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盂蘭盆節與中元節
(中元)盂蘭盆節與中元節 1、盂蘭盆節 農曆七月十五是佛教盂蘭盆節。又十方諸佛歡喜其安居圓滿之精進修行,故亦稱佛歡喜日、歡喜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2、中元節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
-
中元節,盂蘭盆節......
農曆七月十五日,民間俗稱鬼節、七月半,道教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是中國傳統的祭祖大節。
-
華夏傳統中元節·盂蘭盆節
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我們熟悉的元宵節即上元節,或稱上元燈節。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履行職務。它們法力無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於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雲,「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中元節時,道教宮觀舉行「中元齋醮」,俗稱「道場」,為民眾祈福。
-
【歲時節慶】中元普渡
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我們熟悉的元宵節即上元節,或稱上元燈節。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履行職務。它們法力無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於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雲,「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三、佛教盂蘭盆節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
-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中元節、鬼節
節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它的另一叫法即盂蘭盆節。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為「盂蘭盆節」,「盂蘭盆會」,也稱「中元節」(一定意義上講,中元節歸屬道教,盂蘭盆節歸屬佛教),有些地方俗稱「鬼節」、「施孤」,又稱亡人節、七月半。
-
【傳統節日】 中元節(盂蘭盆節)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祭祀土地等。"中元節"是道教的叫法,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或"七月十四"),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節期與古老文化中的陰陽消長循環之理有關,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
-
農曆七月十五,盂蘭盆節!
自恣日,這一天要舉行「盂蘭盆會」,這是根據西晉竺法護譯的《佛說盂蘭盆經》而舉行超薦歷代祖先的佛事。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祭祀土地等。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
-
明天盂蘭盆節,這些事情你真的知道嗎?
根據《佛說盂蘭盆經》,在農曆七月十五日舉行佛事超度歷代祖先,稱為盂蘭盆會,又叫盂蘭盆節、盂蘭盆齋、盂蘭盆供。蘭盆緣起目連,謂七月十五日,眾僧解夏自恣,九旬參學多得道者,此日修供,其福百倍,非施鬼神食也。施食自緣起阿難,不限七月十五。所用之器是摩竭國斛,亦非蘭盆。蓋一則上奉賢聖,一則下濟餓鬼,惡可得混?」清代儀潤曾欲兩全其道,日獻蘭盆恭敬三寶,夜施斛食普渡鬼神,其《百丈清規證義記》詳載《蘭盆儀軌摘要》,其中有淨壇繞經、上蘭盆供、眾僧受食諸儀節,又附蘭盆會約二十一條。
-
中元節 中元普渡
中元節,中國傳統節日,別名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盂蘭盆節、地官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
日本第二大節日-盂蘭盆節解析
中元節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農曆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中元節」。
-
中元節·盂蘭盆節·地官清虛大帝誕·持誦往生咒
中元節·盂蘭盆節·地官清虛大帝誕文·圖 星麟中元節據《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
-
盂蘭盆節的傳統習俗、注意事項
戊戌年的盂蘭盆節在8月25日(農曆七月十五)。
-
漸漸遠離中原的中元普渡,有什麼由來和禁忌?
在農曆七月十五舉辦中元普渡,祭拜無子嗣的孤魂野鬼,讓它們也能享受到人世間的熱忱,是中國傳統倫理思想「博愛」的延伸。而結合目連救母的故事,亦有助於孝道的宣揚。因此,中元節是可說一個具有正面意義的節慶。中元節活動雖然已經遠離中原,中國大陸許多民眾不過此節,但在閩臺等地,依然有許多關於中元節的儀式和禁忌。
-
臺灣民間重要習俗"中元普渡" , 竟可祈求改運?
中元普渡是臺灣民間重要習俗之一;易經財經專家陶文解析,(31日)以及下周三(9月2日),皆是中元普渡的好日子,由於要避開中午陽氣最旺的時刻,下午1點以後為普渡最恰當的時刻;而最熱門普渡時間是中元節(9月2日),因為當天是「地官赦罪」的日子,準備豐盛的供品讓好兄弟飽餐一頓就對了,在家門口或社區拜拜應由內朝外拜
-
盂蘭盆節 | 盂蘭盆會的緣起
盂蘭盆會(梵Ullambana)是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於每年七月十五日舉行的超度歷代宗親的佛教儀式。經中說︰目連以天眼通見其亡母生餓鬼道,受苦而不得救拔,因而馳往白佛。佛為說救濟之法,就是於七月十五日眾僧自恣時,為七世父母及現在父母在厄難中者,集百味飯食安盂蘭盆中,供養十方自恣僧。七世父母得離餓鬼之苦,生人、天中,享受福樂。這就是盂蘭盆會的緣起。
-
日本「盂蘭盆節」:源於中國的鬼節活動,留下了本土的民族烙印
其實,日本的鬼節——「盂蘭盆節」,其實就是來自中國的「盂蘭盆節」,兩者連名稱都是一樣的,並沒有發生改變。 兩者名稱相同,但是日本的「盂蘭盆節」的儀式內容和文化內涵,早已植根於自身的文化當中,與中國的鬼節有了完全不同的特徵和文化內涵。
-
盂蘭盆會 ● 中元祰神
盂蘭盆會 中元祰神
-
盂蘭盆節 | 慎終追遠,孝道行慈
盂蘭盆有「救倒懸」、「解痛苦」之義。此節日起源於《盂蘭盆經》中所載佛弟子目犍連報恩救母的典故。佛教徒依教奉行,於是有「盂蘭盆節」的流傳。我國最早行盂蘭盆會者,傳說是梁武帝,據《佛祖統紀》卷三十七載:「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設盂蘭盆齋。」《釋氏六帖》也記載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諸寺。」
-
中元祭祖,你需要了解的中元節
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並相沿迄今。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於漢字文化圈諸國以及海外華人地區的傳統文化節日,與除夕、清明節、重陽節均是中華民族傳統的祭祖大節。
-
中元 慎終追遠,祭祖積福
中元 | 鍾馗圖農曆七月十五這一天在中國還有其他幾種稱呼道教稱「中元節」民間又稱「鬼節」而佛教界則稱「盂蘭盆節」跳鍾馗是要借著鍾馗的法力趕走留連忘返再人間的鬼魂。通常是在中元普渡以後,跳鍾馗時,一般民眾都不敢在現場逗留,以免被煞氣衝到。跳鍾馗結束後,中元祭禮就隨著告一段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