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米5以上就是甲種兵,二戰日軍矮出新天地,小日本真不是亂叫的

2020-12-22 陣匠

人體骨骼的生長速度與營養程度有關,良好的營養條件能促進人體的生長發育,長個子不是什麼難事。此外,基因也是影響人體骨骼生長的一個關鍵因素。不同人種的身高是有不同的。就像是東亞人種的體格普遍比歐美人種偏低一樣,除了歐美人食物結構上以肉蛋奶為主食,溫帶氣候物產也相當豐富外,就是人種基因的影響了。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我們的鄰國日本都被中國人稱之為「倭國」。倭,這個字在漢語本意裡並不帶有貶義。後來,是因為魏明帝冊封當時的日本統治者為「親魏倭王」。這個字逐漸成為古代中國對日本地區的統稱,再加上古代日本人確實相對於中國人來說,體格顯小,所以「倭」字後來衍生出了矮小的含義在裡面。

那麼話又說回來,日本人真的個子都很矮嗎?事實上,這句話並不全對。任何一個民族或是人種總有自己的特點。日本近代以前,因為島國生活條件的限制,畜牧業不發達,缺少肉類蛋白的補充,再加上主食和東亞其它地區一樣是稻米為主,身高上確實不算高。

但同時期的中國人體格也算不上巨人,因為古代的生產力水平低下,許多平民百姓能吃飽飯就不錯了,何談營養。因而一般人都是面黃肌瘦的模樣,身高上比現代人肯定是普遍偏低的。你不能因為偶爾冒出來的幾個高個子就說那個年代的人身高都這麼高吧。

明治維新之後,日本生產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國家步入了近代化,工農業也在蓬勃興起,許多日本人的體格相比幕府時代有了不小提高。但這種事情短時間之內改變不現實,日本軍民的平均身高還是挺一般的。1927年,日軍曾經制定過一個徵兵標準,這裡面規定:身高超過一米五,且各項身體指標正常的話,就算是「甲種兵役人員」。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日軍的平均身高雖然不高,但也沒中國人想像的那麼矮。造成中國人普遍覺得日軍身高矮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的日軍制式步槍「三八式步槍」槍身全長一米二,加上刺刀的話可達一米六,對於一些個子矮的日軍士兵來說,這把槍加上刺刀比自己都高。所以許多中國人印象裡的日軍都是扛著長長的步槍,顯的日軍士兵本身不高的個子就更矮了。

而且,中國人還喜歡用「倭寇」來稱呼日軍,這麼叫著叫著,日軍個子矮這種半真半假的傳聞就流傳了開來。「小日本」的稱呼裡不僅有蔑視、還有嘲諷。總之,不管事實怎樣,「鬼子個子矮」成了那個年代中國軍人和百姓們的共識,真相如何,已經不是那麼重要了。

相關焦點

  • 1米5以上就是甲種兵,二戰日軍矮出新天地,小日本不是亂叫的
    相比歐美人,東亞地區的人普遍都要矮一些。就算是到了今天,東亞地區的人和北歐地區的人在身高上還是有著很大的差距,北歐人的平均身高在1.8米左右,而東亞地區的人平均身高只有1.7米左右。在過去我們稱日本為「倭國」,稱日本強盜為「倭寇」。
  • 二戰「小日本」有多矮?真相難以置信,一米五以上就是甲等兵
    而當父母的身高都比較高的時候,他們的孩子有很大機率也會長得比較高,這就是基因決定的了。之前有人針對全球男女的平均身高做了一個調查,最後發現平均身高排名前十的全都是歐洲國家,但是亞洲國家一個都沒上榜。比如日本男性的平均身高只有1.708米,這個數據在世界上也是比較靠後的,主要是受到了人種的影響。
  • 抗日老照片:為你揭秘二戰時,日軍平均身高真的只有1米5?
    可是老一輩的人都笑話日本兵為「小日本」,說他們身材矮小,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這裡面有真有假,我們通過各國二戰回憶錄中可以總結出來一條規律:確實有少部分日本兵有「中二病」,也就是他們信奉的武士精神,在現代化的槍械戰場上,卻喜歡揮舞著冷兵器「拼刺刀」確實有些小孩子。
  • 抗戰時期,日本兵究竟有多矮?平均身高真的是1.55米嗎?
    但是,據許多老人和一些抗日老兵回憶,其實當時參與二戰的日軍,他們的身材非常矮小,他們的平均身高都在1.55米左右。據說正是由於日軍很矮,他們才被冠以了「小日本」這樣的稱呼。那麼,二戰時期的日本兵到底有多矮?他們的身高真的只有1.5米嗎?
  • 日軍平均身高一米四?二戰美國記錄日軍真實身高,矮上海人一個頭
    在美國和義大利的二戰記載中,都有過對日軍的身高的描述,都認為日軍身高很矮,那日軍到底有多矮?居然會被兩個國家集體說身高不足。可以從歷史照片中找到一些答案。圖片1,上圖,這是被日軍俘虜的中國童子軍,可以看到,這些娃娃兵的身高几乎都超過了日軍軍官。
  • 二戰時期日軍有多矮?真實照片告訴你,平均身高只有一米五
    上世紀30年代,日本向我國發動了侵華戰爭,後來我國老百姓都喜歡稱呼日本人為小日本,一是因為戰爭時期他們惡貫滿盈,讓人看不起,二是因為他們身高特別矮,平均比我們矮一頭,不過雖然日軍特別矮看起來像娃娃兵
  • 二戰身材矮小的日軍,與美軍對戰時,為何會爆發出頑固戰鬥力?
    日本是個島國,受物資匱乏的影響,日本人從古時候開始就是一個身材矮小的民族,這樣的身體狀況直到二戰時期,也沒有多少大的改變。漢朝時候,漢光武帝劉秀封過日本國為倭奴國,並賜「漢倭奴國王」金印一枚。明朝時候,日本浪人在東南沿海犯境,也被稱為倭寇。
  • 都說日軍身高很矮那到底有多矮?
    因為對他們的憎恨,當時的中國人給他們取得蔑稱,「小日本」、「倭寇」就是根據日本人瘦小,矮弱的特徵取的外號,很多抗戰老兵在回憶時都說日軍很矮,而日本人身高真的很矮嗎?還好我們從歷史照片上能找到答案。日本人當時的身高是真的很矮。
  • 揭秘二戰時日軍士兵的身高變化,從1米65到1米44,變化極大
    公元57年,日本遣使覲見漢光武帝劉秀,表示願意臣服漢皇,請求光武帝為其賜名,劉秀以其人矮,賜名」倭國「,使者又請求賜封,光武帝又賜其為「倭奴王」。其後倭成了中國人對日本人的謔稱,如明朝時稱侵略東南沿海的日本浪人為「倭寇」。
  • 鬼子為何叫「小日本」,4張罕見照片道出真相,平均身高才1.5米
    歐洲地區德國當時也很流行這樣的鬍子,連希特勒都留有,鑑於此同盟國軍隊都叫德軍叫做德國鬼子,那麼「小日本」的由來是什麼呢?看看這些圖片就懂了。 日軍的平均身高並不是很高,從百年前開始一直到二戰結束,他們的身材平均只有1.5米左右,就好像是個小孩般,古代人稱日本人為「倭寇」,也是根據身高來判定的。
  • 二戰時期,日軍薪水待遇以及日本國內物價一覽
    昨天狗子我寫到了美軍二戰時期的薪水以及消費能力,最後舉了個例子談到一個美軍傘兵中尉在當年月薪大約有3720美元,這差不多就是一個月能買三臺車或者在偏僻的州買個獨棟房子。
  • 此日軍大將稱:二戰中唯有此國軍隊敢與日軍拼刺刀,不是美國
    後來,美軍發現手槍是近距離作戰的理想武器,短槍對刺刀的戰法一出,日軍也不敢隨便找美軍拼刺刀送死了。 二戰結束後,日本陸軍大將岡村寧次(日本戰犯)曾認為敢與日軍拼刺刀的只有中國軍隊。但是,有一點讓人不解,為什麼單單就是中日軍隊之間產生頻繁的白刃戰?
  • 二戰「巨人抗日」事件:日軍曾遭未知生物襲擊,5米高巨人太猛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惡貫滿盈的日軍被牢牢釘在了歷史的恥辱柱上。 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惡行廣為人知。今天跟大家聊點史冊上沒有記載的秘密事件 ——日本士兵曾經在戰場上遭遇神秘生物襲擊,留下了四大謎團,至今無解。
  • 二戰時期:日軍狙擊戰術,並不特別出色,沒有著名狙擊手
    其實,二戰時期,根本就沒有專門研發的狙擊槍和狙擊專用槍彈,都是在5發彈倉供彈手動步槍的基礎上,裝上一隻4-6倍光學瞄準鏡,就成了一把有效射程400-800米的狙擊槍。
  • 二戰期間,為什麼日本人引以為傲的刺刀術遇到美國大兵就失靈了
    我軍在練習刺刀真的不是這樣的,日軍真的並不喜歡拼刺刀。畢竟近身肉搏,遠遠比在遠處開槍危險的多。而且二戰是近代戰爭,是火器時代的戰爭,日本人不會傻到丟棄火器,而使用冷兵器殺敵。那麼,日本人是不是在戰場上就不去拼刺刀了呢?當然也不是。日本兵的戰前訓練,就有用刺刀刺殺這一項,而且是考核項目。
  • 二戰美軍火力到底有多強,兩人就能壓制日軍一個班,直言日軍就是自殺
    而日軍當時已經大量裝備了38式步槍,不僅射程遠,精度高穿透力強,而且38式步槍槍身細長,裝上30式刺刀後長度達1.6米左右。在拼刺刀時,使用38式步槍的日軍很有優勢,而且日軍非常重視白刃戰,大部分日軍士兵都進過專業的刺殺訓練,所以在實戰中一個日本士兵通常都能殺死幾個中國士兵。
  • 二戰系列之日軍火炮大盤點
    基本參數:口徑:70毫米;炮管長:8.79倍口徑;炮全重:0.212噸;炮全長:2.745米;炮全高:0.62米(帶防盾);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資料宣稱可達80度以上);範圍射界:左右4——5度;彈種:70毫米高爆彈/榴霰彈/煙幕彈;彈重:3.8公斤(高爆彈);炮彈初速:198米/秒;最大射程:2788
  • 為何二戰日軍青睞落後的三八大蓋?為何以前2400米現在400米射程
    是當年侵華日軍的標準配備,被稱為士兵的「武士軍刀」。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八式步槍並非是槍械家族的經典之作,甚至被當時的主流世界強國所鄙棄,但是為何日本士兵對三八大蓋卻情有獨鍾呢?從能量的角度上而言,三八大蓋絕對是當時流行於二戰戰場上最差的步兵作戰武器。這主要是因為在當時的世界,日本的軍事工業僅僅處於第二層次,和歐美一眾強國相比,有著不小的距離。但是因為他們的主要作戰對手是中國以及東南亞國家,所以在武器上的劣勢就不甚明顯了。再加上最初入侵中國的關東軍單兵素質極為強悍,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裝備上的落後局面。
  • 「90鋼盔」有效提升了日軍陣亡率?二戰日本鋼盔前世今生
    但古代的應該叫做頭盔,而不是鋼!古代成語″丟盔御甲"就是說丟掉了頭盔和甲冑。冷兵器時代頭盔是用來防刀箭的,大多是用皮革和銅做成,而現代戰爭的鋼盔一般是用來防彈片的。 日本明治維新後,在多方面開始學習借鑑歐洲,特別是軍事裝備方面完全可以說是照抄,鋼盔當然也不例外。 1904年日俄戰爭中,因為當時鋼盔在世界上並沒有流行開來,所以日俄雙方都沒佩戴鋼盔,但可以看出日軍軍服是仿法國式的。既然師從法國,那麼後來在裝備鋼盔方面,也就學習了法式的"亞德裡安"鋼盔,日軍於是生產出了″櫻花盔",因盔頂有一朵櫻花圖案而得名。
  • 二戰日軍畸形的眼鏡兵:鏡片反光被當活靶子,指揮官眼裡就是廢物
    但是翻開戰爭史你會發現,20世紀的一支亞洲軍隊裡,士兵戴眼鏡是常態,它留下的各種影像資料中多是有「眼鏡兵」的存在,這就是二戰時的日本軍隊。二戰時的日軍是一支「眼鏡兵」比例極高的軍隊,在後來留存的照片裡,日本士兵戴眼鏡的比例幾乎達到50%,每張照片肯定有幾個士兵戴眼鏡。日軍為什麼戴眼鏡的士兵如此之多,這一特徵又給日軍帶來什麼影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