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好幾天鴞形目的鳥類介紹,是不是覺得它們都超級呆萌?萌能量繼續~~~!今天的兩位萌君是:耳鴞屬的短耳鴞和長耳鴞!
先來認識一下短耳鴞。
短耳鴞是鴞形目鴟(chi一聲)鴞科長耳鴞屬的一種貓頭鷹,又叫短耳貓頭鷹。因為它的耳羽比長耳鴞要短小,又有小耳木兔、短耳貓的可愛別稱。
咦?木兔這個名字好奇怪,這是誰給起的名兒呢?
在戰國時期成書了一本古代的漢語詞典,叫做《爾雅》,裡面對很多器物、動物都有名詞解釋。在《爾雅,釋鳥》中,有「萑(huan,二聲),老鵵(同兔音)」的說法。這裡的「萑」我查了下,有可能指蘆葦,也有可能是貓頭鷹的一種別稱(如有誤請大家指正),而「鵵」字,在古書中指的就是貓頭鷹。
後來,兩晉時期的著名文學家郭璞對「萑,老鵵」做出了註解:」木兔也,似鴟鵂(xiu一聲)而小,兔頭有角,毛腳,夜飛,好食雞。」木兔之名由此而來。
我們來上一張小耳木兔(短耳鴞)的萌照,大家感受下。
短耳鴞屬於中等體型(38釐米)的黃褐色鴞鳥。
看上圖,那張大圓臉盤子超級明顯有木有?眼為明豔的黃色,還有個黑眼圈,而這個黑眼圈是它與長耳鴞的一個明顯區別。那個小小的耳羽簇在野外一般是不可見的。
而這張圖就可以看見倆小耳羽簇。
對比著看上圖,短耳鴞的上體是黃褐色,布滿了黑色和皮黃色的縱紋,下體是皮黃色,有深褐色縱紋。它的翅膀很長,飛行時翅膀下面的黑色腕斑非常明顯。短耳鴞飛行時不慌不忙,不高飛,一般貼地飛行。常在一陣鼓翼飛翔後又伴隨著一陣滑翔,二者常常交替進行。下面來兩張飛行圖。
大家看到翅膀下面的黑色腕斑了嗎?
看這張圖,翅膀上的紋路非常漂亮吧!(還有那個老式戰鬥機頭一樣的大圓臉盤子,簡直萌到不忍直視呀!)
在我們的印象中,貓頭鷹都是月黑風高的夜晚,很高冷的停在古堡旁的古樹枝頭。但是短耳鴞的習性卻不是這樣。
短耳鴞喜歡棲息於低山、丘陵、苔原、荒漠、平原、沼澤、湖岸和草地等各類生境中。尤其喜歡開闊的平原草地、沼澤和湖岸地帶。
它們一般多在黃昏和晚上活動和獵食,但在白天也是要活動的哦!(所以,不要以為我們有黑眼圈就是夜貓子!)平時多棲息於地上或潛伏於草叢中,很少棲於樹上(所以,喜歡站在枝頭的貓頭鷹兄弟們,我們沒有那麼高冷哦!)。
棲息在草叢中的短耳鴞。
短耳鴞主要抓鼠類為食,也吃小鳥、蜥蜴、昆蟲等,偶爾也吃植物的果實和種子。它們是控制鼠害的能手,是人類滅鼠的得力助手。
下面看看短耳鴞的分布。
短耳鴞分布於全北界和南美洲,在東南亞屬於冬候鳥。在我國,屬於不常見的季節性候鳥,指名亞種在東北地區繁殖。越冬時,可以在我國海拔1500米以下的大部溼潤地區見到它的身影。
短耳鴞的繁殖期為4一6月份。通常在沼澤附近的地面草叢中築巢,也可在次生闊葉林的朽木洞中營巢。一般巢穴由枯草建成。
短耳鴞每窩產卵3一8枚,偶爾多至10枚,甚至14枚,卵白色,圓形。雌鳥負責孵卵,孵化期為24一28天。雛鳥為晚成性,孵出後大約經過24一27天就可以飛翔啦!
這是短耳鴞的蛋。
看,我們既可以是文藝青年!
也可以是2逼青年啊!
短耳鴞在國外分布很廣,屬於低危,但在我國,屬於二級保護動物哦!
下面我們來看看今天的第二位萌君——長耳鴞。
長耳鴞屬於中等體型(36釐米)的鴞鳥。上體為褐色,具有暗色塊斑及皮黃色和白色的點斑。下體為皮黃色,具棕色雜紋及褐色縱紋或斑塊。
長耳鴞有很多奇怪的特點,下面來一一給大家揭示。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它那極具特色的面盤(捂嘴笑)
面盤,是鴞類面部一圈特殊的羽毛。非常緊密地排布在一起成為一個平面,形成貌似貓臉的結構(分明是一張大麵餅臉的視覺效果啊喂)。而長耳鴞的面盤上具有它區別於其他鴞類的顯著特徵——白色的X圖形,請看圖。
看,在長耳鴞的面盤上,雙眼之間的白色羽毛,組成了一個大大的「X」。這是其他鴞類所不具有的,所以當你看到有X臉的貓頭鷹,可以很肯定的說:這是長耳鴞!
在長耳鴞的頭部兩側,長有兩個非常大的耳孔,隱藏在耳羽之下。有趣的是,鴞類的兩個耳孔不僅形狀、大小不同,連高度也各不相同。這樣的耳孔可以產生立體聽覺,鴞類依靠這種聽力定位,可以準確的獵捕食物。
大家注意看圖,長耳鴞頭頂的兩簇黑黃相間的耳狀羽很長,高高的樹立在頭頂非常顯眼,但是,這兩簇耳狀羽和耳朵沒有任何關係,只是因為他們高高地樹立在頭頂,看起來很像哺乳動物的耳朵,人們才習慣的稱它們為耳羽。它們並不是真正的耳羽,真正的耳羽指的是掩蓋耳朵的羽毛。
這兩簇高聳的羽毛有什麼作用,大家猜猜看?
這兩簇羽毛具有向同類報信的作用,遇到危險的時候豎起來,同類就懂了,而平時,這兩簇耳狀羽是不怎麼豎起來的。
而且,耳狀羽還有偽裝的作用,在樹林中形如樹葉一樣,不容易被其他動物發現(可我覺得,那渾圓的臉盤子如此明顯,不發現也很難吧。
下面看看它的眼睛。
長耳鴞有一對極大而向前直視的眼睛,眼睛的虹膜具有桔黃色的絢爛光彩。眼睛的顏色也是與短耳鴞區別的重要依據。
長耳鴞的腿和腳上密布著棕黃色的羽毛,一雙殺氣騰騰的暗鉛色利爪,藏於其中,尖端為黑色。神奇的是,它外側的腳趾可以隨時轉到後方,使腳趾由三前一後,變成兩前兩後。如此一轉,就更加便於抓牢樹幹了。
大家仔細看上面這張圖,很明顯已經轉指為兩前兩後,牢牢抓在樹幹上。
長耳鴞分布於全北界。在我國北方屬於常見的留鳥和季節性候鳥。指名亞種為新疆西部喀什地區及天山的留鳥,又見繁殖於內蒙古東部及東北部、青海南部、甘肅南部和東北。遷徙途經中國大部分地區,越冬於華南及東南的沿海省份及臺灣,也有的沿大河流越冬。
長耳鴞喜歡棲息於針葉林、針闊混交林和闊葉林等各種類型的森林中,也出現於林緣疏林、農田防護林和城市公園的林地中。白天在樹林中躲起來,黃昏和夜晚才出來活動,與短耳鴞不同,它是真正的夜貓子。
長耳鴞的棲息地往往非常精確地固定,甚至都能固定到某一樹枝,以至於在他們居所的垂直下方會有大量便便和唾餘,極為髒亂差,這個特點也成為不法分子搜尋他們的線索。(當然,也可以成為咱們護鳥的線索!)
「哼!誰說人家衛生不達標,人家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長耳鴞的食物以各種鼠類為主,還包括小型鳥類。曾有人分析過棲息於北京天壇公園內的長耳鴞的唾餘時,甚至發現了灰喜鵲的殘肢,說明長耳鴞有可能捕獵體形較大的鳥類,或有食腐行為。
長耳鴞的繁殖期為4-6月,此時非常喜歡鳴叫。它們求偶的方式比較簡單,如鞠躬、拍打翅膀、互相親吻、整理羽毛等。有時也會鼓動翅膀,嘴裡發出一種奇怪的噼啪聲,並且輪番的倒換雙腳站立。
長耳鴞是個十足的懶蛋,它們會利用森林中烏鴉、喜鵲,或者其他猛禽的舊巢,有時候也在樹洞中搭窩。每窩產卵3—8枚,卵為白色,圓形。雌鳥負責孵育,孵化期為27—28天。雛鳥晚成,孵出45—50天後離巢(比短耳鴞晚20天左右)。
長耳鴞的幼鳥。
(如果有時間,可聽長耳鴞叫聲,雄鳥,雌鳥,雛鳥叫聲不同)
長耳鴞和短耳鴞一樣,在我國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目前在世界範圍內,無滅絕危機。
讓候鳥飛+自貢觀鳥協會+愛鳥志願者 聯辦的每日一鳥專題,旨在為大家打開一扇走進鳥類世界的窗戶,在這裡,也許你不僅能認識身邊的鳥兒,還能發現大自然和另一個童真的自己~
讓候鳥飛公益基金是全國第一家以野生鳥類及其棲息地保護主題的專項基金,由知名媒體人鄧飛發起,並於2012年11月在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下正式設立,旨在保護中國野生鳥類棲息地的安全和完整,通過搭建中國護鳥網絡和公眾護鳥響應中心,對正在發生的傷害問題進行調查與幹預,協助促進立法,完善執法。
點擊「閱讀原文」,加入讓候鳥飛實習生,一起保護灰雀和所有的飛羽精靈!