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渤海國的歷史概況
渤海國建立於公元698年(武周聖曆元年),滅亡於公元926年(後唐天成元年,遼天顯元年),傳15帝,歷時229年。第一代王大祚榮初建時稱「震國」。 七年後(公元705年,唐神龍元年)歸附於唐王朝,十五年後(公元713年,唐開元元年)被冊封為「渤海國」。自此之後止於唐亡(公元907年,唐天佑四年,後梁開平元年),其間除大武藝時一度與唐發生軍事衝突外,其餘絕大部分時間渤唐雙方均和睦往來。
渤海國建立者大祚榮
(698—719年在位)
渤海國在長達200多年的發展過程中,全面效法唐朝封建文明,依靠渤海人的聰明智慧和勤勞勇敢,繁育了發達的民族經濟和燦爛的渤海文化,促進了東北邊陲的進一步開發,豐富了中華大統一的歷史涵量。創造了「海東盛國」的輝煌。渤海全盛時期,其疆域北至黑龍江中下遊兩岸,韃靼海峽沿岸及庫頁島,東至日本海,西到吉林與內蒙古交界的白城、大安附近,南至今朝鮮國鹹興道附近。設5京15府、62州、130餘縣。是當時東北地區幅員遼闊的強國。
渤海國行政區劃圖
二、渤海國建立的歷史條件
1.高句麗的滅亡 渤海國建立的時代背景
公元668年(唐乾封三年,總章元年),立國705之久的高句麗被唐軍攻滅,自隋開皇年間以來,隋唐與高句麗半個多世紀的戰爭終於以中原王朝的勝利而告終。高句麗的滅亡,促使了古代東北亞政治格局的新調整。唐朝為了鞏固在遼東和朝鮮半島中北部地區的統治,據《舊唐書卷211 高麗》記載:「乃分其地置都督府九、州四十一、縣一百,又置安東都護府以統之。擢其酋渠有功者授都督、刺史及縣令,與華人參理百姓。乃遣左武衛將軍薛仁貴總兵鎮之,其後頗有逃散。」在這些逃散者之中,就有粟末靺鞨部,白山靺鞨部和高句麗遺民,靺鞨部脫離了高句麗的統治後,來到了當時唐朝在東北地區政治中心——營州,這裡是當時中原與東北中北部地區和朝鮮半島地區的交通要衝之地,很容易受到漢文化的影響,因而和原本在這裡的靺鞨部一起,廣泛的吸收漢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思想,加速本民族的進化發展。
唐代的騎兵和步兵
高句麗滅亡前,朝鮮半島之上原本有高句麗,新羅和百濟三個國家,其中高句麗實力最強,新羅,百濟勢弱。高句麗和百濟聯合而與新羅為敵,新羅自然與唐朝聯合,在唐朝的支持下,新羅於「顯慶五年(公元660年),……與定方(唐左武衛大將軍和熊津道大總管)討平百濟,俘其王扶餘義慈,獻於闕下。自是新羅漸有高麗、百濟之地。其界益大,西至於海」[1]。唐滅高句麗後,設安東都護府管理其地,這自然觸犯了想收復被高句麗佔領故地的新羅的利益,因此新羅暗中接納高句麗遺民,「鹹亨五年(公元673年),(新羅)納高麗叛眾,略百濟地守之。……然多取百濟地,遂抵高麗南境矣」[2]。這就引發了隨後唐與新羅的戰爭(公元670—676年),新羅聯合併扶植了朝鮮半島上的原高句麗和百濟的反唐勢力,最終奪取了朝鮮半島的統治權,統一半島大部分地區。676年,由於新羅的抵抗和唐朝在對吐蕃戰爭中的失敗,唐朝退出朝鮮半島。隨後,在東北亞地區,唐與新羅之間達到了一種制衡。正是在這種相對平衡的地區環境中,粟末靺鞨部抓住歷史機遇,得到了發展壯大。
唐朝在東北亞的統治
2.契丹的叛亂 渤海國建立的歷史契機
所謂「營州之亂」是指公元696—697年(武周萬歲通天元年至神功元年)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在首領李盡忠、孫萬榮的領導下,因不滿武周政權統治而發動的一場反抗戰爭,後被武周聯合後突厥汗國鎮壓。「而敖曹有孫曰萬榮,為歸誠州刺史。於是營州都督趙文翽驕沓,數侵侮其下,盡忠等皆怨望。萬榮本以侍子入朝,知中國險易,挾亂不疑,即共舉兵,殺文翽,盜營州反」[3]。「萬歲通天中,契丹反,奚亦叛,與突厥相表裡,號『兩蕃』」[4]。兩年後,高句麗舊將、粟末靺鞨人大祚榮乘營州之亂東走,糾合了高句麗遺民和營州地區的漢人及其它部眾,在高句麗故地樹幟立國。自號震國王。震政權的建立,令唐王朝始料不及,唐王朝最初試圖派兵將其剿滅於新生,卻出師不利;此時,契丹背唐轉而依附突厥,唐與靺鞨間的交通路受阻,預定計劃無法施行。「於是契丹附突厥,王師道絕,不克討。祚榮即並比羽之眾,恃荒遠,乃建國,自號震國王,遣使交突厥」[5]。震因此倖免於兵禍。之後,唐王朝迫於突厥的壓力,開始調整對東北諸蕃政策,改追剿為招撫。在此背景下,公元713年,大祚榮接受招安,受封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震」也藉此去舊號改稱「渤海」。
唐時渤海建國時的周邊形勢圖
3.武周外患與內爭 渤海國建立與存在的有利條件
武周末期,北方邊疆出現了以「營州之亂」為標誌的邊疆危機,契丹,奚,靺鞨等族一起反叛武周朝,原來武周的宿敵突厥因為聯合了反叛的契丹和奚而更加強大,「萬歲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契丹首領李盡忠、孫萬榮反叛,攻陷營府。默啜遣使上言:『請還河西降戶,即率部落兵馬為國家討擊契丹。』制許之。默啜遂攻討契丹,部眾大潰,盡獲其家口,默啜自此兵眾漸盛」[6]。《舊唐書》的狄仁傑傳中道出了武周朝當時面臨的困境:「……近者國家頻歲出師,所費滋廣,西戍四鎮,東戍安東,調發日加,百姓虛弊……仁傑又請廢安東,復高氏為君長,停江南之轉輸,慰河北之勞弊,數年之後,可以安人富國。事雖不行,識者是之」[7]。營州之亂歷時數載,艱難平定,而後又有突厥入侵的戰爭,「……(突厥)襲我靜難及平狄、清夷等軍。靜難軍使左正鋒衛將軍慕容玄皦以兵五千人降之。俄進寇媯、檀等州……默啜又出自恆嶽道,寇蔚州,陷飛狐縣。俄進攻定州,殺刺史孫彥高,焚燒百姓廬舍,虜掠男女,無少長皆殺之。……尋又圍逼趙州,長史唐波若翻城應之,刺史高睿抗節不從,遂遇害。……軍未發而默啜盡抄掠趙、定等州男女八九萬人,從五回道而去,所過殘殺,不可勝紀」[8]。長期的戰事使武周國力耗損,轉運艱難,生靈塗碳,而「則天又將造大像,用功數百萬,令天下僧尼每日人出一錢,以助成之」[9]。武周晚期,武則天所面臨的最大一個問題——繼承人的問題,一直是牽動當時朝野各方利益的大事,甚至引起了突厥的關注,武則天在兒子與侄子之間艱難抉擇,而最終促使其下定決心的竟是突厥的威脅。「默啜猥曰:『我以女嫁唐天子子,今乃後家子乎!且我世附唐,今聞其子孫獨二人在,我當立之』……妄號知微為可汗,自將十萬騎南向擊靜難、平狄、清夷等軍……則天大怒,購斬默啜者,封王,改默啜號為斬啜。……則天乃立廬陵王為皇太子,令充河北道行軍大元帥。……沙吒忠義及後軍總管李多祚等皆持重兵,與賊相望,不敢戰。河北道元帥、納言狄仁傑總兵十萬追之,無所及」[10]。由此可見當時武周朝所面臨內憂外患的境地,自然無力去幹涉新生的震國政權(渤海國),之後由默許而招撫。「中宗即位(公元705年),遣侍御史張行岌往招慰之。……睿宗先天二年(公元713年),遣郎將崔往冊拜祚榮為左驍衛員外大將軍、渤海郡王,仍以其所統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是每歲遣使朝貢」[11]。
武周宰相狄仁傑(630—700)
4.粟末部建立渤海國的歷史原因
渤海國的建立,是粟末靺鞨部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靺鞨」之名始見於史書是在公元563年(北齊河清二年),但最初靺鞨之「鞨」寫作「羯」,「是歲,室韋、庫莫奚、靺羯、契丹並遣使朝貢」[12]。其源於南北朝時的勿吉,靺鞨族至唐初,主要形成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兩部,如果沒有外來影響,他們也會隨著自身內部的發展進入文明社會。然而就在這兩個部落聯盟形成的前後,發生了兩件促進粟末靺鞨歷史發展的事件:一是突地稽等八部不願屈服於高句麗,在隋末遷居到營州地區。「有酋帥突地稽者,隋末率其部千餘家內屬,處之於營州,煬帝授突地稽金紫光祿大夫、遼西太守。武德初,遣間使朝貢,以其部落置燕州,仍以突地稽為總管」[13];二是由於靺鞨自勿吉時期以來與高句麗徵戰不息,粟末靺鞨未遷走的居民被處於鼎盛時期的高句麗徵服,在唐朝與高句麗的戰爭中,他們大多又被高句麗貴族調到遼東地區與唐軍作戰,這樣一來,這些粟末靺鞨人不僅直接受到高句麗的封建統治,而且又與這一地區漢化的居民錯居雜處,公元668年(唐乾封三年,總章元年)高句麗滅亡後,他們又被唐朝遷到營州地區居住。營州地區是隋唐時代東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地近長城,是邊塞內外漢族與東北各少數民族經濟、文化的集中交流地。
粟末靺鞨人遷居到這裡後,在諸多先進因素強烈影響下,社會獲得迅速發展。以先遷來的突地稽等八部為例,他們遷到這裡後,很快喜歡上漢族的「冠帶」等風俗習慣,加上常常因為助唐作戰受到了優厚賞賜,在高句麗滅亡前,「其部落家僮數千人,以財力雄邊,為夷人所憚」[14]。大祚榮一支雖遷居到這裡較晚,但至其「東奔」前也已在這裡生活了近30年,而且在此之前,他們早在高麗封建統治下過了半個世紀左右,這些事實說明,遷到今遼陽地區的粟末靺鞨,社會內部已有了階級劃分。用階級社會的一套機制來調整各階級的關係,保護私有者的利益,已成了粟末靺鞨新興貴族急待著手解決的問題。
靺鞨人
三、渤海國滅亡的歷史原因
1.階級矛盾
渤海建國以後,特別是大欽茂之後,大興土木,擴建城池,到了大仁秀和大嵩璘時期,其建築規模更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以五京為中心的地區,京、府、州、縣城拔地而起。目前尚存的琿春一地的渤海時期古城遺址就有八連城古城(東京龍原府),營城子古城,溫特赫古城,石頭河子古城,城牆砬子山城,薩其城山城。上京龍泉府(今黑龍江省寧安縣渤海鎮)效仿唐朝都城格局規模,有外郭、宮城和王城,是當時遠東第一大規模的城市。這些大規模的建造,自然加重了渤海國下層民眾的負擔,消耗了國力;渤海國的統治階級以唐朝貴族為「學習」對象,驕奢淫逸,追求奢華享樂,這在物產並不豐富的渤海地區,自然難以滿足,於是就多次遠涉唐朝和日本等國,以朝貢形式換取綾羅綢緞、金銀珠寶,對人民進行殘酷剝削;數十萬軍隊戍守邊地而無戰鬥力,只是增加了人民的徭役賦稅;凡次種種,都加劇了渤海統治階級和廣大下層農民、手工業者和奴隸部曲的階級矛盾。
2.民族矛盾
黑水靺鞨本與粟末靺鞨是一個民族,但渤海國自大武藝時代起即與黑水靺鞨形成對峙。八世紀中期以後,渤海國家漸強大,黑水靺鞨可能一度役屬渤海。九世紀初期以後,曾經見諸於史籍的一些靺鞨部被渤海吞併;黑水靺鞨與渤海關係不詳,不排除仍然對渤海存在臣屬性質,但絕對不曾被渤海吞併,成為其編戶。九世紀末期以降,渤海盛極而衰,黑水靺鞨利用此機會重新獲得獨立。「黑水靺鞨,其俗尚質樸。性猛悍,無憂戚,貴壯而賤老。俗無文字,兵器有角弓楛失」[15]。兩個部族長期的矛盾,使得渤海國不得不將大量的軍隊駐守在北部邊境,這在渤海國強大的時候,不過增加了國家負擔;但在國力衰弱之時,就在渤海國後方多了一個潛在的敵人。
3.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渤海統治集團內部爭奪王權的鬥爭在大欽茂死後己突出地表現出來,他死後的一年多時間裡,為爭奪王位有過兩場流血鬥爭,即先是大欽茂族弟大元義以武力奪得王位,並殘酷地鎮壓反對者;另一方經過一年準備,殺了元義,為大欽茂孫大華嶼奪回王位。第10世王大仁秀繼位,似也經歷了一場激烈爭奪。末王大諲譔繼位後,其為人庸愚暗昧,統馭失宜,使渤海內部各種矛盾激化,失敗者紛紛出逃高麗。公元925年(後唐同光元年,遼天贊四年)九月丙申,渤海將軍申德等500人投高麗;三天後,又有禮部卿大和鈞、均老,司政大元鈞、工部卿大福謩、左右衛將軍大審理等,率民100戶往投;十二月戊子,左首衛小將冒頭幹、檢校開國男樸漁等,率民1000戶投奔高麗。這些出逃者多為渤海國的高官顯宦,由此可見,渤海國統治階級內部分裂的嚴重程度,這極大地削弱了它的統治基礎。
4.外交政策的失誤
渤海國東面大海,南隔大同江為新羅,西南是唐朝,西鄰契丹,北方是黑水靺鞨部。在其立國的229年中,一直採取親近中原王朝的國策,史載渤海向唐朝貢凡140餘次,朝後梁、後唐10次。在跟日本國的關係上也比較和睦,就是在與相鄰的契丹和新羅關係上,時好時壞,而這也最終影響到渤海國的滅亡。
渤海國滅亡前的亞洲形勢
公元915年(渤海末王大諲撰九年,後梁貞明元年)契丹迭剌部夷離堇耶律轄底因在內部權力鬥爭中失敗,攜二子迭裡特和朔刮投奔渤海國, 並偽裝失明。渤海方面以禮收容了他們。後來, 耶律轄底又利用渤海人在邊境地區舉行「球馬之會」的機會,奪良馬與二子逃歸契丹。渤海納契丹亡叛,足見雙方關係已處敵對狀態。從耶律轄底開始時偽裝失明,後又奪馬逃歸的情況看,他極有可能就是契丹派往渤海的間諜,去刺探渤海的內情,為以後滅亡渤海做準備[16]。就納叛一事可見渤海國的失策,而後也未見其對此有何補救的措施,這樣自然加劇雙方的矛盾。三年後(公元918年,後梁貞明四年,遼神冊三年),渤海往聘契丹[17],這是實力弱小的渤海國不得已之舉,但其結果並未能達到雙方修好的目的,反而示弱於契丹,更加刺激其對渤海的野心。而後,雙方衝突再起,「三年(公元924年)夏五月丙午……是月,徙薊州民實遼州地。渤海殺其刺史張秀實而掠其民」[18],在當時渤海國勢單力孤的情況下,正是應該對內加強戰備,動員國人,枕戈待旦;對外不給契丹任何進攻的口實,並運用外交手段扶植和聯合契丹的敵對力量。而不是這樣冒然的進攻,雖然取勝,卻給第二年契丹的大舉入侵提供了名正言順的藉口。從契丹後來很快佔領扶餘府的情況可以看出渤海軍隊當時戰鬥力的低下,由此也反映出渤海國政治腐敗,文恬武嬉,上下人心渙散。同時,它也未採取積極有效地外交戰略。遼東南地區原屬唐朝,但後來唐因為國力衰弱失去了對這裡的統治能力,渤海覬覦這個地區,而又不敢染指,隨著契丹勢力的強大,遼太祖佔據了遼東南地區。「三年(公元909年)春正月,幸遼東」,「(公元915年)冬十月戊申,鉤魚於鴨淥江」,「(公元918年)冬十二月庚子朔,幸遼陽故城」[19],「(公元919年)二月丙寅,修遼陽故城,以漢民、渤海戶實之,改為東平郡,置防禦使。夏五月庚辰,至自東平郡」[20]。在消極的等待中,渤海國失去了與中原王朝的陸路聯繫,等到契丹把周邊的一些弱小民族全部徵服之後,轉而就把兵鋒指向了大而不強,奄奄待斃的渤海國。
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
5.中原王朝自顧不暇
安史之亂後,唐朝對東北邊地民族的統治漸漸減弱,「天寶之後,區夏痍破,王官之戍,北不逾河,西止秦、邠,凌夷百年,逮於亡,顧不痛哉!」[21]。黃巢起義失敗後,唐王朝名存實亡。史稱「郡將自擅,常賦殆絕,藩鎮廢置,不自朝廷[22]」,「王室日卑,號令不出國門」[23]。經過這場風暴,唐王朝只剩下一個空殼,自顧不暇,對東北亞地區的民族事務無力也無心去管轄了。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後,中國歷史進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五代十國時期,先後建立的後梁和後唐政權,北面是日漸強大的契丹,南面是政權林立的眾多小國,特別是後梁,在其十六年的統治時期內,一直面臨沙陀族李克用父子的威脅,直到被其滅亡(公元923年,後梁龍德三年)。雖然後梁,後唐建立後,渤海國遵循朝貢慣例,在短短二十年中先後朝後梁、後唐達10次之多,但在當時的情況下,被視為中原正朔後梁、後唐政權對渤海國受到契丹的日漸侵凌也是無可奈何。
6.新羅隔岸觀火
渤海國城垣遺蹟
渤海國建立之初,其南部的新羅早已統一朝鮮半島的大部分地區,並在不斷北進以擴大其領土,一度與唐朝的關係很不好。在這種情況下,大祚榮為了同唐朝對抗,並為了延緩新羅的北進,不得不主動親近新羅。隨著渤海勢力的發展及新羅與唐朝關係的好轉,渤海與新羅的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在大武藝稱王后,渤海早已不把新羅放在眼裡,新羅也與唐朝站在一起對付渤海。在大武藝與唐發生武裝衝突時,新羅完全站在了唐朝一邊,與唐兵配合,夾攻渤海。只是由於氣候的原因,「大雪丈餘,山路阻隘,士卒死者過半,無功而返」[24]。唐朝對新羅的行動大加表彰,此後,新羅與唐朝的配合更加緊密,對渤海更加敵視,形成了對峙局面。大仁秀即位後,渤海國勢力有了進一步增長,其「唐元和(唐憲宗年號,公元806—820年)中,渤海王大仁秀南定新羅,北略諸部,開置郡邑,遂定今名」[25],很顯然是大仁秀採取了較大規模的軍事行動,使新羅採取了守勢,穩定了渤海的南部邊境。後來,又發生了渤海與新羅雙方在唐廷「爭長」事件(公元897年,唐乾寧四年)及後來的爭貢名次(公元906年,唐天祜三年)的風波,足見兩方的矛盾一直沒得到緩解。到了十世紀初,面對契丹人的強大威脅,渤海主動同新羅進行和解,「陰與新羅諸國結援」[26],以圖聯手對付契丹。但只是一廂情願,新羅當時正陷入與後百濟和後高句麗的戰爭(公元900—936年,朝鮮半島後三國時代)中,哪有心思去援助昔日的敵人。新羅在渤海國危難之際,一面敷衍渤海,「支持」渤海與契丹以死相拼,一面暗地裡向契丹送禮,迎合契丹的意圖。尤為渤海人憤懣的是,新羅落井下石,在契丹人圍攻渤海首都上京時,竟派兵參加攻打,並以有功得到了契丹的賞賜。
7.契丹武力徵服
契丹人
十世紀初,契丹開始在漠北地區崛起,當時北方的其它遊牧部落和契丹比起來勢力都很小。東邊的渤海,新羅也已經衰落,南邊的沙陀族李克用父子和後梁長年發生戰爭,這種形勢對遼太祖耶律阿保機開疆拓土非常有利。公元901年(唐天復元年)阿保機就任夷離堇(即契丹軍事首領),到公元926年其去世,在長達二十多年的徵戰中,先後打敗突厥、吐谷渾、党項、沙陀等周邊諸部,使契丹聲威大振。公元924年(遼天贊三年),再次徵服吐谷渾、党項、阻卜諸部。公元919年(遼神冊四年),契丹佔領唐朝遼東故地,切斷渤海國與中原王朝的陸上聯繫,「二月丙寅,修遼陽故城,以漢民、渤海戶實之,改為東平郡,置防禦使。夏五月庚辰,至自東平郡」[27],自此完成了對渤海國的戰略包圍。
四、結論
渤海國的出現對公元七至十世紀東北亞地區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海東盛國」的美名創造了中原王朝與少數民族政權之間和平交往的光輝範例。它誕生於唐朝東北亞統治秩序發生重組,唐朝與其他主要少數民族力量角逐的縫隙之中,既有有利的時代背景,又有本民族發展的歷史積澱;它的滅亡也同樣受到當時東北亞政治環境的影響,中原王朝對東北亞地區影響的消失,契丹的武力擴張,自身又偏安腐敗,因而,在強大的契丹軍隊面前,一擊即滅。從渤海國的興亡歷史中我感覺對我們今天的國家有以下幾點啟示:首先,由於東北亞地區的複雜性,因此,一定要謹慎處理與周邊各國的關係,不可樹敵過多,在維護本國利益的前提之下與各國進行多方面友好交往;其次,要儘量參與與該地區有關的一切國際事務,儘量爭取在該地區事務中更大的發言權,以保證在該地區外交事務中的主動權;再者,要進行多方面外交,積極發展與該地區之外的其它國家的關係,以爭取更大的外交生存空間;最後,國家在外交上的成功源於自身國內的發展,我們只有不斷增加國家實力,才能爭取到更高的國際地位。
參考書目
[1][2]《舊唐書卷二百一十一·新羅》
[3][4]《新唐書卷二百三十五·契丹》
[5]《新唐書卷二百三十五·渤海》
[6][8]《舊唐書卷二百零四·突厥上》
[7][9]《舊唐書卷九十三·狄仁傑》
[10]《新唐書卷二百二十八·突厥上》
[11]《舊唐書卷二百一十二·渤海靺鞨》
[12]《北齊書卷七·武成帝紀》
[13][14]《舊唐書卷二百一十二·靺鞨》
[15]《舊五代史卷一百三十八·黑水靺鞨》
[16][17]《渤海國編年史》P160—161
[18][20]《遼史卷二·太祖本紀下》
[19][27]《遼史卷一·太祖本紀上》
[21]《新唐書卷二百三十五·北狄》
[22]《舊唐書卷十九下·僖宗》
[23]《資治通鑑》卷二百五十九
[24]《資治通鑑》卷二百一十三
[25]《遼史卷三十八·地理志二》
[26]《契丹國志卷一·太祖大聖皇帝》
[27]《遼史卷二·太祖本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