羯」,「是歲,室韋、庫莫奚、靺羯、契丹並遣使朝貢」[12]。其源於南北朝時的勿吉,靺鞨族至唐初,主要形成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兩部,如果沒有外來影響,他們也會隨著自身內部的發展進入文明社會。然而就在這兩個部落聯盟形成的前後,發生了兩件促進粟末靺鞨歷史發展的事件:一是突地稽等八部不願屈服於高句麗,在隋末遷居到營州地區。
  • 渤海國服飾的淵源及其特點
    渤海建國後,為順應政治生活需要,從渤海國王、大臣、普通官員、軍隊及侍從衛士等全部引進了唐服。渤海傳統服飾從此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一直延續了二百多年,直到渤海國滅亡。關鍵詞:渤海國;服飾;粟末靺鞨族渤海國是唐代東北地區以粟末靺鞨族為主體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權。
  • 從靺鞨刺繡匠人到全國人大代表,她初心不改
    從一個靺鞨刺繡匠人,到帶領1372人的團隊,再到帶動2萬多人服務於靺鞨繡行業……十多年來,全國人大代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渤海靺鞨繡第四代傳承人
  • 東北歷史(15):東北渤海國在大海的西面,為啥叫海東盛國?
    大祚榮屬於粟末靺鞨,其先祖是中國東北三大土著民族之一的肅慎族,名字也出現三次變化,漢代時稱為「挹婁」,南北朝時稱為「勿吉」,至隋唐時改稱「靺鞨」。到隋唐時期,靺鞨大體分為七部,其疆域橫跨今東北三省、與俄羅斯的濱海邊疆區、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和阿穆爾州,以及朝鮮半島北部。
  • 從唐、日本及新羅典籍中有關的稱謂看三國對渤海的認識
    也就是說唐王朝是取其發音相近之意,而大祚榮也就依照冊封的名號,棄原來的「震」而「專稱渤海」了。金毓黻之後,又有學者先後提到此類問題。如劉振華撰文指出「震」與「渤海」兩詞的發音均接近於「肅慎」、「靺鞨」,渤海乃是「震」政權受到唐的冊封后出於「義美」的動機而改稱震為渤海的[10]。
  • 渤海國在今吉林省,為何朝鮮和韓國人都說渤海國屬於他們的歷史?
    渤海國,存在於公元698年~926年,是東亞古代歷史上的一個以靺鞨族為主體的政權,其範圍相當於今中國東北地區、朝鮮半島東北及俄羅斯遠東地區的一部分。698年,大祚榮建立震國。713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
  • 神秘的「海東明珠」渤海國,雄踞我國東北200年,如今卻鮮為人知
    靺鞨人分為七部,其中位於最南部的是粟末靺鞨,這支部族在唐朝時期歸附了高句麗,渤海國的建立者就是出自粟末靺鞨。在北部,黑龍江流域,有一支被稱為黑水靺鞨,黑水靺鞨素以強悍著稱,唐朝在這裡設黑水都督府進行羈縻統治。
  • 渤海國的幾個國名對滿洲後世的影響
    渤海國,是古滿洲人建立的國家,對滿洲後世影響深遠,本文僅就渤海國的幾個國名代稱,來談對滿洲後世的影響。 根據中原史書記載:公元696年3月,契丹李盡忠殺營州都督趙文翽反唐,靺鞨舍利乞乞仲象與靺鞨酋長乞四比羽及高句麗餘部度遼水東徙,到自己的肅慎老家建國。武則天封乞四比羽為許國公,乞乞仲象為震國公,拉攏他們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