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菜農三十年賣菜的歷程,折射出網際網路時代對於普通人的影響

2020-12-11 暮潮從去早潮來

老劉年輕的時候當過兵,而且還是準備上戰場那種的,後來部隊解散,他退伍回了老家。不像現在,退伍有很高的退伍費用,有得還可以解決工作。老劉退伍回來,啥也沒有,穿了身綠軍裝, 戴著大紅花光榮地回了老家。找人去了一家廠子,給人燒鍋爐。後來廠子倒了,老劉徹底回了農村,開始了一輩子當農民的職業生涯。

20世紀90年代,電子產品並不普及,農村有線電話也是屈指可數,網絡更是遙遠的故事,聽也沒聽過。老劉每天的工作就是地裡幹活,下午去地裡摘上菜,一袋子一袋子放到車上,只不過車是驢車,路是爛泥路。每天早上7點來鍾,老劉就拉上他的菜去縣城的市場裡開始賣菜,在這裡菜基本上是賣不了的,因為買菜的人不多。臨近中午,老劉會趕上他的驢車開始走街串巷,吆喝著賣,城裡面的人也到了做飯點了,聽見吆喝,就出去買菜,別看是送貨上門,菜價比起市場裡還便宜。一車菜怎麼也得賣到下午兩三點。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過那個時候冬季可以休息,北方的冬季天寒地凍,打麻將、看打麻將、閒聊天是村裡人的主要工作。

進入二十一世紀,村裡種地的人開始少了,成片的玉米地取代了綠油油的蔬菜,很多人都去周圍的廠子打工去了,賣菜掙的錢實在不夠給孩子們攢上學的學費。村裡的驢一天天少了,老劉家的菜地也種上了玉米。他搞了個大棚,裡面種上了蔬菜,這樣一來,老劉一年四季都能賣菜了。更令老劉高興的是菜價比上個世紀末要高出太多了,尤其進了2010年後,菜價低於1塊都很少了,到了冬季,反季節蔬菜更是價格喜人。老劉的驢也早就賣了,他換了輛三輪。每天凌晨三點,老劉就拉上前一天準備好的菜,去城裡的市場上等買家。現在的菜也不零賣了,直接批給菜販子,而且價格也不低,基本到早上八九點,老劉就開上他的三輪車回來了。

三十年左右的時間,老劉的菜地變少了,運輸工具從動物變成了摩託,老劉的錢包也一天天鼓了起來,雖然比不上吃皇糧、當工人,但也過上了不愁溫飽的生活。在這三十年的時間裡,中國的城市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90年我國城鎮化率26.41%,2000年36.22%,2010年49.9%,到2019年達到了60.6%。伴隨著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居民小區日益普遍,出門就是菜店,因此去市場裡買菜的人也就更少了,更不用說城市管理日益嚴格,沿街叫賣已經不被允許。菜販子成了聯繫菜農和消費者的重要紐帶。

2003年,中國最大的線上綜合市場淘寶網在杭州成立了;2015年,比淘寶更便宜的拼多多上線了,與淘寶不同,拼多多單做手機端。一場網際網路帶來的線上革命徹底改變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最先受到衝擊的是服裝業,每到年末的服裝城總是人山人海,小偷多到防不勝防,但即便這樣,人們還是要去那裡買過年的衣服,很多下面縣城甚至還會開通去服裝城的專車,方便村裡人購物。線上購物的興起讓服裝實體店開始感受到了寒冬。從衣服到百貨,經過不到20年的發展,線上購物成了普通人的首選,現在的購物平臺已經能夠做到您想要什麼就有什麼,真正是人在家中坐,貨從遠方來。

資本從來都是無孔不入,只要有利潤,它就會露出貪婪。終於線上平臺盯上了蔬菜、水果等生鮮產品,一場以社區團購為名義的資本開始擾動菜販子的買賣,美團、阿里、多多、滴滴,龐大的資本湧入了生鮮這片藍海。瘋狂的補貼讓網民享受著資本的盛宴:一袋速凍餃子2.99元,一包鹹鹽0.99元……,三根大蔥1元錢,而此時市場裡的蔥價已經漲到了快5元錢。低廉的價格以及相對不錯的產品質量在不停地收割著流量,菜販子感受到了這個冬天的寒冷。對於這樣的事情,與老劉沒啥關係,畢竟老劉屬於源頭批發,更何況老劉年紀也大了,快種不動了。

網際網路、手機、大數據、智能,所有的這一切在悄無聲息地改變著每一個人!

相關焦點

  • 賣菜行業成香餑餑,網際網路巨頭很青睞,小販:「賣菜革命」經不起
    文丨糞提 審丨易桉導讀:自從人民日報對於巨頭挺進生鮮配送行業發表了意見,這個本來處於風口上的熱門產業瞬間增加了太多不確定性。由於此行業的特殊意義,不僅是買菜的百姓,幾千萬的菜農、菜販他們的生計在巨頭碾壓下,又該如何自處呢?
  • 網際網路「大佬」們收手吧,給菜農們留一條「活路」可好?
    經常去菜市場買菜,發現最近菜農不淡定了,他們都在談論網際網路大佬們,可能他們的生意要被這些人搶了。相信大家應該都看到相關報導了,現在網際網路大佬們都在布局賣菜的生意。菜農們很擔心,這些大佬們進來「攪局」,是不是他們的飯碗就要不保了,這個生意他們還能做多久?不能做了還能去幹什麼?
  • 網際網路賣菜,不是資本的競技場
    同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對於薅羊毛的熱衷不同,現在的人們對於資本的看法更加客觀,這一點在網際網路賣菜的身上表現得較為明顯。對於網際網路賣菜的抵抗情緒並不是從與網際網路賣菜直接相關的小商販開始,而是最為直接的消費者開始萌發。
  • 陝西閻良:團組織樂幫菜農賣菜忙
    團閻良區委沒有讓滕亞茹和南房村的菜農失望。得知信息後,團區委書記張亦蕤帶領團幹部迅速趕到菜地了解實際情況。在和村幹部、菜農商量後,她們再次啟動疫情期間活躍在閻良的「紅色跑腿小分隊」,利用已建立的各個平臺各種群,廣泛發布線上幫銷信息,同時對接商超、菜商等,最終實現了三天時間賣出近萬斤的成績。
  • 社區團購的結局可能是「兩邊通吃」,菜農利益如何保障,何去何從?
    社區團購賣菜被幾大網際網路巨頭炒起來了,經過幾個月的廝殺,權威媒體發聲後,保護菜農利益的呼聲越來越高了,衛龍等企業也早已發布聲明,禁止旗下代理商供貨給社區團購平臺,但如何才真正能保護菜農的利益?社區團購發展後的最終結局一定是「兩邊通殺」,到時菜農的位置就很尷尬了。
  • V評|彭波:為「社區電商」辯——網際網路企業為什麼不能賣菜?
    一張謠言的截屏圖片,把社區電商及網際網路平臺賣菜的網絡輿論,推到風口浪尖。社區電商遭到非議,網際網路平臺賣菜成為「罪過」,扣的帽子也挺大:不應該剝奪菜販子的生存權利!社區電商的先驅者「興盛優選」的創業團隊,先前大多參與過線下實體連鎖超市「芙蓉興盛」的經營,對於實體小店的困境感受真切。某種意義上,正是這種困境,逼著「興盛優選」的創始人想到用網際網路來拯救實體小店,開始走上了社區電商之路。
  • 江蘇灌雲:人大代表變身「賣菜工」幫了農民暖了市民
    江蘇灌云:人大代表變身「賣菜工」幫了農民暖了市民「要不是人大代表們幫助我們賣菜,我們大棚這些蔬菜還不知道怎麼辦呢,真心謝謝他們。」江蘇省灌雲縣小伊鎮花廳村菜農朱建蘭最近的心情可以說是大起大落,因為自家的蔬菜從大量滯銷變成了暢銷品。
  • 有頭有臉的網際網路公司都在「賣菜」
    進入2020年,在全民抗「疫」的背景下,社區團購價值凸現,人們逐漸發現社區團購實實在在的價值和市場,競爭也由此進入白熱化階段,各大網際網路巨頭先後進入戰場。4月,毫無電商和生鮮基因的滴滴成立了「橙心優選」。之後,滴滴CEO程維放出豪言,投入不設上限全力拿第一。6月,賣家電的國美也開出其首家社區生鮮電商門店。
  • 成都菜農微博加"V"賣菜 招呼粉絲「試菜」(圖)
    前一分鐘還在種蔬菜,後一分鐘已在發微博,這是郫縣菜農李學友現在的真實生活,他是成都市第一位用微博賣菜的農民。在李學友看來,微博是其生態蔬菜的一種重要營銷方式,但一年多來僅有30多名粉絲成功轉變為顧客,又是他所擔憂的。
  • 社區團購是如何幫菜農做到的
    最近一段時間,賣菜的生意突然火爆,滴滴今年5月份成立了「橙心優選」,在短短的幾個月內便覆蓋了16個省;7月份美團也推出「美團優選」,美團的副總裁陳亮親自掌舵;阿里則是投資了十薈團,騰訊投資了興盛優選。一時之間幾乎中國所有的網際網路巨頭都擠進了社區團購這條賽道。
  • 社區團購:人民日報狠批網際網路巨頭,網上賣菜到底是不是偽創新?
    價格補貼戰開打 對於此次賣菜成為媒體熱點和行業風口,當然少不了網際網路巨頭的傾情參與,本次賣菜補貼大戰,多家巨頭投入大量資源在全國跑馬圈地,媒體更號稱這是中國最後一塊億萬級的消費風口
  • 巨頭們的社區團購,打開了潘多拉魔盒,會砸了菜農們的飯碗嗎?
    1毛錢,0.99元的價格根本就不是線下菜市場裡小商小販們能夠出的價,直接砸了菜農果農的飯碗,這樣的價格只有阿里、騰訊、美團、拼多多這樣的網際網路巨頭們才能夠通過燒錢換市場出的低價。巨頭們這是在搶走傳統生意的最後一道防線,低價降維打擊小商販!
  • 網際網路巨頭為何賣菜?找不到更好的空間,開始降維打擊
    三體中的高維度生物在打擊低維度生物的時候,根本不費吹灰之力,隨便扔一個東西,就能將三維空間內的生物消滅的一乾二淨。比滅霸的響指還更勝一籌。現在的網際網路巨頭更是如此,有了資本在背後撐腰,無論做那個行業都如同三體中的高維度生物一樣,輕鬆碾壓低維度生物。比如最近炒的比較火的賣菜,其實就是一場高維度打擊低維度的遊戲,利用自己的優勢,碾壓各個層級的對手。但這些巨頭為何會想著去跟小商小販們搶奪食物呢?
  • 集體燒錢做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巨頭的宇宙盡頭是「賣菜」?
    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盧曉 北京報導對於網際網路公司來說,宇宙的盡頭絕對不是鐵嶺,但或許是「賣菜」。誰也不能否認社區團購今年的紅火勢頭。幾個月間,親自下場對社區團購志在必得的網際網路大佬們越來越多。無論是源於流量還是著意賺錢,現在所有人都認為「預售加自提」是一門好生意。但橫亙在網際網路公司「賣菜」道路之上的,還有熟諳低線市場遊戲規則的社區團購土著們。圍繞團長、資金、供應鏈……網際網路巨頭公司與本地土著們的開城大賽戰況正酣。
  • 網際網路巨頭都在搶賣菜大媽飯碗,這就是我們的「高科技」公司?
    有一次,一個記者問馬斯克:「比亞迪你很熟悉吧?」。沒想到馬斯克聽完記者的提問後忍不住哈哈大笑:「你見過他們的車嗎?我覺得他們的產品很爛!」其實不光是比亞迪,中國很多網際網路巨頭,一方面還在不斷壟斷國內所有細分市場,另一方面,他們在產品表現力上和國際品牌的差距也越來越大。比如說,很多人都認為賣菜是個很苦B的行當,每天起早貪黑還賺不到什麼錢,但是現在,中國幾乎所有的網際網路巨頭都加入了和賣菜大媽搶飯碗的行列。
  • 陽春崗美:菜農一個招式讓菜花長出高顏值
    不過,對於陽春市崗美鎮埠滘村的菜花種植戶來說卻是開心的,因為雨水讓菜花的價格上漲了不少。這幾天,當地的菜農正加緊時間護理和採摘菜花。記者在埠滘村的菜花地看到,原來數百畝的菜花已經基本採摘結束,地裡還留下許多菜葉。現場仍有一些菜農在護理最後一批即將上市的菜花。據菜農介紹,用菜葉遮擋起來,不僅可以避免雨水拍打,而且菜花的成色更好,在市場上更受歡迎。
  • 鎮村幹部「吆喝」賣菜 「滯銷菜」變「暖心菜」
    劉婭月在微信群裡「吆喝」賣菜劉婭月(左二)下村了解菜農蔬菜滯銷情德風社區掛鈎領導周梅芬為菜農建群宣傳菜農2萬斤蔬果滯銷 幹部網絡「吆喝」微信賣菜位於德風社區長坑角落的頤園農場裡,工人們正忙著採摘、挑揀、打包上海青、皇帝菜、小西紅柿等多種果蔬。然而春節剛過的那些天可不是如此,疫情擋不住蔬果成熟的節奏,卻阻滯了採收的工人、收購的商人和運輸的車輛。
  • 我賭一毛錢,網際網路巨頭打不贏這場「團」戰
    網際網路不放過一根菜網際網路企業沒有夢想了嗎?怎麼都跑去賣菜了?現在賣菜有個高大上的名字——社區團購。網際網路平臺一邊連接蔬菜供應商,一邊連接社區團長,如寶媽、社區便利店的店主。平臺的任務就是配送蔬菜。說到底,社區團購就是賣菜,網際網路公司在這裡的作用,就是送菜。那為什麼社區團購一定要弄個團長呢?因為賣菜是個非常微利的行業,如果你只買幾根蔥,平臺還專門給你配送,那將血本無歸。於是,他們想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大家集中起來買,一個社區的人一起買。薄利但多銷,最後也可以賺錢。
  • 巨頭扎堆「賣菜」,國內網際網路企業真的沒有夢想?
    在與國外網際網路企業的對比下,有輿論表示,為何國外網際網路企業看向了星辰大海,而我國網際網路巨頭們只會下場「賣菜」?國內網際網路企業沒有夢想,一心只為賺錢,或者說壟斷才是它們的夢想?這對小商販等群體實際影響會有多大?楊思群:美團、拼多多等網際網路巨頭進入社區團購,主要是因為獲客邊際成本低,有足夠的獲利空間,還可以增加流量提升用戶黏性。巨頭入局會對小商販等造成影響,但這個影響具體有多大比較難評估。
  • 小記者賣菜丨體驗艱辛,收穫喜悅
    體驗賣菜的樂趣2020年9月5日,我與其他5名小記者,在新時代中少記小者機構朱老師的組織下,相約婁門菜場,一起體驗賣菜的樂趣,經歷勞動的艱辛。進入菜場,我們被分成了三組,每組包括一男一女。我與陸佳蕊被分到了一組,我們立馬乾起活來,先記錄下了每種菜的價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