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最早聽說亞特蘭大環線項目(Atlanta beltline)是在我做碩士畢設的時候。2011年的鹿特丹建築電影節,邀請了Ryan Gravel來介紹他的畢業設計如何變成美國目前最大規模的城市更新項目。亞特蘭大是美國喬治亞州的首府,這裡曾舉辦過1996年奧運會。亞特蘭大被稱為美國十大富豪集聚地之一。在亞特蘭大誕生的,不止有可口可樂,還有美國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2013年,亞特蘭大被時代雜誌評為美國富人最想創業的大城市。除了經濟上的繁榮,正在進行的亞特蘭大環線項目,正在逐步改善城市的環境,為這座城市吸引更多關注。
亞特蘭大區域共有500多萬人口,但市中心只佔其人口十分之一,即50萬。相比波士頓的19人每英畝、紐約的41人每英畝,亞特蘭大的市中心人口密度只有5.5人每英畝,可謂非常低。人口密度低也成為制約亞特蘭大城市發展的重要原因。
亞特蘭大是一個內陸城市,沒有海岸和港口。19世紀,隨著美國的鐵路發展,亞特蘭大成為重要的鐵路樞紐。
城市也修建了有軌電車,有軌電車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大家坐著電車在城市中來來往往。亞特蘭大有軌電車始於1871年,1949年被關閉。
1950年代,隨著經濟迅速發展,城市的建設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出現了環境汙染問題、城市基礎設施匱乏、居住擁擠、住宅設施差等問題。
正在人們應對這些城市病的時候,汽車出現了。汽車不僅帶來交通方式的變革,還塑造了中產階級的美國夢:以紐約levittown為代表的郊區生活,以及車輪上的美好城市新生活(譯者註:levittown紐約郊區的一個居住區,被認為是美國郊區住宅和郊區生活的經典案例。郊區生活代表著寬敞乾淨的房屋,有草坪花園,有中產階級的鄰居,母親在家照顧孩子,父親去城市工作)。美國式以汽車為主導的城市發展模式,就此開啟。
汽車帶來的新生活,由於經濟處於高速增長期,很長一段時間都顯得非常成功,人們的生活日益富足。Ryan的家庭也在1960年代搬到了亞特蘭大,他的父親在一個工程公司工作,設計水泵廠和汙水處理廠。但在經濟增長之外,這也帶來了城市的蔓延式發展,造成新的城市病。
以汽車為主導的城市發展模式,影響了健康和文化認知汽車被大規模使用之前,亞特蘭大是混合功能的城市,不同功能混雜在市區,包括居住、工廠、商業、休閒娛樂餐飲、公園綠地等。城市也有多樣的交通選擇,包括火車、有軌電車、汽車、自行車、步行等。
1960年代開始,大家帶著對汽車的美好憧憬,開始嘗試汽車帶來的新生活,於是汽車改變了城市格局。首先把工業區和機場,移到城市外圍。 然後把住宅區也移到郊區,住宅區還會根據居民的收入分隔,形成低收入、中等收入和高收入的隔離社區。居民住在郊區,但很多城市功能還在市中心。於是,如果要從家裡出門辦事,汽車就成了唯一的交通工具,大家無法依靠步行或公共運輸抵達目的地,去任何地方都只能開車。
但久而久之,在亞特蘭大,汽車主導的生活方式開始出現各種問題:除了交通堵塞,城市空間也不再有活力,不僅出現像底特律那樣的城市中心衰敗,一些城市郊區也受到影響。Ryan小時候去的郊區購物中心,現在幾乎沒什麼店鋪,空空蕩蕩。此外,還產生了環境汙染問題、社會隔離問題等。
城市病也會威脅人的健康。這種汽車為主導的發展模式,對美國的公共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開車去公園健身,並不是笑話,而是現實。在飲食和生活習慣之外,城市的空間設計也在加劇公共健康的風險。比如肥胖,曾經兒童肥胖率只在一些州超過20%,而在2009年,所有的州都超過20%。2003年開始,美國成人的肥胖率保持在35%左右。
汽車為主導的發展模式,會改變人們對城市的文化認知。喬治亞有一個小鎮叫Savannah。一次,Ryan和妹妹去了這個老城。妹妹問:Savannah有真正的城市嗎? 作為城市研究者,在Ryan眼裡,Savannah是傳統歐洲老城和美國網格街區完美融合的小城,是美國為數不多的美麗小城。他感到很奇怪,妹妹為何會這麼問?妹妹表示,我的意思是,這裡有購物商場(Mall)嗎。
Savannah老城中心Ryan自嘲:「很多像我這種在美國郊區長大的人,認為購物商場就是城市,認為買東西去購物商場就可以,不會想著去市中心(Down Town)逛街。直到我在喬治亞理工讀書時,作為交換項目,在巴黎生活了一年。剛去巴黎幾周,我就瘦了十幾磅。
在巴黎,我可以走路或使用公交到任何地方,每天都在街邊的雜貨店(Grocery)買新鮮食物。巴黎的生活方式讓我震撼。當回到亞特蘭大,被堵在高速公路上時,我就想,什麼時候亞特蘭大能有巴黎的城市生活呢?」
改變的起點:畢業設計Ryan從巴黎回來後,在1999年完成了畢業設計論文:亞特蘭大環線。他研究了城市的交通基礎設施如何影響城市的發展,亞特蘭大有個特殊的環形鐵路軌道,是當時的工業發展而逐漸形成的。由於工業區離開了市區,搬到高速公路附近,所以鐵路就廢棄了,但舊鐵軌和舊工業區保留了下來。
Ryan說,解決城市蔓延帶來的城市病,需要新思路。要想像一個新的城市,亞特蘭大環線將改變我們對這個城市的看法。
Ryan的想法就是,把城市的廢棄鐵路連成一個35公裡長的環線,把舊鐵軌變成現代的軌道交通環線,不僅作為交通項目改造,還會改造沿線區域。環線沿途經過45個社區,10萬居民步行可以到達環線,改造區域共計2000公頃。
改變的機遇畢業後,Ryan去一家建築公司工作。2000年的一天,他們做亞特蘭大舊鐵軌附近的一個項目時,討論到停車場的擺放問題:是讓停車場與舊鐵軌完全分隔開,還是面向舊鐵軌,讓它有一天可能產生新的功能?
然後,Ryan想起了自己的畢設,他告訴同事關於亞特蘭大環線的想法。大家一下子興奮起來,這麼好的想法,應該讓更多人知道。於是,大家寫了一些信件,寄給了所有能想到的人:市長、交通官員等。
他們收到了一些回信,上面寫著「祝你們好運」。同時,他們也得到了來自市議會交通部門的主管Cathy Woolard的積極回應。
這位女主管當時剛剛去參加了亞特蘭大區的交通會議。會上大家問她,面對只有整個區域十分之一人口的亞特蘭大市中心,打算如何發展這裡的交通?她心裡還沒有答案。其他交通官員說的是,如何讓居民住在郊區,讓居民開車去城區上班,晚上開車回郊區。他們並未考慮那些住在市區裡的居民,或使用軌道交通的居民——使用軌道交通的人,多數是沒有車的低收入人群。那天的會議讓她非常沮喪,當她回到辦公室,發現桌子上放著那封關於亞特蘭大環線的信。
她馬上找來Ryan,表示非常喜歡這個想法,還建議去社區試試,看看大家怎麼想。於是,亞特蘭大環線的主意被拿到Cathy管轄的社區徵求意見,出乎意料的是,居民非常喜歡這個想法。後來,Cathy成為了市議會的主席,環線的主意被正式提上了議程。
後來,這個主意得到了亞特蘭大區域政府部門的關注。交通部門認為,這個簡單的想法,能真正帶動整個城市的交通發展,讓成千上萬的居民使用;而經濟發展部門也發現,這是一次絕佳的發展機會,會帶來很多商機。
從1999年畢設誕生開始,大概過了四五年時間,這個項目就從一個畢業設計,變成了現實的項目。現在,亞特蘭大環線項目是目前美國最大的城市更新項目之一,預計2030年完成,環線總長35公裡,連接45個社區,改造面積1030公頃。未來的環線是一條多功能的軌道,不僅包括有軌電車的交通連接,還包括住宅、商業、公園、公共空間等。
城市的回應在把自己的畢業設計變成現實的過程中,Ryan輾轉了諸多職業,從建築公司員工到非盈利機構的志願者,到城市市政規劃師,再到進入建築公司perkins + will。他用15年的時間專注於亞特蘭大環線項目。除了得到政府的支持,亞特蘭大市民的支持,也在不斷推動項目進程。
Ryan和同伴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與各種人的討論溝通。
剛開始,他們主要與社區、開發商和環境學家進行溝通。而後加入者越來越多,其中包括:房屋機構、官員、學生、物理學家、自行車愛好者等。最有趣的是,當不同背景的人開始交流,就發現大家有很多共同的利益,如果大家聯合起來,就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原本的計劃中,亞特蘭大環線主要包括三部分:
1. 交通:軌道交通系統,提升自行車和步行系統
2. 經濟發展:創造街道經濟和步行社區
3. 綠色空間:增加公園
但在討論溝通的過程中,大家收到了各種積極反饋:
公共土地信託(the trust for public land)說:「把公園的面積翻倍吧,增加1000公頃的公園。」
房屋部門說:「建造這個城市有史以來最大的廉價住宅項目。」
藝術家說:「把環線變成公共藝術的展覽場所。」
遺產保護部門說:「亞特蘭大沒有濱水空間,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
植物部門說:「建個植物園吧,不僅為教育,也為了城市生態。」
最後,在環線的計劃中,出現了很多當初完全沒有設想到的新項目。當城市居民積極回應亞特蘭大環線項目,環線就已不再是Ryan當年的畢業設計,大家把自己的生活和環線聯繫起來,把自己的想法放到環線裡,環線最終呈現了居民自己的願望。
現在的亞特蘭大環線Ryan一直強調,交通基礎設施不僅是交通,還承載著一種生活方式。(It was more than infrastructure. It was a way of life.)當你在空間裡建造了一條軌道,文化層面的軌道也會慢慢生長。
在追憶曾經的有軌電車主導的城市混合功能生活方式之時,亞特蘭大環線也在試圖解決因汽車主導發展產生的城市問題,利用舊鐵軌和廢棄的工業用地,建造現代的軌道交通和多樣的城市空間,提升亞特蘭大居民的生活品質。
Ryan本人就住在離環線不遠的地方,每次做演講,他都會展示一張圖片,他女兒在新修的自行車道上騎自行車。他說,很慶幸,環線改變了我和孩子的生活,我的女兒對城市有了新的認知,城市不再是汽車加購物中心,而是擁有步行街道和自行車道。
他還介紹道:《紐約時報》報導了環線,拍攝到一位邊拉小提琴邊遛狗的女士,據說,不少人因這張圖片來到亞特蘭大環線 。
亞特蘭大環線的未來亞特蘭大環線項目預計在2030年全部完成,屆時會建成22英裡的步行道、33英裡的交通軌道、1300公頃的公園、5600套廉價住宅,還會修復1100公頃的工業棕地,增加3萬個永久就業崗位和4.8萬個短期工作,帶來100-200億美元的經濟利益。
2011年開始,亞特蘭大每年都會在環線上舉行風箏節,第一年有400人參加,第二年600人,第三年1200人,2014年12000人。今年估計會有更多人參加。這裡成了富於活力的公共空間。
Ryan 最近又拍攝了一張圖片。他說,這是他目前最喜歡的一張,在這張圖片裡,能看到亞特蘭大的未來。
這張圖片裡,天氣非常好,天空湛藍,溫度宜人,散步的人臉上掛著笑容,也有騎自行車的人、推嬰兒車的人。想想看,在Ryan眼中,這張圖片的亮點會是什麼呢?
對的,就是右邊那個提著大包小包的紅髮女士。很明顯,她是走到雜貨鋪,買了新鮮的食物,然後拎著包,沿著亞特蘭大環線走回家。她的生活方式已經改變了,不是開車去購物商場,而是用更健康的方式去休閒購物。
在這張令他驚喜的圖片上,Ryan又勾勒出未來的場景,那就是:左邊有更多的住宅,右邊有嶄新的軌道交通,道路兩邊有更多的植物花草。也許,到那個時候,會有更多人,和這位紅髮女士一樣,採用新的生活方式。
一位環境健康科學的教授這樣評價亞特蘭大環線:我可以為高血壓和減肥寫各種診斷書,但我能做的事情,遠不及亞特蘭大環線為亞特蘭大已經做的和將要做的事情。
世界城市的趨勢Ryan 最近離開了建築公司,創立了自己的公司sixpitch,但他仍是亞特蘭大環線項目的董事會成員。有了亞特蘭大環線的豐富經驗,他希望把自己的經驗帶到更多地方。這些年來,他也一直在做研究。他發現,世界各地都在做與亞特蘭大環線類似的事——試圖利用舊的交通基礎設施,創造出城市的新空間。
由此,Ryan創造了一個新詞:文化基礎設施「infra-culture」(交通基礎設施是infrastructure, 文化基礎設施是infra-culture)。
從受巴黎Rue Daumesnil影響的紐約高線(high line park)項目開始,北美出現了大批類似的項目:芝加哥的606項目、費城的rail park、多倫多的green line、明尼蘇達的midtown greeway、底特律的dequindre cut greenway,等等。
甚至連洛杉磯,都在進行河道恢復運動。Ryan開玩笑說:「誰會相信洛杉磯竟有河?但我確實看到,大家在努力爭取,如果這個河道能被恢復,將完全改變我們對洛杉磯的印象。」河道恢復運動現在還在進行中。
對想要改變城市的年輕人的建議1. 敢於思考:用清晰、大膽、且可行的願景來增強項目的力量。
2. 想著別人:培養多維度的共有理念
3. 尊重現實:反思和尊重場所的獨特之處
4. 推動改變:鼓勵私人市場去創造人們想要的空間
5. 點亮生活:用偉大的設計獲得勝利
6. 關注重點:把技術性工作、投資和政治資源都用來服務最終的目標
7. 以人為本:從規劃遠景到實施,社區總是最重要的
8. 共同協作:在共同協作中培養責任和毅力
文中所有圖片來自Ryan Gravel,文章根據Ryan Gravel三次講座內容整理。•髀設·談—關注城鎮化進程的名人大家/青年才俊訪談
•髀設·展—推進城鎮化進程的優秀畢設/城市改變案例
•髀設·秀—徵集解決城鎮化問題的優秀畢設,未來的展示秀場
髀設·秀 徵集令:如果你覺得自己的畢業設計/論文有助於創造更公平、更開放、更和睦、更可持續的城市,不想讓它們默默無聞地躺在學校資料庫裡,希望讓更多人了解,並可能把它變成現實。快來聯繫我們吧!
這裡沒有專業限制,沒有研究領域的限制。更不限學歷、年齡、地區等。
我們需要致力於解決城鎮化進程中的問題,有利於未來城鄉發展的作品。
我們將重新展示這些作品:我們希望,重新表達和傳播年輕人的好想法,在智慧財產權允許範圍內,幫助你把在校園中的獨立思考變成簡單易懂、且吸引人的創意故事。
由來自不同學科領域的專家、關心城市發展的市民組成的評審團隊,將挑選出15-20個優秀作品在進行視頻展示,其餘的優秀作品,將以圖文展示。
你需要提交什麼?1.一篇簡要的文章介紹:
•畢設做了什麼?
•為什麼做這個畢設?
•在畢設過程中有趣的故事和收穫?
•未來對畢設有什麼期待?
2.論文的簡述/摘要,或者畢設論文。
(以上兩項內容建議使用電子版文件,紙質版也歡迎)
如何提交?郵箱地址:
wangy@thepaper.cn
fengj@thepaper.cn
郵寄地址:
中國上海靜安區延安中路839號1107室 澎湃新聞市政廳 200040
截止日期:
2015年12月31日
BiShine Plan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etions:•BiShine Talk
Interviews with experts and talents in urbanisation process
•BiShine Expo
Displays of outstanding theses and projects in urbanisation process
•BiShine Show
Collating excellent graduation theses as solution for urbanisation for future shows
BiShine Show Call For Your IdeasIf you think it would be a huge waste to let your thesis sit in the school archives, if you think your work deserves to be shared, and your work could promote a more justice, open, welcoming and sustainable city. Please come and join us!
Open to all majors and research fields, not just fields related to space design like urban planning, architecture and landscaping.
As long as your work is dedicated to the solving urbanisation problems and the bettering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we want to see it!
Open to all education backgrounds, ages and geographical locations.
How will it be shown?We will present and share the innovative content of your thesis in new ways. With copyright permission, we will help transform your academic research into an accessible, attractive and creative story.
The most outstanding works will be selected by a panel made of experts from a variety of fields and ordinary citizens who share a concern for urbanisation.
15-20 outstanding works will be showcased through video, while the remaining works of excellence will be exhibited through articles.
What to submit?1. An brief introduction to your thesis, explaining:
•What the thesis has achieved
•Why you chose this subject
•What stories of interest you encountered in the process
•What your hopes are of this thesis in the future
2. A summary/abstract of your thesis or the thesis itself
We would prefer electronic submissions of the above material, but also welcome hard copies
How to submit?Email address:
wangy@thepaper.cn
fengj@thepaper.cn
Postal address:
Town Hall Column
Room 1107,
839, Middle Yanan Lu
Jingan District
Shanghai, China
200040
Deadline:
December 31st, 2015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