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樹涼生霜氣清,
中元月上九衢明。
小兒競把清荷葉,
萬點銀花散火城。
——《長安雜興效竹枝體》
中元由來
一、華夏世俗信仰中的「鬼月」
漢民族自古就有迎四時之氣的風俗,先秦時就有「迎秋於西郊」的記載。東漢經學大師鄭玄釋:「迎秋者,祭白帝白招拒於西郊之兆也」。所謂白帝即是秋神,主殺伐,為死神。漢族又有四時薦享祖先、秋嘗之祭的風俗,此俗一直傳至近代。先秦楚文化中,春秋二祭是鬼神之祭的最重要時間,迎秋、秋嘗與秋祭之俗逐漸在民間形成了七月為神鬼之月的俗信。
在漢民族傳統的陰陽五行觀念中,春夏秋冬分別是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寒季是陰,暑季是陽。南是陽,北是陰。純陰之鬼與冬、寒、北之陰相對應。五行之水氣開始顯現的時間正是申,即七月。水氣,於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第二年三月消亡。相應地,純陰之鬼正是在七月開始活躍,十一月達極盛,次年三月沉寂。反應在民俗上即是三大鬼節的出現:七月鬼節,十一月寒衣節,次年三月清明節。故俗語云:「三月七月鬼旺月」。
二、道教中元節
道教認為產生天地萬物的三個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稱「官」,即時空流動過程中的節段。天官紫微大帝賜福,誕於正月十五,稱上元節。地官清虛大帝赦罪,誕於七月十五,稱中元節。水官洞陰大帝解厄,誕於十月十五,稱下元節。我們熟悉的元宵節即上元節,或稱上元燈節。三元節時,三官下界巡遊,履行職務。它們法力無邊,中元地官清虛大帝於七月十五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有罪的人也可向其祈求赦罪。《修行記》雲,「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間善惡,道士於是夜誦經,餓節囚徒亦得解脫。」
三、佛教盂蘭盆節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蘭盆節。盂蘭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譯。「盂蘭」,倒懸的意思,倒懸形容苦厄之狀,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盂蘭盆即「解倒懸」之意。佛典《佛說盂蘭盆經》中記載了這麼一個故事: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後,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於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
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裡,敬設盛大的盂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目連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後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於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之後,在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佛說盂蘭盆經》而於每年七月十五日便舉行超度歷代宗親佛教儀式,稱為盂蘭盆法會、盂蘭盆齋、盂蘭盆供等。由此可見,佛教的七月十五的盂蘭盆節,有兩層涵義,一是教育人們要供養宗教僧眾,二是教育人們多做善事超脫先人罪孽,並提倡孝道。
中元民俗
七月十五日這天,民間家家祭祀祖先。在諸多祭品中,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七月十五又稱瓜節。
在民間的中元節俗中,放燈是最盛大的活動。人為陽,鬼為陰;陸為陽,水為陰。水下神秘昏黑,使人想到傳說中的幽冥地獄,鬼魂就在那裡沉淪。所以,傳統七月十五民間放燈一般都在臨近江河上,稱為「放河燈」。河燈一般是以彩紙糊成荷花型貼於小木板上,在底座上插紅蠟燭或放小燈盞,夜晚放在江河池塘之中,任其漂泛,因此又叫「放荷花燈」。
民間以七月夜裡在路邊點火、河中放燈,並提供鞋子等辦法,是普渡鬼魂,為其引路,滿足鬼魂出門活動的需要,還可為冤死鬼引路,把冤魂引過奈何橋,直至地府。但鬼又怕光,所以點火放燈不能太亮,星星之火最為適宜。
此日還有拜懺、放焰口等活動。
盂蘭盆節在日本的流傳
盂蘭盆法會在中國還在舉辦,但民間的盂蘭盆活動已蕩然無存,中國人已經不知盂蘭盆為何物。現在談及盂蘭盆節,國人的第一反應是日本的節日。實際上這是很大的誤解。盂蘭盆節是華夏的節日,日本盂蘭盆節只不過是孑遺而已。
盂蘭盆節現在已成為日本僅次於元旦的盛大節日。在日本又稱"魂祭"、"燈籠節"、"佛教萬靈會"等,原是追祭祖先、祈禱冥福的日子,現已是家庭團圓、合村歡樂的節日。
每到盂蘭盆節時,日本各企業均放假7-15天,人們趕回故鄉團聚。節日期見家家都設魂龕、點燃迎魂火和送魂火,祭奠祖先。現在一般在陽曆的8月13日前後迎接祖先的靈魂,和活人一起生活4天,16日以送魂火的方式把祖先的靈魂送回陰間。京都的「大文字燒」就是這個活動的頂峰。另一種歡送的形式是盂蘭盆舞,夏夜,在太鼓聲中,男女老少穿著浴衣起舞,現在已成為日本著名的觀光活動。
近代中元節概況
20世紀40年代以前,傳統的中元節都是商辦官助,又是儒、釋、道三教的共同節日,遠比清明節熱鬧和隆重。人們傳承著七月十五以家為單位的古老的祭祖習俗,直至民國時期仍然是城鄉中元節俗的首要內容。在封建社會,地方官府常命令寺廟和尚或道觀道士,於中元節設孤魂道場祭奠陣亡軍士。1945年抗戰勝利後,各寺廟還增加祈請佛力普渡「抗戰陣亡將士」英靈。
在新中國成立後的20世紀50年代初,中元節依然熱鬧。可是到了20世紀50年代末,中元節被認為是宣揚封建迷信而逐漸邊緣化,大部分的商人也被改造,無力承辦,又無官助,冷冷清清。60年代中期,北海公園還辦了最後一次中元節,瓊海中到處都是茄子做成的河燈,非常壯觀。
在現代文明社會中,從慈悲的角度來看,中元節逐漸跳脫了鬼俗迷信,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很有人情味,在當前崇尚「和諧社會」的今天,越來越得到人們的重視。
本文轉載編輯自網絡。
回復「過往行程」或「夏令營」
回復「國慶南方長線」或「國慶北方長線」
查詢出行信息
趣趣自然營 人文慢旅行
http://www.ququclub.com
021-61243077/61243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