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獸又稱走獸是中國畫中較難表現得好的一門,宋朝沙門 德洪即指出:「畫工能為神鬼之狀,使人動心駭目者,以其無 常形,無常形可以欺世也,然末始以為貴。惟犬馬牛虎有常形 ,有常形故晝者難工,世之人見其似,則莫不貴之。」
以白描法表現畜獸的畫跡,除了戰國楚墓出土的兩幅帛晝外,漢代壁晝及魏晉磚晝中也常見,如下圖是史坦因從敦 煌盜走的紙本水墨白描作品「獅子圖」,我們從這幅晚唐的白描畫中可以發現當時畫家已經能熟練的運用各種不同快慢、輕重的線條來誇張獅子各部位的特徵。
到了宋朝,一般士大夫多 受理學及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喜愛清真淡雅的畫法,李公麟的白描畫風,正符合他們的興趣而盛行一時,他的「五馬固」 落筆輕重起伏如應節奏,將馬的骨、肉、鬃尾等質感以及馬的 神態表現得相當生動,可說是最擅長運用線條的畫家。南宋陳 容的「雲龍圖」以略為粗獷而顫動的筆法,配合水墨渲染,把 中國神話中想像出的動物,表現得極具神秘感。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雙鉤填彩晝法西漢馬王堆十號漢墓出土的帛畫可說是我國古代雙鉤填彩畫法的代表性作品,下圖為該畫上部(天)所表現的神話傳話 題材,布滿了蟾賒、玉兔、龍、豹、蛇身人首等怪獸,也有金 烏、鶴、鴻雁等仙禽及人物,鶴用白描畫法為主,其餘人獸皆 填重彩(礦物性顏料為主),有些地方略加暈染,色彩格外鮮 明。唐代繪晝及捲軸畫中可以看到唐畫多以雙鉤填彩畫法為主,韓 的「五牛圖」也以此法。
圖片來源於網絡
元代畫家任仁發的「二馬圖」 ,繼承了唐代韓幹與北宋李公麟畫馬的寫實風格,線條纖細,賦彩淡雅典麗,採用薄而多層次的罩染方法,特別注意明暗面 的暈染以期把握毛膚的色澤和質感,是寫實表現法的典型,與清朝朗世寧融合西畫光影的表達方式相比較,任人發的馬更具有傳統的風味。
圖片來源於網絡
雙鉤填彩的畫法和設色的步驟,大致與花鳥的畫法近似, 可參閱第五章該晝法的敘述。不過畜獸的設色,要特別注意其骨骼與肌肉的結構所呈現出的陰陽凹凸關係,要表達出肌膚之彈性與筋脈血液流動的活力感。
圖片來源於網絡
推薦一個超實用的公眾號,給喜歡養花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