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橘子、天麻、蜀錦、竹扇,年羹堯送的禮,你看懂了嗎

2020-12-11 清朝那些人

導讀:太子胤礽被復立以後,康熙皇帝開啟了人生中最後一次南巡。在這次南巡途中,發生了一件似乎和當時劇情發展毫不相關的劇情:時任「四川提督」的年羹堯,帶著橘子、竹扇、天麻和蜀錦,去給時任「上書房首席大臣」的張廷玉送禮。

無論從官職級別,還是聖寵程度,抑或朝廷地位和影響來看,當時的年羹堯都絕對無法和張廷玉相提並論。更何況,張廷玉這位「深通上意」的上書房大臣,甚至能夠直接影響康熙皇帝的決定;更何況,年羹堯還是一個熱衷於鑽營打點、追名逐利的人設;就此來看,年羹堯能給張廷玉送禮,既在意料之內,也在情理之中。

只是,年羹堯這次送禮絕不僅僅是為了巴結張廷玉;張廷玉,更不是貪汙納賄的等閒之輩。所以,這次清朝官場上極為常見的「禮物授受」尚未開始便註定了並不順利的結局。

橘子、竹扇、蜀錦、天麻,張廷玉為何只留下了「天麻」,還回贈了「湖筆」?

年羹堯不簡單 ,張廷玉更是深不可測!

對於這場送禮的背景,年羹堯對嶽鍾琪安排「江夏鎮行動」的時候,有過明確的交代:

「理由是現成的!四爺已經關照吏部,通知我明天進京述職,順便去江夏鎮捉拿欽犯。」

根據吏部要求,年羹堯要回京述職,但康熙皇帝此時就在南京,所以,年羹堯需要繞道南京,先行覲見康熙皇帝。

來到南京以後,康熙皇帝命張廷玉代為接見,只是對於年羹堯帶來的禮物,張廷玉的開場白直截了當:

「亮工啊,你不應該給我送東西啊!」

「亮工」,年羹堯的「字」,在《雍正王朝》中也只有年羹堯的本主——皇四子胤禛,皇十三子胤祥或者皇八子胤禩等人才會如此稱呼。稱呼對方的「字」,意在拉近兩人關係,為這次會面奠定愉快環境!

「你不應該給我送東西」,則有著兩層含義:

1、你不應該給「我」送東西

我張廷玉為官清廉,從不貪汙納賄,你年羹堯為什麼要給我送禮物?

2、你「不應該」給我送東西

貪汙受賄,這是《大清律》中有著明確規定的罪行,你給我送禮,確實不應該!

我們來看下年羹堯對自己禮物的解釋:

「中堂,我知道您一清如水,從不收受別人的禮物,因此我也沒敢帶別的東西來!您看這是幾簍橘子,只不過是讓您嘗嘗鮮兒;這幾把竹扇,也是讀書人之間經常饋贈的雅物;只是這幾匹蜀錦和一包天麻,是我孝敬太夫人的一點心意。」

注意,年羹堯的這段話裡面蘊含著非常多的含義,而且也能為職場生存提供諸多借鑑知識,我們來一一解析。

首先,年羹堯稱呼張廷玉為「中堂」,而非「張中堂」。在和領導單獨相處的時候,將「姓氏」省略,直接稱呼「官職」或者「官職尊稱」是拉近和領導之間關係的最有效辦法。而且,將「姓氏」省略以後,還能凸顯出領導在相應領導階層的獨特性,以表示對領導的單獨尊敬,從領導處爭取更多的好感。

注意,這並非鑽營,而是日常交往過程中稍加注意就能為自己加分的基本素養,何樂而不為?

再者,年羹堯這一句「我知道您一清如水,從不收受別人的禮物」,也是和領導對話時的必備用語。

給領導送禮,要強調領導的「一貫清廉」,以突出自己擅自送禮的「不懂事」(領導,我知道您最討厭別人送禮,但我今天有點不懂事了);拍領導的馬屁,要刻意強調領導對「逢迎拍馬」的厭惡,才能強調自己的馬屁是多麼的「情不自禁」「不得不拍」(領導,我知道您最討厭拍馬屁,但我今天有句話不得不說了);為領導站臺,還要提前強調和領導不同的意見,以突出領導確實「對」,自己確實「錯」,才會如此「實事求是」(本來我認為這樣是對的,但聽完領導的建議,我覺得我錯了)

重點在於年羹堯所送的禮物——橘子、竹扇、蜀錦和天麻。

橘子,是給張廷玉「嘗嘗鮮兒」的,意在試探張廷玉:你一直奉行「不結黨」原則,能不能「嘗嘗鮮兒」,讓我歸於你的門下?

竹扇,是用來提醒張廷玉「結黨」方式:你放心,我就算歸於你的門下,也不結黨營私,更不會對你造成什麼負面影響,我們只需要按照讀書人的方式交往即可。

蜀錦,寓意「前程」「天麻」,具有息風止痙,平抑肝陽,祛風通絡的功效,在這裡寓意「口風」。而且,這兩件禮物是年羹堯點名要送給「太夫人」的。

別忘了年羹堯此行的主要目的?

對於皇四子胤禛安排的「江夏鎮行動」,年羹堯不得不從;但康熙皇帝對此事是不是清楚,或者這件行動的背後是不是有什麼陰謀?年羹堯必須試探之!

所以,這兩件禮物有著兩層寓意:

1、「太夫人」,不就是張廷玉一直侍奉的康熙皇帝嗎?年羹堯希望能通過張廷玉來窺探康熙皇帝的口風,來知悉康熙皇帝對自己的看法和未來仕途安排。

2、「太夫人」,是張廷玉的母親;對應起年羹堯這邊,不就是暗指的他的本主——皇四子胤禛嗎?所以,年羹堯還希望通過張廷玉來探知皇四子胤禛當前的狀況,並進一步確定康熙皇帝是不是知悉「江夏鎮行動」

然後,為了將上述目的一一落實,年羹堯還有一句近乎威脅的「加碼」

「中堂,我沒把您當上司看,就看在您是前輩的翰林,我是後輩的進士,如果這點不像樣的東西,您要不收下,也太掃我的臉面了吧?」

這句話又有著兩層含義:

1、我年羹堯是皇四子胤禛的潛邸奴才,不給我臉面可以,皇四子胤禛的臉面,你也不給嗎?

2、你張廷玉是進士出身,混過翰林院;我年羹堯也是進士出身,也混過翰林院。你張廷玉今天官至內閣首輔,我年羹堯將來會走到哪一步,也不好說。所謂「風水輪流轉」,這個面子,你覺得該不該給呢?

話都說到這個份上了,張廷玉也只能接招了:

「既然你這樣說,那好吧!來人啊,我上次在湖州買的一盒湖筆呢?拿過來!」

這句話沒啥意思,張廷玉的應對重點在於下一句:

「這天麻,我代老夫人收下了!這盒湖筆就算做我對你的回贈,其他的東西嗎,就請你拿回去吧!」

意思很明確:

那個代表「口風」的天麻,我收下,代表著我可以給你點「口風」;但請注意,我是代太夫人收下的,也就是看在皇四子胤禛的面子上才給你漏的口風,別心裡沒數。

被拿來「嘗嘗鮮兒」的橘子,我不收,你也不用試探我,我之所以能夠官居高位,就是因為始終奉行「不結黨」原則。就連「竹扇」代表之讀書人之間的「君子之交淡如水」,我也不會答應,你就死了這條心吧!至於「蜀錦」代表的前程試探,或者對皇四子胤禛的未來試探,我不會說;或者會在「口風」中給你暗示,但聽不聽得出來,就看你的造化了!

類似於年羹堯近乎威脅的追加言語,張廷玉不會說;而且就張廷玉的身份而言,也不需要說;但對於年羹堯的威脅,尤其是拿著皇四子胤禛來強行壓制的表現,張廷玉又不能有所回應,於是,張廷玉府上的下人站了出來:

「年大人,我家大人已經是破了例,給您天大的面子了。那些東西,如果您不帶走的話,這包天麻我家大人就不會收下的!」

到底是跟在張廷玉身邊的人,而且年歲已高,人情冷暖、世故常情必然瞭然於胸。這句話遠比年羹堯的威脅來的厲害。

你年羹堯一個小小的「四川提督」算什麼?就連你身後的皇四子胤禛見到張廷玉,恐怕也不敢有如此放肆的言辭!身居「朝廷一把手」,而且備受康熙皇帝信任和倚重,張廷玉身邊還能缺少送禮拉攏的高官,乃至皇子,甚至是太子?

張廷玉能留下你的一件東西,就是天大的面子;如果你還是不識抬舉,你不但會空手而回,而且還會得罪這位朝廷大佬。

好了,年羹堯徹底沒脾氣了,立馬降低姿態,用對張廷玉的吹捧挽回兩人之間的尷尬:

「中堂,下官今天才知道什麼才是真正的清官!」

既然年羹堯已經服軟了,那張廷玉也沒必要繼續端著了;更何況,康熙皇帝對皇四子胤禛的寄予厚望,張廷玉非常清楚;而且,張廷玉也一直看好皇四子胤禛。所以,對於年羹堯這個胤禛的手下大將,他還是願意給出幾句提點的。

只是,張廷玉的這幾句提點,更是精彩絕倫。

「上一次你們四川報上來的摺子說,你指揮得當、調度有方,一年之間就剿滅了境內全部的土匪。朝廷給你記了一次大功,加三級記錄在案。」

肯定了年羹堯的能力和政績,也重申了「朝廷」對年羹堯所做努力的犒賞。但這種犒賞只是「記錄在案」,而並非「實際任職」;要想得到實際的提拔,還需要繼續考察呢!

這裡的「朝廷」,誰說了算?別忘了張廷玉的身份——上書房排名第一的大臣,實打實的朝廷一把手。也就是說,年羹堯的仕途發展一定程度上掌握在張廷玉的手中。

張廷玉的這句話,用意何在?

意思很明確:我給你的「口風」,你最好認真聽、認真記,然後認真執行

這是領導告誡下屬,或者長輩提點晚輩的常見手段——不讓你見識我的厲害,你怎麼能聽我的話!

當然,張廷玉之所以希望年羹堯能認真聽取自己的意見,是真心為了年羹堯好,畢竟他還要在皇四子胤禛的奪嫡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畢竟皇四子胤禛才是張廷玉看好的皇位繼承人。

然後,才是張廷玉的重點:

「但是,你要注意啊!巴州、康定這些地區漢夷雜處,最難治理。你最好是以安撫為主,諸葛亮七擒孟獲才是長治久安之策。希望你多一點仁心,少一點戾氣,這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這話,你可記住!」

年羹堯能在一年之內將四川境內的匪患徹底肅清,高高在上的康熙皇帝不清楚怎麼回事,張廷玉還能不清楚?必定是殺戮甚重、殘酷至極。因為要消除匪患,還當地百姓一片安寧,你雙手沾滿鮮血並不為過;但將匪患全部肅清,你到底枉殺了多少無辜,你自己心裡有數;你在當地造成了何種影響,又給當地百姓留下了何種形象,你自己心裡更是有數。

如此下去,必然會失去群眾基礎,也會失去下級官員的支持,你還想升官嗎?

如此下去,必然會將這種殺戮手段帶到皇子們的奪嫡之爭中去,你還想活嗎?

如此下去,即使你位高權重,走向人生巔峰,康熙皇帝或者後繼之君會如何決定你的結局,更是可想而知。

這才是張廷玉告誡年羹堯「如此,不光是老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的真正原因。

只是,年羹堯雖然嘴裡說著「中堂金玉之言,下官一定牢記在心」,但他卻並沒有聽進去,更沒有照此行事,並最終葬送於此!

參考資料: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雍正王朝》

(本文僅基於《雍正王朝》具體演繹情節和人設解析,並不以歷史史實為依據,個人觀點,歡迎提出批評意見!)

相關焦點

  • 年羹堯給人送禮,張廷玉卻除了天麻,什麼都沒收,這是為何?
    在康熙王朝後期,康熙迎來了他人生中最後一次南巡。在南巡的時候,發生了一件意外的小插曲,就是當時的四川提督年羹堯。給當時的張廷玉送去了橘子,竹扇,天麻和蜀錦。但是年羹堯回答的也非常經典,他說他知道張廷玉為官清廉,不收別人的禮物,但是他沒有帶禮物來,他帶的只不過是橘子、竹扇等一些不值錢的東西,都是人與人之間來往的一種禮儀,是表達對張廷玉的一點點心意。我們今天看來年羹堯此番回復是非常有智慧的,他不但叫張廷玉中堂,而且還誇讚張廷玉是為官清廉不收別人禮物。
  • 雍正王朝:年羹堯和隆科多都被雍正收拾,為何張廷玉卻安然無恙呢?
    《雍正王朝》中,雍正能夠在九子奪嫡中脫穎而出,靠的不僅僅是謀略,還有他的忍辱負重,最後之所以成功奪位,不可忽略他手下的年羹堯、隆科多和張廷玉等幾大重臣,在這次奪位之爭立下汗馬功勞。究竟為何,讓多謀善妒的雍正會行霹靂雷霆手段除掉了兩位權臣,唯獨留下了張廷玉呢?
  • 電視劇《雍正王朝》裡雍正為什麼最後要賜死年羹堯?4個原因
    年羹堯是電視劇《雍正王朝》劇情中的重要人物。劇情裡年羹堯是雍正潛邸時的包衣奴才,雍正一手調教出來的得力幹將,幫雍正做了不少大事,像協助雍正江南籌款賑災、火燒江夏鎮、控制十四阿哥西北軍糧、率兵平定西北叛亂等等。
  • 雍正王朝:雍正為什麼要貶年羹堯守城門,最終下旨賜死他
    最終雍正為什麼要把年羹堯貶到城門當守衛,而且還不放過他,最終下旨賜死他,這和雍正的性格有沒有關係呢? 看過雍正王朝的都知道年羹堯,他不僅是一位大將軍,而且還是一位出身進士的大將軍,這就意味著年羹堯其實是一個文武雙全的人物,絕對算的是人中龍鳳了。
  • 《雍正王朝》年羹堯死前,掏一手串:還給雍正吧!李衛恍然大悟!
    翣釷鷯截鱨嚨緃渏騫眶笉釕裺縉澂溄庮醑郷鐜櫧攟欄圲煛舙岶挭躸闥羪穎搎烘硴網杍蓳歂哱謩贍鱍鴷欀莪趵甍嶮唷年羹堯(《雍正王朝》劇照)剨暕潊桎咡閁湡閲橊芖賄薲飜鉶上煙琿蝧脵飽砰炴術毀吪裿儛筽瑠缶繹閂伌貛籠輛硪膟呭韞嵛鱉爊蒫布蘞踥峭瓾潛當時臨別送手串的場景,四爺問年羹堯:最近在佛經上有何感悟?
  • 雍正王朝:讓李衛保年羹堯,真是翠兒的「婦人之見」?恰恰相反
    電視劇《雍正王朝》對於年羹堯這個雍正朝的著名人物進行了較為真實的還原,除了出身雍正潛邸這一條不太準確外,年羹堯自擔任「四川巡撫」以後的仕途軌跡基本就和劇中發展相同。拋開真實歷史,僅就《雍正王朝》的演繹橋段而言,就年羹堯在劇中的囂張跋扈、不可一世,甚至給出的「軍中將士只是軍令,不知皇上」的狂悖之言,雍正皇帝賜其自盡都是絕對的寬容表現。
  • 雍正王朝:鄔思道所言「燈下黑」,到底何意?年羹堯,真是該死
    為達到這個目的,年羹堯究竟幹了什麼呢?我們來看下他和鄔思道的對話,就能全明白。鄔思道前往西北送糧,是不是得到了雍正皇帝的授意,年羹堯清不清楚,所以,他必須進行試探:「先生不是在李衛那嗎?為何又替田文鏡押送糧草呢?」
  • 雍正王朝:雍正為何是在聽了張廷玉勸諫後,才下決定賜死年羹堯?
    《雍正王朝》中,雍正雖然將年羹堯不斷貶謫,但是他卻頂住百官的壓力,始終沒有下令將年羹堯處死。直到在聽完張廷玉對其的進言之後,雍正這才最終下定了決心,賜年羹堯以自盡。實際上,張廷玉向雍正諫言處死年羹堯,這其中既有「於公」的成分,當然也有他的「私心」。而對於雍正來說,他看似遲遲不肯下最後的決定,其實也是一直在等待著張廷玉的這番勸諫。
  • 《雍正王朝》年羹堯被貶去守城門時,他為何不辭職歸隱?
    老桑;你走吧,隱姓埋名,找個沒人的地方,照顧好我那個蒙古小妾,只她懷了孩子,「我要是有朝一日出去」,無論你們走到哪,我都會找到你們!這是年羹堯被貶到杭州將軍以後對他的老管家「老桑」說的話!通過年羹堯這句話就可以得出結論:年羹堯已經沒有自由了,走一步看一步。
  • 雍正王朝:最初的年羹堯,到底有多恭謹小心?每句話,都會考慮
    也就是說,年羹堯一個人的罪行就超過了鰲拜、和珅和隆科多等三人的罪行總和。《雍正王朝》對年羹堯的仕途軌跡進行了較為真實的還原,對其位高權重以後的驕橫跋扈更是進行了全方面的演繹。只是,就如同我們忽略了和珅的優點一樣,年羹堯之所以能夠爬到如此高度,必然有著常人不能及的特殊能力。拋開真實歷史上的年羹堯不言,僅就《雍正王朝》的演繹來看,升任「四川提督」之前的年羹堯就絕對值得我們學習。其中,謹慎小心,深思熟慮而後言的說話方式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方面。
  • 雍正王朝:年羹堯,最不應該得罪張廷玉!兩句話,就能要了他的命
    幾乎在明確了所有人的態度以後,在年羹堯被貶至「不入流」的城門守備以後,雍正皇帝問到張廷玉關於年羹堯的處理意見:「衡臣,你實話同朕說,年羹堯就真的該死嗎?」你能疼惜年羹堯,能顧念年羹堯,就能枉顧這些封疆大吏們的態度嗎?說白了,為了一個年羹堯,得罪了各省督撫,值得嗎?有天下督撫的態度壓制,縱然雍正皇帝再厭惡「糾眾要挾」,也不得不考慮這其中的利害關係,值得將張廷玉的意見聽下去。
  • 雍正王朝:九爺胤禟為何給年羹堯下跪?是年羹堯逼迫還是他自願?
    導讀:在《雍正王朝》中,九阿哥胤禟給年羹堯下跪這一幕,使得年羹堯在西北軍中的威望達到了巔峰,雍正的親兄弟都給年大將軍下跪了,試問何人還敢在年大將軍面前造次呢
  • 雍正VS年羹堯:從好基友到死對頭
    我們琢磨琢磨這話,這已經不是正常的君臣交流了,而是一種哥們兒間的互訴煩悶。    但是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年羹堯迎來了他人生的一個大拐點,從此就是一路跌停。雍正三年(1725年)的二月,發生了一件小事。年羹堯給皇帝上了一份奏摺,裡面用到了一個詞,叫「朝乾夕惕」。但是年羹堯給寫反了,寫成了「夕惕朝乾」。這個詞是什麼意思呢?
  • 年羹堯殺了孫嘉誠後,雍正為什麼開始辦年羹堯了?
    年羹堯而把孫嘉誠之死與年羹堯被殺連在一起,那是經典古裝劇《雍正王朝》中的情節。歷史上的孫嘉誠確實有原型,叫孫嘉淦,他們確實很相似,一樣耿直,不畏強權。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羹堯升任四川總督,兼管巡撫事,統領軍政和民事。同時,他與當時還是四皇子的雍正私交甚篤。雍正繼位後,他更是受到器重。雍正元年(1723),青海和碩特部首領羅卜藏丹津發動武裝叛亂,雍正二年(1724),叛亂基本被鎮壓,幾萬叛軍全部投降,這場戰役總指揮就是年羹堯。經此一役,年羹堯威名遠揚。同年十月,年羹堯奉詔進京。
  • 雍正王朝14:四爺為了百官行述,派年羹堯出動,他卻血洗江夏鎮
    大家好十月今天接著給大家講述雍正王朝的故事,在上一回中我們說到太子為了抓住十三爺的把柄,讓十三爺幫她殺了鄭春華。十三爺和四爺他們商量之後決定讓鄭春華假死,這樣就將把柄落到太子手中,他們怕老十三不肯就範。
  • 雍正王朝31:孫嘉誠求雨成功,雍正很欣慰,但西北卻缺不了年羹堯
    大家好十月今天接著給大家講述雍正王朝的故事,在上一回中我們說到年羹堯凱旋而歸。但他的所作所為讓雍正和大臣們都看不慣,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情呢?我們今天接著往下看。讓雍正感到更為棘手的事情是,孫嘉誠是一個很正的人物。
  • 《雍正王朝》中,年羹堯為什麼要將江夏鎮滅門?
    電視劇《雍正王朝》最慘的並不是九子奪嫡的殘忍,八王逼宮的無情,也不是兄弟相殘的血腥,而是江夏鎮的滅門案,好端端的一個小鎮,幾百號人口,就莫名其妙的的被屠殺殆盡,真是人間慘劇。年羹堯本是皇四子胤禛的包衣奴才,後來一步一步的逐漸成了朝廷的一品大員,成了雄霸一方的諸侯,也是雍正手下的頭號功臣,那他為什麼要血洗江夏鎮呢?
  • 雍正王朝:年羹堯殺了孫嘉誠,徹底惹怒乾隆,一招奪權賜自盡
    文/小觀 標題: 雍正王朝:年羹堯殺了孫嘉誠,徹底惹怒乾隆,一招奪權賜自盡 不管是在電視劇、小說還是正史記載中,雍正都是一個鐵血皇帝,他冷酷無情、手段果決,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鞏固自己的政權。
  • 雍正王朝:鄔思道去西北幫年羹堯平叛,雍正對此的態度是怎樣的?
    《雍正王朝》中的鄔思道,是雍正在「九子奪嫡」期間最為信任和倚重的幕僚,也正是因為有了他的幫助,雍正才得以在紛繁複雜的皇位爭奪戰中成為了最終的勝利者,並且在康熙去世後,順利登上了皇位。只不過,由於鄔思道知道雍正太多的「秘密」了,再加上他殘疾的身體以及此前的牢獄經歷,使得鄔思道依舊無法走到臺前,只得繼續保持「半隱」的狀態,先後深居與李衛和田文鏡的府上。
  • 年羹堯看透了人心,只不過配合雍正做了一場戲
    年羹堯與雍正的關係正印證了這句話。《雍正王朝》這部神劇裡,年羹堯在西北打了大勝仗,到達人生巔峰,此時正是他最得意的時候。但從回京受到百官跪迎的崇高待遇後,年羹堯越發沒有自知之明,更沒有明哲保身的智慧,而是變本加厲、越發驕橫跋扈,憑著功高震主,慢慢走向人生的陌路。可事實果真如此嗎?至少,年羹堯就不知道急流勇退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