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國有句老話:「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話特別是在經濟方面最恰當。我國經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長期落後,但改革開放40年來已居世界第二,國內許多省份如廣東、江蘇、甚至上海等已經是富可敵國。但是很多地區繼續退步。最典型的是臺灣省。臺灣經濟處於最高峰時,佔大陸經濟的45%以上,可以說非常強大。那現在還剩多少呢?真不敢相信。
臺灣省經濟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以出口為導向,利用廉價勞動力大力發展加工工業。實施《激勵投資條例》、鼓勵民間儲蓄、對出口企業稅收和融資優惠等政策,使經濟迅速發展。特別是工業發展迅速。當時臺灣省的大部分工業品都銷往美國。
從1963年開始,臺灣工業生產年均增長18%以上,經濟迅速上漲,成為當時以香港、新加坡、韓國為名的亞洲四小龍經濟。經過30年的發展,1991年臺灣省GDP超過1800億美元,當時大陸只有4000億美元,臺灣省不僅在大陸省內遙遙領先,而且直接佔大陸GDP的45%,之後這一水平保持到1994年,當時臺灣省很富有。
但是,1995年開始大陸經濟大發展,臺灣省經濟開始緩慢發展,這一比例持續下降。2001年,即10年後,臺灣省GDP2900多億美元,大陸為1.3萬億美元,下降到22%。2008年,大陸GDP達到4.3萬億美元,臺灣為3900億美元,僅為8%。
2017年,大陸GDP增加到82.7萬億元人民幣,臺灣省為3.4萬億元人民幣,比重下降到4%。而且,臺灣省的GDP在省市只排在第10位。在未來幾年內,臺灣省GDP比重將進一步降低,因此可能佔2%以下的比重,因此優越感完全不會消失。(大衛亞設,Northern Exposure(美國電視劇),)這也可以看到大陸經濟發展的快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