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太子胤礽被復立以後,康熙皇帝開啟了人生中最後一次南巡。在這次南巡途中,發生了一件似乎和當時劇情發展毫不相關的劇情:時任「四川提督」的年羹堯,帶著橘子、竹扇、天麻和蜀錦,去給時任「上書房首席大臣」的張廷玉送禮。
無論從官職級別,還是聖寵程度,抑或朝廷地位和影響來看,當時的年羹堯都絕對無法和張廷玉相提並論。更何況,張廷玉這位「深通上意」的上書房大臣,甚至能夠直接影響康熙皇帝的決定;更何況,年羹堯還是一個熱衷於鑽營打點、追名逐利的人設;就此來看,年羹堯能給張廷玉送禮,既在意料之內,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年羹堯這次送禮絕不僅僅是為了巴結張廷玉;張廷玉,更不是貪汙納賄的等閒之輩。所以,這次清朝官場上極為常見的「禮物授受」尚未開始便註定了並不順利的結局。
橘子、竹扇、蜀錦、天麻,張廷玉為何只留下了「天麻」,還回贈了「湖筆」?
年羹堯不簡單 ,張廷玉更是深不可測!
對於這場送禮的背景,年羹堯對嶽鍾琪安排「江夏鎮行動」的時候,有過明確的交代:
「理由是現成的!四爺已經關照吏部,通知我明天進京述職,順便去江夏鎮捉拿欽犯。」
根據吏部要求,年羹堯要回京述職,但康熙皇帝此時就在南京,所以,年羹堯需要繞道南京,先行覲見康熙皇帝。
來到南京以後,康熙皇帝命張廷玉代為接見,只是對於年羹堯帶來的禮物,張廷玉的開場白直截了當:
「亮工啊,你不應該給我送東西啊!」
「亮工」,年羹堯的「字」,在《雍正王朝》中也只有年羹堯的本主——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或者皇八子胤禩等人才會如此稱呼。稱呼對方的「字」,意在拉近兩人關係,為這次會面奠定愉快環境!
「你不應該給我送東西」,則有著兩層含義:
1、你不應該給「我」送東西
我張廷玉為官清廉,從不貪汙納賄,你年羹堯為什麼要給我送禮物?
2、你「不應該」給我送東西
貪汙受賄,這是《大清律》中有著明確規定的罪行,你給我送禮,確實不應該!
我們來看下年羹堯對自己禮物的解釋:
「中堂,我知道您一清如水,從不收受別人的禮物,因此我也沒敢帶別的東西來!您看這是幾簍橘子,只不過是讓您嘗嘗鮮兒;這幾把竹扇,也是讀書人之間經常饋贈的雅物;只是這幾匹蜀錦和一包天麻,是我孝敬太夫人的一點心意。」
注意,年羹堯的這段話裡面蘊含著非常多的含義,而且也能為職場生存提供諸多借鑑知識,我們來一一解析。
首先,年羹堯稱呼張廷玉為「中堂」,而非「張中堂」。在和領導單獨相處的時候,將「姓氏」省略,直接稱呼「官職」或者「官職尊稱」是拉近和領導之間關係的最有效辦法。而且,將「姓氏」省略以後,還能凸顯出領導在相應領導階層的獨特性,以表示對領導的單獨尊敬,從領導處爭取更多的好感。
注意,這並非鑽營,而是日常交往過程中稍加注意就能為自己加分的基本素養,何樂而不為?
再者,年羹堯這一句「我知道您一清如水,從不收受別人的禮物」,也是和領導對話時的必備用語。
給領導送禮,要強調領導的「一貫清廉」,以突出自己擅自送禮的「不懂事」(領導,我知道您最討厭別人送禮,但我今天有點不懂事了);拍領導的馬屁,要刻意強調領導對「逢迎拍馬」的厭惡,才能強調自己的馬屁是多麼的「情不自禁」和「不得不拍」(領導,我知道您最討厭拍馬屁,但我今天有句話不得不說了);為領導站臺,還要提前強調和領導不同的意見,以突出領導確實「對」,自己確實「錯」,才會如此「實事求是」(本來我認為這樣是對的,但聽完領導的建議,我覺得我錯了)。
重點在於年羹堯所送的禮物——橘子、竹扇、蜀錦和天麻。
橘子,是給張廷玉「嘗嘗鮮兒」的,意在試探張廷玉:你一直奉行「不結黨」原則,能不能「嘗嘗鮮兒」,讓我歸於你的門下?
竹扇,是用來提醒張廷玉「結黨」方式:你放心,我就算歸於你的門下,也不結黨營私,更不會對你造成什麼負面影響,我們只需要按照讀書人的方式交往即可。
蜀錦,寓意「前程」;「天麻」,具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的功效,在這裡寓意「口風」。而且,這兩件禮物是年羹堯點名要送給「太夫人」的。
別忘了年羹堯此行的主要目的?
對於皇四子胤禛安排的「江夏鎮行動」,年羹堯不得不從;但康熙皇帝對此事是不是清楚,或者這件行動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麼陰謀?年羹堯必須試探之!
所以,這兩件禮物有著兩層寓意:
1、「太夫人」,不就是張廷玉一直侍奉的康熙皇帝嗎?年羹堯希望能通過張廷玉來窺探康熙皇帝的口風,來知悉康熙皇帝對自己的看法和未來仕途安排。
2、「太夫人」,是張廷玉的母親;對應起年羹堯這邊,不就是暗指的他的本主——皇四子胤禛嗎?所以,年羹堯還希望通過張廷玉來探知皇四子胤禛當前的狀況,並進一步確定康熙皇帝是不是知悉「江夏鎮行動」。
然後,為了將上述目的一一落實,年羹堯還有一句近乎威脅的「加碼」:
「中堂,我沒把您當上司看,就看在您是前輩的翰林,我是後輩的進士,如果這點不像樣的東西,您要不收下,也太掃我的臉面了吧?」
這句話又有著兩層含義:
1、我年羹堯是皇四子胤禛的潛邸奴才,不給我臉面可以,皇四子胤禛的臉面,你也不給嗎?
2、你張廷玉是進士出身,混過翰林院;我年羹堯也是進士出身,也混過翰林院。你張廷玉今天官至內閣首輔,我年羹堯將來會走到哪一步,也不好說。所謂「風水輪流轉」,這個面子,你覺得該不該給呢?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張廷玉也只能接招了:
「既然你這樣說,那好吧!來人啊,我上次在湖州買的一盒湖筆呢?拿過來!」
這句話沒啥意思,張廷玉的應對重點在於下一句:
「這天麻,我代老夫人收下了!這盒湖筆就算做我對你的回贈,其他的東西嗎,就請你拿回去吧!」
意思很明確:
那個代表「口風」的天麻,我收下,代表著我可以給你點「口風」;但請注意,我是代太夫人收下的,也就是看在皇四子胤禛的面子上才給你漏的口風,別心裡沒數。
被拿來「嘗嘗鮮兒」的橘子,我不收,你也不用試探我,我之所以能夠官居高位,就是因為始終奉行「不結黨」原則。就連「竹扇」代表之讀書人之間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也不會答應,你就死了這條心吧!至於「蜀錦」代表的前程試探,或者對皇四子胤禛的未來試探,我不會說;或者會在「口風」中給你暗示,但聽不聽得出來,就看你的造化了!
類似於年羹堯近乎威脅的追加言語,張廷玉不會說;而且就張廷玉的身份而言,也不需要說;但對於年羹堯的威脅,尤其是拿著皇四子胤禛來強行壓制的表現,張廷玉又不能有所回應,於是,張廷玉府上的下人站了出來:
「年大人,我家大人已經是破了例,給您天大的面子了。那些東西,如果您不帶走的話,這包天麻我家大人就不會收下的!」
到底是跟在張廷玉身邊的人,而且年歲已高,人情冷暖、世故常情必然瞭然於胸。這句話遠比年羹堯的威脅來的厲害。
你年羹堯一個小小的「四川提督」算什麼?就連你身後的皇四子胤禛見到張廷玉,恐怕也不敢有如此放肆的言辭!身居「朝廷一把手」,而且備受康熙皇帝信任和倚重,張廷玉身邊還能缺少送禮拉攏的高官,乃至皇子,甚至是太子?
張廷玉能留下你的一件東西,就是天大的面子;如果你還是不識抬舉,你不但會空手而回,而且還會得罪這位朝廷大佬。
好了,年羹堯徹底沒脾氣了,立馬降低姿態,用對張廷玉的吹捧挽回兩人之間的尷尬:
「中堂,下官今天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清官!」
既然年羹堯已經服軟了,那張廷玉也沒必要繼續端著了;更何況,康熙皇帝對皇四子胤禛的寄予厚望,張廷玉非常清楚;而且,張廷玉也一直看好皇四子胤禛。所以,對於年羹堯這個胤禛的手下大將,他還是願意給出幾句提點的。
只是,張廷玉的這幾句提點,更是精彩絕倫。
「上一次你們四川報上來的摺子說,你指揮得當、調度有方,一年之間就剿滅了境內全部的土匪。朝廷給你記了一次大功,加三級記錄在案。」
肯定了年羹堯的能力和政績,也重申了「朝廷」對年羹堯所做努力的犒賞。但這種犒賞只是「記錄在案」,而並非「實際任職」;要想得到實際的提拔,還需要繼續考察呢!
這裡的「朝廷」,誰說了算?別忘了張廷玉的身份——上書房排名第一的大臣,實打實的朝廷一把手。也就是說,年羹堯的仕途發展一定程度上掌握在張廷玉的手中。
張廷玉的這句話,用意何在?
意思很明確:我給你的「口風」,你最好認真聽、認真記,然後認真執行!
這是領導告誡下屬,或者長輩提點晚輩的常見手段——不讓你見識我的厲害,你怎麼能聽我的話!
當然,張廷玉之所以希望年羹堯能認真聽取自己的意見,是真心為了年羹堯好,畢竟他還要在皇四子胤禛的奪嫡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畢竟皇四子胤禛才是張廷玉看好的皇位繼承人。
然後,才是張廷玉的重點:
「但是,你要注意啊!巴州、康定這些地區漢夷雜處,最難治理。你最好是以安撫為主,諸葛亮七擒孟獲才是長治久安之策。希望你多一點仁心,少一點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這話,你可記住!」
年羹堯能在一年之內將四川境內的匪患徹底肅清,高高在上的康熙皇帝不清楚怎麼回事,張廷玉還能不清楚?必定是殺戮甚重、殘酷至極。因為要消除匪患,還當地百姓一片安寧,你雙手沾滿鮮血並不為過;但將匪患全部肅清,你到底枉殺了多少無辜,你自己心裡有數;你在當地造成了何種影響,又給當地百姓留下了何種形象,你自己心裡更是有數。
如此下去,必然會失去群眾基礎,也會失去下級官員的支持,你還想升官嗎?
如此下去,必然會將這種殺戮手段帶到皇子們的奪嫡之爭中去,你還想活嗎?
如此下去,即使你位高權重,走向人生巔峰,康熙皇帝或者後繼之君會如何決定你的結局,更是可想而知。
這才是張廷玉告誡年羹堯「如此,不光是老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的真正原因。
只是,年羹堯雖然嘴裡說著「中堂金玉之言,下官一定牢記在心」,但他卻並沒有聽進去,更沒有照此行事,並最終葬送於此!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